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赵州桥》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教学能力,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赵州桥》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赵州桥》教学反思1今天公开课终于讲完了,从知道此次活动到自己授课结束总共耗时6天,在这6天中有过逍遥自在,有过随遇而安,也有过心心念念,更有甚的是对它的思考总是零零碎碎,星星点点,最终也就酿成了今天的磕磕绊绊。最好的感觉是讲完课后的如释重负,最大的收获是如释重负之后所带来的反思。
1.没有依据学情。学生们也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经验的完整的人。当我向学生提问“雄伟”一词是什么意思时,听见有同学说,天安门很雄伟。而我无视这位同学的回答,假装没听见,继续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逼着他们说出我心中所想,强迫他们回答这个词在字典中的意思。殊不知他们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在日常生活和以往各种形式的学习中,他们已经形成了有关的知识经验,他们对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
2.我们的教学不应无视学习者的已有知识经验,进行简单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建构主义理论的学习观)。如果在教学中借助这位学生的回答,大胆引导,相信所有的学生都会很好的理解这一词语。
3.没有中心问题贯穿全文。一节课下来问题太多,给人的感觉很凌乱。是不是可以将“你是从哪里体会到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的?”这一问题设计成导学案,把问题抛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进行生成学习。这样下来,老师也不用浪费口舌了,也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4.紧紧围绕单元目标,在授课中落实语文要素。在三下第三单元中的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而在这一课课后题第一题就是体会这段话是怎样把赵州桥的“美观”写清楚的。记得在教学中我是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也总结出了“总—分”的写法,那为什么不让他们练练笔呢?(这一想法在头脑中想过)比如,可以以“车站的人可真多啊……”“我喜欢夏天的夜晚……”“花园里的花真美啊……”为开头,试着写一段话。
5.板书差劲。通过上半学期的出校听课,自己也深知板书书写对师生的重要性。记得那会儿只练了三天,因为耗时耗神,随之迎接检查,练字这件事也就烟消云散了。今天老师们向我们着重提出了这一点,我想练字这件事应该再次被提上日程了。相信水滴穿石,在不久的将来,也许写得字会好点。
6.教学语言不能乱说。没错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了赵州桥,但又有谁知道赵州桥上栏板上的图案是不是他雕刻的呢?
《赵州桥》教学反思2本周,蔡老师来校指导校本教研,听取了三、四年级的公开课各一节。我上的是《赵州桥》。基于前段时间科组老师对语文课如何把握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困惑,我有意识想给大家上一节把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紧密结合、互相渗透的示范课例。我的设计理念是:“知识与能力”是语文学科核心性目标,同时也是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依托。语文课应该紧紧抓住语文之本——文本的语言因素,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去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和情感因素,从而使语文课洋溢着一种语文课独有的迷人氛围和人性魅力,使学生对语言产生强烈的.兴趣,进而使师生双方都得到共同发展。
课前,我布置学生搜寻自己感兴趣的有关桥或与《赵州桥》相关的资料(我也展开了这方面的工作,并参考了不同的教法)。在研究教材时,我发现《赵州桥》虽然是一篇说明文,文章的情感不易被学生所察觉,我应适时激扬自我之情,拨动文章之情,引领学生之情,在教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教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赵州桥的三大特点:雄伟、坚固、美观,都是隐含作者情感的词汇,是知识与情感水乳交融的语言例子,也是最佳切入点。这三大特点,如果逐一来讲读、理解,学生势必感到单调、乏味。而考虑到我班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高,并且喜欢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时,让他们抓住这三大特点去合作学习,应该是完全可行的。于是,一个以新课标理念为依托,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并试图把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学案在我脑海中渐渐明晰了。
在《赵州桥》第一课时的学习中,由于师生搜集到的资料比较多,我重点选择了有关赵州桥传说的故事和民歌作为导入,以激起学生对赵州桥的兴趣和向往之情。但正是由于顾着扩张资源(事后我思考,是不是可以把交流资料放到课后?但这样能保证交流的质量吗?),我第一课时的内容没上完(计划中的讲读第一自然段没时间上),以至于第二节公开课容量偏多,我为此斟酌再三,决定减掉原设计中一些读书的环节,以省下时间保证把整课书学完。我想,这一决定是造成我这节课读书少缺陷的直接原因。
我所预设的学案在第二课时较顺利地得以完成。我引导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参与学习,在语言训练中注意挖掘文本的情感因素,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虽然整节课看起来比较流畅、令人耳目一新(叶老师评课所语)。但是,正如我自己在评课中反思时所说的,我太顾及环节的完美而减少了读书的时间,这其实无意中犯了一个重形式而轻内容的毛病。
蔡老师一方面表扬我跟着新课程成长,掌握了许多新理念。另一方面也中肯地向我指出,虽然我这节课观念很新,但在达成上较虚,不够落实。比如,小组合作学习之前没有给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这篇课文文字优美,应以读为重点;部分知识点要求过高;要处理好资源扩张和文本研读之间的关系。这些意见给了我很大的启示,我虽然掌握了一些新课标的理念,但如何用理念指导教学实践,如何在教学行为中更好地践行理念,仍需我不断尝试、不断总结、不断反思啊!
