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1《梅兰芳学艺》一文讲述了梅兰芳起初被师傅认为不是唱戏的料子,但他通过勤学苦练,最终成了闻名中外的戏剧大师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文眼就在“勤学苦练”。重在让学生体会梅兰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成就并不是轻而易举的,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天生的不足,只要付出努力就能收获成功。“勤学苦练”一词概括而抽象,如何使二年级的儿童对其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呢?我采用模拟生活情境和联想生活情境两种方式,化抽象为具体形象。
在教学中,我着重让学生通过朗读自己感悟,在讲到重点字词的时候,让学生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感受梅兰芳的“勤学苦练”。在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己找出难理解的字词,通过理解重点字词,进而理解全文,体会文章的主旨。我在课件中设置了一些活动的字词,让孩子们置换角色,像梅兰芳一样去“紧盯”、“注视”,从而产生“苦”与“累”的真切体验;再让儿童想象、猜测梅兰芳练功的时间,有学生说是一年,有学生说是四年,当我告诉他们梅兰芳整整练了十年时,学生都禁不住“哇”地叫起来。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形象便在其头脑中鲜活、丰满起来。不需要太多语言,学生便能意会到文章的文眼。孩子们在这一直观形象、生动活化的过程中不仅领会了词义,更受到了情感的熏陶和感染,同时也积累了联系生活来理解课文这一宝贵的阅读经验。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2在教学《梅兰芳学艺》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让他们提问题。学生的问题有《梅兰芳学艺》?梅兰芳是什么人呢?是男的,还是女的?学什么艺呢?初读课文后,我让学生说一说你读明白了什么。生:梅兰芳是个京剧艺术家,是个男的。他小时候学艺时师傅说他不是学戏的料。但他还是对自己严格要求,自己想办法练习眼神。他练习的办法真有意思,常常紧盯着空中飞翔的鸽子,或者注视水底流动的鱼儿。后来,别人居然认为他的眼睛会说话。读到这时,我也向天空看一看,想象如果有一只鸽子飞过来,盯着它看,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也想回到家看看鱼缸里的鱼,我的眼睛会怎么转呢?经过这样的练习,他竟然成了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好厉害呀!
接着我让学生说一说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生:书上94页图上的右上角的头像一定是梅兰芳了,这是个很英俊的男子汉。可是95页上的京剧演员怎么是个女的,难道他是男扮女装了?他最后成了那么有名的京剧大师,除了书上说地训练方法,他还怎样勤学苦练的呢?他的`师傅是谁呢?他成名后,师傅夸过他吗?
在学习第一段时,根据学生的问题,我适时地介绍了梅兰芳。帮助学生理解这一段的内容。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出生于北京。4岁丧父,15岁丧母,幼年家境贫寒,生活很苦,靠作琴师的伯父微薄的资助而生活。因为没有机会上学,他从8岁起就进入戏班子拜师学艺,开始步入京剧界。在戏班时,梅兰芳从师吴菱仙老师。吴对学生要求十分严格,每段唱词都要求梅兰芳背诵二、三十遍。有时虽然已经十分困倦了,嘴里唱着唱词,眼睛的上眼皮与下眼皮都分不开了,当他被老师推醒后,他又重新打起精神来,继续演练。就这样,日复一日,月复一月,梅兰芳的京剧启蒙学习开始了。幼年时的梅兰芳,圆圆的小脸,水汪汪的一对眼睛炯炯有神,但稍微有点近视,迎风有点流泪,眼皮有些下垂,眼珠转动不太灵活。梅兰芳自幼性格腼腆,见生人不会说话。当时吴老师对他的评语是这样说的:“言不出众,貌不惊人。祖师爷没给你这碗饭吃!”
在学习第二段时,我让学生找出表现梅兰芳勤学苦练的句子。在理解句子时我设计了这几个步骤:1。从那些词可以看出梅兰芳勤学苦练?2。你有什么问题想提?3。让学生看移动的纸鹤。4。说说自己的感受。5。介绍:梅兰芳为了锻炼眼神,他养了几对鸽子,鸽子放飞后,他的眼睛就随着鸽子凌空飞翔的身影转动。他天天坚持锻炼,用了10多年的时间,眼睛渐渐变得灵活了。就是到了60岁时,观众仍然惊奇的发现,他的眼神还是那样好,那样顾盼有神。
“95页上的京剧演员怎么是个女的,难道他是男扮女装了?”针对这个问题,我让学生看了一些梅兰芳的剧照,边看边介绍:京剧大师梅兰芳在京剧舞台上表演了50多年,他刻苦钻研,勇于改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艺术形象(课件)这就是梅兰芳在表演《杨贵妃》、《霸王别姬》时的照片,他独特的男扮女装演唱风格和表演艺术,深深打动了观众的心,不光我们中国人民喜欢他的表演,连外国朋友也喜欢他呢!
