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捞铁牛》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捞铁牛》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捞铁牛》教学反思1这篇课文讲的是宋代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把陷在河底淤泥里的八只铁牛打捞上来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科学技术成就以及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
课文的重点是打捞铁牛的经过,包括准备工作和打捞过程。记叙层次清楚,文字简明有序,是这篇课文语言表达上的主要特点。这样的课文,适宜训练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在教学时,我着重引导了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写了什么内容;然后把各部分内容连起来想一想,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有的学生很容易就能划分出来,每部分写的内容也表达得非常准确,但还是有个别学生找不出来,可能是读文的时间还是相对的少了一些。在教学第三段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找到为捞铁牛所做的几项准备工作,并把要点概括出来,在组织语言表达。概括出要点后再把课文读一读,这样就减少了学生理解上的困难。教学难点是捞铁牛所凭借的水的浮力的知识,我就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第四自然段的重点词语理解船能“把铁牛从淤泥了一点儿一点儿想上拔”的原因和先前所做的准备工作的意义,来理解打捞过程中对水的浮力的作用。学生理解了利用水的浮力,再回过头来探究为什么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就容易理解了。在帮助学生理解浮力的时候,我做了个实验:
用脸盆盛满水,用一个塑料盒子盛满土,放到水盆里让学生观察塑料盒下沉的尺度,然后我把土一点儿一点儿拿出来,学生们就欢呼了:“老师,往上浮了,往上浮了!”这样学生很容易的就理解了浮力。这样学生就对课文内容就完全理解了,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就引导学生有感情的读文,通过朗读来表达出对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的赞美,也启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
在本节课的教学上,我能准确地把握和突破课文的重难点,但也存在不足,我需要不断的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实践。以后多研究说理性文章的教学方法,使自己今后教学中能够正确把握课文的知识点。
《捞铁牛》教学反思2教材简析:
四单元以“智慧”为主体,《捞铁牛》一课是本单元第二篇主体课文。本课讲的是和尚怀丙利用水的浮力,将陷在黄河淤泥中的八只大铁牛一一打捞上来的故事。文中的怀丙和尚通过缜密的思考,有条不紊的工作,解决了难题,充分体现了怀丙的智慧,表现出他的出色。这是一篇老课文,课文中3、4自然段对怀丙捞铁牛的准备工作及捞的过程的叙述逻辑关系严密,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训练的极好的教材。因此,我将本课教学的重点落脚于在阅读中促进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力图通过怀丙捞铁牛的严密过程培养学生缜密的思考和有序的表达的能力。
学情分析:
三年级下期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能表达但有时表达不够有序,显得不够清晰,还需要进一步的培养。本册书的前一单元特别提出了有序表达的问题,要求学生能使用表示顺序的词表达。通过上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初步接触了使用顺序词表达的方法,但还不够熟练,有时表达还显得不够清楚。该班学生上课表现活跃,勇于表达,但表达时有的语言不完整,有的语言不连贯,显得表达不够流畅,需要进一步的训练和培养。
教学目标:
1、明白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从而体会怀丙的出色。
2、学生学会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有序表达。
3、能够按怀丙老铁牛的方法复述捞其他铁牛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
1、学生学会用表示顺序的词语有序表达。
2、明白怀丙和尚捞铁牛的过程,从而体会怀丙的出色。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复习引入
引导学生复习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
叙述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读怀丙说的话,知道怀丙是什么人?
