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3-04-16 17:05:44 收藏本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

实践新课标,用活新教材

1、实践操作,初步感知

教学片段:

师:课件出示花,2朵2朵逐次出现。要求学生动手操作。

生:用手中的棋子摆一摆。

师:6个棋子,2个2个摆,要摆几次?摆了几个几?

生:需要摆3次,摆了3个2。

师:还可以怎样摆?

生:3个3个摆,摆2次。

反思: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通过创设了一个动手操作的情境,使学生初步感知存在相同加数的数学问题,并在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类,帮助学生在“做”中循序渐进地参与“相同加数”、“相同加数的个数”“几个几”等数学知识的“再创造”活动,体验乘法的发生、发展、形成的动态过程,进而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最大限度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理解乘法的含义做好铺垫。

2、引导探究,了解乘法的意义

教学片段:

师:出示狮子头。几个2相加?

生:6个2相加。

师:请把连加算式写成乘法算式。

生:写乘法算式。

师:拍手游戏,我拍了几次?

生:写乘法算式。

师:3×2怎样拍手?

生:上台拍手。

反思:教学不是一种告诉,而是要让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出现了乘法这种新的运算方法时,教师先让学生尝试写乘法算式,然后再让他们讨论、交流,怎么从加法算式改写乘法算式,从中让他们体会乘法的意义。再以不同形式的练习来让学生了解乘法的意义,最后让学生用上台拍手来表示乘法的练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思维来理解乘法的.意义。

值得审视的问题:

1、扶得多,学生自主不够。

教学片段:

师:从2开始,2个2个数到10。

生:数数。

师:从3开始,3个3个数到18。

……

反思: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学生主动不够,倒不如设计一个“游乐园”,小朋友在玩小火车、摩天轮……,让学生自己说出有多少人在玩,师问:你是怎么数的?学生可能会说我是2个2个地数,3个3个地数……这样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同时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感知相同加数相加的情况,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存在,变被动为主动。

2、乘法优越性,学生体验不够

教学片段:

师:把3+3+3+3+3+3+3=21改写成2个乘法算式。

生:写乘法算式。

师:比较两种算式,哪种比较好?

反思:教师举的例子数字太少,学生表面说加法不方便,是否真正体会了乘法的简便呢?可以设计两个环节让学生体验①编相同加数连加的算式。如:同桌一学生说15个3相加,另一学生说加法算式,一口气说算式很累,甚至说不清;②写相同加数的连加算式。书写时,又实在太长。这样,在说与写的活动中,学生亲身感受到相同加数连加用加法算式表示确实很麻烦。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本人能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

1、在课堂教学中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

如设计观察“游乐场”的画面,让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去实践同时又注重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即训练了语言表达,又发展了多项思维,有效地培养了学生多维的,主体的,开放的思维能力。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了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并及时给予表扬与鼓励,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本节课是通过由一般的加法算式(加数不同的加法算式),过度到有相同加数的特殊的加法算式,并且是说出几个相同加数连加和是多少,在课堂上让学生列出算式如:

4+4+4+4+4+4+=24

5+5+5+5=20

3+3+3+3+3=15

之后,让学生感觉到这样的算式太麻烦了,算式写得这么长很不方便,学生要求能不能用简单一点的算法来进行计算。让学生了解乘法与加法之间的关系,感受学习乘法的.重要性。由几个相同加数和的简便计算可以用乘法计算。

这节课存在的不足之处,是课前没有充分地估计大派到学生在课堂上的偶发事件,合作学习效果仍然不十分明显,这是其一。第二是在课堂上出现的关于计算错误的问题仍然十分严重,对于数学教学来说,提高学生的计算正确率,特别是小学一、二年级培养学生的数感,确实是非常重要的。第三是没有让孩子动手摆自己喜欢的图形,因为怕摆的时间过长,影响重点知识的讲解,以后要努力解决这个问题。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

