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班语言教学反思14篇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大班语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班语言教学反思1三月份,我参加了山阳县幼儿园教师教学能手大赛活动,从中汲取了许多宝贵的教育经验,进一步开拓了视野。总之,此次活动的参与使我受益匪浅。
我讲的是大班语言第十课诗歌《摇篮》。诗歌《摇篮》是一首很优美、很容易让人产生遐想的诗歌,其语言精练,以重复性的结构形式抓住摇篮这一关键点,通过奇妙别致的想象,将“大海”、“天空”、“花园”、“妈妈的手”这些美好的景物比喻成“摇篮”,描写出了小宝宝们分别在不同的摇篮里睡着了的那种宁静、温馨的意境。要想让幼儿理解和体会到诗歌中的内容,感受诗歌的美,就必须对诗歌中所提到的各种景物有所了解,知道它们之间的依存关系。这是理解诗歌的知识基础,也是本次活动课的关键。
针对诗歌《摇篮》,我设计出符合大班幼儿年龄特点的教学 环节和目标,我的教学目标是:
1、引导幼儿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初步学会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激发幼儿对文学作品的兴趣,进一步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想象力、审美能力等。
3、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运用图片和已有经验进行诗歌仿编。
《纲要》明确提出了“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的环境,支持、促进、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这一目标,还提出了“让幼儿想说、敢说”的要求。大班幼儿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已初步发展,具备了学习《摇篮》这首诗歌所要求的类比、迁移能力。在活动中我运用了引导性启发,充分调动孩子的多种感官,借助音乐、动作、语言、图片等多种方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歌美好的意境,发挥孩子的想象,让幼儿获得了满足。幼儿在学习的过程中,积极性较高,学习效果较好,达到了预期的活动目标。现就语言活动《摇篮》作如下反思:
一、图片贯穿诗歌内容的始终,让幼儿感受诗歌的意境美。
《纲要》指出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的快乐。在活动中,我根据诗歌的内容,绘制了蓝天、大海、花园、妈妈的手四个大摇篮,以及星宝宝、鱼宝宝、花宝宝、小宝宝图片,形象生动的再现了诗歌的内容,帮助幼儿从直观的视觉上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二、 把诗歌和音乐进行有机整合。
活动导入时,摇篮曲的欣赏使幼儿很快进入音乐优美的意境,能充分发挥幼儿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为活动的进一步开展奠定了基础。配乐诗朗诵把诗歌与音乐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让幼儿体会到诗歌宁静、温馨的意境,从而被陶冶,同时音乐使诗歌的情感得到升华,
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两次的配乐朗诵欣赏,使幼儿对诗歌的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最后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师生集体有感情地朗诵表演,使诗歌与音乐再度交融,充分实现“我、诗歌、音乐”的共鸣。
三、 感受音乐,体验情感。
从开始环节听音乐说感受、用肢体语言表达情感,到教师提出:白云为什么是“轻轻飘”?浪花为什么是“轻轻翻”?风儿为什么是“轻轻吹”?歌儿为什么是“轻轻唱”?等问题后,引导幼儿积极思考、讨论、模仿,发展了幼儿思维的广阔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使情感体验更加深入。
四、视、听、讲结合。
形象可爱,色彩鲜艳的图片和小图片的巧妙使用,都充分的`刺激幼儿的视觉感官,让幼儿先欣赏。然后找出相对应的摇篮和宝宝,发展了幼儿的记忆回放能力,帮助幼儿完整梳理了诗歌内容。教师有针对性的提问,如你听到摇篮这首诗歌里,什么是摇篮,摇着哪个宝宝,创设了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加上教师鼓励、支持的语言,激发了幼儿想说、敢说的愿望,激起了幼儿朗诵的欲望,激发了幼儿朗诵激情,在朗诵诗歌过程中,教师富有感情的语言、表情、眼神和肢体等动作,让幼儿不知不觉中进入到了美妙的境界中,成为提高教学效果的促进剂。
五、不足之处。
在诗歌创编中,原有环节中小图片的使用可以帮幼儿突破创编诗歌的困难,但有一些限制幼儿的思维。欣赏诗歌的次数略有欠缺,没
有充分发挥彩色文字的作用,而创编环节的时间把握稍显不足,使幼儿的创编活动不够尽兴。特别是仿编诗歌的第三句较难,有的忘了编,有的不知添加什么才能使摇篮摇起来。作为老师的我也不能很广阔的想到很多,只有少数活泼的小朋友创编得很好。分析原因,仿编诗歌的第三句是难点,这和孩子本身的经验不足有关,在上这节课时,可多观察、多引导幼儿去学习 。
总之,教学课中有得有失,但通过这次活动,我有信心,继续加强学习,阅读更多的教学、教育理念,更好的借鉴别人的优秀方案,提高自身素质,争取在教学活动中寻找到自己的一片广阔天空。
