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时间:2021-07-28 00:27:11 收藏本文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

在《清澈的湖水》教学中,我注重语文工具性的学习,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渗透了人文教育。主要做到了以下几点:

一、重点感悟,巧妙衔接。

围绕“你从哪里读出湖水非常清澈”这一问题,让学生自主感悟,学生找得很好。我发挥引导者的作用,引领他们有重点地学习了以下句段:

一只游船在湖面上行驶,船头两侧翻卷起白色的浪花,船尾拖着一条长长的波纹。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幻的山峦。她觉得自己好像在天上飞,有好像在水里游。

(为什么小洁会产生这种感觉呢?)学完这一段,我问学生:“湖水里都有哪些变幻的山峦呢?”把学习内容巧妙的衔接到第二自然段。

哟,清澈的湖水里有许多小鱼在游。一条银白色的小鱼跃出水面,又在浪花中消失,像在给游人表演呢!

二、对比行为,深化主旨

教学时,对于小孩和小洁不同行为的对比,我以“湖面上变得满是皱纹”一句作为突破口,让学生体会“皱纹”,有同学说与“波纹”是近义词,我说不是,同学说就像人脸上起了皱纹。我趁机说是拟人修辞,让同学去品味“皱纹”一词用到这儿突出了小孩行为的不美,进而自然理解小洁心灵美以及保护环境主旨。

三、读写结合,创造语言

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描写细致,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充满了想象色彩。我通过演一演的形式让学生领悟了“正要跳起”、“展翅欲飞”这两个词语的魅力。又让学生观察远处的山石进行仿写训练。学生大胆想象,争相发言。“远处的山石像在沙漠中行走的骆驼。”“远处的山石像一只只在花丛中飞舞的蝴蝶。”“远处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老虎。”

本节课中,学生们充分地感悟、有感情地朗读、仿写训练都比较好地体现了语文教学工具性的特点。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自然而然地受到保护环境的思想教育。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清澈的湖水》文质兼美,语言典范,贴近儿童生活,既能使学生通过文本感受到景色美,又能使学生在思想上得到“环保”启迪,在情感上受到熏陶。本课教学抓住“美”以读为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明白作者的表达方法,达到景色美和心灵美的和谐统一。

1、整体感知,自主择读

语文教学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然后引导学生从自己的认知、经验、情感出发,抓住重点择读课文。先让学生自主学文,找出那些描写景色美的句子,圈点批注;接着,让学生对照课文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把这些语句读出来,可以是自由轻声读,可以是默读,快速读,读完后选出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反复有滋有味地读。喜欢哪就读哪,觉得怎样能读出美,就怎样读。这就改变了传统的由教师主宰阅读教学的方式,而是把选择权留给了学生,充分发挥了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读书要做到“读进去”和“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在初读课文时,对内容的感悟,对情感的共鸣,对生活的联系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还没有达到入神内化的地步,教师还要抓住时机,适时引导和点拨,激发情感,再次深入课文情境。如本课教学中,我引导“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学生说:“湖水很美丽”,我反问:“假如你去游览时,你会把垃圾扔进湖里吗?”等等,这些指向性的语言,就是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课文的深层含义。学生的感悟建立在学生自我实践的基础上的,学生想不到的问题,教师要帮助想到。教师和学生要看成合作伙伴的关系,这才是有生命的语文教学。学生汇报读后感受时,各抒己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体验,联系搜集的资料,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谈谈读后的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并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培养良好的语感。同时,让学生欣赏品味、揣摩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在反复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读后互评,评后再读

学生读不出情感往往是忽略了评议的作用。评议就是相互启发、相互引导、相互指正、相互借鉴。评议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如:“你能美美地读吗?”我指名学生读,后渗入评价信息,促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交流,通过学生个体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相互交流,领略语文学习的精彩与美妙。

4、拓展延伸,深化情感

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相同,所以要获取更多的语文学习资源,关键是教师要有强烈的开发意识,善于捕捉课内与课外、教材与生活的联系,选取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惟有如此,才能使语文教学进入生动活泼的境界。为此,当学生读懂了课文内容后布置作业:我知道,咱们班有很多智多星,请你们出出主意,为了使这清澈的湖水永远清澈,我们今后应当怎么做?学生凭借文本,吸收、内化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是作者情感与学生情感的碰撞,是对全文阅读感受的再升华,自然而然,情真意切。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3

