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我教学了《生命的壮歌》一课,其中《生命桥》一文感动了很多学生。这是一篇激情讴歌生命的篇章,讲述了当灾难来临前,老羚羊用自己的生命为年轻羚羊架起了一座通往新生的“桥”。文章本身已经感动了我,特别是我想起了汶川地震后,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有了全新的解读。
课开始,一组可爱的羚羊图片,激起学生对羚羊的喜爱之情。这是一种对美好生活的喜爱,就像感受我们身边无时无刻不存在的幸福一样。然后话锋一转,引述到:在密林深处,一群羚羊被狞猎队一步步逼上了悬崖。悬崖高耸入云,下面是万丈深渊,对面山崖又离得较远,一只羚羊无论如何不能跳到对面崖上。(教师一边叙述一边在黑板上画出悬崖)你看到这一幕你想到的是什么?有的学生说到希望猎人放下枪,那是他们善良的设想;有的学生担心羚羊们就此全部被抓,那是设身处地地为羚羊们着想……不管是怎样的想法,孩子们无疑都投入其中了。
有了上面的铺垫,再请学生自读课文,读读,画画,写写批注,看看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谈谈自己最真切的感受。
同学们默读全文,接着在组内交流、竞读,教师同时用简笔画展示羚羊飞渡那悲壮场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那弧线是一座以老羚羊的死亡作桥墩的生命桥”,使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整堂课没有过多的诠释文章的字词,没有过多的强调理解,让学生在语言中想象画面,在画面中感悟生命的.强大意义,形成一种内心的共鸣。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感情,不需要简述,只需要诱发。
最后,又将地震中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
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这时不妨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在学生沉思之后,让他们说说是否想呼唤些什么时,学生的回音是:
——让我们爱护动物,世界会更美好!
——保护珍惜动物,不要让他们灭绝!
——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
讴歌生命的篇章,要用生命去撞击,学生体会其中的内涵,思想也就得到了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2《生命的壮歌》一课中的《生命桥》是一篇激情讴歌生命的篇章。在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与作品对话,感受生命的激情,接受精神的洗礼,促使情感的升华。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在教学两个故事时,我先分别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心目中的蚂蚁、英雄、羚羊是什么样的,它们又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发言积极,通过交流,认识到:蚂蚁在生活中是极其弱小的生灵,正像文中描述的那样,它们不过是区区弱者,一阵微风、一个手头就可以使其毙命,在自然界它们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在我们的心目中英雄是行侠仗义、舍己为人、奋不顾身、视死如归,为人类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小小蚂蚁怎么会被称为英雄,会有如此高的赞誉?在密林深处,一群羚羊被狞猎队一步步逼上了悬崖。悬崖是这样高耸入云,下面是万丈深渊,对面山崖又离得较远,一只羚羊无论如何不能跳到对面崖上。它们会怎样呢?交流着交流着,学生渐渐入情了。这时再让学生朗读课文,学生神情是那么专注、那么投入——未成曲调先有情了。
二、大珠小珠落玉盘
《琵琶行》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珠玉落盘,清脆亮丽之声不绝与耳,这是生命体的撞击绝唱,是师生借助文本奏响的生命乐章。
教学中,我让学生交流自己感动的句段。学生通过自由朗读思考之后,纷纷举手:
一生说:“蚁团在火舌舐动的草丛间越来越迅速地滚动着,并不断发出外层蚂蚁......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可以看出蚁国的英雄们在遭遇灭顶之灾时,竟然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以生命为代价,以求得整群蚂蚁的生存。蚂蚁突遇灾难时让人的惋惜到其脱险方式的果断、巧妙,着实令人惊喜又惊叹!尤其叹这些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抱团突围”一层中的两个“也不”,完美地诠释了这些英雄们至死坚守岗位的那种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精神。
一生说:“生活中的桥是从此岸通向彼岸的道路,在《生命桥》中,山涧上空那一道道眼花缭乱的弧线就像一座无形的桥,是从这边悬崖通向那边悬崖的道路,更是从死亡走向新生的道路。这一通道是用老羊的生命换来的。”此时,羚羊飞渡那悲壮场景给学生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三、此时无声胜有声
当学生走进课文,走进作者心灵,受到强烈震撼之际,他们已经深深感受到了文章的丰富内涵,这时不妨留一点空白,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想象,去探索。在学生沉思之后,让他们说说是否想呼唤些什么时,学生的回音是:
——让我们爱护动物,世界会更美好!
