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2 00:11:46 收藏本文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马过河》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

小马过河

教学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9个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

1、认读9个生字,积累新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挂图、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一、谈话导入。

师:小马为什么要过河?过河时会遇到什么困难?结果怎样?今天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小马过河》。

二、初读课文,认读生字。

读文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画出生字,标出自然段序号。读准生字的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自读自悟中体会课文内容。)

3、同桌互读,互相纠正字音。

4、分角色朗读。

5、自由汇报读懂的内容。

6、师归纳。

识字

1、师:(出示生字)组词并讲认字方法。

2、注意个别字的读音。

3、自由认读后测读看谁记得又快又准。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读读这篇课文。

2、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请大家准备一下,谁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请同学读课文)

教学内容

小马过河

教学课时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认真分析理解课文。

2、在朗读中理解深刻道理。领会听与做的关系,学会实践。

教学重点

1、熟读课文,认真分析理解课文。

2、懂得道理。

教学难点

懂得遇事不能光听别人说要自己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勇于实践,在实践中找答案。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 学 过 程

一、比一比,看谁认得快,读得准。

1、出示生字测读。

2、出示句子测读。

二、自主实践,互动感知。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解的词语。

2、再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问题。

同样一条河,为什么牛伯伯说的.与小松鼠说的不一样?

3、围绕问题讨论做试验。

4、讲讲读懂的内容并朗读全文。

5、读了课文,大家认识了什么道理:

6、齐读小马妈妈的话。

7、为什么小马趟过去时发现河水没有牛伯伯说的那么浅,也没有松鼠说的那样深?(因为马比牛矮,比松鼠高。)

8、思考: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

三、拓展。

思考:在我们身边有类似小马过河的事情吗?

四、课外作业

把故事讲给妈妈听。

板书设计

牛伯伯浅《小马过河》

小马过河 小松鼠 深 动脑筋,试一试妈妈试

教学反思

分角色反复朗读,可以很快使学生进入情境,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初次尝试让学生简述故事大意,只有个别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大致能说,多数还是在讲述细节内容,不过相信坚持下去,能说的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多。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故事里蕴含的道理,而是让他们先各抒己见,然后再统一认识,这样既重视了孩子们的能动性,对学生思维的训练也很有好处。

在解决课后问题时,(小马从磨坊回来后会对妈妈说什么?)我让学生直接对我说,把我当成老马,我做出相应的肯定,那一刻我们彼此感觉特别亲切,眼泪竟在眼圈里打转。有个学生竟说:“老师,你的孩子可真多啊!”

学生很喜欢结合实际的拓展部分,当他们说不到点子上时,我随机举了个例子,(罗冰仪要买桔子,爱吃酸的刘金波说那桔子一点也不酸,爱吃甜的李静怡说酸死了,你应该怎么办呢?我说得声情并茂,孩子们听得趣味盎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我感觉走入文本,在走出文本,进而走入生活,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2

一、指导思想

以体育新课程标准为指针,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突破口,将日常生活体育项目引入课堂。并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让学生感受到活动的乐趣。同时让学生在活动中健身,在活动中合作,在活动中创新,在活动中享受、在活动中健康成长。

二、教材的分析与处理

(一)教材的分析:

主教材仰卧推起成桥是学生喜爱的技巧类体育项目,它能发展学生的柔韧、协调、力量等素质。仰卧推起成桥在三上时曾经出现过一次,学生对该动作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一部分学生已经能单独完成成桥动作。本课旨在通过学生的练习,进一步提高学生成桥的动作,并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本课的次教材是游戏搬运接力,为了使整堂课连贯,统一,我删除了该教材,留下了更多的空间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创编学习内容,从而保证课的完整性。

(二)教材的处理:

