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9 00:10:18 收藏本文
《台阶》教学反思

《台阶》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台阶》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台阶》教学反思1

记得第一次讲授这一课还是大学实习时在漯河市南街村的课堂里,时隔多年,又一次拿起八年级的语文课本,多了些许感慨,在课堂的把握中,在将近六年的教学经验中,多了很多变化,对自己的课堂设计还是些许满意的。

多媒体的.应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音乐导入中课堂气氛的渲染,可以很快把孩子们由上节课脑子里余留的回音拉回我的语文课堂,很庆幸,在八六班的讲课中,孩子们可以和我有那么多的音乐交流。筷子兄弟的歌曲不仅是励志的,更是充满深情的,当教室里播放起深情的歌声时,我也和孩子们一起回忆起了父亲对我的点滴关爱,告诉孩子们,要去爱这个生活中常常不苟言笑的父亲。

在课文的学习中,孩子们的话也变得多起来,并纷纷表示,回家后一定为父亲做一些事情:今年一定要为父亲过一次生日,过一次父亲节。听到大家的这些“誓言”时,我很惭愧,作为成人,我却时常以工作忙碌为由,忽略了他一年中的两次节日。为人师表,我以后也一定以行动去回报父亲为我这一生的牺牲和努力。

我想,教育孩子,我们不能仅仅授以知识,还有比知识更重要的,那就是一个人的品质,即使学业成绩再好,学习再优秀,工作再成功,一个不懂得感恩父母的人于社会又有何益?只有一个懂得感恩的民族,才有凝聚力,只有一个懂得感恩的家庭,才会万事和谐。我很庆幸,在《台阶》这一课中,我做到了,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还会继续努力,把我的孩子们培养成情商智商双高的社会主人,相信在他们的建设下,这个社会会变得更加可爱,人间充满真情!

《台阶》教学反思2

《台阶》是统编教材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小人物”里的一篇自读文章。本单元要求学习注重熟读精思,注意从标题、详略安排、角度选择等方面把握文章重点,感受文章意蕴,体会他们身上闪现的优秀光辉。而作为本单元自读课的《台阶》,我将“加强文本细读,品味细节,理解并欣赏人物形象”作为教学重点,将“深入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作为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读、反复诵读,抓住文本中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体会小说抒情性的语言,加深对文本意蕴的体悟。教学时要及时关注学生特别发现的关键语句,精读细读,品析揣摩,以求凸显小说人物形象的丰富内涵,感受人物心理及其性格中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反复琢磨作家李森祥的创作意图,思考《台阶》中的主人公作为一类农民的意义,作为一类父亲的意义,作为一般“人”的意义。在教学中,我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解读方法,引领学生想象画面,品析语句,品味细节,琢磨深意,不仅让学生理解“父亲”这个具有代表性的吃苦耐劳、追逐梦想的农民形象,也让学生感受到了一个渐渐老去、内心无比痛苦与无奈的男人形象,还让学生能体会到生命的传承与交接。这样,学生不仅领悟到小说人物的多面性和立体性,而且初步掌握了从小说的细节入手,反复品味,多角度赏析人物形象。语文阅读课堂的语文味,应该是在字词的咀嚼品析中显现出来的。如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1段时,“父亲明明该高兴,却露出尴尬的笑”如何理解“尴尬”?“他仿佛觉得有许多目光在望他”中的“仿佛”什么意思?“就尽力把胸挺得高些,无奈,他的背是驼惯了的,胸无法挺得高”该如何理解?其实,语言的矛盾反映的恰是人物真实的心理状况,这样一个农民形象,骨子里的质朴、谦卑使他永远都不会、也学不会张扬。

体会“台阶”的多重意蕴时,对学生来说,引导他们关注标题,抽茧剥笋,逐层揭示“台阶”的'含义,对主题形成合理的理解。“台阶”作为线索、核心意象,承载着父亲在物质与精神上的双重理想,也象征着人生的使命。“三层青石台阶”承载着一家人平静和睦的生活;“高高的台阶”是父亲吃苦耐劳的动力源泉;“九级台阶”是父亲理想的勋章,象征人生的巅峰;而后来“九级台阶”又让父亲从幸福的云端回到凡间,我们发现:父亲的物质理想实现了,但精神享受并未得到满足,反而一副若有所失的模样,有点无所适从。

在引导学生探究第28段时,父亲挑水闪了腰,为什么“我”想去帮忙,父亲却很粗暴地推开“我”?结尾部分,父亲明知自己老了,为什么还问“我”怎么了?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引导学生思考、关注父亲的命运,生命的奋斗,生命的衰老,生命的状态。学生解读中,更深入地思考:怎样在提高物质生活水平的同时,实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在生命的交接中,我们最应当继承什么?又应当为后代创造什么?这个答案,我想求索一直在。

