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6 17:10:25 收藏本文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吨的认识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

学生的有效数学学习应具有强烈的生活性,让数学真正贴近学生生活,让理论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数学与学生生活碰撞、交融。

“吨”的概念本身十分抽象,是学习中的一个难点,为了能让学生比较形象地认识质量单位“吨”,初步感知“吨”确实是一个比较大的质量单位,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参加一些体验物体重量的实践活动。通过猜一猜,搬一搬,背一背等活动,使学生能联系实际物体重量进行想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吨的表象,感悟“1吨”的重量,并逐步抽象到具体,可以使学生形象地建立“吨”的重量观念,认识到吨与千克的进率关系。

猜一猜

一上课,我让孩子们猜测老师的体重,不管合不合理,勇于大胆猜测的,老师予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重,引起孩子们对“吨”的悬念。

二、搬一搬

在搬桌子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经探究得知,一张桌子20千克,搬50次,正好是1吨。50个20千克的桌子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三、背一背

在“背一背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老师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在一起才会有1吨。

总之,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知识与数学活动都离不开学生的生活实践,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构建数学模型,同时把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了解数学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的信心,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2

某某老师来我校听了我的数学课《吨的认识》,并给予了细致的评课,令我受益匪浅。

本节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让学生知道“吨”这个质量单位的产生是生产生活的需要。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出示并解决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学生的思路就会很清晰,对“吨”的概念及应用豁然开朗。

本节课的练习设计贴近生活,使学生感兴趣。如在练习中出现的一篇有趣而又贴近学生生活的数学日记,由于是单位的错用闹出了一系列的笑话,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笑得前仰后合。做这样的练习既有趣又联系生活,同时也巩固了新知识。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数学、运用数学的积极性。

同时,本节课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调动学生各种感官积极参与,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算一算、说一说、背一背等方式突破本课的重、难点,也是本课的亮点所在。

而在小组合作方面,应该大胆放手,给学生更大的空间去思考,去创造。另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也应考虑到学生的可视效果。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3

“吨的认识”是小学数学第五册的教学内容,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今天教学“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离我们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如何让学认识“1吨”有多重这个抽象的概念,我把“1吨”的概念作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

1、怎样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吨"的概念:

“吨”的'概念比较抽象,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我为了使学生能更好的理解和掌握这个概念,在课前作了学习材料的准备,让学生充分体验建立表象。虽然学生已学习了质量单位“克”与“千克”,对质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在日常生活中也许见到过“吨”,但质量单位不像长度单位那样直观,具体,这么大的质量单位,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接触,因此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体验“1吨”到底有多重,我先让每位学生轮流抱一抱一袋10千克的大米,说说感觉,然后推算100袋这样的大米重1000千克既“1吨”;再让学生做游戏,同桌互相抱一抱,说说感受,如抱两,三位同学又有什么感觉呢按三年级学生每人25千克计算,全班36位同学在加上两位老师约重1吨,然后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的体重约1吨重(如2头牛,10头猪,200只鸭,电梯的载重量等)。让学生在充分的体验中,借助100袋大米,全班同学总重量,2头牛等让学生在实践体验1吨。

2.认识“1吨”有多重时透渗>。

使学生认识到:一个关不紧的水龙头,一个月可以流掉1—6吨水,个城市如果有60万个水龙头关不紧,一年要损失上亿吨的水,水是人类生命的源泉,如果在生命的每一天,都要珍惜每一滴水。

3.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体验数学。教学内容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使数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会用吨作单位,会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

4.困惑:

(1)三年级的学生小,计算能力较差,让学生推算多少个物体重约1吨还比较困难。

(2)是否有更直接的物体能帮助学生建立"1吨"的表现。

(3)有的学生对“千克”,“克”的质量的表象还不清晰,对以“吨”为单位的物体质量的估计就有些离谱。总之本节课,我注重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体验,分析,推理,估计,想象,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去学习。能使学生在主动获取新知的过程中,思维得到锻炼,创新意识能力得到提高。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4