大班语言教学反思2诗歌《梦来过了》短小简洁,层次清晰明朗,富有儿童情趣,也符合大班幼儿具体形象的思维和感性的、富有幻想的心理特点。每个人都会做梦,孩子也会做梦。但对孩子来说,梦是那么神奇和不可捉摸,对于梦的感受也是那么的难以形容。将该诗歌作为欣赏载体,让幼儿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感受诗歌的意境美。这也是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
美中不足的是,我觉得事先我可以准备一段优美的音乐,在音乐中,让孩子们听听音乐,说说感受。然后我导入了主题。“听着这么好听的音乐,甜甜的睡下了,做了一个甜甜的梦。你想知道是什么梦吗?”相信孩子们都会很好奇的张大眼睛说“想知道”。于是,我把自己的梦和小朋友分享。接着,我与孩子们都讨论起各自的梦,孩子们的梦有的是梦见自己变成超人打败了怪兽。有的是变成了一只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有的梦见自己变成了一个漂亮的小公主等等。而我则是由自己做梦引出一个小朋友做梦,引出了诗歌。
如果我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朗诵起诗歌。孩子们会更安静的倾听,仿佛就像自己正在做梦一样。有了前面讨论的铺垫,再通过“梦什么时候来的?”“梦什么时候走的?”“梦去了哪里?”这些问题的回答,孩子们对诗歌很快就掌握并熟悉。
最后环节,如果有音乐,孩子们自己跟着音乐朗诵诗歌,感受到梦是很美的`。是虚幻的,是抓不住,留不住的。这样活动可以在好朋友之间说说刚才的梦中结束。
活动反思:
(一)反思活动目标:
本次教学活动达成了我预期的效果,活动的完成基本完成活动目标。活动的重点的考量也很好,因为,这首诗歌是很简单易懂的,但是诗歌的学习不仅仅是会读、会表演。而是让孩子们在学习诗歌的同时,感受到诗歌《梦来过了》这一文学作品所带来的意境美。
(二)反思活动环节:
1、导入环节。
孩子 ……此处隐藏9689个字……我立即重点提出来“合适”一词,让幼儿理解什么是合适的礼物。在后面的环节里,请幼儿为小白鹅和小鹿分合适的礼物时,幼儿都能根据故事中的情境为小动物来分合适的礼物。最后是熊伯伯送完礼物回家路上发生的事情,再围绕"为什么说这辆汽车是一份合适的新年礼物"来展开讨论。整个活动中,幼儿各抒己见,想得很全面,回答得也很不错,同时他们也懂得了关心和体谅别人,活动较好地完成了预设的活动目标。
但活动中也存在很多不足:如为小白鹅和小鹿分礼物时,虽然幼儿都能理解并为小动物分合适的'礼物,但这个环节我完全可以放手,让幼儿自己讨论,最后我再对幼儿的回答进行提炼总结。对于大班的孩子来说,他们完全可以自主讨论,这个环节可以做一改动。在活动结束前,为了帮幼儿升华生活经验,我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熊伯伯和小动物们的礼物都这么合适?目的是在于让幼儿理解关心他人,了解他人的需要,就能送出合适的礼物。但是由于设置问题时考虑的不够仔细,没能从幼儿的角度出发,因此对于这个问题,幼儿都不理解。可以将问题改为:怎么样才能送出合适的礼物?相信这样的问题幼儿就能回答的更好。设计教学活动的问题应立足于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经验,并在此基础上适当提升活动的难度与高度,但不能超出幼儿的认知水平,使幼儿难以回答,甚至冷场。
虽然活动已经结束,但值得反思的地方还很多,值得改进的地方也很多,庆幸能得到各种建议和意见。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意这些不足之处,努力上好每个活动。
大班语言教学反思121、营造童话意境
激发学习欲望
本节课,我以童话小马过河为背景,组织教学。课一开始我简单的给学生讲述小马接受任务去磨房,途中遇河,松鼠与老牛的话让它不敢过河,只好回家问妈妈的故事。在随后的教学中,紧紧围绕小马过河
这个故事展开教学,从小马练本领、小马接受任务遇到大河、小马想方法过河、到欢庆过河都是在这个情境中进行的,使学生作为故事的主人公参与学习过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融为一个整体。
2、挖掘生命内涵
放飞学生心灵
儿童的灵性也就是学生的天性,儿童的世界是一个充满灵性的世界。儿童天生具有创造力,就看你教师有没有给他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发展的空间,是我设计本节课的一个重要砝码。在教学过程中,我在抓住主教材的同时,忽略了次教材,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创造空间。我想,学生的创造力是无穷的,学生一定会非常喜欢,因为这是他们的自己的方法,这是他们合作的成果,这是他们创造的结晶。
3、巧设学习障碍
练就生活本领
平淡无奇固然可使学生学的轻松,但往往也会使学生感到乏味。本课根据幼儿特点,巧妙设置了学习的障碍,使学生在新需要与旧水平之间产生冲突,从而更好地学习。因此,在课一开始,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是那匹小马,你能过河吗?这个问题一定会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启迪他们的思维,他们会利用以有的生活经验去思考,去实践,甚至会将问题放到现实生活中去解决。这样将课堂与生活有机的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练就生活的本领。
大班语言教学反思13在本次活动的目的是让幼儿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特长,学习悦纳自己、尊重别人。我为了帮孩子更能理解故事的内容,我用了动作、启发提问、追问等多种方式进行引导,让孩子有目的的'看、猜、说,发现画面中隐含的内容,如:在欣赏挂图这一环节,引导幼儿观察卡勒的表情和神态,再给他们语言上的暗示:“卡勒高兴吗?从哪里看出来的?”孩子们一经提醒,马上都能从眼睛、嘴巴等方面看出卡勒很不高兴。因为个子太高遇没有合适的衣服穿的画面时,通过追问:“你从哪里看出卡勒的衣服不合适?”