《赵州桥》教学反思3《赵州桥》用简明的语言介绍了赵州桥的雄伟、坚固、美观、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赵州桥的雄伟及世界闻名,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以“世界闻名”为线索,展开教学,在教学中抓重点词句,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不断配以图片及老师的文字补充,层层推进,以提升学生对赵州桥的认识,从而触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
在引导学生对文中“创举”一词的理解,是本课的难点,我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利用文本图片,展示了发大水时,河水怎样通过4个小桥洞来减轻大水对桥身的冲击力,直观地让学生了解这种设计的好处,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学生找到文中的一句话说说,加深理解。
最后,我让学生想一想这种设计以前有过吗?
在学生说想法的同时,配以图片,让他们感受到以前从来都没有过这样的设计,这时,再让学生找到文中的一个词说,学生很快就找到了 “创举”。通过老师小结,学生偈轻而易举地理解了“创举”就是从来都没有过的,是首次 ……此处隐藏12030个字……文时,我们要站在作者的角度,既表达出作者所要表现的情绪,也表达出自己从文本中体验到的情感。
“赵州桥非常雄伟。”这是一个总起句,后面介绍了赵州桥的长度、宽度、建筑材料、形状特点等,都是围绕“雄伟”展开的具体描写。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仔细体会这些数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把“雄伟”的气魄读出来。
“这种设计,在建桥史上是一个创举。”在理解课文时,提出这个问题让学生讨论:“什么是‘创举’?为什么说赵州桥是一个‘创举’?”学生可以从前面的学习中了解哪些说明了赵州桥的设计师“创举”,也可以用举例子的方法说说对“创举”的理解。然后联系上下文中对赵州桥的描写,如,减轻冲击力,节省石料,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并在理解这句话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激发出自豪的情感。
“赵州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是一个过渡句,巧妙地将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课文表现赵州桥的美观,刻画得非常细腻,描写栏板上雕刻的图案,生动活泼,我采用抓住重点词的方法,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的方法。通过读书,让学生抓住三种龙的独特之处,“相互缠绕,回首遥望,双龙戏珠”通过重点词语想象他们的样子,动作把龙的形态表现出来,从而体会雕刻的`图案是那么栩栩如生、活灵活现、多姿多彩。从而引出“所有的龙似乎都在游动,真像活的一样。”引导学生想象图案的精美是本文的难点,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默读课文,想象栏板上精美的图案,让学生将想象的内容用语言来描述,并出示了图片帮助学生再现画面,读出体会。学生对精美一词的理解不是很到位。在教学时,引导学生体会到这些精美的图案是1400年前,劳动人民在石板上一点一点雕刻出来的,非常费时间费精力很不容易。接着,朗读课文,带着想象去体会赵州桥的栏杆上那些精美的图案。
四、拓展学生写作能力
在课文的第三自然段中对赵州桥的侧栏三幅关于龙的描写用了“有的……有的……还有的……”的排比方式联系起来,使三幅图联系得自然有序,学生在学习写作文时若能够用到这一方法,必定使作文在逻辑上有所增强,文章的层次也能有所提升。所以,讲课时我特地突出这个内容,并请学生用其造句,在这自由发挥中,学生学到了知识也体验到了快乐。
在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朗读的指导和朗读量还欠缺,课堂结构还略显紧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不足,努力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能力。
《赵州桥》教学反思15这篇课文是说明性的文章,要理解文章内容,不是很难,加上本课在写作上文理清晰,总——分——总的结构,但要理解为什么要读这篇代代相传的保留课目,这就关系到历史文化遗产,学生要理解这一点是很难的,也是本课难点与重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只是能扫清本字词障碍,能勾画关键词句,我们这里是山村条件很差,想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是很困难的,教室里也没有多少媒体运用设备,像这种关于历史文化的课目,完全得靠老师传授。
