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1-07-28 00:28:09 收藏本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篇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鲁教版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讲完这节课,我有几点体会: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读文之前,我用《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吸引学生,让他们以浓厚的兴趣投入到课堂中来。听完故事,问:“你们知道为什么皇帝刚开始不满意,当他看到最后一幅画的时候又连声叫好吗?”学生回答后,自然导入到新课:“是啊,最后一幅画的作者想到了别人没想到的,所以取得了成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一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

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不必把每一句话都搞清楚,大的方面搞清楚了,有些问题没有完全搞清楚,可以留着今后解决。正是由于这一思想指引,我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组织学生围绕一定的学习任务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主要是想让学生把前面精读课文中所学习的分段、理解课文等语文基本功,用于本课的阅读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独立的阅读能力。为了节省时间,我设计了一个表格,目的是让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但可能是因为每人手中都有一个表格,大家没有讨论而是各自完成后才交流的。如果再上我会给每小组发一张表格,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有效性。在拓展环节,我把教学创新点放在以教材为基点,向生活、向课外延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阅读内容,开阔学生的朗读视野。

然而,这是一节语文课,虽然是一篇略读课文,但也要让学生在课文学习中品味语言,加强语感,加深体验。因此,在教学时,同样应该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当学生读完一篇或一个故事,更要注意引导学生按课型的特点概括出的主要内容,今天这节课上回答的几个学生在概括主要内容时语言都不是十分简练,遇到这种情况应及时给他们一个思路,一条线索,让他们准确地说出的大意。

孩子们学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我又拓展了“深山藏古寺”、“踏花归来马蹄香”、“蛙声十里出深山”的故事,让孩子们充分明白了学习、生活中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才能创新。而我讲完了《想别人没想到的》这节课,也更加明白了教学中更要有所创新,只有创新,才能出奇制胜。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2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篇课文是小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里的一篇课文,是略读课文。其内容描写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骆驼最多,徒弟用细笔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小徒弟虽然只画了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画面营造出数不尽的骆驼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试想。如果让学生了解故事内容,学生相当容易理解,但感受不会很深。如何让学生拓展思维,唤起学生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拓展与创新意识,从而初步培养学生爱动脑的习惯,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我另外设计了几个环节,一是以故事开头。我在新课前用了一个与课文类似的故事 (假如给你一张纸,一支笔, 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最多的人。) 孩子们的答案五花八门,浣睿说:“我画一架飞机,从飞机上走下来许多人。”张宇龙说:“我画一条路,再画许多脚印。”卢颖说:“我画一个地球,地球上居住了很多人。”……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机灵鬼黄乐说的:“我画一家妇幼保健院,再画一个妈妈在生小孩子。”多么富有想象力的答案,我暗自窃喜,看来我们班的孩子还是爱动脑筋的。这一课前的热身运动启发了学生的思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二是拓展延伸。学完课文后,请孩子们说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样的故事(生活中碰到的和已经学过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举出了很多这样的故事:《司马光砸缸》、《找骆驼》、《聪明的一休》、《爱迪生救妈妈》…… 。

随后,我又趁热打铁,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中提出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提出改进或解决的办法。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把自己随时想到的一些好点子记录下来。

附小故事:万绿丛中一点红

宋朝的徽宗皇帝为了选拔优秀的画家,有一次以一句诗“万绿丛中一点红”作为画题,请应试的画家作画。当时,有的画家画的是绿草地上开一朵红花;有的画绿树丛中露一段红墙,有的画一片松林,树顶上立着一只丹顶鹤……这些画虽然都符合题目要求,但宋徽宗看了都不满意。他只选中了一幅画:万顷碧波中涌出一轮红日,气势磅礴,境界开阔,能使人产生丰富的联想。这幅画立意新颖,不落俗套,真正画出了“万绿丛中一点红”的诗意。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画画要重审题,作文也一样。

画画要体现“万绿丛中一点红”,写文章也是这样——文章的这一点“红”就是中心。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3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也是一篇 开发智力的有趣故事。教学时,我以故事导入,来启发学生的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充分调动起来的基础上,导入本课的学习。

虽然课文的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很有启发性。我首先放手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在大致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讨论、交流,让学生体会到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要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仅可能多的骆驼。大徒弟想的办法最简单,也是常人一般的想法。二徒弟与大徒弟相比,有一定的进步,用头来代替整个骆驼。无论是大徒弟还是二徒弟画的骆驼数毕竟都是有限的。都没有脱出俗套。小徒弟与他们相比,办法之所以好,是因为他用有限的两只骆驼代表无限的可能,谁也说不清到底有多少只骆驼,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因此,他的画最好。为了开拓学生的思维,我让学生 进一步去探讨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也可以画出更多的骆驼。同时,又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想别人没想到的,做别人没做到的。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4

《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考查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 ……此处隐藏7405个字……一枝花;有的还在马蹄上画上沾着的几片花瓣,对于这些画,主考官都不太满意。只有一位考生别出心裁,他没有画花,只是画了几只蝴蝶,在绕着马蹄翻飞。主考官一见这画,十分喜欢,连声称妙,并录取了这个人。这两个故事也就是为了进一步说明我们做什么事要“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课文的导入,学生为什么不能准确的找到答案?我想,一是学生缺乏这方面的生活经验,二是课件的制作还不能让学生一目了然。如果能将三徒弟的画意用FLcsh动画演示一下,就没有前面的一幕了。

2、是不是没有“拓展”内容的课就不是一节上得很成功的课?

