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合集15篇)
作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聋校语文教学目的是力图通过音、字、词、句、文等内容的学习,培养聋生听(专指有残余听力的聋生)、看(看话)、读、写、理解与表达语言的能力。而聋童由于听力缺陷以及语言能力的未适时开发,导致其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有相当的难度,同时制约了他对周边人、事、物的认识和判断能力,影响了自身个性的健康、常态发展。在近几年的聋校语文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尝试把普通学校新课改中所提倡的营造宽松愉悦的环境,让孩子在参与、活动和体验中,活泼、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理念融合在我和孩子们的语文课堂中,让聋哑孩子在快乐中学习语言,在活动中陶冶性情,在参与中培养主动学习的精神。
下面,我以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七册第17课《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为例,谈谈我在聋校课改实践中的做法和体会。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年轻人种了一颗葫芦,只想着葫芦快快长大,却不懂得要勤于管理,最后葫芦都脱落了的故事。这篇课文的故事内容不难理解,难点在于让聋生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以此理解和把握故事所折射出的深刻的寓意。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老师逐字逐句的讲,学生逐字逐句的啃,字句的意思容易明白,故事的内容也不难掌握。但是,老师讲得很累,学生学得
被动,孩子们缺乏主动学习的愿望,文章理解得支离破碎,不能够走进人物内心,更难以理解文章寓意。在这篇课文的处理中,我采用“把教室变成剧场,让大家成为导演和演员,师生共同讲、读、导、演”的教与学的方法来突破。
具体过程是这样的:
师:“上一节课,同学们已经认识了《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的生字词语,也自己尝试着阅读了课文,现在谁能够把课文正确、流利的读出来?
(课的开始,首先给孩子们一个表现自我的机会,以一个主动参与的态度投入课堂。)”
生:轮流开火车读。
(读完之后,师生共同指正、评价、肯定。把评价的权利也交给孩子,让他在给别人指出错误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知识点的强化。)
师:同学们读的真不错。在读的时候,你还知道了些什么? 生:年轻人种葫芦;葫芦很好玩,我喜欢;葫芦最后都落了…… (请孩子们自由表达,各抒己见,老师则同其他同学一起,及时肯定和欣赏每一位同学的见解。)
师:你们都读得很用心,想的也非常好。那谁能告诉我,那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最后都落了?还是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年轻人的庭院吧!
(同学们通过自己阅读课文,已经了解了故事的大致情节。老师再把关键性的问题提出来,引导孩子们的兴趣进入下一个环节。)
接下来,老师随手在教室的地板上画了一幅图:一个古代的.小庭院,一个葫芦架,挂满了可爱的小葫芦。老师则摇身变成了一个手拿香扇、悠闲懒散的古代书生。
生:全都哈哈哈地乐了,马上把教室变成了古代的小庭院,把自己变成故事中的人物,而且跃跃欲试。
(这幅图不是画在纸上,也不是画在黑板上的,而是画在教室的地板上,这样营造出的就是一幅立体的场景:一个小院落,一架可爱的小葫芦,一个悠闲的古代年轻人。聋哑孩子由于听觉能力的丧失,促成了视觉捕捉和感受能力的敏锐,还有手及其他肢体语言丰富的表现力。所以说,他们对于“表演”这种运用丰富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语言来表达内心和思想的方式尤为擅长,尤为喜爱。一幅画营造出了一个小剧场,孩子们学习的主动性和求知的欲望立刻凸现出来。)
师:指地上的图,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是谁种的?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一定都长成大葫芦了吧?噢,没有,那发生了什么事?还是让我们到故事中寻找答案吧!师生共同读黑板上的大字课文。
生:孩子们都站在“葫芦架”边,和老师一起读课文,有的同学已经根据自己的理解开始摇头晃脑的模仿年轻人的神态和动作。
(这个环节开始后,课桌、讲桌已经拖到一边,教室已经变成了“庭院”,孩子们则成为了故事中的“年轻人”。)
师:葫芦开始的时候长得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都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而且不自觉地读起来。
师:嫩绿的枝叶,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看着真叫人喜欢。怎么来表现这种喜欢的感情呢?