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把理解什么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教学目标。只要学生能熟读课文,从熟读文本中悟出写作方法,悟出通过闻名世界的赵州桥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这个环节,我结合生活实际,比如、在我们当地崇树乡有一架万步悬梯,这架悬梯是从一个深谷底下起步,平均坡度在45度左右,有的梯简直成直角了。为什么要建造这架梯子,因为在当地有些地方要下县城太难了,有了这架梯子,人们在生活中就方便多了。在当地人们把这架石梯也当作一种文化生活,有很多山外的人不远万里来到这地方,尝试登梯的快乐。这架悬梯既使人强身健体,也能为当地搞活经济。当地很多人,为了游人方便,每天都会弄些吃的,喝的、常用品等去那里买些小钱,在梯顶上还设有寺庙,由专管人员管理,小摊、小馆子。在我班有些孩子去爬过。用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人民的智慧,无论是历史的昨天还是今天,人民的智慧是无法估量的。借此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当地景点,出示了“世界闻名”一词。本文就是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为什么又闻名于世?
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用实际长度向学生演示赵州桥的长、宽的尺度。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桥上图案的精美,鼓励学生熟读第三、四自然段,给足学生时间读,直到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自己也可以另外想画面,就这样“读中磨合,合中悟意”还别说,有好多孩子就有一种情不自禁地荡荡头,真那么加回事。于是我加大难度,板出文段模式:天边的云云霞不但美丽,而且神奇有趣。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学生表现还不错填的很丰富)
在我弥补的过程中,学生对本课还是有感觉的,我顺藤摸瓜了,学生手里有一本工具书,我让学生翻翻,看看自己能多知道些关于赵州桥的有关资料及写作中的感悟。我巡视了一圈,有几个孩子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旁批了“世界闻名”,也有孩子在第二自然段旁批了“牢固、坚固”等词,在第三自然段旁批了“美”字,说真的,我还是满意的,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于是我在引导的.过程中逐步引入作文技巧方面。如:文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在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这是我要在本课中要渗透的重点,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点拨技巧:想一想,这句话用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不但坚固”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而且美观”是对后面内容的提示,引出桥美观的特点,这样的句子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上下文衔接更自然,结构更完整。为了学生更明白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的文字效应,我特出示了一些递进关系的词语,让学生用过渡句的形式说一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工作负责、风趣幽默”等词,学生都能根据内容使用过渡句。
其实,这知识点正是阅读与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这是我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所要透视的“阅读中悟写法”。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比如、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然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这样,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在这个环节我在训练学生的说写落到实处。如、写校园的花坛,用一句话怎样概括,“校园的花坛真美啊!”“课间十分钟真是丰富多彩呀!”……鼓励学生任选一例,围绕一句话写具体。(排比句、拟人)是文段的支撑点。
例一、校园的花坛真美啊!那一束束鸡冠花如火把一般,开得是那么娇艳,那牵牛花如同小喇叭,似乎在催我们奋进;美人蕉更不示弱,如同美人在伸肢展臂,尽显妩媚……花坛里的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真是美不胜收。例二、这集市多热闹啊!
有了以上教学中的弥补,学生对文中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介绍赵州桥的。学生就真不难了。(首先……接着……最后……)本课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朗读的基调是自豪的,语气骄傲,面露喜色。
上完本课,本人认为留下了些遗憾,唯一可喜的是学生能用概括句形式写段,能用过渡句的写作技巧安排习作篇章。这不难使我有新的反思:每一篇课文,其实里面都蕴含着贴近生活,如果语文教学中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再严谨的备案教学,仍然是从“作品到作品,照图宣讲、生硬灌输”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也开启不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就是回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