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时间:2023-06-17 12:24:55 收藏本文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1

本课拟用一课时完成教学目标。

1、课前指导学生课外收集戴望舒有关资料及其佳作,作一些简单的分析和初步的兴趣式赏析。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写下对戴望舒这位诗人或者他的某首作品的感悟片段。

2、上课时,用一盘朗诵得极富音乐感的磁带导入。一方面,激起学生朗读的欲望,有利于学生读出节奏感;另一方面,抑扬顿挫的乐感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情怀。

3、听完范读随即安排学生自由诵读,并提出初读课文的要求:细心体会诗人用“残损的手掌”“摸索”祖国土地时的`种.种感觉,说说诗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变化起伏。

4、体会了复杂的情感之后,引导学生欣赏诗歌。一是看诗人是借助哪些形象来抒发情感的,二是诗人是怎样利用语言技巧来抒发情感的。这是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独特的情感体验并领悟诗歌语言凝练而又形象的特点的重要步骤,老师不能越俎代庖,所以选择在同学中开展合作交流这种学习方式,在合作中表达自己的心得,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在这一步中,诵读仍是贯穿其中的重要学习方法,力图通过品读诗歌使自己的诵读更有节奏感,更富有感情。

5、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之后,需要一个班内的交流。此时仍是由诵读贯穿,学生以读带讲,对作品中感人的形象谈出自己的体验,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此时诵读的要求是读出情感,熟读成诵。

6、然后是引导学生针对本课的学习内容作一个回顾和盘点,总结一下自己在这一课的学习中有什么收获或不足,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标实现得如何,课外又将如何再去弥补遗憾或者有所拓展。

7、最后,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他们自己的选择确定不同的课外作业,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后都有相对丰足的收获。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2

1、以读带讲:

以读促品是本课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在这里,通过几遍层次和要求不同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读和品互为方法和结果。

2、青春时代应该是诗的时代:

可是很多同学误以为诗歌的凝练就意味着抽象,学着写诗写的空洞苍白。还有的同学很少读诗,甚至有的同学惧怕诗歌的学习。本课的重点放在领悟诗人借助哪些具体形象抒发情感上,消除了这一部分同学的误解,使他们在情感上又向诗歌走近了一步,也加深了对诗歌的认识,有利于课外的阅读和练笔。

3、课程标准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主人”要有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在某种意义上,得由老师来帮助完成。那么“组织者和引导者”就要转变观念,以创新的精神和崭新的姿态组织好教学工作。要尊重“主人”,尊重其个性差异,鼓励他们确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在语文学习中大胆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学习能力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效果很好,每个学生在课堂上都有他活动的舞台和空间,每个学生又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来选择课外作业。事实上,我们完全不必担心学生没有掌握该掌握的内容。学生层次有不同,“一刀切”是得不偿失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3

现代诗歌的教学一直是许多老师教学的盲区,多数人都认为现代诗歌只要让学生背会,体会出情感就可。往往忽视了课堂中有效地朗读,殊不知学生通过有效地朗读,可让老师轻松许多。

今天学习《我用残损的手掌》一文,我在教学设计上采用了常用方式,1导课作者背景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诗中意象3齐读注意意象前面所用修饰性的词语4再读诗读出诗的两层结构和写法5再读中赏析词句,如“运在”“贴在”“恋人的`柔发”等6诵读体会作者情感。

原以为本文感情基调明显,学生们能轻松读出其一暗一明变化。可是学生读了多遍还是突不出其变化。自己只好来范读,范读的效果不错,获得了学生们热烈地掌声。可再让他们读时,效果依旧不好。原因出在哪呢?

静思片刻后,我终于明白了学生读不好的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思考文本深处的含义,他们只是课本当作了死的文字,没有自己感悟。该怎样把书本的文字转化为学生自己的活知识呢?我让他们静下心来看思诗歌十分钟后,一个一个起来谈对诗中意象的理解,有多少谈多少。之后,再让他们朗读课文,效果就大不一样了。他们读出了课文前后的不同格调,就能很快读出结构层次,读出对比写法,进而根据“那里,永恒的中国”读出文章的情感。

学生们只有通过自己思考感悟,才能把文本中死的文字变为自己活的语言。这样学生的朗读就有了自己的看法感悟体验。他们就会在读中自己品味出写法,学会赏析甚至写出自己的东西。读思悟读有机结合,让学生在自我朗读中,读出自我体验,提升自我语文素养,这也许会是很好课堂朗读方法。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4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感情线索。