本节课在设计时主要是以贴近学生实际的游乐园情景导人,里面蕴含着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之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引导他们观察思考,体会乘法的意义,并进一步结合生活中的问题,巩固对乘法意义的理解与运用。

成功之处:我在教《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理解乘法和加法的联系,就组织学生进行摆一摆、比一比的游戏活动,先让学生摆2个三角形。很多学生就会用已有的知识经验一个一个的摆,而且他们知道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学生就用原有的知识用加法来算3+3=6根。然后又提问:现在要你们摆9个三角形,也让学生去算,学生发现如果用加法3+3+3+3+3+3+3+3+3=27,很繁琐。这时候抓住机会引出乘法的学习。学生在操作活动中获得了丰富的经验和表象,感悟出了如果加数相同时可以用乘法来计算的道理。

存在问题:关注弱势群体不够。课堂上我看到这样的情况:在这热闹的背后又隐藏着许多被遗忘的角落,总有一部分学生在成为观众和听众,可想而知,久而久之形成“差生”是必然的。

针对这种状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一方面要具有一定的现实性、挑战性;但另一方面又不能以只有少数学生能解答的问题情境来作为普遍要求,而应该设计具有层次性和开放性的活动,使得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事可做,有事可想,都有收获,都有体验。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

讲本节课之前,我翻阅了很多与乘法的初步认识相关的知识,知识搜集完,我发现这一节课在这一单元里的位置其实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说,学会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学透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后面的1——9的乘法口诀,应该是学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可以说是一通百通。

所以我在设计教学环节时,没有用教材中的情境图,而是设计了一个悟空分桃子的情景,把孩子带入故事中 ……此处隐藏8221个字……了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本节课的设计主要是从学生的动手操作摆小棒导入,里面蕴含丰富的“相同加数”的因素,为引入乘法做准备,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思考,通过算式和图、算式和算式之间的比较,体会乘法的意义。

接下来,我想结合几次试教和今天的这节课,浅谈我的几点体会:

一、创设情景,激发探索动机。在教学中创设情景,可以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富有情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本课中动手操作摆小棒情景导入,使学生立刻进入学习状态,生动有趣,再引导学生从所摆小棒图中提取数学信息,列算式,激发了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自然而然地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二、在强烈反差中感知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由于学生是初次学习乘法,再加上未系统学习乘法口诀,学生暂时不能体验乘法计算的简便。教学时通过摆小棒,写算式中对比强烈的情景,从“2个4”到“4个2”再到“3个3”甚至到“50个3”,让学生用加法来表示,随着加数个数的增加,发现用加法算式表示比较麻烦,学生自然而然地体会到用乘法算式表示比较简便,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三、注重对知识的灵活运用。练习设计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既有巩固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目的,又是为老师准确诊断课堂教学效果,矫正和调节课堂的重要环节。因此我觉得小学数学课堂有层次的设计是有效练习的重要基础,能有效贯彻“循序渐进”和“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本节课在练习的设计上,有一定的层次性。不仅有基础性知识,而且有提升性知识。适合所有孩子!

这节课采用了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争相展示自己的想法,于是占用了很多课堂时间。另外由于教师个人的问题,如有时说话不太简练,也耽误了一些时间,使得这节课后面的练习来不及做。其次在试教的时候,几位老师就跟我说过,我对学生“放”得不够,老是把学生束缚住,在这节课里,还是能看到我暴露出这个坏毛病。而且在很多细节上,我处理的还不够周全,比如说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忘记了教学过程,这是一个致命的错误。这些种种的不足都是我在今后的教学中值得引起高度重视的。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

“乘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理解了加减法的意义、掌握了100以内加减计算方法的基础上学习的,是学习乘法口诀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较复杂的乘法计算及其应用的重要基础。由于学生没有乘法的概念,加之这个概念又难以建立,在这种情景下,教材一开始就设了一节“乘法的初步认识”课,使学生明白乘法的含义,为以后学习乘法的其他知识奠定了十分重要的基础。可是这节课上下来之后,我觉得自我有得有失,需要不断地反思更新,才能使得自我的教学更上一层楼。

片段一:初步感知“几个几”阶段

1.一个春光明媚的早晨,弯弯的小河,青青的草地,真美丽!小白兔和小鸡一边玩耍,一边寻找食物。

2.仔细看图:图上小白兔有几处?每处有几只?小鸡呢?