质量单位吨较克与千克对于学生来说更抽象,也因此而更难于理解,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一个苹果重200,一箱苹果重15,一车苹果重3,学生自然知道一车苹果重3克或3千克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有了学习一个更大的单位的需要,于是“吨”就这样被引入了。

引入“吨”之后,势必要让学生建立一个“吨”的概念,这节课的重点与难点就在这里。书上是这样安排的,先出示10袋100千克的大米,计算后得1000千克,然后告诉学生1000千克就是1吨,明确1吨=1000千克。然后要求计算10个体重是25千克的小学生有多少重?40个呢?从10个100到40个25,可以看出,书本的意图是从简单到复杂来加深学生对“吨”的理解。而对这两个例子,我在课堂上的安排正好相反。我是这样理解的,从小学生的体重出发,似乎更接近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他们的思维水平,因为这对于他们来说这比较熟悉,有些学生的体重正好是25千克,然后想象40个这样的学生就是1吨,正好一个班的学生是四十几个,让他们想象这大约就是1吨,好象比较贴近他们。一袋100千克的大米,从学生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清楚100千克的大米到底有多少。所以我将这两个例题的先后位置做了调整。

之后我就让同学们做了一些练习。第 ……此处隐藏5347个字……以表扬……正在猜测的热烈氛围中,教师告诉大家一个秘密,20个这样的老师的体重合在一起有1吨多重,使孩子们引起对吨的悬念……

2,探究中生成的概念:

通过搬运矿泉水的实践活动,探究得知,20千克一桶矿泉水,搬50次,正好是1吨.50桶20千克的矿泉水是1吨,探究体验的过程中,逐步建立了吨的概念.

3,感受中生成的新知:

在抱一抱你的朋友估计体重的游戏中,再次感受到了,假如把全班同学平均每人的体重看作是25千克,40个这样的好朋友合抱在一起才会有1吨.而在班级内有52个小朋友,此时此刻想说些什么有小朋友从安全的角度分析,这么多同学去乘同一辆公共汽车会超重,产生不安全的隐患,渗透了人文精神;又有些小朋友说到:25*52=1300千克,1300千克就有1吨300千克了,超过1吨了,依次得出了"吨"与"千克"化聚的方法,这样感受中生成了新知,使课堂内容更加丰富.

整堂课在知识呈现的方式中,激活了孩子们的思维,相互激烈地碰撞,真正地在动态生成中产生知识的生长点.

二,对于两次教学的感受

去年也是教学三年级,表面上看这是同一个教材,好多次我都是拿着去年的书去上课的.但在有一次让学生把题目读一读中发现这两册书还是有不同的地方的.在这个吨教学好的做一做中,第一次也就是去年那本书中题是这样的: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今年的题是:在一辆载重2吨的货车上,装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超载了吗虽然学生的答案应该都是没有超载,但是我们从计算过程去看,却是不一样的`.

6台重300千克的机器改成3台重600千克的机器后者对于学生在理解题目的基础是更好得计算,对于一些成绩不是最好的同学来说,也就是要用加法来计算的同学来说.去年的书要是你要用加法就要这样:300+300+300+300+300+300=1800但是今年只要600+600+600=1800就好了.两者一比我们能更好的发现今年这样一改对于学生来说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多了,因为去年好多学生列好了加法横式可是在计算过程中还是错了,这就对于他们的成功感有很大的伤害,因为实际上学生不会做的,只是因为模式中数据太多了.而今年数据一少就在算错的方面学生大有进步.当然对于用300*6和600*3的同学来说影响不大,可是我们要知道在上这个内容的时候学生还没有学过这样的乘法.所以教材这样一改数据对于大部分同学来说是一个能更好获得成功的机会<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3

