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咏雪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22 00:11:44 收藏本文
咏雪教学反思

咏雪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咏雪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咏雪教学反思1

环节操作中能够渗透“少教多学”理念,贯穿以学生为主体,以“学”代教的原则,尝试运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模式,逐渐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此堂课这一点实施的比较好,能通过生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但本节课也有不足,诵读贯彻不到位,未能实现大多数学生当堂背诵的目标,在诵读形式上也显单一。

另外,研读课文环节,概括层次时教师应拿第一层做示范,让学生明白是用一句话归纳解析内容,这样就不会导致学生不明就里,在此处过多花费时间。也就能节省出时间借助板书指导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咏雪教学反思2

当教学完成后,写这篇教学反思的时候,心中涌动的是浓浓的感谢和感动,低年级的古诗教学很难定位,仅仅将古诗作为识字的'载体,教学时满足于一遍一遍地读,缺失了发展学生思维、语言的重要环节,形同囫囵吞枣,让学生逐字逐句地理解研讨,对于学生来讲,又是强人所难,丧失情趣。我想在二年级古诗教学中,应从情趣化入手,更符合学生年龄与认知特点,古诗重想象,没有想象就没有审美。解读古诗时,想象更是不可或缺,它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古诗教学情趣化要求我们在教学中,

注意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再现作品描绘的场景、画面,丰富作品

中的形象,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融情于境,入境悟情。”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力争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关键词深入理解古诗: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作者笔下的柳树的样子——高,绿,柔软,茂密,美丽等,从而引出“高”“绿丝绦”“妆”“万条”“垂”等关键词。

2、淡化诗意,寓诗意教学于无形:如设计贺知章和老船夫的对话,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古诗的意思。

3、激发学生想象,发展学生思维。

4、结合图片,激发向往:在这节课上,我多次通过图片,让学生欣赏春天,并力争通过优美的语言使学生产生“春天真美呀”!

从而与作者贺知章产生共鸣——表面是赞美柳树,实际上是在赞

美这催生万物复苏的春天。

6、旁征博引,指导积累:让学生汇报所知道的关于春天的古诗。不足之处:

1、在语文课上求大求全,想展示的东西太多,导致主题不突出,思路不清晰。

2、教师本人,表现过于紧张,缺乏从容,导致课堂死板。

3、在备课前一定要充分研究学生,同样一节课,不一定适用于所有的孩子。

咏雪教学反思3

在《咏雪》一课的教学中,我与同学们正在交流谢公儿女谁的比喻更贴切。

生1:我认为“撒盐空中差可拟”用得妙,无论从形还是从色上看,雪与盐颇相似,而且雪与盐都是向下落的,而柳絮是上飘的。

生2:我觉得“未必柳絮因风起”说得好,有意境,有诗的味道,“撒盐”太生硬,“柳絮因风起”令人想到了雪莱的诗“如果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对比“撒盐”,可谓妙不可言。(正在探讨时,窗外风起云涌,不一会儿大雪纷纷,学生立刻哗然,纷纷向外面望去)

师:“真是天公作美,为我们的课堂营造了一个浪漫场景”。(同学笑)“大家不要错过实地观赏之机,看看到底‘大雪纷纷何所似’会不会有更好的比喻?”(生聚精会神地观察,并以小组形式讨论起来)

由于天气突然变化,引起学生注意力分散,但教师并未制止学生的“溜号”行为,而是将教学内容与环境变化巧妙地结合起来,让学生的无意注意转化为有意注意,使学生身临其境感知课文内容。可谓“巧夺天工,”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由上可见,教学机智实际是教师教学艺术的折射,教师只有不断地学习,理智地思考,才能让机智的灵光不断地闪烁于课堂,教师与学生的智慧才得以相互提升。

思考:

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灵活地运用教学机智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呢?

