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3-04-21 00:11:47 收藏本文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15篇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狐假虎威》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1

听完湛校长对我本节课的点评和指导之后,我最大的一个感受是自己目前的能力与想要达到的教学效果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还需要多思考,多反思。除此之外,从湛校长的点评中,我还学到了以下几点:

1、深入了解学情。如在导入环节,我以“同学们对狐狸和老虎有什么印象”这个问题导入,由于课前让学生进行了预习,学生在回答这个问题时,都是根据本课内容来回答,大都回答狐狸很狡猾,老虎较愚蠢。这种印象其实是我们人为的赋予它们的印象,跟这些动物的实际情况不符。如果学生由此对狐狸和老虎形成了这样的印象,深究一点的话就是对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了错误的影响,这是极不应该的。因此作为老师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慎重。

2、注意细节和方法。在教学生读生字这个环节,我应该再仔细一些,多想想一些组词是否符合学情,以免出现学生都不会读某个字的情况。应该把所有的字词都注上音。在教多音字这个环节,应该结合词意来帮助学生区分字的读音,而不是只单纯的教读音。在写字方面,我应该多观察字的细节,做到每一笔都写到位,给学生做正确的示范。同时,多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如利用同桌之间互相检查等方法,让学生把字写到位。

3、在教学课文环节,理清思路,找准重点。针对每一部分内容设计好相应的问题,切勿杂论的提问问题。如本节课的重点可放在狐狸和老虎的对话上。教学这一部分,首先课件出示对话,让学生明白两只动物当时的心理;其次,让学生带着动作来朗读;最后,同桌互读,互演。找学生上台展示。

4、对学生的引导和评价要自然、多样。有时自己的引导和评价太过于生硬和单调。听了湛校长的对学生的那些引导和评价语,觉得特别的生动和自然。在这一点上我还需要多下功夫。

总之,接下来,继续多思考,多找策略。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2

《狐假虎威》这篇课文是一个生动、有趣的成语故事,学生都非常喜欢、很感兴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明白:做什么事都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迷惑了。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揣摩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再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

教学片段:

师:狡猾的狐狸是怎样借老虎的威风的?

学生自渎课文2~6节,边读边想。

生:狐狸眼珠子骨碌一转在动坏脑筋。

生:狐狸说,老天爷派我来管你们百兽的,你敢吃我,就是违抗老天爷的命令,我看你有多大的胆子。

生:狐狸说,我带你到百兽面前走一趟,让你看看我的威风。

师:找一找狐狸和老虎的.动作,想想说明了什么?

生交流:狐狸骨碌一转扯摇

老虎楞松

师:说说每个动作的含义,想想狐狸和老虎的心理活动?

生:骨碌一转表示狐狸在动坏脑筋。

生:扯着嗓子指狐狸故意装凶,要吓老虎。

生:老虎一楞说明老虎被狐狸骗住了,有点相信狐狸的话,然后它松开了爪子,放了狐狸。

师:我们来一边做动作一边读它们的对话。体会他们的心理活动。

学生配动作有感情朗读。分角色读一读演一演。

教后反思: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抓住狐狸的动作:骨碌一转、扯、摇,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每个动作的含义,从而理解狐狸的心理活动,体会它的狡猾。又从老虎的动作:楞、松,明白了老虎被狐狸骗了的经过。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学生在课堂上情绪高涨,踊跃,读出了狐狸步步得胜,老虎信以为真的味道来,然后再进行表演,达到了水到渠成的效果。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3

《狐假虎威》是一篇成语故事,属于传统教材。讲的是一只狐狸借助老虎的威风吓跑森林中百兽的经过,说明了实际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那样,借助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他们自己根本就没有什么本事,也启发我们看问题要看实质,不能被表面现象蒙住了自己的视线。课文对于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如写狐狸被老虎逮住后“眼珠子骨碌一转”,马上想出一个坏点子,并且“扯着嗓子”发出反问,显示了狐狸的'狡猾。再如“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情态都让人感到呼之欲出,跃然纸上。

由于课文的语言非常生动形象,适合学生朗读和表演,所以在教学中我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体现以“趣”引路的语文课堂,以分角色朗读、配合动作读、合作表演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努力让课堂洋溢情趣、生趣,并充满活力。

