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我在设计上遵循“1+x”和“一课一得”的教学理念。“1”确立为《圆明园的毁灭》,x确定为《两个强盗的故事》,选自雨果的`《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这篇文章与课文在内容和写法上都有相似之处;“一得”确立为铺垫这种写法。我在课前收集学生的问题,即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圆明园昔日的辉煌?以学定教,尝试课堂教学的改革。
在教学中,我使用了两次小组学习的方式,让学生边读边悟,组内交流,锻炼了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和自学能力。我们小组学习是在刚刚起步阶段,许多学习方式和表达的方法还需要给孩子们多做指导,以待提高。
具体教学过程中,还有许多不足需要改进和提高。
1、学生能力需要培养和提高。整节课学生反应不是太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沉重,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自信心有待改善。
2、我在备课时对预设准备不足,在做引导时,语言不够规范严谨。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2今天,我进行了《圆明园的毁灭》的教学,课堂中有李校长和李主任、学科组长教师的听课指导。
教学的开始,我从题目入手,《圆明园的毁灭》,和同学一起板书课题,“圆”是圆满无缺的圆,“明”是光明普照的明,还有一个“园”,是皇家园林的园,正是这样一座圆满无缺、光明普照的皇家园林却被英法联军给毁灭了。引出课文,结合课文图片介绍圆明园,又走入文本,学习课文第三段,在这一环节中,我更多地把时间放在课外拓展上,而对于文本的理解挖掘太少,学生们得到了知识的延伸,却对语段的内容半知未解。尤其最后引导学生根据理解来感情背诵时,语段太长,学生无法流利地背下来。针对这一方面的弊病,我准备删改一些教学环节,如六个小导游介绍环节,我准备缩减语言,一两句话在座位上介绍,对于文本中“有·还有”等不做具体的介绍,只要凸显出圆明园中建筑的精巧即可,另外,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体会,读中理解,读中背诵。
圆明园的建筑不仅宏伟,文物还很精致,引出第四段,了解文物的价值之大和历史悠久,在这一环节中,我过于注重文本的理解,忽视了学生反复的读文。也没有很好的落实语文课堂上“读”的'环节。
值得肯定的是,课文中圆明园被毁灭的讲述中,我更好的结合了录像的实录,渲染那种国土尽失的悲痛之情,带动起来学生的情绪,使得学生能够读出文本中所蕴含的悲愤、惋惜之情,领悟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教训。
课文讲述结束环节,由于之前拓展内容太多,致使时间拖长,后面的拓展内容没有进行完,这是我遗憾的地方所在。所以,整堂课对于时间的压缩,对于文本的深层理解,引导学生多读等,都是值得我进一步完善和挖掘的地方。今天,在各位校领导和同事的指正下,我将会进一步修改我的教学设计,多练多讲,多发现问题、多去改进。对“以一带多”的教学模式,有了更加正确的理解,带的内容要适时适度,要精巧,不能挤压文本的理解和感悟,这是我这次教研课学习到的地方,也是各位前辈教会我的地方。我将会潜心进取,不断努力,以求不断进步。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3《圆明园的毁灭》是新课标人教版第九册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课文语言简洁,结构严谨,构思颇具匠心。我根据课文的特点,制定了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2、了解圆明园辉煌的过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引导学生把阅读、感悟、想象结合起来深入地理解课文。
因为当年的景观早已不复存在,在做课前的准备工作时,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圆明园的文字资料,学生通过收集的资料来介绍自己了解到的圆明园。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找出文章该段落的重点句,然后展开想象,了解文字介绍中的圆明园。当学生逐渐梳理出文章层次与想象空间后,再借助课件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加深文字印象。文章的内容相对单薄,缺少生动感性的描述,更缺乏对民族苦难的深层思考。为了达到本课的情感目标,突破重难点,于是,我适时地给学生补充材料,如通过数量众多的图片向学生展示了当年圆明园的辉煌之处: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教学中还注重以读为本,读中感悟。突出语文课“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熟读成诵,在读中感悟”的.特点,使学生在读中思、读中悟。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语言,品味语言去感受昔日圆明园的精美,壮观。使学生深切感受圆明园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激起学生对昔日圆明园的无比热爱,无限向往,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由衷地发出“圆明园真的太美了”这样的感叹。我认为本节课抓住了课文的重点句子展开教学,教学思路清晰;语言文字的训练比较落实,如引导学生品读句子,体会圆明园的美丽、宏伟,指导学生背诵课文也落到实处。但不足的地方也有不少,如:学生的情绪没有很好地调动起来。