本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美好,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达到了事先的教学设想,我是这样做的。

一、导出课题

首先提示学生,什么样的湖水?读出“清澈”的意思,然后提出问题,面对这清澈的湖水,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并通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后,汇报自己所喜欢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教师只作引导。

二、读议结合

初读课文后,让学生划记景色美的句子,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并且当学生在读时,我一直注意倾听,及时抓住问题的关键,再点拨、引导,深化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和体验。

三、深化主题

在本课的结尾处,我配合文中的环保教育,让每个学生都“弯弯腰,捡起一片纸”,教育学生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而不是只把环保挂在口边,从而深化了主题。同时引导学生续编故事,使学生的目光从课本转向生活,指导了学生如何在生活中践行从课文中体会到的道理。

不过一节课上完,仍会觉得自己有很多不足之处:

1.在品析“看,那边的山石像一只正要跳起的青蛙……正在赛跑呢!”这句话时,虽然让学生了解到了 ……此处隐藏9222个字……个“被”字句来解释这句话?

生:小洁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

师:是的,小洁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却被湖里美丽的景象吸引住了。我们来看一看湖水有多美。

(师朗读: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又像在水里游。)

师:这是一个比喻句,为什么把湖水比喻成一面镜子呢?

生:因为湖水能够倒映出蓝天白云,就像镜子能照出原来的东西一样。

师:对,“像”是比喻句的一般用词。谁来用“像”说个比喻句?

生1:弯弯的月亮像小船。

生2:天上的白云像棉花糖。

……

师:你怎么理解“变幻的山峦”?

生:因为船在行驶,两岸的山在变化着,所以映在湖水里的是变幻的山峦。

师: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象,你的心情怎么样?

生:高兴,开心……

师: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高兴的心情读一读这一段。

(生齐读第三段)

师:下面还有更美得景象呢?你们想不像陪老师去看一看?——想。(师故作失望态)可是老师看见有些同学坐得东倒西歪,老师就没有心情了。(同学们立刻坐得端端正正)那我们就去看以看吧!

师:前面讲到小洁吃完面包就想把面包纸丢进湖里,为什么这时又生怕面包纸掉进湖里呢?

生:因为她看到了湖里美丽的景象,她不想去破坏它。

师:是的呀!你看,还有许多小鱼呢?小鱼是怎么跃出湖面的啊?

(此时,同学们很兴奋,纷纷做“跃”的动作,一发不可收)

师:(大声)小鱼在浪花中消失了哦,我看我们班的“小鱼”还有没有“跃”回来的吗?

(生大笑几秒钟,继而安静下来,并且坐得端端正正)

师:后来发生了一件令小洁不满的事情——

(一生抢答):一个小孩把香蕉皮扔向小鱼,小鱼吓跑了。

(师板书:香蕉皮——小鱼)

师:于是,小洁回头不满地看了他一眼,又用企盼的目光望着湖水。她在企盼什么?

(师范读最后一段)你知道他飞快地跑向哪里吗?

生:小洁飞快地跑向了垃圾桶,然后把面包纸扔进了垃圾桶。

(师板书:面包纸——垃圾桶)

师:从这里,你觉得小洁是个什么样的孩子?

生:小洁是个爱护环境的好孩子。

师:学了这课,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我们不应当把垃圾扔进湖里。

……

生:我知道了我们要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师板书:保护环境,爱护自然)

三 课堂小结

师:我们以后要向小洁学习,做个保护环境,爱护自然的好孩子。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3

透过《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的学习,使同学们感受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心灵的完美。增强了同学们保护环境、卫生的意识和自我控制的潜力,从课堂教学的实践看,本课的总体效果较好,基本到达了事先的教学设想。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在第一课时先让学生学习两岸的风景和湖中的美景,方法是在学生通读了全文后找出描述美丽景色的句子,并用―划出来,再让学生透过品读每一句来体会作者描述的优美的两岸风景和湖中的美景,然后在第二课时学习小洁爱护环境的句子来体会小洁完美的心灵,在学生边读的时候边用横线划出,再透过读来体会。采用分两条线进行教学的方法,透过初读,学生就能感受到文中风景的优美和小洁完美的心灵。