当然,对于经典的阅读教学,如何从浅层解读中走入深度解读(精读)?如何从理性分析中回归感性体验(活动)?如何从通俗教学走向精致教学(追问)?依然是我上下求索为之努力的方向。在整个教学中,学生朗读深情,表现积极,细读文本,深入理解,能从文学形象中读出了比形象更深远的意蕴,而这些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都能去思考,去体悟,去表达。在学生自读、反复诵读、深入解读中,不仅交给他们阅读的方法和策略,还应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在看似一望无知的语文阅读里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等待着他们去探索、去解读、去理解。

语文的天地是广阔深远的,语文的课堂是充满无穷魅力的,需要我和学生一起努力,勤于思考,深于钻研,细于品咂,积极阅读,在文字间,在生活里不断体会、感悟,以一颗热爱之心,勤勉之心,用心去咀嚼文字,咀嚼生命。不断创造语文之美,生活之美,人生之美!

让我们在父亲为我们筑起的台阶里,努力走向生命的处!

《台阶》教学反思3

笔者始终认为语文教学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单篇课文,不见一类文章。语文教学应该是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语文教师要在课堂中把阅读权交给学生,教会学生读书的方法。基于以上这几点的思考,本节课,从小说的文体出发,笔者安排了三个板块的教学。

第一板块“抓关键词句,理读故事”。严谨的文学作品,作者非常注意内容的前后联系,段与段的过度,思路异常清晰,但我们的学生却往往忽略前后有关联的词句,从而把握不住作者的思路。教学中,刚好两位同学的意见有了分歧,其实,他们的分歧,也正是班上同学的困惑之处,因而,我引领学生抓关键词句,理清了作者的思路,思路理清了,学生对文本也就有了整体的.感知和把握。阅读中,还要让学生尽可能地习得写作方法,我想抓关键词句,理作者思路,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也许能启发学生今后在写作中,也要注意前后句子的联系,段和段的衔接。

由理读故事第一板块中父亲和台阶的关系,很自然地带出了第二板块“抓细节描写,析人物形象”的教学。这一板块的教学,我遵循先感性、后理性,教师引路、学生自主的教学理念加以设计。应该说,这一板块的教学设计还是比较科学、合理的,学生的交流比较精彩,在感性——理性——感性——理性的螺旋式上升中,学生对细 ……此处隐藏8057个字……,父亲的无所适从大伙儿越品越有味,我们一起把自卑上升为谦卑。通过这一过程,大伙儿对父亲的'形象把握一下子深入了许多。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效。这就让我想到,我们在解读父辈为提高社会地位以及改善生活的执著而艰辛的奋斗历程中,我们更应该站在更高的“台阶”上,从精神的层面上更深的明白得和感悟作者塑造父亲的形象的意义。

回忆《台阶》一文的教学应该说差不多上完成了我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我也发觉,尽管学生思维活跃,感情投入,对父亲的人物形象也有了较深的体验。但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力明显还远远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没有达到我所期望的要求,对作品的赏析专门多差不多上肤浅的、片面的,这些问题也有待于在今后的教学中连续探讨。

《台阶》教学反思14

(一)成功之处

语文课要重视语感的培养和语言的品味,重视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的训练,重视语文情境的创设,重视情感的熏陶和美的发现等等。因此,真正的语文课,就是教师带领学生去品味语文独特的语言魅力,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让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让学生的心灵也能得到人文和美的滋润。《台阶》整节课教学过程比较流畅,通过上课,我觉得在本课书的教授上,我的成功之处就在于重视了语文味。

《台阶》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的口语化语言,展示了一个农民家庭的经济状况、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尊重的农民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所以本节课对于学生的情感教育也应该是不经意的,应该是于文本的解读中水到渠成的。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三次朗读:默读——速读——精读,每次朗读均有相应的学习任务。

第一次初读文本我采用默读的形式,让学生说说故事的梗概。默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重要方式,静下心来走进文本,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作者的心灵。在默读中学生会读有所思。读过之后要复述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把握要点真正做到读进去。然后通过复述故事,学生能够初步把握情节,对人物也有一个初步感知,做到整体的把握。复述故事,还训练了学生快速阅读、勾画圈点法阅读以及培养学生信息筛选和概括能力。

第二次朗读文本我采用速读的形式,让学生用“他是一个 的父亲,第 段第 行这样写道 ” 这样的句子说话。通过速读让学生继续筛选信息,掌握抓住关键词句进行人物赏析的方法,注重了语文学习方法的指导,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能够完整流畅的表达。通过速读、说话让学生自己感悟父亲身上勤劳、质朴又有所追求的品质,引领学生理解了父亲形象的意蕴。