1、营造童话意境激发学习欲望

本节课,我以童话“小马过河”为背景,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简单的给学生讲述小马接受任务去磨房,途中遇河,松鼠与老牛的话让它不敢过河,只好回家问故事。在随后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小马过河”这个故事展开教学,从小马练本领(生活小游戏)、小马接受任务遇到大河(分组找位置)、小马想方法过河(用搭桥等各种方法过河)、到欢庆过河(放松舞蹈)都是在这个情境中进行的,使学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个整体。

2、弘扬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合作

本学年,我承担了校级课题“自主学习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为了更好的结合课题研究,我在设计本课时,特别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从准备活动的生活小游戏,到基本部分的过河,结束部分的放松小舞蹈,我都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编,我只是提出活动的要求与注意事项。在让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我又十分重视学生间的互动合作,整节课都是在两人或两人以上的合作交流中进行的,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又培养了学生间团结互助的`合作精神。

3、挖掘生命内涵放飞学生心灵

儿童的灵性也就是学生的天性,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 ……此处隐藏6286个字……半部分,这节课主要学习课文最后第七、八自然段小马返回家与妈妈的沟通和最后自己尝试过河的过程。本课我设计的内容较少,深层次的东西挖掘不够彻底。

2、在课堂气氛层面,还是没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在教学环节的设计上,不够缜密,说明备课还是不够充分。

4、在对学生的启发上,应更加多一点。

制定改进方案如下:

1、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也就是让学生懂得“遇事要动脑筋,亲自去试一试”的道理,这个过程不能生硬,要循循善诱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来。

2、中间的“用上下列词语讲故事”环节词语设计有点多,不适合在课堂上进行,这个环节换成“看图讲故事”难度降低,更利于开展。

3、语言应更生动有趣,以调动学生积极性。尤其是进入了夏季,把游戏引入本课教学,让瞌睡的同学睡意全无。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14

《小马过河》一课是一篇浅显易懂的童话故事。故事说明的道理则由老马一语道破:孩子,光听别人说,自己不动脑筋,不去试试,是不行的。河水是深是浅,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从字里行间,孩子们轻易而举地悟出了“动脑筋”“去实践”的道理。等小马下了河,小心地趟到了对岸,它的体验是: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其中的“为什么”孩子竟也对答如流。

如果就以孩子“明白了什么”为目的,心里忽然觉得不甘心。新课程倡导阅读教学要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加强生活世界与书本世界的沟通,注重生活体验与实践活动。我想:道理来源于生活,更要用于生活。不仅要让学生懂得道理,更要指导孩子实践道理。于是,我把问题抛向孩子:在你的生活中,遇到过与小马类似的事情吗?你是怎么做的?暂时的沉没过后,十几个孩子小手高举。

“我背《论语》的时候,有一个字不认识,去问爸爸、妈妈,爸爸读一个音,妈妈读一个音,我不知道谁说的对,就想:还是去查查字典吧。结果证实了妈妈读得对。”

“爸爸给我买了一辆四驱车,让我自己插起来。楼上跟我一起玩的哥哥说很好插,而表弟说很难插。到底是好插还是难插,我决定亲自试试,没想到我一会儿就插好了。”

“我与姐姐、弟弟去公园玩,在游乐场过独木桥时,弟弟说会掉下去,很危险,而姐姐说大胆走,不会有危险。虽然我很紧张,但我还是很快地跑了过去。第二次再走,我就不害怕了。”

……

孩子们举得例子虽然有点幼稚,甚至牵强附会,但我相信:“死”道理已变成了“活”道理。以后的日常生活中,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们已不需要“妈妈”的指点了。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马过河》教学反思三

课快要结束的时候,我语重心长地说:“孩子们,童话中值得我们学习和思考的东西还不止这些呢!再读读故事,有没有自己读书所得而又希望与大家共享的呢?”一石激起层层浪,孩子们又去读书思考了。不长时间的宁静之后,一只只小手举了起来。

“小马很愿意帮妈妈做事,热爱劳动。”

“从小马对牛伯伯说的话,我看出小马很有礼貌。”

“虽然松鼠对小马说得不对,但它是为了小马好,它很善良,有一颗爱心。”

……

“老师,我想提个问题?”