复习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为本课学习扫清障碍。
二、学习3自然段
1、引导学生读文了解有哪些准备工作。
2、引导学生明白准备工作的有序,并要求学生用上顺序词进行表达。
3、指导学生画准备工作的流程图。
1、读文,说出有哪些准备工作。
2、理清准备工作的顺序,并用上顺序词练习说话。
3、试着画准备工作的流程图。
通过理清怀丙的工作顺序体会怀丙思维的缜密,从而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培养学生的严密的思考习惯和有序表达的能力。
三、学习4自然段
1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引读4自然段。
2、引导学生将捞的过程排序。
1、读4自然段,说一说怀丙是怎么老铁牛的。
2、在老师的引导下读4自然段。
3、排序。
让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了解捞铁牛过程的逻辑关系,从而体会怀丙的思维严密。
以排序的方式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四、提升人物形象
引导学生体会怀丙的出色
体会怀丙的出色
在总结全文中提升人物形象。
教学反思:
40分钟的学习活动匆匆而过,课后反思这堂课的得与失,细细想来有如下几点:
1、体现学生是学习主体。课标强调,要积极指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学生自读自说了解捞铁牛的过程,学生反复诵读理清过程的逻辑关系,学生自主排序练习展现学习成果等多处活动,特别强调学生的自读、自学、自悟,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理解内容,提升能力。就课堂呈现,学生通过这些活动能从说不清楚到说清楚,从不太明白到明白展现出了他们的学习效果。
2、紧扣中心句教学,培养学生概括能力。三年级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初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培养学生概括能力。有些文章是有中心句的,中心句起着概括内容的作用。我让学生抓住中心句,理解中心词“出色”这一线索来展开教学,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体现“出色”,处处紧扣“出色” ,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理解了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表达的。
3、结合课文内容精心设计语言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语言训练的设计非常重要。教学中,我设计了多处说的训练:一说,说内容。在自读3自然段后,让学生说为捞铁牛怀丙和尚精心作了哪些准备。二说,有条理的记。让学生按表示先后顺序词有条理的复述捞铁牛的经过。三说,再让学生说了捞其他几头铁牛的过程,在学生反复的口述中我适时地点拨培养了学生概括能力、有条理的表达能力。
就本课而言课文通过捞铁牛表现怀 ……此处隐藏6329个字……>
课后反思:
下课后,我很激动,也想了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学生一提问我生怕浪费了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涉及到质疑问题总是放不开,可今天,使我感到教学的轻松,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我想教学的任务其实就是启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学习,那么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呢?
一、创设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
英国哲学家约翰·密尔曾说过:天才只能在自由的空气里自由自在地呼吸。心理学研究还表明:人在轻松和谐的环境里,思维才表现得最活跃。相反,在压抑的思想环境里,在禁锢的课堂教学气氛中,是很难产生创新性思维的。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只有这种良好的、民主的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轻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不管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我都不指责、批评他们,而是加以鼓励与引导,使他们充分享受参与的乐趣,让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活跃起来,从而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强。大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打开科学的钥匙都毫无异议的是问号。从心理学角度讲,质疑就是刺激学生积极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也是一个主动学习,积极思维的过程。因此,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积极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放飞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和能力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也是健全人格的特征之一。在过去,教师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老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如本课教学中,学生大胆设想的捞铁牛的方法以及他们想利用水的浮力为人类服务的奇特想法就得到了老师的高度夸赞,他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创新的快乐!在这种想像思维的对话中,放飞了儿童的创造天性。