由于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花了比较多的时间引导学生背诵和展示背诵,导致在教学第五自然段时间仓促,未能让学生观看《火烧圆明园》的视频片段和让学生抒发看到圆明园的残垣断壁时的感受,学生的情绪未能很好地调动起来,因此,学生对英法联军罪恶行为的痛恨之情和失去圆明园的惋惜之情在朗读课文时表现不够。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4《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精练的文字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对侵略行径的无比仇恨,围绕这一中心作者着重写了两方面的资料,一是圆明园是怎样一座园林,突出了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二是强盗们肆意践踏毁坏圆明园的罪恶行径。经过一美一惨,爱恨交织,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近代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从而激发学生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职责感和使命感。
一、课前搜集资料,了解历史。
这一类的课文,由于学生平时看见过昔日的圆明园的景象,所以在课前我布置了搜集资料的作业,提前了解历史,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工作。例如在教学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这几个自然段时,圆明园的瑰丽毕竟已经成为过去,单凭读课文让学生在脑海里想象这情景是比较困难的,所以就能够让学生拿出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这样能够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的学习进取性。
二、利用未来教室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直观理解。
教学时我运用校网站上的资源,让学生经过观察、欣赏图片,阅读文字资料,直 ……此处隐藏7369个字……,没有让学生在学完第四自然段之后进行自我回答。这是我失误的地方,原因就出在教师的引导和教师对学生前后学习的完整性上把握不牢固,对学生的课堂实际学习现状重视不高,总有种背教案的倾向,没有真正意义上面对学生的实际学习。
二、学生动态的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可以评估的,但是学生课堂上的学习变化是不能预测的.。这节课上,学生学习的态度很积极,学习的兴趣很浓厚。每个学生对自己本节课的学习都充满着期待,当然我也一样。怎样利用好这种期待的情感,把它作为学习的动力,是很关键的。这里就提到学生的学习也是动态发展的,包括在教师的引导之下,也包括学生之间的互相影响。总之,教师要看到学生的学习变化,尤其是思想的变化和学习能力的变化,这对落实好教学目标是极其重要的。
课堂中学生在词语学习中情绪高涨,掌握词语的效果很好。可是,随着学习的深入和问题的难度,学生在不断进行思考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慢慢变慢,需要静静思考的空间。教师不能为急于得到答案和进行下一环节而盲目评价和引导。所以在动态变化的课堂中,面对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实施教学。
三、教学目标的动态发展
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是共同的实施者。为了实现学生有实效的发展,学生应具备的语文能力,师生应该共同完成教学目标。虽然教师经过不断地备课和教后反思,不断地完善教学设计和定位教学目标,我们共同的目标就要落实在学生身上,因此教学目标也是动态的,我们为了落实和巩固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能力。我们应该面对实际的教学现状,认真探索教学的实施问题,探索学生的个性发展,不断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能力,这更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方向。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2《圆明园的毁灭》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六单元的内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理解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并了解圆明园是怎样被毁灭的,认识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一、教学一开始,我采用这样的激情导入
“有一把火曾把耻辱烙在每一个中国人的脸上,同时又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烙下了深深的'仇恨,这把火腾空燃烧的时候,他们却只能握着空拳,眼睁睁地看着这座万园之园被化成一片灰烬。”采用这样激情的导入,是为了创设情境,铺设好情感场,使学生一开始就在思想上产生强烈的共鸣,迅速融入到课文内容中去。
二、借助电影纪实片,结合书面语言文字,想象圆明园当年的辉煌。