另外还补充介绍了一些京剧的常识,观看了京剧片段。
最后交流了自己学习的收获。使学生懂得勤学苦练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教育他们从小苦练基本功。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3《梅兰芳学艺》第二课时上完之后,我感到整个思路是很明晰的,重点部分也得到了落实,主要的问题是教师语言不够生动,学生个人朗读的兴致不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首先,并没有把自己和学生局限在课堂,教科书的小圈子里,而是努力在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和知识面,引导学生而向的是广阔的社会生活。其次,教学中能培养学生养成边读边想的习惯,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会思考。最后,当学生在理解上出现问题时,老师的指点并不是采用"告诉",而是继续给学生创设一个形象的.画面, 让学生在观察,说说中去自悟。"紧盯"一词在感悟上,很有层次,先是让学生通过看图,表演理解"什么是紧盯",然后通过全体学生的体验,感受到"紧盯"时的辛苦,接着再通过语言的描绘,知道"常常紧盯"写出了梅兰芳学艺的辛苦和勤奋。在课文学完后,我相机出示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这四个成语,学生对课文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整堂课的教学很流畅,细节也处理得较好。板书的设计,清晰地展现了文章的脉落,清楚地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缺憾:
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全文学完之后,应该让学生带着对梅兰芳的理解,和对其优秀品质的感受读一遍全文,课文在学生心中的整体感会更强。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4《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学生对梅兰芳了解甚少,我决定从课题质疑入手,以学定教,重点抓住梅兰芳是个什么人、他在学什么、他是怎么学的等几个问题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联系生活探究寻找答案,抓住关键词句深入领悟勤学苦练的学艺过程。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学生学习语文的过程就是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还原成客观事物,从而获 ……此处隐藏7538个字……芳练习眼神的辛苦。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13《梅兰芳学艺》一课给我们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勤学苦练、终成大器的故事,全文语言精炼生动、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
本课我是这样进行的,首先,我用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团花图案作背景,再辅以梅兰芳的头像做成课件出示,一开课,就营造出浓浓的民族味道,为学生了解京剧作了铺垫。
然后通过让学生欣赏梅兰芳唱戏的片段,使学生对梅兰芳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由此导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段,学生熟读课文,让学生通过读进行说话练习,使学生读懂第一段,明白梅兰芳小时候不是唱戏的料子,并且知道什么是“料子”?
接着,由这样一个不具备唱戏条件的人最后有了什么成就?这个问题引出课文第三段,在这一段中抓住“世界闻名”、“京剧大师”这些词来理解梅兰芳所取得的成就,并用讲故事来使学生明白大师是指品德高尚,又有才华的人。抓住“勤学苦练”来使学生知道他的这些成就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再接着由“勤学苦练”这个词引出第二段,在这段中抓住“紧盯、注视”这些词来理解课文,理解词语时,我采用的方法是让先让学生说,再亲身体验,这样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通过表演让学生明白眼睛会说话,这样学生在表演的同时结合实际就理解了文章的内容。
最后一个环节是进行拓展,让学生通过练习里学习的四字词语来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等词的回忆和读,使学生结合梅兰芳学艺的事情,既弄明白了这些词的意思,又使学生更加懂得梅兰芳的成就和他的努力是分不开的。
《梅兰芳学艺》第二课时上完了,我感到整个思路是很明晰的,重点部分也得到了落实,课堂中有自我感觉良好的方面,也有觉得有不尽人意、需要改进的地方。
先说说可取之处吧:
一、课标是教学的方向标
课标里说低年级课文应结合实际来理解。根据低年级学生和课文的特点,在学习新课时,要让学生结合实际来理解课文,我就让学生通过读,在读中感悟、理解课文,同时用实际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学生解决课文中的难点。
二、采取形式多样的方式理解词句。