在学习“吨”这个质量单位前,学生已经对克和千克有了感性的认识。知道了1千克=1000克。较轻物体的质量常用可作单位,而一般的物体用千克作单位。这样一来学生就知道了测量较重的物体或者是大型物体时常用吨作单位。但是“吨”到底有多重呢?学生没有直观的认识。也不可能像认识克和千克那样让学生通过掂一掂一个2分硬币或者是两袋盐的重量来建立感性的认识。所以,对于

吨这个质量单位要想建立吨的观念确实有一定的难度。

本节课在创设问题情境过程中,我是先让学生用所学“吨”的知识解决小动物的“过桥问题”、“货车、电梯的载重量”、“多少物体的重量约1吨”、“哪些物体的质量要用吨作单位”、“估计一些大动物的质量”等,使学生体验到“吨”的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学习“吨”的.知识能解决许多生活实际的问题。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难点,课堂上利用孩子们的体重,从数量上体会。我找了班上体重正好是25千克的一个同学,而我的体重是50千克。这

样学生可以想象大约四十个学生的体重就是1吨,而20个老师的体重就是1吨。让学生在对比的数字中感受1吨之大。

但吨确实在生活中不常见,所以感受能力比较差的同学对吨还是不能完全认识。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4

1吨的重量是非常抽象的。如何让学生准确感知1吨的重量,一向是教师们冥思苦想的一个问题。而引导学生建立1吨重的质量观念恰恰是本节课的重点。于是我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让学生体验1吨的质量。

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复习以前学过的重量单位:克和千克。接着让学生开展互相背一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估估大约多少个同学合起来的体重是1吨,问:全班同学合起来的体重够1吨了吗?让学生充分感受、估计、想象和整理,在探索中体验,在体验中理解,进而对1吨的概念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在宁波大榭听课后,有一个环节让我印象深刻:老师让学生根据平均体重25千克,让学生说说大约几个学生就是100千克?然后让学生一个接一个地上台,站到指定地方,其他学生按100千克100千克地数(每4个学生大约就是100千克),数到40个学生就是1000千克,引出1吨。这样的环节比起我纯粹让学生算出40个学生的体重约是1吨,我的教学对学生的体验是不够深刻的。今后要在如何让学生充分体验方面多下功夫。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15

我教学的对象是第一学段的三年级学生,他们的思维正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吨的认识”是新课程第六册的教学内容,而且“吨”这个非常大的质量单位,远远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怎样将“1吨”这个抽象的事物,以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从而拉近1吨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是我进行教学设计时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这堂课的重点与难点。

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教学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中也非常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我在设计时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常见的、能感受到的事物中选取事例。例如:喝可乐,抱同桌等等,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课堂内能提供的条件,从“量”和“形”两方面转换来感知一吨。

首先谈谈“量”这个方面是怎样做的,“量”的转换又分为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质量的转换,有的教材使用的是10袋100千克1袋的大米,用100千克容易换算出一吨。但是100千克1袋的大米在现在的生活中极少见了,而且学生对100千克的质量也没有感知。于是我将其换成现场抱同学的活动。抱一个同学,学生还比较轻松,再到抱两个学生时,抱起来就觉得很困难,让学生有了这样的亲身体验后,再明确40个同学的重量才是1吨,可想而知1吨有多重了。

数量的转换,例如谈到几乎能吃一辈子的20000只鸡蛋的问题,从数量的多,吃的时间长两方面来感知一吨鸡蛋。其中也渗透了数感的培养,有效的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和估算能力。

再来说说“形”这个方面吧,在可乐引人的环节,我出示了摆得密密麻麻的500瓶可乐的形体,把学生吓了一跳,这么一大堆可乐怎么能一下装到肚子里去呢?还出示了1缸的饮料,这些都从体积的角度,在视觉上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

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以上两个方面的转换,能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1吨是很重、很多、很大的。让知识与体验共生,数学与生活同在,学生在猜测、体验、探究中生成吨的概念,这就是我这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的。

《吨的认识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