生:孩子们脸上、眼睛里都做出有些夸张的喜爱的神情,有的同学干脆边说边表演:一天看好多次,喜欢的不得了。
师:这位同学表演的真好,让我们大家都带着这种喜爱的感情来“表演读”这一段,好吗?
(讲读课文的环节开始了,我们的“剧本表演”也正式拉开了序幕,孩子们并没有感觉到是在刻意的学习,他们表现的欲望才刚刚开始。在这里要注意的是,老师一定要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要能牵引着孩子们的注意力收放自如,要在表演中体会,在“玩”中“学”。)
师:刚才我们已经知道,这么可爱的小葫芦最后并没有长成大葫芦,为什么?我们继续来看,接下来发生了什么事?
生:发现虫子了!
师:发现虫子怎么办?
生:用手捉掉虫子;是害虫,应该消灭它;妈妈都是撒上药,杀死虫子的;抓一只螳螂放上,捉虫子……
师:同学们知道的真多,可是为什么要杀灭害虫呢?因为植物要通过根和叶子来吸收水分、阳光和其他营养才能生长,就像同学们要天天吃饭、喝水、呼吸新鲜空气才能健康成长一样。植物上生了虫子,虫子就会慢慢地吃掉植物的叶子,啃坏它的根和茎,它就没法吸收营养了,当然也就结不出果实了,甚至还会干枯掉。
(因为我班的聋生大多来自农村,对于爸爸妈妈消灭庄稼害虫的事情见得挺多,但对其中的道理并不明白。老师不限制孩子的思维,先让他们自由发挥,再给他们深入浅出的讲明道理。孩子们通过小伙伴和老师的讲述,对这件事情了解的越多,就越能反衬出课文中年轻人的无知,从而理解文章的寓意所在。在这个环节里面,老师已经把孩子们的角色定位拉回来,是课堂中一个相对静态的独立思考和接受新知的时段。当然,也为理解故事的进一步发展,把握文章的深刻寓意作了厚实的铺垫。)
师:同学们都知道了植物上生了虫子应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可是有一个人却不知道,他是谁?
生:又都乐呵呵的,笑指课文中的年轻人。
师:好吧,我们看看这个年轻人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请看课文接下来的两段。
生:孩子们又都做回了“年轻人”的角色,一边读课文,一边摇头晃脑的表演。
(“心里想,有几个虫子怕什么!”、“盯着葫芦自言自语地说”、“当邻居劝他赶快治蚜虫时,他感到奇怪,还反问道: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要的 ……此处隐藏10781个字……爱的小葫芦。直观的板画,让学生在轻松中学会了强调读、想象读这两种朗读技巧。
(4)在教学过程,我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积极主动地发现、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同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
此外,本课的不足是:
(1)教师的提问欠精。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人究竟得到葫芦了吗?”“以前的葫芦是什么样子的?”“到后来小葫芦怎么样了”“这么可爱的、健康的小葫芦到后来为什么会一个一个都落了?”……
教师设计的问题过杂、过碎。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设计一个核心主线问题,如:“这个人究竟得到葫芦了吗?为什么?”问题简单明了,课文分析抓住重点,教学设计结构清晰,学生也一目了然。
(2)朗读的指导欠方法。
当每种情绪分析出来后,学生还是读不出感觉,教师在这种情况下该如何引导?在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没有尊重学生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当孩子说出自己的感受时,老师迁强地让孩子去达到自己的理解答案,如果能让学生结合词语句子自己再去探究,我想学生会改变过来的,教学效果会更好。课堂是灵动的,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所以在教学中总是存在很多的变数,需要教师有随机应变的能力。总之,很多不足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逐渐改正与完善。
(3)写字指导上不够扎实有效
本课要写的两个字“言”“每”,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观察间架结构占位已经不是难点,关键孩子所说的这些占位是否能落到实处。加设一些同桌相互评评字那块写得好那块写得不好的评价。可以更有效的落实写字的指导!“每”的笔顺是重点,应在学生写之前就重点强调,学生写后再次纠正。
(4)教师的评价未落到实处
评价方式单调,只采用了大组之间竞赛的形式。但是大组之间竞赛还因为教师过于紧张而使评价并未落到实处。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探究多样化的评价手段!