本课教学中,有“不是唱戏的料子、紧盯、注视、眼睛会说话、勤学苦练、世界闻名、京剧大师”等词语,是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我在引导学生读书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来理解。
1、表演。对于一些动词可以让学生做动作进行模仿。如“紧盯”和“注视”这一对近义词,还有“眼睛会说话”我请学生配合老师做相应的动作,较好地理解词语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如“勤学苦练”一词,虽是出现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但是在第二自然段里写出了梅兰芳如何勤学苦练的,所以我请学生找出梅兰芳练习眼神的.句子,充分理解他是如何常常练习的,自然,“勤学苦练”的意思也就水到渠成了。并且渗透了一个理解词语的方法:结合上下文。
3、补充资料。为什么称梅兰芳为京剧大师呢?我给学生补充了梅兰芳赈灾义演、留须拒绝为日本侵略者演出的资料,让学生明白,梅兰芳不仅是演技高超,而且有爱心、有骨气。这样梅兰芳的形象在学生心目中会变得立体起来,对这个人物的品质感受会更深些。
三、联系练习,巩固词语的意思
在课文学完后,我相机出示了“勤能补拙、笨鸟先飞、人一己百、奋起直追”这四个成语,学生对课文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又重组了课文,巩固了学生在后面的练习中学习成语。整堂课的教学很流畅,细节也处理得较好。
再说说不足之处:
一、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不足。
在学生理解课文之后,应该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受读一读,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由于时间关系,第二、三自然段读得不够。应通过朗读深化学生的理解,所以应该加强读的训练。尤其是全文学完之后,应该让学生带着对梅兰芳的理解,和对其优秀品质的感受读一遍全文,课文在学生心中的整体感会更强。
二、在充分说与读的同时,教师应该及时的总结
在讲什么叫“京剧大师”的时候,先让学生说什么叫大师,然后老师通过讲故事告诉学生大师就是在学问或艺术上造诣深厚,又受人尊敬的人。在这里我讲完故事后应该先让学生对什么叫大师进行交流,最后教师应该给学生一个肯定的答案,下一个准确地定义。
三、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具有教学的机智
比如说在让学生进行学习梅兰芳的眼睛会说话了这一部分时经过老师的引导,学生还不能充分地把眼睛会说话了,准确地表演出来,这时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很好的时机进一步深入地体会文本。这时可引导学生说看,大家经过努力怎么眼睛还不会说话了,可见眼睛会说话,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练成的,因此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梅兰芳在练眼神时用了很大的功夫。这是多好的机会,但由于教师的教育机智不够灵敏,失去了很好地机会。
主要对策是继续引导学生学会质疑,找出有讨论价值的问题。以此来缩短质疑环节所用的时间,另外老师少讲,把节省的时间留给学生读书。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14《梅兰芳学艺》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全文紧扣“勤学苦练”,将一个勤奋好学的梅兰芳展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学生对梅兰芳了解比较少,所以我决定从课题质疑入手,重点抓住梅兰芳是个什么人、他想学什么、是怎么学的等几个问题展开教学。首先,我让学生读课题,然后让他们提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课文中去发现、联系生活,探究寻找答案,抓住关键词句深入领悟勤学苦练的学艺过程。
其中“勤学苦练”是全文的中心词,概括抽象,如何使二年级的`儿童对其产生真切的体验和深切的感悟呢?在教学中,我采取了不同的方法帮助学生理解词语。让同学来学学文中梅兰芳 “紧盯空中飞翔的鸽子”、“注视水中游动的鱼儿”这样的动作,接着让孩子们谈谈做这些事情时自己的感受,有的学生说我头晕了,有的说我的眼睛有点酸,有的学生说我的眼泪要流下来……这样小小的一个活动,让学生体验到练习的“苦”和“累”,从而使学生明白了“苦练”的含义。
《梅兰芳学艺》教学反思15《梅兰芳学艺》讲述了梅兰芳小时候拜师学艺,经过勤学苦练,终于成为世界闻名的京剧大师的故事。
在预习评价环节,我出示一组词串“学艺动摇或者注视没有神儿眼睛会说话灵活苦练拜师学艺勤学苦练世界闻名京剧大师’’,在示范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一说你理解哪一个词语,将这组词语串联一段话。当时感到欣慰的是,说“眼睛不会说话”终于说出“眼睛不灵活”让学生串联词语时,有的学生在复述课文大意。
教学课文时将梅兰芳苦练眼神的方法作为重点内容,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但由于对课文指导不到位,学生对理解眼睛会说话不够透彻,于是出现在说话练习中“老师
有时亲切地看着你,那是;有严厉地盯着你,那是。当提出问题时,看着你,那是。当你发言好时看着你,那是。”
学生存在表达不清的现象。
最后出示问题“学了这篇课文,你从梅兰芳身上学到了什么?”接着出示“勤能补拙,笨鸟先飞”,让学生理解做任何事,只要付出努力才能成功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