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5 01:07:08 收藏本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

《我要的是葫芦》主要是讲从前有一个人种了一棵葫芦,因没有及时医治叶子上的蚜虫,导致他种的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通过对这篇课文朗读和理解,让学生明白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以及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

我运用谜语导入,为使激发孩子们的兴趣。识字环节创设一个“葫芦园摘葫芦”的情景,自由识字并口头组词,以“开火车”的形式识字组词并领读,个别学生分析字形,之后就读词语,在这里应该渗透识字方法,归类识字:比如“葫、芦、藤”三个字,都带有草字头,你还能说出带有草字头的字吗?再比如“邻”字组词时,同学们说“铃铛”一词,我只是在读音上作了区分,没有在字形上作辨别。写字指导方面教师没有充分起到示范作用,并且字写得太小。在“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问题中,对孩子要求过高,应该是课件出示一个特定的.格式。语文课要有读书声,而在这堂课学生读的少,这样也很难充分感悟,教师也应该示范读,传授更多的朗读技巧。通过这堂课,我明白了做为教师应充分尊重孩子阅读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由于自己太年轻,教学经验不足,课堂驾驭能力不成熟,导致了课堂时间没把握好。最后的环节是扩散思维,以“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为开头续遍一个小故事,没有完成。这堂课学生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我有很多次都没有抓住孩子的闪光点来进行启发,没有给予他们更大的想象空间,也没有关注到个别学生的养成习惯。还有就是教学反馈及应变能力有待于提高。教学语言的再精炼,在教学时,语言的指向性要更明确一些,语言的目标性应更明了一些。我相信,通过我今后不断的努力,我一定会慢慢的走向成熟,在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做一名恰如其分的给予者和引导者。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2

《我要的是葫芦》讲述的是一则寓言故事:种葫芦的人由于不了解叶子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到最后,原本可爱的小葫芦一个个都落光了。本篇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就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感悟,明白其中的道理。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强调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重视感悟和体验。因此,教学中张老师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与体验,力求使学生通过多次朗读,多种形式的朗读,品悟课文语句里包裹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

在课堂教学中张老师还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选择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从多个角度引导孩子们体会种葫芦的人的心态,以读悟文,品析词句。让孩子们在读的过程中思考领悟,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3

学习这篇课文时,我采用变序阅读的方法,先学习第一段和最后一段,再重点指导学生朗读中间两段。在指导学生读中间两段时,学生很感兴趣,读得兴趣盎然,比如我在教学时,我抓住描写种葫芦的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等重点词句,让学生抓关键词、关键标点符号等方法通过反复朗读、想象、感受那个人喜欢小葫芦的思想感情。

但是在提问“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学生回答不上来,他们不明白葫芦和叶子的关系,可能在教学时,我设计的问题不到位,下次多多思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4

今天,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讲的是:从前有个人种了一棵葫芦,葫芦开花后结小葫芦了,可是叶子上也有蚜虫了。而这个人一心一意只想着要“葫芦”,不听邻居的劝告,不去治蚜虫,最终导致小葫芦变黄且都落了。

课堂学习时,我们学生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早读也读了这篇课文。直接揭题后,相机学习“葫芦”,且“芦”单独时是二声,在词语“葫芦”中,“芦”读轻声。而后,理解课题:

“我”指谁?“葫芦”又指什么?“从前的那个人”即种葫芦的人。“葫芦”是果实。

这篇课文,我们采用了变序阅读,先让学生从课文中找找,“那个人”喜不喜欢小葫芦?(喜欢,从‘那个人每天都要去看几次’)为什么喜欢小葫芦?学生都能说出“小葫芦很可爱”。我再次追问:哪些词句说明了小葫芦的可爱。学生会从第一自然段中的第二、第三句话中,找出“细长的葫芦藤长满绿叶雪白的小花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来说明小葫芦的可爱。

接下来,让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那个人要成葫芦了没有?为什么?

学生知道,那个人没有要成葫芦,因为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其实,这个答案在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中,即第四自然段。

再次,追问学生,“小葫芦为什么一个一个都落了呢?”师生一同探究,学生得知因为葫芦的叶子上爬了蚜虫。学生张馨冉还说:“因为葫芦叶子能给小葫芦提供水分与养分,葫芦叶子没有了,那么小葫芦没吃的没喝的,就会营养不良,就会变黄、落地的。在此期间,相机指导朗读,一是对话,二是比较体会其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不同的语气。同时,进行了拓展练习。如:

叶子上的虫还用治?

叶子上的虫不用治。

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有几个虫子不可怕。

总结拓展环节,使学生明白:植物的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是个系统工程,前一个环节出错,那么后一个环节直接受到严重的影响。从而懂得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另外,还让学生进行说话练习:假如你是文中的那个种葫芦的人,看到小葫芦一个一个都落了,会想些什么?

罗仪琳说:“我想我应该听邻居的话,给叶子喷洒一些农药,那样,我就能得到小葫芦了。”

胡宇轩说:“我想我应该接受邻居的建议,先治蚜虫。”

高雅宁说:“我想是我错了,我要是听了邻居的话去治蚜虫,就好了。”

李雅欣说:“我想邻居劝我治蚜虫时,就得赶快去治。我想捉一些七星瓢虫,让它们来消灭蚜虫。”

陈佩霓说:“我想,今后,我应该多听听他人的意见或建议,多向他人学习,我不懂的更应该多问问,多学习(求教)了。”

课堂上,我们还练习写了生字词。

叶子与小葫芦,使我们探秘其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让我们知道了不能只注重“结果”,而忽略“过程”,即知道了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5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六单元的课文,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其中的一篇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 ……此处隐藏9009个字……了学生的情感,一些朗读的技巧渗透到教师的读中,学生在无意地模仿中就学会了朗读的技巧,在多次地练习里构成朗读的技能。这样做比纯粹地教给学生空洞的朗读技巧的效果要理想得多。教师教得简单,学生学的愉快(精神的愉悦)。