教学机智是较高层次的教学艺术,是教师个体教学风格的外化和升华。教师高超精湛的.教学机智是课堂教学实践中创造智慧的结晶。因此,我们要在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中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一、冷静面对,善于思考,寻找对策

课堂上经常有偶发事件。如果教师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面对偶发事件,不能让理智战胜情绪,意气用事,便会错过因势利导教育学生的机会。因此,教师面对偶发事件,应该冷静应对,积极思维,随机应变,借机施教,化解尴尬。

二、真诚肯定,化解矛盾,因势利导

真诚是教师有效运用教学机智应遵循的一条重要原则。对于课堂上学生有意无意地干扰课堂秩序,如果教师只一味地训斥,只能破坏良好的课堂气氛,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长此以往,师生关系紧张,学生得不到安全感。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针对学生意外的说法或行为,采取幽默的方法,以真诚的爱心既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又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深化认识。

三、机智灵活,随机应变,柳暗花明

教学机智是教师才情与灵感的瞬间迸发,这来源于教师丰厚知识底蕴和独特的教学个性。一个高明的教师经常能把课堂的偶发事件行云流水般地融合在教学过程中,在“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时,寥寥数语,巧妙地引导学生感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中不知不觉地做出相应的变动。”

咏雪教学反思4

《咏雪》选自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世说新语》。古代小说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世说新语》在众多志人小说中以语言简练、辞意隽永著称。《咏雪》一文篇幅短小,辞意简单,文章将谢家子弟咏雪一事的始末客观地写出,未加任何评论,但作者的意图是明显的,谁的“语言”好,谁的“语言”不好,一望而知。七年级学生接触的文言文虽不多,但读懂此文亦不是难事。在教学之前,我预设的教学流程是:读通(读准字音)——读顺(理解内容)——读美(再现情景)。

文章简短,自以为备课充分,预设环节清晰简洁,自然流畅,那天天气虽冷,外面一直飘着雨,可我心中豪情万丈,在脑中将教学过程回顾了一遍,信心十足的走进了课堂,引领学生直面文本。

师导:说说你知道的古代聪颖有才气少年的故事。

学生纷纷举手,一学生讲述了“曹植七岁做诗”的故事。

师:同学们,其实像曹植这样聪明的中国古代少年还有很多,如四岁画画的王冕、十二岁做宰相的甘罗等。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两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们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们,和他们交个朋友。

教学环节有条不紊,我因势利导,带着学生读准字音,默读课文注释,消灭了重点字词的意思,说了译 ……此处隐藏8466个字……何句最佳?遏(谢玄)称曰:“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公曰:“讦谟定命,远猷辰告。”谓此句偏有雅人深致。因为从这个故事中可见谢安经常召集子侄辈聚会,亲自同他们“讲论文义”,并循循善诱地培养孩子们的想像能力、比喻技巧、造句叶韵的本领,力图提高他们的艺术鉴赏水平。结合“(1)公如何评价咏雪句?文章结尾交待了谢道韫的身份,有什么用意?(2)理解“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你认为谢家是一个怎样的家庭?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两个问题让学生理解有这样优越的人文环境,就难怪谢家出现了个才女谢道蕴了!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家庭文化氛围对孩子的影响

咏雪教学反思12

这篇文章对于我来说,太熟悉了。20xx年进行省普检的时候,我代表学校讲的就是这篇课文。全文连题目都算上,仅仅73个字,我却折腾了两周。为此还耽误了教学进度,心中急呀。可是无奈。学校把这么重要的任务交给我,是对咱得重视、对咱的信任。一遍一遍的专心致志的备课,一遍一遍的不厌其烦的讲授;同年级语文老师共同听课,同学校语文老师共同研讨;校领导训话,教研员指导。好不容易盼到了检阅的那一天,我的心里也说不出什么滋味了:说是胸有成竹吧,毕竟是太熟悉了,绝对不会出什么问题了。但我总觉得不太踏实,学生对一切都熟悉了,课堂是不是太假了!好在一到了课堂我就放开了,我抓住了一个小问题,从其他角度切入课堂,学生们也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学生们积极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这堂课上得比以往任何一节演练课都要好,受到了省专家和教体局领导的好评。总算没有让领导失望。上面的教学设计的大框就是那个时候的产物。

今年再次教授这篇课文,我想到了一个问题:20xx年那节课成功了,原因是学生对内容太熟悉了,熟才能生巧,温故才能知新。很多时候,对于中考非考文言文课文,我们满足的仅仅是对于字词的积累,而对内容却毫不在意。这既违背了课标的要求,又不利于我们学好文言文。如何让学生发挥其主动学习的热情呢?我想到了学习小组,于是我充分发挥了学习小组的作用,我采取赋分制。特别是“小组推荐代表进行赛读”环节的设计,最大限度地激发所有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达到了以读带讲的目的。“每组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这一环节的设计,逼迫学生去熟读文本、挖掘内涵。为了让学生把这些当回事,这两个环节在平时课堂小组学习的基础上加倍赋分。因为平时我们班学习小组得分的多少是月考后能否能得奖的重要依据,所以学生对小组和个人得分还是比较重视的。我昨天讲的这篇课文,效果还不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考虑,在以后的文言文教学中,最大限度的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还是最重要的。

