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勤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勤奋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说勤奋教学反思1《说勤奋》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第16课,这是一篇说理性很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训练要求,我对这节课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这样确定教学目标,符合本课特点,使传授知识,发展能力和进行思想教育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互相渗透,共同完成。
在教学中我认为有以下几点成功之处:
一、全体学生参与课堂
在上课时一开始让学生回顾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找出表达作者对勤奋观点的句子,学生都能正确回顾,目的是让学生明确作者的主旨,学生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学习。接着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自主开展学习,通过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这一过程中始终以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为资源,使课堂教学为学生服务
二、读中品味。
语文学习过程中“读”是第一位的。读是吟咏品味,读是鉴赏领略,读是情感共鸣。课文的语言、意境、情感,都要在读中才能领受体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讲绝对代替不了学生的读,学生读的过程是一个审美体验过程,是与课文、与作者间开展的一种心智交流的过程。读——作为传统语文教学的精髓,其魅力依旧光彩照人,也正因为有了它,语文才具备了有别于其他学科的特质。因此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齐读、默读、个人读等等。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三、以问导学,说中明理
听、说、读、写是语文教学的四大支柱,支撑着语文素养这座大厦。学生的头脑不是需要被填充的容器而是需被点燃的火把。课堂中我尝试多让学生自己说,把精彩留给他们,还他们一个自由表达的园地。在学习司马光的事例时,我设计的问题是: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付出了哪些汗水和心血?引导学生从文本的字词句入手,潜心体会,真正领悟到“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在学习童第周的故事时,设计了以下问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问题有一定的开放性,每个学生都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表达几句。事实证明我的设想是正确的,开放有度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考热情!
四、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
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通过本节课教学,学生能够知道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迹,懂得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和成功的桥梁,使学生受到了良好的思想教育,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由于我的水平有限,课堂中还存在许多不足。我觉得自己对学生进行语言理解方法的引导还不够,教学语言也不够精彩。另外我总感觉课堂上学生读的不够理想,可能是说理性很强的文章,描写得不是很优美,所以学生的朗读就没有那么投入,同时学到最后我让学生起来交流相关名人名言时,由于课前学生的预习情况做得不够理想,所以学生不能很好的回答,后来只好我说了两句。看来我以后在课前准备方面要做得更全面一些,,针对以上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将不断学习新课程理念及他人优秀经验,积极探索教学方法,在课堂中大胆实践,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说勤奋教学反思2《说勤奋》这篇课文是一篇议论文,虽在说理,但不抽象。在本课教学中,我突出了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对“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个例子的比较,完全由学生讨论概括。同学们概括出了他们之间的三点不同:所处年代不同,一古一今;学习基础不同,司马光从小天资聪颖而童第周却基础很差;获得成就不同,司马光是用17年的时间完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童第周实施了青蛙卵剥离手术在生物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两点相同:他们都勤奋;彼此都取得了成功。然后再让学生讨论:在不同和相同之中,你们能发现什么?引导学生最终得出这样的结论:是勤奋让司马光和童第周都走向了成功。在此基础上,我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学习与生活,把自己和其他同学做比较,比较彼此间的异和同,让部分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付出上存在的不足。
这样的两个比较和一个联系,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理解和认识,也让他们认识到了自身学习的不足,对他们今后能更加端正学习态度也很有帮助。
但课后背书的情况不是很理想,我让他们分自然来被背诵,主要是课文太长,课上没有充足的时间朗读,看来读书仍需加强。不过,现在的教学任务较重,这一情况有其客观原因,我今后要尽可能的在课堂上指导学生完成背诵任务。
说勤奋教学反思3语文是一们基础学科,对于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科学文化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在苏教版小语第七册《说勤奋》一课,以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位人物的事例说明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并且告诫人们“只有一生勤奋”“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习这篇课文,对指导学生自身的生活实践。培养学生“勤奋”的美好品质,有着积极的意义。
在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教材,让学生主动学习,自觉接受课文的观点,以受到深刻的教育。
一、 感悟中铭记
在教学中,注意在教学生学习课文语言的同时,让学生记住文章中富有哲理性的话,明白人生真谛,激发学习的原动力。
《说勤奋》的第一自然段中这样的一句话:“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让学生记住这句话,并付之实践,将会受益终 ……此处隐藏8711个字……。
我的教学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 读懂课文,练好朗读。
1 围绕“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这句话在文中的两个事例中找到“鲜花”及“汗水和心血”的具体表现:
司马光——抓紧时间读书,历时19年编成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童第周——基础差而急起直追,成绩名列前茅,后来又完成高难度的青蛙卵剥离手术,轰动欧洲生物学界。
二、故事补充,深化认识。
其实,关于勤奋的故事,学生平时已积累了不少。学习此文,要唤起学生记忆中的相连信息。如谈“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的理解时,有同学谈起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小时侯交手工制作的故事,童话大王郑渊洁勤奋写作的事。学到司马光的“警枕”时,学生就自然想到了古人“悬梁刺骨”、“囊萤映雪”的典故,李白的“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道理也就更加明了。
三、联系实际,讨论探究。
明理的目的是能指导学生的言行,所以,联系实际展开讨论是必不可少的。在教学中,围绕以下几点引导学生共同探究:
1 天资聪明的同学也许稍微认真一点就能取得好成绩,难道一定要勤奋吗?