《狐假虎威》中狐狸是“狡猾”还是“聪明”一直是学生争论的话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我教学本课时,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并结合实际生活,教育学生看问题要全面,在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就像狐狸一样,自己没有什么真本事,就是利用别人的威风来吓唬人的,但另一面也要学习狐狸这种碰到紧急情况,不慌张,灵活应变的能力。语文学科饱含着人文性,只有真正做到既传授语文知识,培养语文能力,又塑造健康人格,才能使学生的语文能力真正得到提高,在本课的教学中,对狐狸的正确看法和认识,正是充分体现了这一点,我想,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才能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4

《狐假虎威》是苏教版第四册的一篇成语故事,讲的是一只狐狸借着老虎的威风吓跑了森林中的百兽。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有些人借着别人的力量吓唬人,其实自己并没有本事。这样的课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哪儿?又该如何突破?想了又想,觉得还是该回归“原始地带”——体验角色,深化情感。

一、查一查

语言是反映客观事物的,要让儿童真正理解语言,除了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嗅一嗅以外,还得让学生做一做。本文中有好多词语的意思,学生是一知半解的。如“假、蒙、窜……”我一直认为低年级的学生应养成的`良好习惯,因为能为我们的阅读教学“插上翅膀。”因此在课上,我让学生独自查了“假、扯”的意思,并选出符合文意的正确解释。

二、演一演

情境表演是儿童最受欢迎的表现形式。《狐假虎威》是篇声情并茂的文章,用表演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化抽象为形象,化难为易。教学课文的7-8小节时,我学着于永正老师请5位学生分别戴上了老虎、狐狸、小鹿、兔子和野猪的头饰表演,一位学生朗读课文,其余的学生当导演。学生把狐狸的神气活现、摇头摆尾;老虎的半信半疑、东张西望表演得活灵活现,维妙维肖,这也就反映出学生已经把课文内容读 ……此处隐藏9527个字……:读读,这个词语可以换成什么?

生:奇怪

7.表演7、8自然段。

师:现在老师请小朋友到前面演一演第7、8自然段。师:现在老师请两位小朋友到前面演狐狸和老虎,你们都是小动物,你想扮演谁就扮演谁。狐狸带着老虎到森林里走一趟(老师手指),你们都是森林里的小动物哦,看!狐狸和老虎来了……

师:哎呀!你们怎么都那么害怕呀?我要采访采访几个小动物,先采访老虎大王。

师:老虎大王,你看到森林里的小动物都很害怕的样子,你是怎么想的?

生:我现在真的相信狐狸就是森林大王了,以后我可不敢再吃他了

继续采访:

师:请问你扮演的是谁啊?

生:刺猬。

师:你刚刚看到狐狸的时候,你害怕吗?

生:不害怕

师:那你为什么要跑啊?

生:因为后面有只大老虎,所以我要赶紧跑。

师:那你害怕的到底是谁?

生:大老虎

师:引读 原来,狐狸是借着老虎的威风把百兽吓跑的。(板书:借,吓跑)

师:这就是——(示意读课题)

  三、总结感悟。

师:故事学到这儿,你有什么话想对狐狸或者老虎说?

生:老虎,你要相信自己才是百兽之王。

狐狸,你太狡猾了!

老虎,你不能相信狐狸。

师:那老师说狐狸很聪明,你们觉得有道理吗:

生:有道理。

师:但是我们要把聪明用在好处上,而不是像狐狸那样,借老虎的威风吓跑百兽。

四、拓展延伸。

师:狐假虎威是一个成语,现在我们在文章中经常用到它,看这样一则小故事。思考:这篇短文中,______借______的威风吓______?

五、学写生字“威”、“爪。

师:我们的写字时间又到了,上节课还有两个字没有学习。那两个字?

生:威、爪

师:你有什么好方法记住“威”这个字?

生:“成”里面换成横和女。

小口诀:成去横折钩,一女其中休。

师:这个字在写的时候有哪些要注意的地方?

生:里面一横不能长。

斜钩要长一些。

不能忘记一点。

生描红,仿写。

师:再来看“爪”这个字,它是一个象形字,就像手指向下抓东西的样子。你觉得这个字在写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呢?