(5)学生的日常常规规范不到位
学生在课堂中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过于想表现自己、乱说话、不尊重他人,不会倾听的问题都在本班存在着,以后要加强对班级常规的管理及训练!
(6)教师牵引过多,并未将学习的自主权真正交给孩子
新课程下的语文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课堂中只是一个引领者、合作者。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牵着孩子的思路在走。当孩子的思路与自己的教学设计相偏离时,总是力图寻找孩子的思路与自己教学设计的切合点。教师牵着孩子,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思路、理解去探究文本。再做学情分析时,我清楚的知晓这样短小的寓言,孩子完全能自读自悟出其中的寓意,但是自己总是舍不得放手。我想我以后的教学思路应该有所改变。“扶中有放”让孩子们按自己独特的感知去理解文本。课堂是属于孩子们的,我应该将课堂的主动权交给课堂的主人——每一个孩子!
最后,特别感谢王主任对我一点一滴的指导,这节课,您足足给我一字一句一个表情一个动作详详细细指导了三四遍。讲课的前一天晚上,听了一天课,评了一天课的您。六点多,仍然走到班级教室,为我指点困惑,鼓劲加油。真心的向您说一声谢谢!
也特别感谢教研员王红英老师,喜欢您的优雅,喜欢您对新课标纯熟的把握,喜欢您对孩子心理学习状况清晰的把握,喜欢一语就道破我课的优点及不足……一个问题牵动整篇文章的理念深深存放于心间,识字写字扎实有效的指导让我受益匪浅,有重点的指导朗读更让我豁然开朗!谢谢您的点拨,希望您能多多指点我,让我尽快实现成为一名优秀语文老师的梦!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因而,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有所感悟,在朗读中来表达出情感。
在《我要的是葫芦》的教学过程中,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下面一个教学片段:
师:读了第一自然段,你们眼中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生:雪白的小花、可爱的小葫芦等。
师:谁愿意读一读相关的句子?
生:花谢以后,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
师:你读的真不错!能告诉大家,你为什么把“挂”读重音呢?
生:我喜欢“挂”这个字因为我每次读到“挂”时我仿佛看见有几只小葫芦挂在藤上随风飘动,好像在和我们打招呼呢!所以我读时重读“挂”觉得张衡说这些话时相信自己说的`是对的,很有自信。所以我就把“就”读成重音。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哪位同学也来读一读呢?
生: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
师:老师听出来了,你把“雪白的”读成重音,为什么这么读呢?
生:因为我要让别人知道葫芦花的颜色是白色的……
师:你们理解的都很好,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大家再读一读第一自然段吧!
………
教学反思:
在此片段中,我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语言文学所表达的意思,在朗读中表达出自己个性化的体验,在朗读中促进学生情感的升华。学生在朗读中提高了朗读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能取得这样的效果是因为:文章的内容是由语言表情达意,其意境是读出来的,读能发现美、读能产生美、读能欣赏美,学生在读中悟义、悟情、悟境,在生活中他才能用自己的感官和心灵去感受美、创造美,从而逐步形成并提高学语文、用语文、爱语文的素养。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句。并通过运用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语文课上“我能说”、“我能演”、“我能做”,使他们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例如:请同学上台来挂葫芦,其他同学观察他的动作,从而使学生意识到“挂”要靠手,所以是提手旁。然后再想想还有什么好办法记住这个字,学生们很快想到了“哇、畦、洼”等生字,从而拓宽了学生的识字面,并使以前所学知识得以巩固。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始终努力抓住一条主线:引导孩子们顺其自然地识字,并在识字活动的基础上渗透汉字文化及人文教育。想象是孩子的天性,只有喜欢想象才会有所创造。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了几个想象说话的环节。如:“当看到那么多蚜虫时,如果你是种葫芦人的朋友或者只是个过路的人你会说些什么?”以及最后续编故事:“第二年春天他如果又种了葫芦,当再次生了蚜虫时他会怎么做?”通过这样的大胆想象,不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和语言,同时也使学生的创造能力得以培养。
此外,低年级学生对人物的'感知通常要借助于情境的创设,因此在教学本课时我通过课件创设情境向学生们展示了葫芦的可爱,蚜虫的可怕等,从而激活学生们的思维,使之更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