2 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如果非常勤奋,能赶上那些天资聪颖的同学吗?
3 你认为怎样才是“勤奋”的表现呢?
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从实际出发,表明了自己的观点,说出了自己的理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认识到:一个人,无论基础怎样,也无论定下什么目标,只要你想取得成功,都离不开勤奋。讨论中,教师也要有意识的请天资聪颖的同学和接受能力较差的同学多谈谈,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自己,并认识到“唯有勤奋才能成功”的道理。
四、作文训练,内化积累。
在学习课文以后发动学生在身边找找勤奋的人和事,用作文的形式记录下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别人的做法,把课上所学的延伸到生活中去,使勤奋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向往。
说勤奋教学反思13《说勤奋》作为一篇说理性的文章,作者围绕着“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加以证明。
在教学中,我让学生寻找司马光和童第周两人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在交流司马光和童第周相同点时学生都说他们都获得了成功,都付出了努力。再次基础上,我让学生找出表示勤奋的句子,并进行了品读。在两个实例的解读中,学生都明白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找相同点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找不同点,于是学生告诉我他们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通过找有关句子弄明白一个是天资聪明的人靠勤奋成才,一个是起步晚,基础差也靠勤奋成才。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会突破课文的难点“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同时也明白了书中的“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通过本课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并且明白了作者所要告诉我的道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说勤奋教学反思14在楚才小学上完《说勤奋》一课,给我的感觉特别好,我觉得这堂课学到了很多东西,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针对高年级的学习,更多的应该是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整堂课在这一点上我作得不是很好,例如:当我让学生谈谈文章的2,3自然段讲了什么时?学生反映很快,迅速地说出文章这两段主要是举了两个例子,司马光和童第周是怎样通过勤奋取得成功的。其实接下来我可以顺着这根主线让学生讲下去,而不是又从头开始,先学第2自然段,再学第3自然段。高年极的学生领悟能力已经很强了,教师更多的应是教育和启发学生。
第二,当我讲完文章时,忘记了把文章回顾一遍,总结一下作者的观点,()这对学生系统学习知识是十分重要的,尽管我在开始的时候也想到这点,但真正上课的时候还是忘记提了。
第三,我声音不是很大,因为我的声音比较小,学生发言的声音也不自觉地变小,课堂显得有点压抑,这点我以后要特别注意。
第四,板书不完整,开始设计的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在讲到第一自然段,学生理解正确时,没有及时地写在黑板上。另外我的粉笔字还需要勤加练习。
上完这堂课,我发现要想成为一名好教师真的是很不容易,需要今后更多地实践、反思和学习。当听到学生跑来问我姓什么,并高兴地称我“周老师”,我觉得很感动,有一种说不出来的感觉。这堂课也让我体会到了成为一名教师的快乐。
说勤奋教学反思15纵观现在的课堂,常常会发现这样的问题:一些原本学生一看就懂的地方,老师却似乎在每句话上都能问出个问题来,而且大多是停留在表面的问题,学生看似发言积极,课堂是热闹了,但多是浅层次的“碎问碎答”,学生的思维能力、品质得不到锻炼,于是课堂呈现出“高耗低效”的无奈。
如何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发展?根据当前课堂教学的情况,我觉得应该格外关注课堂教学中的“教学起点”问题。简单说,我们每一节课的教学从哪儿开始进入,在什么基础上生发,便是教学起点。
本文的教学起点在哪里?仅仅是让学生读懂本文讲了什么吗?我相信四年级的孩子在对课文读了几遍以后,绝大多数同学能大概地知道本文的内涵。如果我在教学时只是带领学生品词析句理解了文章的内容,那么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就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所以,我从对教材与学生的整合分析中把握教学起点:在学生能基本读懂文本的基础上,我怎样用各种各样的朗读(指名读、教师创设情境引读、比较读)让学生在课堂上真实地读,充分地读有层次地品读,进而深刻领会本文主旨;我也从教材理解上根据起点确定重点:在知道本文写什么的基础上还要让学生懂得一般的议论文有着怎样的结构方式(怎么写)怎样例举典型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的方法;更从学情把握上确定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机地有效地自然而然地把两条教学线索融合并呈现。
本次教学,我在得意地设计——失意地上课——理性地修改过程中充分意识到:1、只有自己站得高,才会把学生带进有效的学习过程,才能为学生的发展真正形成生长点,这样,无论在“课堂提问”,在“引导学生读书体悟”,或者在“课堂评价”上,老师都会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尽量地以“充满智慧挑战,呼唤情感投入”,以“学生跳一跳,再摘到桃”以“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为教学设计的准绳……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让课堂成为学生生命成长的地方。2、明白了“教教材”只是“走教案”,这样的教学完全不顾课文特点,不顾学生的认知规律,学生、老师、文本犹如三条平行线,没有交叉,没有融合,学生不可能深入文本有自己的思考和领悟;而“用教材教”有助于扩大学生视野,有助于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有助于提高教育的境界
有人说一个好教师,不仅要考虑教材以内的东西,叫做“深挖洞”,还要需要考虑与教材相关或与教材暂时无关但与学生未来有关的东西,可称作“广积粮”。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让学生拥有一种成长:自由的成长、精神的成长、智慧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