3.指名回答。

4.谁会用加法算式表示小兔一共有几只?

板书:2+2+2=6(只)

5.数一数是几个2相加?(带学生齐数:1个2,2个2,3个2)

3个2相加得6。谁来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指名说一说,齐说一遍。

6.谁会用算式表示小鸡一共有几只?

板书:3+3+3+3=12(只)

数一数是几个几相加?(带学生齐数:1个3,2个3,3个3,4个3)

4个3相加得12。谁来把这句话再说一遍?

指名说一说,齐说一遍。

观察一下这两个算式的加数,你发现了什么?

师小结:第一个算式加数都是2,有3个2相加。第二个算式的加数都是3,有4个3相加。

反思:

1.学生初步认识乘法,我们的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入手。本节课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以学生的数学现实作为起点,激活学生认知结构中对连加的.认识,并突出相同的数相加,为认识乘法含义作铺垫。

2.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就是“几个几相加”。一开始出示情境图,组织学生按群数出鸡和兔的数量,列出连加算式,对几个相同数连加有初步的感性认识。再让学生自我说一说有“几个几相加”,强化学生对“几个几相加”的认识,为后面学生操作摆小棒和说出乘法的含义作铺垫。

片段二:认识乘法

我们再去参观动物学校的电脑教室。(出示电脑图片)一共有多少台电脑?你是怎样明白的?

生1:我是一个一个数的,一共有8台电脑。

生2:我是2个2个数的,2、4、6、8,一共有8台电脑。

生3:我是用加法算的,2+2+2+2=8。

师:(板书2+2+2+2=8)这表示几个几相加?板书:4个2相加

师:像这样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还能够用乘法计算。

板书:认识乘法。

4个2相加写成乘法算式就是4×2=8或2×4=8。

反思:

在现实问题中引入乘法。经过解决“一共有多少台电脑”这个实际问题,在数数、连加等方法后,自然引出乘法,让学生了解乘法产生的背景。可是在学生初次认识乘法的过程中,只是简单地经过这一例题让学生感知乘法的含义还不够。这导致了在后面的练习中部分学生不会列乘法算式。若在这个时候,我能利用例一的情境图,回到刚刚板书的“2+2+2=6,3+3+3+3=12”,让学生试着将它们改为乘法算式。经过回顾之前的知识,让学生自我试着慢慢去感知乘法和加法之间的联系,效果会更好。

片段三:看来大家已经记住它们的名称了,下头的题你会做吗?

1.仔细观察这幅图,图上画了什么?有几堆?每堆有几只?表示几个4?

2.谁能把这3句话完整地说一说?(图上有5堆小鸡,每堆有4只,表示5个4)

3.求一共有几只小鸡,如何列加法算式?

4.校对。

5.如何列乘法算式?

6.校对。

7.求5个4的和是多少,哪种写法比较简便。

8.师总结:当我们遇到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

反思:在感知求几个几用乘法写比较简便时,学生体验不够,我在课中仅仅轻描淡写地说了当我们遇到求几个几相加的和是多少的时候,用乘法比较简便。其实学生并没有真正体会乘法的简便。若在教学例2的时候经过创设比较强烈的情境,从“4个2”到“8个2”,再到“100个2”,让学生实际列式并数一数、写一写,让学生在具体的数和写的过程中体会到求几个几是多少,有时用乘法写算式比较简便,这样才能为今后进一步感受学习乘法的必要性打下基础。

经过这节课,我认为数学教学还是需要引导学生自我去探索,在探索中感知,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进取性,又能使学生更容易地学习新的数学知识。而作为教师,需要认真钻研,不断反思,在成功、失败中总结经验,才能提高自我的教学水平。

《乘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