(一)优点是引导发现,互动表达
在活动中我有创造了很多互动的机会,包括幼儿之间,材料和幼儿之间的互动,在多种互动交替中,幼儿自然会进行语言和情感的表达。而在最后环节,通过游戏高个子和矮个子的游戏延续孩子们的快乐情绪,在变高变矮的交替中不仅心情愉悦,又能进一步体验主题:个子的高矮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内心快乐和长大。
(二)不足的地方
1.在时间控制上不够严谨。教学过程中对每一环节的时间掌握不够,超出了预期的教学时间。在完整欣赏故事环节花了较长的时间,应适当将故事改编地较短一点。
2.在讨论长高的办法时,幼儿记录无价值,只要教师简单记录,幼儿能围绕话题用自己的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就可以。
大班语言教学反思14一、活动目标:
1、初步学习诗歌《春天》,理解诗歌中的比喻句。
2、在游戏中了解诗歌内容,并学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3、在活动中,能安静地倾听同伴发言。
二、活动准备:
活动教具小燕子一只、图片人手一份、书三本、磁带
三、活动过程:
1、以“小燕子”的礼物引入活动,鼓励幼儿以小图片交流对春景的认识,并初步以诗歌语句进行表达。
(1)寻找礼物——同伴交流——集体介绍
教师指导语:今天,小燕子给我们带来了一份春天的礼物,一半送给了小朋友,一半送给了马老师,你们知道小燕子送给你们的是什么礼物吗?小燕子已经悄悄地把礼物藏在了小朋友的椅子下面,找一找,说说你收到的礼物?用简单好听的句式来说一说?引导幼儿用诗歌语句进行表达。
(2)重点理解:小池塘笑了,酒窝圆又大
请幼儿比较小池塘的旋涡与脸上的酒窝,并学说诗歌语句。
2、引导幼儿根据诗歌内容进行图片分类,借助礼物分类的游戏帮助幼儿理解诗歌的三段结构。
(1)观察老师收到的礼物(三本不一样的书)请幼儿说说三本书不同的地方,说说这是三本什么样的书?
过渡语:你们已经拿到了小燕子的礼物,那另外一半礼物在哪里呢?(教师出示三本书)
(2)教师小结:噢,原来这是一本彩色的书,这是一本会笑的`书,还有一本是会唱的书。请幼儿把自己收到的礼物(小图片)送到相应的书里。
教师指导语:彩色的书里会有些谁呢?谁会藏进会笑的书里?会唱歌的书里又会是谁?(讨论后有秩序地贴图片,提醒幼儿遇到困难同伴之间解决)
(3)集体检查并分类的说说理由。
3、分段理解诗歌内容,并引导幼儿逐段有表情地诵读。
(1)说说自己最喜欢哪本书?为什么?整理幼儿的语句并集体诵读。
(2)重点说说谁在春天里歌唱,引导幼儿用五个字的句子总结。
(3)听录音:《春天》
过渡语:小燕子送给我们的礼物真有意思,瞧:我们把小燕子的礼物放在一起就是一首好听的诗歌《春天》。
(4)诗朗诵,采用分组对诵的方式练习诵读儿歌。
4、延伸活动:鼓励幼儿开展创编活动。
教师指导语:春天是一本彩色的书,春天是一本会唱的书,春天是一本会笑的书。春天真的很美,那春天还可以是一本怎样的书呢?我们一起到外面找找看,待会儿我们一起来画画我们心中的春天,说说我们找到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