听了许多老师的课,都给学生一个拓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我的这一节课,虽然给学生增添了两个“想别人没想到的”故事,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但没有给学生一个拓展的舞台,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有没有想到过别人没想到的事。新课标中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那么我们每一节课是不是都应设计拓展的内容?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3

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一课。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主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范老师执教的这一课,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多媒体操作熟练,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抓住重点,深入探究。

教学中,范老师引导学生通过默读的方式找出画师的问题以及课文中描写三个徒弟做画的句子,通过反复地朗读,抓住重点词语感悟,如描写大徒弟和二徒弟做画的词语“密密麻麻、很小很小”等,让学生理解了在徒弟画了很多的骆驼,又如在看小徒弟的画的时候,抓住两只骆驼头,引导学生通过理解“连绵不断”,仿佛看到位了每一座山后都有很多的骆驼,从而体会到小徒弟的画与其他徒弟的不同之处。

为什么小徒弟的画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个问题也是揭示本文中心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范老师重点抓住“连绵起伏”、“若隐若现”这两个词语,引导学生理解词语。通过联系课文插图,引导学生理解小徒弟的画与两位师兄的不同之处在于能够给人以想象,想象到在那山后还会走出许许多多的骆驼,给人以丰富的想象空间。这样,既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又领会了课文的内容。

二、拓展延伸,理解寓意。

学完课文后,范老师请学生说说,你们生活中有没有做一些想别人没想到的事呢?学生说了很多,但只是停留在想出与人不同的方法,而没有围绕着有创新想法来谈。如果老师引导一个话题,让学生想办法,由于有了一定的范围,学生可能会说的好一点。这样文本的寓意就一目了然:做事和思考问题要想到别人想不到的办法,这就是课文题目《想别人没想到的》。只有这样才会把事情做得更好,才能有创新。

不足之处:

1、指导学生朗读还要加强。先自读,再指名读评价,然后齐读,这样学生体会会更深刻。

2、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方法要得当。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要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老师要引导学生去发现,去体会感悟。如学习关键语句时,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读文找答案,再谈体会,然后抓关键词来具体谈体会,最后通过朗读感悟。

3、合理安排授课时间的分配。一堂课有重点和难点,在时间分配上要花最多的时间去学习,这样才能学透彻,学生才能学会。

4、提高教学机智和倾听能力,善于捕捉学生的问题,促成课堂的生成。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4

《想别人没想到的》是一篇略读课文,讲述的是一位画师要考查三位徒弟,看谁能在同样大小的一张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大徒弟画满了很小很小的骆驼,二徒弟画的是许许多多骆驼的头,比大徒弟有了进步。小徒弟虽然只画了则在纸两只骆驼,一只完整,一只露出脑袋和半截脖子,但数不尽的骆驼的情境,让人拍案叫绝。课文的题目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中心,插图揭示了小徒弟画面的内容。

这篇课文篇幅短小,文字也比较浅显,但讲述的道理却很有启发性。教学时,我注意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和自主研讨的能力,结合生活中的事例引发学生的兴趣,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其创新意识。

我在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时,把握这篇课文阅读的要点是让学生透过文字表面去揣摩文中人物是怎样想问题的,小徒弟在想问题时为什么能和两位师兄不一样,这样就能使学生在理解故事情节之后进入更深层次的阅读。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怎样的思维过程才是与众不同的。在阅读课文之后,我进一步开发教学资源,让学生感受更多的独特的思维方式,体验思维的乐趣。

如学好课文后,我让学生说说:“如果你是那位画师的第四个徒弟,你会怎样按师傅的要求画骆驼?”学生议论纷纷后,热烈发言。郭柯呈说:“我会画沙漠,一只骆驼往前走去,身后留下一串串脚印。”话音刚落,陈婕就马上质疑:“光有一串串脚印并不能说明骆驼多,人家可以认为是同一只骆驼留下的。我会画两只骆驼向沙漠深处走去,留下很多很多大大小小的脚印。”她的回答立刻引起大家的掌声。

接着我也出了一道画题想考考他们,当问他们有没有信心时,看到他们个个都是胸有成竹的样子,我真的是很高兴。于是我在黑板上写上“蛙声十里出山泉”时,有几个小朋友又把小手举得高高,问是什么意思?当我把大致意思告诉你们,并问:如果让你们画出这一幅画面时,你们会怎么画?此时,他们一个个都不停地在思考,小手不停地在桌子上比划着,一只手、两只手、三只手。越来越多的小手举了起来,不一会儿一个个精彩纷呈的答案就出现了:一只只小蝌蚪顺着泉水往下游去。虽然画面上没有出现青蛙,但蝌蚪就说明了一切。很多小朋友都发出了赞叹声。虽然有些同学的答案不是很好,甚至有些好笑,可当我看到他们认真思考的样子,真的好喜欢。

接着结合《词语手册》让学生阅读“踏花归去马蹄香“的故事,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都独特的思维,从而体会到遇事善于动脑筋的重要性。我最后通过课后作业的方式把学生的阅读拓展到课外,丰富学生的课外语文生活。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

今天,我执教了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2课《想别人没想到的》,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讲的是一个画师考三个徒弟,看谁能在一张同样大小的纸上画出的骆驼最多。结果小徒弟用“以少代多“的创新思维方法赢得了称赞的故事。这篇课文故事性强,文字浅显,能够引起学生的阅读兴趣,便于阅读和理解。

新课程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在教学中,我始终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教材要求教师在讲略读课文时要更加放手,主要靠学生自己把课文读懂,并在读中掌握读书方法,提高阅读能力。首先指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让学生依据教学提示进行合作学习,并围绕着理解小徒弟的画为什么能得到画师的称赞这一教学重点,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教学时,注重学生的朗读指导,主要指导学生读好三位徒弟的画和画师的称赞。

由于时间关系,最后没有让学生联系实际谈,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想别人没想到的》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