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操场上》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上册中识字(一)的第4课。这篇课文以体育活动为主题,由一幅画、六个词语和一首儿歌组成,词语都是体育活动的名称,儿歌描绘了下课后学生在操场上活动的情景。本课属于按事物规律识字一类,反映的是学校生活,学生较感兴趣。现对于我讲授的第一课时作如下反思:
(一)对教学目标及教学效果的反思
根据教材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1、认识9个生字,认识“足字旁”、“提手旁”2个偏旁,能正确地朗读儿歌、初步感知儿歌。2、培养学生主动识字的兴趣及能力。3、激发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根据教材和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在教学时,我将观察图画、认识事物、学习汉字结合起来,教材倡导“多认少写,及早阅读”的识字教学新理念,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还设计了有趣的游戏活动。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够识记九个生字,也认识了足字旁和提手旁。但与我的教学设计相比,实际的教学过程缺少很多亮点,如我设计的游戏识字环节就没能实现。原因在于对教材挖掘得不够深入,对教学过程的操作不熟练。此外,作为新教师,还是经验少,掌控课堂的能力也远远不够。
(二)对教学过程的反思
根据本课的`内容,我设计了一段舞蹈律动导入新课,即让孩子们做健康操以贴近运动感知,()从而引出在学校做体育活动要在《操场上》进行。由于学校的塑胶跑道刚刚投入使用,所以当我问起“你们想在操场上做哪些体育活动?”时,学生们显得很兴奋,都积极发言回答。,课堂气氛较活跃,但在这里似乎耽误了一些时间。
接下来便是看图识字了。在此环节我设计了让学生看图说、看图贴以及多种形式反复学习,内容上,有借助拼音和去掉拼音读,有读生字、读词语和读儿歌;形式上,有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有开火车读、同桌合作读,有男女生比赛读、师生对读等。我还采用编顺口溜的方法让学生认生字,不断强化字音和字形,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游戏中学,在活动中学,在情境中学,多种形式地学。但实际操作时,由于时间问题也没能完全实现,只进行了多种形式反复读的练习以及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等活动。猫教学反思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假如教学反思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2《村居》展现的是在草长莺飞、杨柳依依的春光中,儿童放学归来,放飞风筝,自由自在的村居生活,这首古诗表达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美好生活的情感。
本节课,我引领孩子三个阶段的朗读:一读,初读古诗,做到读准音、不丢字、添字把诗读正确、流利。这样做,有利于复习汉语拼音,也有利于学生克服依赖思想,提高朗读水平。自读后,指导个别学生大声朗读,让学生相互评议,让他们纠正、指导读错的字词。二读,感悟诗歌的意境美和语言美。在本环节中,我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朗读,结合课文的'插图展开想象,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慢慢进入意境。三读,变换多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分男女读、小组读、全体读、轻声读等,让学生在变换中领会读的乐趣,悟出诗的意境,直至朗读成诵。这样,大多数学生能熟读成诵,当堂背诵已不成问题。就这样将朗读贯穿古诗教学过程,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进行朗读训练,引领学生自主学习,利用图文结合,随文识字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走近古诗,体验春天的美,感受村居生活的情趣。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3学完本课我反思了,有一定的成就感。课前和学生一起搜集了描写秋天的词语,观察了秋天的变化,从气候到衣着。为此,我让学生去“寻找秋天”。把学生带到操场,来到小河边,从小河边完全可以观望远处的田野。在我的引导下,很多孩子都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描绘秋天的景象。如,有孩子说“秋天在校园里”。也有孩子说:“秋天在田野里,小河边”,还有孩子说:“秋天在蓝天上”。回到教室,我将孩子们说的每一句话一一板书在黑板上,并引导学生把所观察到景象仔细地说说,边说我边板书特殊的重点的词句。如:秋天在蓝天上、天高云淡、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儿……一会儿……。秋天在田野里,农民伯伯忙丰收,田里的稻子金灿灿的……。秋天在校园里,小朋友穿上了秋装,一片片树叶……(为了衔接新课内容,设置悬念,这么美丽的景象是谁谛造的呢?是雨。)
本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优美,采用了各种修辞手法,再现了秋天的美丽。是一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全文以秋雨为线索,像一串美丽的佛珠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描绘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表达了作者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如果说,本人的教学能体现成功的话,那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