圆明园当年的辉煌有两大点,一是“它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二是“它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馆、艺术馆”。而144年前的圆明园是一座皇家园林,即使在当时也没有多少人亲眼见过。那怎样才能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它的辉煌,光靠书上优美的语言文字描写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助纪实片,生动再现当年的样子,使学生亲眼目睹,亲身感受它作为万园之园的独特魅力,从而萌生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三、辉煌到毁灭,增强学生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圆明园真的太美了,它美到极点,学生情至极点,为下文“被毁”架好至真至美的情感铺垫,我让学生想象圆明园被毁后废墟的场面,前后一比较,让学生感受到享有“人间天堂”美誉的万园之园顷刻间化为一片灰烬的无奈,让学生在一种至恶至丑的情境中产生强烈震动,迅速投入到一种激昂悲愤的情绪中,体会强盗们的贪婪、疯狂,真正了解到“国弱被人欺”的历史原因,进而将内心的愤怒和伤痛发泄到极点。学生思想上形成强烈的反差,心理上产生极大的不平衡,怒火中生,愤言不止。让我感动的是学生的发言,他们虽小,但他们已清醒地认识到“贫穷受欺压,落后要挨打”;认识到了他们这一代肩挑重担,必须发奋学习,保卫祖国,决不让列强再踏进国土一步,要让庄严的五星红旗永远高高地飘扬。在同学们积极的发言中,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在这次教学中,我加强朗读,读中感悟。语文教学必须加强学生的朗读,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中,我重视了学生的朗读训练,特别是加强重点段落的朗读,使学生在读中悟情,读中悟理。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3今天终于讲完了《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为了达到本课的感情目标,突破重易面,我在课前搜集了大量有关圆明园的原料,背学生展现了昔时圆明园的辉煌的地方:它是园林艺术的宝贝,建筑艺术的细华;它是其时世界上最大的'专物馆、艺术馆。只有“爱之深”,才会“恨之切”。看到图片后学生们都震动了,播放圆明园在大火中被面火的影视原料,学生的怅惘、愤恨之情油油然而生。
文章题目是圆明园的毁灭,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曾经的辉煌,目的何在?这正是作者匠心独运,欲抑先扬,把一个很美好的东西、很爱的东西野蛮地毁灭了,这是最可恨的,这更能激起学生对圆明园的“爱”和对侵略者的“恨”。这是作者匠心独运的写作方法,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法。这样的课堂设计帮助学生了解了作者的写作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4五年级语文上册《圆明园的毁灭》公开课教学反思公开课结束之后我回忆了一下自己的课堂,发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就教学过程来说,在第五段体会侵略者残酷、野蛮时,设计了两段话,让学生分别读,看看能不能去掉或者删掉,但是由于教室太亮,课件学生看不清,学生没有体会出来,在学生没有体会到时,我应该找一个或者两个读书有感情的学生读一读,或者我给学生读一读,这样可能更利于学生体会。其次,我在范读让学生去体会第五段侵略者的嘴脸时,范读没有感情,没有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还有,小组讨论那个环节给学生留的时间太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在学生没有找到正确句子时,引导偏离了问题核心。就课堂整体安排而言,内容太多,所以导致整节课都给人一种很紧张的感觉,没有给学生留白、思考的时间。
就教学语言上来说,教师评价语不够丰富,没有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语文课堂应该是有趣的、生动的,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的。我想,在语文教学这条他路上,我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圆明园的毁灭教学反思15《圆明园的毁灭》是一篇阅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圆明园昔日辉煌的景观和惨遭侵略者肆意践踏而毁灭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灿烂文化的无限热爱,对侵略者野蛮行径的无比仇恨,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圆明园的.辉煌已成为历史的记载,课文所介绍的内容都已消失,无法再现,引导学生读文,感受,想象,在脑海中再现它昔日的景观就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文章从众心拱月的布局、风格各异的建筑、收藏珍贵文物这三个方面来再现圆明园辉煌的过去,在引导学生扎扎事实理解语言文字的基础上,这时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课件就为学生理解课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学生对圆明园有更多更形象地了解,课件的应用及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又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当学生沉浸在圆明园的辉煌中时话锋及转,这样一座举世闻名的皇家园林却被毁灭了,是谁毁灭了它?为什么会被毁灭?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学习文章最后一段。最后组织学生通读课文,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阅读感受和体会,有的为圆明园的毁灭而感到惋惜,有的是对侵略者的舞步仇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