第三次再读文本,我采用精读的形式,选取三个精美段落,设计了“加入父亲的心理描写”、“ 本段运用了 描写方法,体现了父亲 的心理”、“读出重音,读出人物语气、情感”三个活动来体会人物品质,深入到人物的内心世界。精读的目的是为了读懂全篇,要精细地读,反复读。既要领会文章形式,又要掌握文章内容;既要仔细理解文章字词句篇的表层含义,又要深究其深层含义;既要把握整体,又要重视细节。精读之后,文章的精彩之处就会刻印于心中,终生难忘,学生的语文能力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那么本文就是在对父亲的描写之中表达作者的情感的,所以我选取了这三个片段进行精读,设计了这样三个活动来学习本文运用细节描写等刻画人物的方法。

我这三次读文本,均结合语文活动,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均遵循了语文教学要有语文味的原则。

另外,还有一处朗读我觉得处理得比较成功,同样体现了语文味:就是在感知人物形象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说说“我连忙去抢父亲的担子,他却很粗暴地一把推开我:不要你凑热闹,我连一担水都挑不——动吗!”这句话中的'破折号的作用。在学生不能很好理解的情况下,我有感情地朗读了这句话,让学生再次体会,学生通过我的朗读悟出了这个破折号其实是表现了父亲说话的不连贯,进一步表现父亲“要强”的性格特征。

(二)不足之处

1.对作品主旨的处理

本文以父亲为主要描述对象,但此文并非表现父亲的作品,而是在表现一代农民形象。全文以儿子的眼光关照父亲,除饱满对父亲的敬佩之情外,文字间也流露着辛酸,深沉地向着时代呼唤,亿万农民的希望在于先进的生产力。对于这一主旨的把握,我的处理过于简单,只是通过自己的讲述给出,忽略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因而没有达到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体验感知作品主旨及现实意义的目标。

2.对于分层教学做得不够

本节课在布置作业环节注意了对不同层次学生的要求,但是在整个教学中没有体现分层教学。这样有些流于形式,没有真正把握分层教学生的实质,虽然对于南大附中的学生了解不足,但这也不应成为理由,因为备课就要备学生,要把备教材与备学生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够让课堂教学确有实效性。

通过《台阶》一课的教学,我对语文味有了更深刻的体会,语文味是语文教学应该具有的一种原则,一种特色,一种美感,也是语文教学永远追求的一种高境界。只有洋溢着“语文味”的语文课,才真正让学生喜欢,才可能拥有成功的语文教学。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始终坚守自己的田地,把语文教得实在一些,语文味教得更浓一些。

《台阶》教学反思15

《台阶》这篇课文,结合浙江的地点文化,阐述一位别样的父亲同样的爱。有人说,十岁的小小孩崇拜父亲,二十岁的青年人鄙视父亲,四十岁的中年人同情父亲。然而,我想通过这节课告诉我的学生,那个世界上父亲是值得我们一辈子尊敬的人。古语说: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李森祥的《台阶》是一篇以“台阶”为线索的小说,要紧记叙父亲为建筑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全部的精力,表达了父亲期望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和受人尊重的美好愿望。表现农民艰巨困苦的生存状态和他们为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精神,读来感人至深。这节课的.重点是围绕分析父亲那个人物形象,通过分析父亲那个人物形象,让我们感受深沉的父爱,同时激发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自己的父亲,谈谈自己父亲为自己所做的感动之处。台阶是一篇关于父亲的文章,文中的父亲是一个农民,一辈子和土地打交道。他家的台阶专门低,因此感受地位也低人一等,是一个卑微的角色,但卑微者未必脆弱,在你跌倒时,他会教你如何样站立;在你面对困难时,他会教你勇敢面对挫折和困难;在人一辈子的风雨面前,父亲的坚忍可能使你无法想象的强大,他用行动教育小孩,什么是人一辈子,什么是生活。教授这篇课文时,先让学生找出行文线索,然后围绕这条线索写了那些事?从中感悟父亲的农民本色,老实厚道,勤劳善良,谦卑的心理。接着作者对父亲的仰慕和赞扬。最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父亲。这堂课学生比较积极,回答问题比较积极。最后升华出主题,在砌台阶的过程也是父亲完成理想和追求的一个过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们的父亲也一样,父亲的奔波,忙碌差不多上在砌自己的台阶,为自己,为家人,更为了下一代的我们,我们也在砌台阶,砌属于我们自己的台阶,我们的求学梦。这节课学生的感情被触动了,纷纷谈到了自己的父辈们,以及自己今后要如何孝顺报答他们,以及自己的理想,我觉得这是难能可贵的。

《《台阶》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