——保护珍惜动物,不要让他们灭绝!
——珍爱生命,保护自然!
……
讴歌生命的篇章,要生命去撞击,学生体会其中的内含,思想也就得到了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3今天我们在学习《“蚁国英雄”》,孩子们读完课文就被深深地打动了。
“找出最让你感动的一句,多读几遍,然后,请你们来当老师,说说哪里最让你感动,如何读出感动。”他们开始读书了,很投入,很用心,有人动笔在书的空白处写着。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显然,这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我认为他们是真正的英雄,已经被烧焦了还不松动分毫,因为他们有一个信念,就是要保全里面的小蚂蚁,为了别人,牺牲自己,这种品质打动了我。读的时候,“至死”、“也不”、“分毫”、“肝胆俱裂”等词要用心地读,这样才能读出他们的英雄气慨。
师:请你范读一次。(生范读,其他学生评价后齐读)
生:最让我感动的是“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因为……因为……
师:这一句话也是我最感动的,我怕读不好,你们谁愿意来教我读?
生:我来。你在读的时候,要注意这个“万万”,只有突出它,才能读出作者的惊奇,因为他原以为“这群可怜的蚂蚁肯定要葬身火海了。”
生:也要注意“区区”这个词,它也看出蚂蚁的弱小,后来他们*大家的力量占胜了火海,更突出的作者的意外。还有“竟”、“并”和“万万”一样看出作者没有想到,“突然”可以看出蚂蚁的'智慧,他们是真正的英雄。
生:我觉得“迅速”也要读好,在这个危急时候,没有 ……此处隐藏6909个字……结构不统一,以至于在交流时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2、对于生命的解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对于蚂蚁、羚羊这两个故事的主人公本身所体现出的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做了充分的解读和感悟,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但是却忽略了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
3、依托“美读”体悟情感。在上面的教学设计中谈到了这一点,但在整个教学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对于概括、品读上花了太多的时间,以至于削弱了“美读”体悟的环节,使得学生脑海中的画面感还不是很清晰,因此感悟还是显得略微浅显和浮于表面。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2学习《蚁国英雄》时,我先让学生试着概括故事的主要内容学生,抓住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理清文章的思路,又通过朗读描写火势强盛的词句以及“我”心中的想法,体会蚂蚁所面临的形势之危急。在充分渲染紧张气氛后,我紧紧抓住“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的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等三个蚂蚁突围的句子,理解蚂蚁的临危不惧的'英勇行为。学生很自然地被蚁国英雄的献身精神和团结精神所感动。
有了学习《蚁国英雄》的经验,学生很容易就体会到了《生命桥》一课中所蕴含的道理,但怎样让孩子透过文本进入羚羊的情感世界,又如何引导孩子通过文本联系人类的情感世界?我想读书是最好的方法: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课堂上我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然而然读出自己的感受。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3在教学了课文《生命的壮歌》后,感动了许多学生。这是一篇讴歌生命的文章,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则故事,再现了弱小生命逃生的本能,讴歌了动物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现身精神,共同组成的一曲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
在教学时,文章本身感动了我和许多学生,同时我联系到了生活中的许多生死攸关的事例,让我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同伴间无私的奉献精神已经有了全新的解读。在上完课文内容后,我安排了学生回去写小练笔,练笔采取了写“读后感”这一方式,让学生将课文与现实生活练习起来,产生对生命更深的感悟。