生:不能写成瓜。

撇捺要舒展。

师:第一笔撇是横撇。中间一竖是垂露竖。

生苗红,仿写。

六、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走进《伊索寓言》,了解更多像狐假虎威这样有趣的寓言故事。

教后反思:

本次我执教的《狐假虎威》给我了我很多的启发与感悟。下面我来谈谈这节课的得与失。

这节课上下来,我比以往的公开课有所改进的地方是让学生读的多了,以前,我总是自己讲的东西多,力求把自己的语言弄精美,所以经常忽视学生表现,学生的读与感悟。就想着把背上的教案走下来就可以了,所以经常显得游离于课堂,与学生的`距离很远。《狐假虎威》这篇课文很简单,学生一看就能明白,所以如何能让学生对课文更感兴趣,便是不断地读,把自己置于主人公的位置,体会狐狸的狡猾,老虎的受骗。因此在课堂上,我采用多种形式指导学生朗读生字词和重要语句,这除了遵循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读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知,培养学生敏锐的语感,并力图整体地从字里行间内含的意蕴进行感受、领悟和品味,从而最终引导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找到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狐假虎威”的成语含义。“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孩子们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水到渠成地找出“借”这个词来解释成语中的“假”,教学难点轻松地突破了,这比起让学生死记硬背印象深刻多了。在教学中着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分角色朗读、配合动作读、开火车读等手段来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努力让课堂洋溢情趣、生趣,并充满活力。文中对狐狸和老虎的情态描写,形象生动,十分逼真。如写狐狸被老虎逮住后“眼珠子骨碌一转”,马上想出一个坏点子,并且“扯着嗓子”发出反问,显示了狐狸的狡猾。再如“摇头摆尾”、“神气活现”、“半信半疑”、“东张西望”的情态都让人感到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因此我在课件中重点出示这些关键词,并细致地指导让学生边读边想,读出画面来,低段学生十分感兴趣,参与意识很强。其次,我把教学目标落实到我自己所定的“读一读”,“演一演”上,抓住文中特别关键的词句指导学生来演好,同时又通过表演来促进和加深学生对课文语言的品味和感悟,教学效果不错。

失的地方也有很多,首先就是第一课时教学不到位,意识上我便没有重视,总觉得带着孩子读几遍,孩子自己再读几遍就差不多了,主要是课文教学。所以我仅仅利用早读课的时间带这个班的孩子读了生字词,比较匆忙,上的不扎实,所以后来的开火车读生字词,对他们来说,便有点难了。读得不顺利,这样也降低了孩子们的自信心,后面教授课文的时候,学生便放不开,所以以后,上课时,第一课时教学一定要自己打扎实,才能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给孩子以自信。还有就是有些问题,应让多个孩子多点机会回答,但是我有些地方就只提了一两个孩子回答,孩子们的参与热情没有太多机会发挥,所以也有些缺憾。最后就是生字教学,“爪”这个字,在讲的时候,我问孩子们这个字在写的时候,你有哪些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开始我看学生没人回答,便出示了一个不大好看的爪字,让学生注意第二笔是竖撇,后来才知道,教学生字时,应出示正确的正楷,不然学生就可能会写成老师出示的那个字,这是教学低段孩子生字的一个注意点。

每次上公开课都是一种成长,有得有失。我只有不断学习,不断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才会让自己的课越上越好。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15

《狐假虎威》是一则流传了千余年的寓言故事。在课堂上,它被无数次地演绎成这样一个结论:一只狐狸借老虎的威风吓跑了百兽,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借助强权哄骗恫吓人们的现象,勾画了自己没有真才实学却仗着小聪明借势欺人者的狡猾嘴脸。于是,在文本中,狐狸成了狡猾的象征,成了仗势欺人现象的形象代言人,多少年来没有人提出异议。然而,狐狸为什么要借老虎的威风?它借老虎的威风干什么?是为了吓跑百兽而满足它的虚荣心?还是别有其他的'意图?文本中有这么一段叙述:“在茂密的森林里,有只老虎正在寻找食物。一只狐狸从老虎身边窜过。老虎扑过去,把狐狸逮住了。”请注意“寻找食物”这四个字。这个极其普通的文本信息后面隐藏着什么?显而易见,狐狸作为一种食物被老虎捕获,它面临着严峻的生存危机!大难临头,狐狸该怎么做?坐以待毙,还是自我拯救?狐狸面临着无可选择的选择——假虎威以自救!这是多么顺理成章的事情,闪烁着狐狸生存智慧的光辉!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对主人公形象的价值判断,均来自于文本。文本作为一种教育资源提供给教师,其意义到底是什么?是复原文本情感思想进行道德教育,还是为学生构建思维发展的平台?教师也面临着一种选择。新课程告诉我,请把选择权交给学生。

《《狐假虎威》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