2、引导学生理解诗中艺术形象蕴含的情感。

3、通过对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的分析,深层把握诗歌的主题。

4、体会诗人对苦难祖国的深切关注和真挚爱恋,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

通过诵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在艺术形象中蕴含情感的手法。

【教法】

诵读法、欣赏法、研讨点拨法。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抗日战争的炮火曾震动过许多中国人的心灵,在民族危亡的关头,诗人戴望舒也走出了惆怅的丛林和寂寥的雨巷,把个人的不幸同国家命运融为一体,以深沉的思想,炽热的感情,抒发了对灾难深重的祖国的由衷关注和真诚的爱。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人在侵略者的铁窗下献给祖国的恋歌──《我用残损的手掌》。

创设情景,培养学生的爱国之心,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并借此了解作者写此文的时代背景。

二、朗读

1、听配乐录音(或者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2、朗读指导。

语调:前半部分深沉,后半部分激昂。

感情:前半部分消极,冷色调;后半部分积极,暖色调。

3、分四组朗读。让学生点评。

4、指名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5、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学生听读,并注意朗读的语调、节奏及情感。

在教师的指导下了解怎样去朗读。

每排学生为一组分别读诗,余生给予评价。

分别找两生读诗,师生共同点评。

生自 ……此处隐藏3165个字……和旁的事情,但4个多小时,几乎都在和你说话。我想起你的1句话,你说辅导学生也要看客观效果,别……我是实践了你的意思,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给你上1门课:案例教学路径上的`〈汉语文教学论〉,我们教育硕士的4门专业课之一。

我是你称呼的“老师”,也是我意念中的“学生”,我们共同的先生乃是我们灵异博大的“汉语文”和灾难深重的“汉语文教学”。我的意思你懂了吗?该骂一句“鬼丫头”了。不再读了,有错字你改吧

这样的作品,不宜搞什么“阅读报告”。重剑,就是要重,重得学生因你而喜欢课文,因课文而喜欢你,记住课文也记住教课文的你。

【刘占泉老师的三点建议】

现在,什么都一阵风,逮住个锅就什么课文都往锅里扔。这是模式化,任何锅一旦模式化了,都要坏事。有的课教师要少说话,有的课教师不能少说话,这个“手掌”就不宜少说。这是建议之一。你注意一下郑老师稿子前面那3000字,他的教学模式里,有一种偏向教师多说话,有指示。我很欣赏他的务实精神。

现在,你这个年龄的老师教书教得有点油滑——拼命玩耍软(花)剑,无数剑花缭绕着学生和听课的专家,他们都晕菜,完事大吉,领奖去也。我昨天说你那个作文课,什么个性化写作,不就是这样吗?当年我也如此,甚至比你还花哨,可渐渐觉出这样做实际没有多少效果。提倡学生作文能有个性,这是针对他们隐藏个性,整天写拣钱包不动脑子不动真情而做的。但个性到“化”的程度,这不大可能(针对全体而言)。他们不大能够这样熟练地运用文字去“化”。我素来不赞成作文个性化的提法。比如我写这几个随笔,当没有外界干扰,自己身心又比较静和澄澈的时候,文字比较个性化,但这些条件不具备了,立刻就不那么“化”了。不信你仔细分辨,每篇,好一些的也就那几段或者几行。今天,老人早起要练习什么功,她一有动静,我这边文章的气就散了,匆匆敷衍了几段了事。

重剑的要义是吃透文本,吃透作文的底里,形式方面尽量减少头绪,内容方面才好立住主脑。不然你累,学生也忙活,所得却打了折扣。减少着数,清晰环节,把每一个教学板块(教学实体)打造得坚实可靠。这是我给你的建议之二。

一节课,一次教学活动,乃是一个有生命的整体。这如同写文章,各部分联结紧密,这容易做到,可落实“文以气为主”的古训,则非常难,需要当成有生命的东西来培育之,呵护之,维系之。这还不够,——生命是可以自己生长的,林老说这叫“增殖”,你还要考虑留出自行生长的生命空间。比如我设计让学生自己用文字去“抚摩”一下,课上开了个头,但无论课下接不接着写,生长的生命空间我营造出来了,他能够自行生发,也学习诗人的诗意和诗化去发展发展。再高一点说,整个课的设计,也都包含着这方面的意思,所以我才不希望你把课弄散了,弄浅了,弄乱了。这是我给你的建议之三。