针对本课特点,我在教学第一课时时,先让学生欣赏课本插图,然后说感受。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观察,欣赏潜力。在教学中,力图从学生的自主发展和实现语文教学的本真出发,透过想象,比较等方法。让理性的文字变得感性,使学生享受到了审美的乐趣。在反复的读和说中使学生感受小湖和山石的优美,文中描述山石的句子是本课的重点之一,我让学生先理解“这边,那边”两个词语。再透过引导和启发进行想象说话,用“那边的山石像———,这边的山石像————”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潜力和想象力,同时也更好的理解了文本。在理解“湖水像一面镜子,映出了蓝天、白云、还有变化的山峦。”这句话时,我让学生主动思考,说说类似的句子。从而接触学习比喻句。

在教学第2课时时,让学生透过把小洁与扔香蕉皮的小男孩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小洁的心灵美。

在教学最后一自然段时。我原以为学生会跟着自己的思路走,可却大大出乎我的意料。(船靠岸了,小洁手里还是紧紧纂着面包纸。她跨步上岸,四处张望,好象在寻找什么。忽然,她眼睛一亮,飞快的向前跑去。)我出示了问题“她四处张望,在寻找什么?眼睛一亮,看到了什么?飞快的向前跑去干什么?”原以为学生会跟着课文走,可他们的答案却千奇百出。(去找鱼网捞香蕉皮。有小妹妹摔倒了,跑去扶她,急着找厕所等等。)当然也有说找垃圾桶扔面包纸的。于是我就问:“为什么不说找垃圾桶扔面包纸呢?”学生却说:“不用急,能够等一下扔,或者带回家扔。”听到了这样的回答,你能给以否定吗?其实我清楚,他们心里早有了课文要求的答案,只是觉得那太普通了,太没创艺了。此刻的教学是开放的,多元性的。学生有自己的想法,作为老师的我们就应感到高兴。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14

由于本学期的课堂督导又开始了,我为了正好讲到我选的课,有点小赶课,这不第七单元已经过半了。

第七单元是以“保护环境”的教学主题编排的课文,《清澈的湖水》这篇课文是通过对文中的女孩小洁在游玩的过程中,不忍心将面包纸扔进清澈的湖水里,上岸后又自觉将面包纸放进它该放的地方的事,赞扬了女孩小洁自觉爱护环境的美好品质。

在课堂上,我除了对学生进行常规的字词训练以外,将课堂的重心放在了引导学生学习如何写作上。自己明知有点拔高,但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我自认为必须尽早让学生明白写作文的回数,课文就是非常好的范例。

我引导学生走进课文,跟随着小洁的目光,欣赏到写蓝天白云,碧水青山,跳跃的“青蛙”、展翅的“雄鹰”、赛跑的“龟兔“等句子,这些句子把公园的景色描写得栩栩如生,美不胜收。这些写景的句子被分散在课文的各个段落中,我让学生深入阅读课文,把这些描写有没得句子找出来好好体会,则能和后面小孩扔香蕉皮后的景色有一个明显的对比,从而更好地帮助学生体会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特别是其中的比喻句,学生多读几遍,体会比喻句的秒用,让学生试着说个比喻句,再让学生体会香蕉皮扔下去后环境变得不美,学生的感受也就格外分明。

当课快要结束时,我多本课进行了总结,回归主题。忽然我班的申思远同学举手要求发言,我点头同意,这孩子说:“毕老师,我觉得文中的扔香蕉皮的男孩做得不对,文中的女孩小洁也有不对的地方

当他说的这儿是,同学们都把目光头像了申思远,想知道他的看法。

“课文中说小洁吃完面包,刚想把面包纸丢进湖水里,她虽然没丢,但却想丢,我认为有这种想法就不对!”

同学们报以申思远热烈的掌声,我也对他竖起了大拇指:“你真是个会读书,爱思考的好孩子!”

看来把读书的权利放给学生,让学生走进课文中去,效果明显哦!

《《清澈的湖水》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