一、抒情散文重在“阅读感悟”写法。
首先通过课文“录音”“范读”在“读”的环节中,我领读了课文三遍,什么也不讲,也不提示,就是深情地领读。在读第三遍时,孩子们是完全进入了角色,不知不觉孩子们自己读起来了,我便悄悄地“撤消”了领读,为了激发孩子们的激情,我偶尔也将文中具有亲切,神秘之感的语言领一句,如“梨香香的,菠萝甜甜的,还有……”孩子们会情不自禁地“还有草果,橘子,好多好多香甜的气味,都躲在小雨滴里呢!”从学生朗读的情感中完全能体现出“好多好多”“都”是重读了。通过重读一种亲切感便沉浸其中,更能感受到文章的语言美。
本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构段上很有特色。三年级学生正是作文入门阶段,作为语文教学,学生有必要进行简单的分层,分段,了解最简单的习作结构“总—分—总”,能掌握“总分、分总”等关系。如,本文第2—4自然段中,每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都是这一段的总起,下面进行分述,可以说是按总分的顺序构段的。那么怎样按照总分的顺序构段呢?这是本人在本课中要渗透的语文知识与写作中的小技巧。
在这环节中,我以“校园”为话题,引导学生按春、夏、秋、冬的特点,说说“我眼中的校园”。学生说的很火热。一女孩说:“我眼中的校园是温柔的.。风儿轻轻的,小草也偷偷地钻出地面,更温柔的是操场边上的两棵柳树,枝条柔柔的,枝条上还吐出了点绿,像绿色的小米粒……。”这下举手的多了,一孩子又说:“我眼中的校园是寂寞的。因为我们开始暑假了,一离开就是两月之久……。”一男孩说:“我眼中的校园是洁白的。要是下上一场大雪,校园里白了,房子上白了……。”(学生有了这步基础,要传授一些简单的写作技巧就不难接受了。)
第一、要把握所叙述事物的总体特点,明确这些特点是通过哪些具体方面体现出来的。
第二、组织语言构段。(中低年级学生写作文,难免在语言上不是很丰富,如果根据习作题材,组织 ……此处隐藏14150个字……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学习任务,他们不仅会做,而且乐意去做。也可以将学习任务从不同角度切分,每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选择一项,完成任务后相互交流。同时在合作过程中由于小组成员各有其职,职责分明,因此每位学生都会主动投入。
3.作文评改过程中的小组合作
作文评改是作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之所以对写作不感兴趣,甚至逃避作文,这与教师批改作文的方式呆板单一不无关系。多数学生的作品往往被教师忽略,甚至被一元化的.标准否定,因为教师面对几十或近百份作品,在短时间内都给予恰到好处的承认是困难的事情。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我吸收了合作教学的思想,在作文评改中开展了小组合作。
反思:在批改和讲评这一关键环节上,我充分相信同学。分小组轮流批改作文。我要做的是:活动前,将作文互批的宏观要求告诉给学生。活动中,精批三分之一的作文,找出有代表性的习作为讲评作准备,对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进行面批。在作文评讲课上,教师担任主持人角色,学生为主评人开展评讲活动。教师在中间对讲评人进行鼓励性评价,对被评作品进行适时、适量的二次评价,沟通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这种课型不仅改变了教师在评价作文时的单一模式和定势心理,而且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把修改讲评的过程变为自我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提高了同学们的写作积极性和批改作文的效率。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思考与建议
初次接触小组合作学习,只感觉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新颖,并尝试着去实践,但从中发现许多次的合作只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发挥小组合作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渐渐地悟出教学中不能为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进行,才能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下面是我对小组合作学习的几点建议:
1.明确分工,各尽其职
教师在组建合作小组时,需遵循合理性的原则。一是小组成员人数要合理,以4——6人为宜。人太多不利于学生间的交流和个体才能的充分展示,人太少互动不足;二是可以采用“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优势互补”的原则。依照学生的组织能力、语文学习能力、性别等方面进行优化组合,使每个组都有各个层次的学生,为各小组的公平竞争打下基础;三是成员的角色分工应该是动态的,采取轮流担任的方法。每小组大致确定好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检查员等职位。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合作兴趣,也可以改变学生在组中长期形成的地位,给每个学生都提供发展的机会。
2.适当介入,关爱弱势
首先,教师应有意识地创设宽松的交流氛围,要求合作小组的同学对每一位发言者都给予感情上的支持。如“你一定能行!”“我们支持你,你大胆表现吧!”“某某必胜!”让学生大胆表达。