“好啊,什么问题?”

“如果水真的很深,小马一试,结果掉进河里淹死了怎么办?”

“老马知道水不深,不会淹死,才叫小马去试的。”“如果水很深,老马不知道,她叫小马去试试,小马不就淹死了吗?”

我想起了刚从网上看到的一个假设:天刚下过一场大雨,河水上涨了很多,小马又要过河,它该怎么办呢?

是该动动脑筋了。课让学生带着问号结束了。

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上册《小马过河》教学反思四

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而“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这个过程中的因素和情景我们无法预见。就以《小马过河》这一课为例,我来谈谈自己在教学这一课时,如何围绕着这一核心理念的。

一、适量的讲。

用“四两拨千斤”和“牵一发面动全身”来说明讲的适量也许是最适合不过了,在课堂上当讲而讲,讲则必精。在《小马过河》一文中,我抓住“评”字,引导学生评价小马的优缺点。接着,要求学生精读课文,根据自己的感悟说说从哪些字、词、句中可以体会小马的优缺点。

二、适度的讲。

所谓“适度”的“度”,就是从学生的认知度出发。教师的讲应该让学生能够接受,应该依据学生生理和心理的发展水平,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例如《小马过河》一文的教学中,学生朗读妈妈对小马说的话出现困难时,我花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讲,通过讲唤起学生已有的体验,带领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步步深入,身临其境。

三、适时的讲。

课堂中教师的讲应该具有一定的时机,要“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学《小马过河》,在谈到小马的优点时,有学生说小马很“厉害”其实学生已经意识到了小马的“勇敢”,只是苦于一时没有确切的词语形容,这时候我便抓住小马的话引导“刚才这位同学说小马‘厉害’,那么小马究竟厉害在哪里呢?我们一起读读小马的话,体会一下小马的语气,就会明白了。”这一番“讲”,使学生的思维找到了“支点”,他们通过朗读马上体会到了小马的“厉害”在于它的“勇敢”,在于它的“敢干尝试”。

《小马过河》这篇课文中,小马虽然勇敢,但是没有妈妈的正确、耐心的鼓励是过不了河的。因此,在课堂上教师多讲少讲并没有界限,关键在于“意”,而不在于“形”。小马一定要自己过河,妈妈也可以尽情地说。文本并非仅是一种物化的客观存在,而是一种理性化了的生命体,只在当阅读主体对文本的这种生命意义有所觉悟,有所触动时,文本的生命意义才会真正生存。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15

《小马过河》是小学语文第三册一篇有趣的童话故事。叙述了小马驮麦子去磨坊,路上要过一条河,老牛说水很浅,可以过,松鼠说水很深,他的伙伴刚被淹死。在质疑的环节中,学生提出了一个这样的问题:“小马过的是同一条河,为什么老牛说水很浅,刚没小腿,而松鼠却说水很深,还淹死过他的小伙伴他们俩是不是都说错了,课文最后为什么说河水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像松鼠说的那样深”一个说“水很浅”,一个说“水很深”,这不仅是摆在小马面前的`一对矛盾,同时也是摆在学生面前的一对矛盾。以往在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问题时,我采用了演示、比较等方法进行分析讲解,但因受到时间、教具等方面条件的限制,效果并不理想,大部分学生仍是一知半解。这回当我再上到这篇课文,再讲到这一问题时,我换了一种方式进行教学,却意外地收到了十分显著的效果。

本文共有三幅生动、美丽的图画,而第三幅图老牛、小马和松鼠都在其中,于是我请学生拿出彩笔,按老牛说的那样——“水刚没小腿”,把“水”画至老牛的小腿,然后再顺势再把“水”延伸,让小马也站在“水”中如图所示。学生刚画完,立即大叫起来:“老师,松鼠太小了,被水淹掉了”瞧,一目了然,不用老师多说,学生自己就明白了。

让学生自己动手画一画,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兴趣,加强

《《小马过河》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