首先让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回顾课文内容,再次唤起学生的'情感。然后让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或令你感动的句子,学生都有说的欲望,并且说的都很好,含义深刻,富有感情。相信学生对文章已经有了很深的感悟。最后,又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将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引入课堂:如,在地震中老师用身体保护学生,母亲用生命挽救孩子,同学以身体的残缺作为代价换回同伴的平安……这些不都具有老羚羊的精神吗?当说到这里,许多学生都用专注的眼神看着我,相信他们与文本有了共鸣,于是很多学生争着诉说自己在电视上看到的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当看着学生们写的一篇篇读后感,我心里感慨万分,因为学生不仅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学会了读后感的写作方法,同时更让他们体会到弱小生命间团结合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在地震来临时,生命是如此顽强,人们的互助与献身更令人敬仰,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坚强的克服任何困难,团结在一起,才会让生活更加美好。一篇读后感,给学生以心灵的洗礼,让他们的思想得到升华。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4《生命的壮歌》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是由“蚁国英雄”和“生命桥”两个故事组成的感人肺腑的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面对肆虐的火神扭成一团,在外层被灼焦的蚁国英雄们的保护下冲出火海的故事;“生命桥”讲的是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故事。这两则小故事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攸关的关键时刻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引导学生从分辨入手,激活了学生储存在大脑之中的词语,让他们在表达、分类之中加深认识了“壮”,为后面对课文的初步理解设下了伏笔,让教学活动先入同学们的心。入心方能有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积极投入。
2.在对“壮”有了温习、加深和拓展之后,有了这个基础,老师的话锋一转,把学生的思维、注意力和兴奋点转移到了具体的情境中来,进入了新课的学习,学生对于“壮”就有了新的思考,也就说,把学生的思维延伸了,拉长了,一环扣一环,波澜不断,信息不断地撞击着学生的大脑。
3.在初读阶段,学生再一次抓住“壮”字,在游历课文的过程之中,围绕着“壮”字,积极思索,深入思考,潜心会读,用心感悟,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鲜明的主题,那就是生与死的抉择,生与死的意义,同学们在读书过程之中进入了人类终极的思考,感受到了死的伟大,死的哲学意义。所以,在学生有了这些较为深入地思考之后,自然就唱起了生命的`颂歌——颂扬之歌,庄严之歌,悲壮之歌,赞美之歌,壮勇之歌,壮举之歌,美好之歌,神圣之歌!
二、成功之处。
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关于三维目标的问题。在这个教学过程之中,同学们在老师的引导之下,抓住“壮”字,先入情入心,然后通过知识的学习,课文的阅读,大脑的思考与感悟等一系列言语实践活动,抓住了知识学习这个“把手”,在扎实的研读过程之中,借助了思维、感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自然就生成了,感受如有源之水,从学生的嘴巴里自然唱出了对生命的赞歌。
三、不足之处。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故事中的“人”,没有让学生看看故事中人的变化。
四、改进措施。
如果再上这一课,我会这样做:在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感悟到动物们为了求得生命的延续,危难时刻不惜献身的伟大壮举,以及它们在生死攸关的时刻所表现出的可贵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再让他们看看故事中的“人”,尤其是“蚁国英雄”中那不慎引起火灾的人和静观蚂蚁抱团冲出火圈的人,他们在这样一个壮举面前所表现出的心里变化,他们对于生命的一种重新认识,进而激发学生对生命的感悟。
生命的壮歌教学反思15这篇课文有两则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虽然为我们展现了不同的两幅壮烈的画面,但都蕴含了同样的一个主题,那就是团结协作,勇于献身的可贵精神,共同为读者谱写了最悲壮的生命之歌。
教学时,我着重与学生一起分享第一则故事《蚁国英雄》。这则故事层次清晰,按照“草丛着火蚁群被围抱团突围成功脱险”四个讲述了蚁国的英雄们在遭遇灭顶之灾时,竟然如此沉着、坚定、团结一致,以生命为代价,以求得整群蚂蚁的.生存。
蚂蚁突遇灾难时让人的惋惜到其脱险方式的果断、巧妙,着实令人惊喜又惊叹!尤其叹这些蚁国英雄们至死也不松动分毫,肝胆俱裂也不放弃自己的岗位。“抱团突围”一层中的两个“也不”,完美地诠释了这些英雄们至死坚守岗位的那种不怕牺牲,勇于献身的精神。因此,有感情地读好这层意思,对于正确感悟文本的精髓其意义是不言而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