从这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只有那种充满疑问的课堂,只有那种给足学生自主空间的教学,只有那些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捞铁牛》教学反思8教学本课第二课时前,我先翻阅教参,然后认认真真的写了教案,制作了相应的PPT,最后还准备了上课做实验的工具。我自认为做了充分的准备,但整堂课下来,由于前两个自然段讲解的内容过多,导致打捞的过程没有给学生们充足的时间学习,让学生们读的太少了。
由于缺乏教学经验,总感觉课堂上不能调动全体同学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想通过做实验的方法来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但是实验做完后,还是会有一少部分学生跟不上我的思路,不知道在干什么。上课提问问题时,举手回答的人总是那么几个,我在想:是不是同学们不会啊?还是不喜欢我讲课?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在其他班听课,每次举手的人都特别多,我很羡慕。
这节课的教学重点首先是了解打捞铁牛的方法和道理,感知人物怀丙的个性特点;其次是辅导学生做好课后练习题,积累词语知识,提高表达能力。整节课下来,我感觉自己没有把打捞过程讲详细,学生们对怀丙的人物特点也不是很清楚。这是这节课的不足之处。优点是讲的面全,把课后问题都穿插到课文中讲了。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感觉我必须要抓住最关键的部分,让学生们对这部分内容熟练掌握,在这基础上,才能谈到面面俱到。
我认为要上好一节课,真的不容易。我以后还要多多向其他老师请教,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使自己的课能上升一个台阶。
《捞铁牛》教学反思9这一课,应该说从理解的角度是一篇难度比较大的文章,今天上的是第一课时,我分别从课题和课文第一、二自然段引导孩子去感受了捞铁牛很难,为下一节课理解捞铁牛的方法之妙以及感受怀丙的出色做好了铺垫。
应该说,今天放手让孩子们独立的去一二自然段找能让自己感受到捞铁牛难的词语这个要求,我在备课时心里都在打鼓,孩子们到底能不能找到?他们能分析到什么程度?我心里自认为这个问题很难。如我所料,当我这个要求一提出,教室里鸦雀无声,孩子们思索着,教室里出奇的静,2分钟、3分钟……5分钟以后,有孩子开始举手了。孩子们找到了八只、大铁牛、笨重、议论纷纷、拴住浮桥这些词语,他们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合情合理,虽然他们寻找的过程看起来可能慢了一点,胆怯了一点,可是,他们最终找得很好,完全抓住了重点的词语,阐述的理由也充分。我把这些词语集中的两个句子板书在了黑板上,让孩子们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然后再把这两句放回一、二自然段中朗读,朗读的效果应该说非常的好。
在我执教的这堂课上此环节整整用去了三十几分钟,最后我仍没有摆脱课程适度拓展的理念给学生提出一个探究性的问题:在当时有没有更好的捞牛的方法。(这一环节是参考的有关资料,其实就是这一环节让我有了新的思考,这样的环节是否精彩,这样的课堂环节是否有效)。
这几天连着几节课,我都在强调自己,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的方法。应该说,我感受最强烈的就是孩子的朗读变了,不再需要我告诉他们怎么读了,也不需要我一遍又一遍的读给他们听,然后让他们牵强的来模仿了。
看来,朗读的基础的确是阅读理解是否到位,而这个阅读理解的过程应该是一个与孩子对话与交流的过程,理解到位,朗读自然而然的就会呈现效果。
《捞铁牛》教学反思10传统的阅读教学理念,把阅读定位于吸收,与写作表达泾渭分明。于是乎,课堂教学中重视听读,而鲜见说写。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发现,语文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不是各个单项能力的累加,而是综合地、整体地、螺旋式地向前发展和推进,听读与说写分家,吸收与表达分离,弊多利少。新的阅读教学理念不赞成把阅读视为写作的附庸,也坚决反对在听读与说写之间,在阅读与写作之间,划一条天然的沟堑,而主张把说写请进阅读教学的课堂,使这个课堂成为听说读写能力的培育场。当然,强调听说读写并重,并不意味着四者应平均占有课堂教学时间,或教学时应平均着力;而是主张进行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使吸收与表达融为一体,以期产生合力与共振效应,从而获取语文能力发展与提高的高效益。注重综合,追求合力与共振,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训练的过程中,必须相机渗透思想教育、进行情感熏陶,尽可能与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等彼此融合。
《捞铁牛》这个教学片断,以说促读,读中学说,读中练笔。我们要强调的是,这里的说写决不仅仅是读的目的,它既是促进阅读深化、提高阅读质量的有效手段,也是对阅读结果的有效检测,因此取得吸收与表达互动的效益。这个片断中,老师在对学生的听说读写综合训练的同时,注意进行方法的指导。比如,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有序地说;特别注重自读、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方式解决问题等多种能力的培养。这正是阅读教学新理念的又一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