咏雪教学反思13

《咏雪》是《〈世说新语〉两则》中的一则,讲述的是晋朝著名文学世家谢氏家族里的一个故事。在一次家庭聚会中,谢道韫表现出了咏雪之才。那这一篇文章的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阅读浅易文言文,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以及学习古人的智慧。

为了完成教学重点,我要求学生借助于课文注释以及工具书,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基本上能够独立、自主地疏通文意,初步感知。其中,对“儿女”、“差”、“未若”、“因”这些文言字词的掌握情况不太好,这就需要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积累与运用。

在了解文章大概内容的`基础上,再整体感知。我设计的问题是“同学们,你们更欣赏谁对雪景的描绘?为什么?”。旨在指导学生品析名句“撒盐空中差可拟”、“未若柳絮因风起”。在这一环节中,学生的思维局限于参考书时所给的赏析内容,不能充分展开想象,自己动脑筋去思考“白雪纷纷”是怎么样的一幅情景!这与学生平日里是否用心观察以及用心去品味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需要教师在语文的学习中,引导学生静下来,聆听心声,用心去感受生活的每一件琐事。同时,教师在课堂上要做相关的训练,激发学生的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语文,重在积累、重在细细品味。它象一杯茶,只有正浓,才能散发出悠远的清香。若是你能够在某个日落的下午,映着余辉,慢慢品尝,用心去感悟,定能陶醉其中!

咏雪教学反思14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中有一篇选自《世说新语》中的《咏雪》:“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笔者读后有以下几点感想。

一、即兴教学,联系生活

文中说太傅给侄子们讲诗文,他并没有正襟危坐、严肃刻板地按即定计划进行教学。而是即景生情,设疑、引导学生设喻描写当时的雪景,把所学的知识用在生活实践中。

其实,我们可以想象:在他们学习的过程中,一下子雪下大了,孩子们可能把注意力转向了门外的雪景。他没有批评孩子们的不专心,而是接着讲他的诗文,因情设疑,让孩子们用刚才学的知识描写此情此景。学用结合,以用促学,以用深化所学的知识,学习生活化,生活学习化,把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教学。在新课程标准指导的背景下,我们应有所启示:教学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不一定要死板地只教教科书上的内容,可以联系生活进行教学。课中可以停下来随机引用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教学生动有趣,生活与教学联系起来、结合起来,学以致用。教学要因势利导,即景教学,即兴提问,即兴作答,既开发学生思维又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这就是一个让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教学实例。在新课程标准下指导的教学,就需要我们改变过去那种只注重教科书,而忽视学生主体和学生的已有经验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生活、与学生生活实际的联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发现、交流合作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个体差异及当时的.教学情景进行教学。

二、自由讨论,平等对话

在太傅出题后,胡儿与道韫都回答了问题,他们各自从自己的内心出发,自由的讨论,这样的回答也许很多,但作者只录下了这两个,太傅对这两种回答,只是“大笑乐”,并没有明确表示谁对谁错,谁优谁劣,十分耐人寻味。在学生回答意思基本正确的前提下,不要以成人的眼光去辨别优劣,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平等对话,自由表达,自然地发展,自豪地做人,不要人为地给孩子划分优劣的等次。特别是在学生答错的时候,不要怒目呵斥,更要耐心启发、悉心引导。报之以微笑,鼓励学生再来一次,重试一次。

三、问题开放,自由回答

文中的问题:“白雪纷纷何所似?”就是一个开放式的问题,有无穷无尽的答案,而学生可以自由的回答,只要符合生活实际就行了。我们以往的提问往往只设定一个“标准答案”,把学生往自己设好的圈圈内引,把学生往一个目标带,限定学生的思维,打击学生的创造力,把许多天才扼杀在摇篮中。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在教学中更应该深入反思自己,尽力设计开放的问题,多角度、多层次训练学生的思维。

《咏雪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