我还接着说吗?不成了,时间不够了。你只给你的课打70分,本来心情就不好,我又之一之二之三地指手划脚,有点不仁慈了。但你说我不会安慰人,很对,我也不多说什么了。我连自己都不会安慰,犯了错会惩罚自己。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7

一直以来现代诗歌教学是一个难点。比起现代文教学和古诗文教学困难了许多,特别是一些象征意义的诗歌和朦胧诗,更是给教学带来了困难。《我用残损的手掌》是一首现代诗,是“雨巷诗人”戴望舒在日寇铁窗下向苦难的祖国的抒怀之作。诗歌一方面描写沦陷区的阴暗,另一方面抒写解放区的明丽,发出赞美。诗人的情感由凄楚转而热切的期盼。其中诗歌的前半部分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因此将重点问题重点分析。而后半部分,情感表达很清晰,学生很容易把握,由情入手,让学生自己体验也就可以明晰。这首诗运用象征手法,意思比较抽象,初中学生理解比较困难,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如何让90后去理解战争年代作者选取的意象以及在意象中寄予的深层内涵诗人情感的变化更是难点,于是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以读带品。

以读促品是本课的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通过几遍不同方式的朗读,促使学生抓住诗中形象,理解诗歌感情,领悟诗歌内涵,而且在授课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诵读方式,比如开头教师配乐朗诵诗让学生初步进入诗歌的情感世界中,然后让学生与文本亲密的接触是为了让学生感知文本和进一步体会作者的情感,然后再通过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在仔细玩味诗歌语言的同时感知诗歌中的意象和情感,在分析的过程中灵活让学生个独,齐读,分句读等,并且落实诵读技巧,推动学生理解文本.

2、重视文本

文本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是课堂的中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把关注点应该始终放在文本上,要求学生从关键的词语、句子中理解作者的情感。

(1)由于本诗的意象较多,学生的分析往往比较烦琐。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以“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为问题的纲,将诗歌两个小节不同的内同串联再一起,带动学生对作者情感之所以发生变化的理解,达到以线串点的效果。

譬如在诗歌的上半部分,我问了这样的问题“诗人具体写了哪些事物?这些事物特征是什么?通过这些事物,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这样诗中的7个意象就可以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表意整体。

(2)在学生的分析中用问题推动其思维不断向前,以期理解更深刻。对于重点意象重点分析,诗人简略写的也只做简略的了解,做到重点突出,以点带面。

比如"轻抚"和"抚摸"这两个词的区别,通过联系一二两小节的不同就可以更深沉的分析出诗人情感的改变.再如想象画面也是根据诗歌中对文字的`理解联系事实去想象,关于航杭州的西湖、长白山等情景的描绘

(3)以情动人

喜剧带给人欢笑而悲剧往往让人震撼。或许体会到悲怆之后心灵总会留下震撼,那这样的效果应该也不会少过于欢笑留下的。这首诗的动人之处就在于情,因此教师先要动情之后才可以感染学生,师生一同走入诗歌的情境。再如背景切入是感染学生情感的关键。

在紧抓文本的前提下,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要了解当时的背景。还是由“残损”一词的分析,我自然的引入了对诗人当时情况的介绍和中国社会大环境的介绍。但是,对于抗日战争这样一个特殊的年代所诞生的文学,学生很难产生共鸣,而文学的解读要求的就是这样一种共鸣的产生。如何解决这样的问题,语言在这时候往往显得苍白,学生从干枯的几句背景介绍里很难抽象出苦难,更难体验到悲痛和作者发自灵魂深处的哀鸣。因此,改变背景的呈现方式对文本的解读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更好的感染学生才能让其体验出诗歌更深层次的内蕴。这一点,多媒体凸显了它的优势,一组战争中受苦受难后爱国诗人所写的诗歌一句句在音乐的渲染下让学生更能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同时也拓宽了学生的认识,让一种悲怆的氛围弥漫在课堂,学生在情感上和作者达成共识。更能体验出作者所要表达的东西。

3、拓展于小处之中。

语文素养的不断提高总在点滴之间,在具体的某个点之上,给予学生一两点小的点拨,日积月累也是一种财富。

当然这堂课也有一些缺陷,我个人而言,有一些拘谨,没有完全放开,还应该可以更轻松、自然些。对某些环节的把握还可以更从容、严谨些。最后时间的利用也尚待完善。

《我用残损的手掌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