在这堂课上,教师范读的地方不少,谈话煽情的地方也有几处,但是并没有妨碍学生学习的用心性、主动性,学生学得很自主。

教学的资料比形式更重要,范读、谈话,这些传统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运用得当,同样让学生学得自主。在课改的这天,在崇尚新形式的课堂上,却得不到好效果的困惑里,我们该反思什么才算真正的自主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3

《我要的是葫芦》是人教版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文章短小精悍,语言生动形象,十分贴近儿童生活,具有较强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教学中,引导学生感情朗读,在朗读中识字和感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通过感情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并懂得与课文有关道理是教学难点。

长时间以来,在强调识字与阅读的有效整合过程中,低年级的大部分语文教师都存在有这样的困惑: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应该怎样安排课时内容?究竟是先识字还是先学文?细心观察,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时候我们注重了识字却忽视了阅读,强调了感受又错失了最佳识字时机,顾此失彼的现象比比皆是。许多教师依然坚持识字和阅读“两张皮”。采取“两段清”的模式——先指导识字,再带领阅读,即为扫清障碍,再读文;进入“阅读教学”环节,生字被孤立地搁置在一边了,学完课文,生字还是陌生的,使得识字与阅读形同陌路。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识字的基本途径,要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了随文识字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识字,由字到词,再由词到特定的`语句,甚至再将语句纳入到一段文字中去理解。例如: “盯”是本文的一个生字,教学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师:这个人是怎样在再跟葫芦说话?

生:盯着葫芦。

师:盯字怎么记?

生:目+丁。

师:这个字跟什么有关?

生:眼睛。

师:谁能表演一下?

(指名演一演)

师:他看的时候怎么样?

生:非常认真。

生:眼睛眨都没有眨一下,

师:是的,认真地只看着一样东西就叫盯着。那这里为什么用盯而不用看呢?

生:因为盯看得仔细,说明他太喜欢小葫芦了。

师:我们一起读出他对小葫芦的喜爱吧!

这样联系上下文,在具体的语境中,从认识字形到理解字义,再升华到帮学生理解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爱,可谓一举多得。

随文识字,这种在语境中识字的方式,为学生提供了一定的语言环境,通过多种方式感知含有生字的词语、句子、段落或短文。学生在认读生字时,生字不再是孤立的个体,而是在一定的语境中,再配上背景中出示的图片,有效地帮助学生建立起与生字的亲切感,激发了学生认读生字的兴趣,降低了识字的难度。“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结合语言环境,学生既知字音、认字形,又能借助语言环境解字义、明用法,提高了识字的效率,对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内容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以后要多尝试。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4

寓言,童话是孩子们所喜欢的。都是用具体形象的事例来说明一个道理。课文《我要的是葫芦》让小朋友初步了解植物的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事物之间是相互有联系的。这篇课文还有一些好的词语描述,可作为写话的示范。

一,好句子,好词语积累。

"细长的葫芦藤上长满了绿叶,开出了几朵雪白的小花。"抓住句子中"细""满"","绿""几朵""雪白"词语,让学生想象描述的景象,体会加上这些词语把葫芦藤的形状,叶子的茂盛,花的颜色,大小都描绘了出来。为写话中加修饰词语作一个准备。不足的是在指导阅读时,什么读出来比较平淡,没有引导生对重点词的指导读。

二,充分发挥学生质疑的潜力。

弄清这篇课文,主要是弄清两个问题:

1,种葫芦的很喜欢葫芦,他最后要到葫芦了吗。

2,为什么种葫芦的那么喜欢葫芦,最后葫芦还是一个个落了。

3,我要的是葫芦,那不要的又是什么呢。

在这几个问题的设计上,我都是让学生在读中,自己提出来。第一个问题的引出,我以让学生自读第一自然段,提问:读后你明白了什么生透过自己阅读,能自己想到:种葫芦的人喜欢葫;我再顺式让学生找出从哪句话能够看出他很喜欢葫芦,再抓词语"每一天""看几次""越看越喜欢"来领会种葫芦的人对葫芦的.喜爱。整个过过程教师只是起一个引导,启发的主角,学生在读中思考,读中体会,充分发动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潜力。

一自然段学完后,导出最后一个自然段"葫芦都落了。"让学生谈谈听到这个消息,有什么问题。再透过图文结合,生提出了"葫芦为什么都落了"等问题,师再引入"种葫芦的人喜欢葫芦吗为什么他那么喜欢葫,那他在做什么呢"透过师生质疑,引出第二个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2,3自然段的学习。

几点思考:

1、教师的提问欠精。有时提的问题,会把学生问得不知方向,如"哪句话写出了葫芦的可爱""有几只虫子怕什么"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以后对问题的设计还需再细推敲。模棱两可的提问使问题繁杂,不成体系,又浪费了课堂的时间。

2、教师自己说的太多,尤其是最后道理的引出,教师能够放手让学生多说多想。

3、教师的评价语太过单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中,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小葫芦会落?我设计了问题导读的方法。

在出示课题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分别是:这个“我”指的是谁?他要的葫芦得到没有?然后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在交流时,我让他们充分地说,一来检测他们的自学情况,二来可以借此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然后学习课文第1、4节,找出葫芦的前后变化,从开始的“可爱的小葫芦”到后来的“都落了”,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质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落下来呢?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导读第2、3自然段时,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及时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例如:“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的比较,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个人在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在讲到“叶和果之间关系”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所了解的知识,由此轻松地解决“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

但是上下来,还是感觉教师的“导”过多了些,使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