其次,教师要适当地介入合作学习。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小组合作学习极容易成了“优生唱主角,差生跑龙套”的局面。所以要避免只求热闹不求实质的弊端,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特别要关爱那些极少发言的“弱小者”。对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有自己的看法,却不一定能够很好地表达。我们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常会发现一些总是沉默的学生,他们有的是不敢表达,对自己的见解有种种顾虑:自己的意见会不会让同学笑话?和大多数同学有没有矛盾?有的是不擅长表达,他们的表达总是只有片言只语。另外,俗话说“一鸟入林,百鸟压声”,在小组讨论或全班交流时,如果是学习优秀的学生先发言,另外的学生就会不敢再发言。因此,在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时,教师要重视激发“弱小者”的自信心,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和鼓励,创造机会让他们多表现、先表现,善于捕捉、放大他们学习过程中的闪光点,使弱势转化为优势,参与到小组学习中来。如果老师不断地发现弱势,真诚地关爱弱势,不懈地转化弱势,那么必定能使合作学习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从而也能更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3.有机结合,灵活调控
目前,许多教师为了赶时髦,活跃课堂,取悦学生,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有的教师对一些简单易懂、不容质疑、无需讨论的内容也开展合作学习,使合作学习泛滥成灾,浪费了学生宝贵的时间,而且影响了课堂纪律;也有的教师把一些脱离实际、玄而又玄的内容让学生讨论,从而让学生失去自信,丧失信心。所以合作要有节制,要把合作学习放在有讨论空间的问题上,放在学生易混淆处;难度要适宜,符合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规律,这样的小组讨论才能让学生有收获、有发展。
总之,合作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有效的合作学习,能够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封存的记忆,开启幽闭的心智。教师在新的课程环境下,必须重新审视合作学习的价值,积极营造适合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环境,呼唤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时刻把握“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这根主线,让小组合作学习在新课标的改革中焕发独特的魅力。
小学语文教学反思15《水乡歌》是一首诗歌。歌颂了水乡的秀丽风光和幸福美好的生活,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全诗有三小节:第一小节写水多,说明水乡的自然资源丰富;第二小节写船多,表现水乡人民的勤劳;第三小节写歌多,说明水乡人民生活的幸福。诗歌抓住绿水清波、白帆如云的特点,给我们勾勒出一幅鲜明、形象、秀美的水乡风光图。篇末点睛之笔又使人如闻劳动的愉快歌声,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幸福。诗歌每一小节的.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琅琅上口。每一小节字数相等,句句押韵,富有鲜明的节奏感与和谐的韵律美,与我们的柳州山歌比较接近。
教学时,重点是指导诵读。在朗读训练中,引导学生领会诗歌内容,感受诗歌意境。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读出节奏,读出韵律,读出感情诗歌每一小节开头,都采用问答的形式,回环复沓,让学生分角色对读。问句富有情趣,要读得活泼,答句简洁明了,要读得更定。每小节问答后面都是具体描述的句子,引导学生紧扣答句的内容,结合插图,读懂句子的意思,感受水乡的景物特点,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读熟课文后,让学生回忆柳州的山歌,有的学生马上说:“我会唱,我会唱……”有的干脆唱了起来“哎……什么水面打跟斗咧,嘿了了罗……”我说:“你们能不能歌词改一改?把《水乡歌》当成我们柳州的山歌来唱?” 学生们兴趣高涨,马上操练起来,在老师的指导下,终于改成了“哎……水乡到底什么多咧?嘿了了罗。哎……水乡里面水最多咧嘿了了罗。千条渠来万条河咧嘿了了罗,池塘一个连一个咧,处处绿水荡清波罗……”。先师生对唱,然后分男女生对唱。并希望回家唱给父母听。最后把刚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
本课的教学,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统一,语文课与音乐课的整合。做到以读为本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用多种形式来读课文,体现了阅读教学的三个层次:感悟、积累、运用。在“感悟”“积累”过程中,发挥学生自主性,突出以读为本,在读中去体验,去发现,去感悟;在导读环节中,注意教师在课堂上的角色,既关注低年级段的阅读教学要求,又注重读的层次性;在“运用”方面,让学生做小诗人,仿造课文形式赞美本地的方方面面的“多”,内容接近小学生的生活,共同赞美幸福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