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字塔》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字塔》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金字塔》教学反思1《金字塔》一课由两篇短文组成,第一篇节选自穆青1982年所作的一篇优秀的通讯稿《金字塔夕照》,主要描写了夕阳下金字塔的雄浑之美以及作者由此引发的万千思绪。第二篇则是一个非连续性文本,主要以“胡夫金字塔”为例,介绍了金字塔建筑年代的久远、外观的雄伟以及精湛的工艺、巧妙的设计,还对古埃及悠久的文明成进行了简要的补充。这两篇文章风格迥异,互为印证,又构成了一组非连续性文本,让读者对金字塔这一世界奇迹有了更为全面、丰富的了解。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转化文本,二次创作。
备课时,我发现《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是一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中,学生了解了胡夫金字塔的雄伟壮观以及当时古埃及悠久文明。我想:学生毕竟是刚刚接触非连续性文本,如何让学生在阅读了非连续性文本、掌握文本信息的基础上进一步内化,我让学生把这篇短文转换成连续性文本,以《金字塔和它的文明》为题,进行二次创作,加入自己的思考,如:为什么胡夫的金字塔最高?这种墓葬方式与中国的“入土为安”有什么不同?学生写好后,让学生自己修改,互读互评,效果显著。
2.教学收获(思得)
对比阅读,体会作家的情感。
教学穆青的《金字塔夕照》结束以后,我从网上找来了通讯稿全文,让学生与短文对比阅读,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的写作手笔是巧妙的。我让学生在短文中找出相关语句,说出情感,然后在通讯稿中找出另一段话,体会作者的另一种情感。学生体会到,作家情感交织,寄情于景,比如:短文中“在金色的`夕阳下……”体现了金字塔的庄严肃穆,而通讯稿后面的“一群肮脏的孩子……”,则又体现了作家的悲哀,两种画面,两种情感,令人印象深刻。
3.不足之处(思失)
反观整堂课教学,仍有一些遗憾:
课后批阅学生作业,我发现课堂虽然很热闹,但是效率还是很低。如习题“这些石块的接缝处,连最锋利的刀片都插不进去”说明了什么,学生有的填“金字塔高”,有的竟填的是“宏伟”,如此张冠李戴,说明他们对其中的从属关系根本就没有搞清,说明课堂缺少让学生静下来深入思考的不多。以后,改变这样的课堂现状,刻不容缓。
4.改进措施(思改)
在以后教学中,如下环节需要改正:
(1)板书时,板书为:金字塔:重230万块——2.5吨,这是不对的。第一,只能说埃及金字塔的石块重,而不能说金字塔重;另外,2.5吨不是总重,而是每块的重量,所以,可以纠正为:230万块×2.5吨。
(2)拓展练习的时候,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时光倒流,你可以回到古埃及时代,面对金字塔的建造者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应该把“您”修改“你们”,因为面对的是一个群体,不是一个个体。
《金字塔》教学反思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性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十分轻松的氛围中学习课本知识,学生既可以上网查资料帮助自己理解课文内容,也可以通过网络研究书本上没有的但自己很感兴趣的.问题。这样不仅注重了对学生语言文字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教师制作的网站既内容丰富但又恰到好处,能很好地协助学生更好地解决问题。
在具体的学习中,大部分学生能自主学习,通过大家的合作学习,交流讨论,完成了学习任务,并且很好地锻炼了学生对有帮助的资料进行收集、整理的能力,部分学生还能在此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想法,达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
在延伸学习中教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十分自由轻松的交流环境,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之后,从疑问开始,从实际学习中解答,继而又产生出更多、更深层次的问题,有目的指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延伸学习的内涵。
《金字塔》教学反思3《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课文着重介绍了埃及金字塔的形状及其建筑历史,写出了外观宏伟、结构精巧的特点以及建造金字塔所采用的办法,热情讴歌了古埃及人民杰出的智慧和超人的才干。
《埃及的金字塔》。课的开始出示埃及金字塔图片及文中第一节中的“角锥形、巍然屹立、傲对碧空”等词语,让学生用上这些词介绍金字塔。之后,围绕第一课时学生提的'四个问题(金字塔有什么用途?金字塔的外形有何独特之处?金字塔是如何建造的?金字塔为什么举世闻名?)展开教学。对于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从第二自然段中找到了答案,我相机出示了古埃及王朝法老们建造金字塔的资料。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重点引导学生阅读了第三自然段,感受了胡夫金字塔外形的宏伟、结构的精巧,并学习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据等说明方法。在解决金字塔如何建造这个问题时,学生从文中描述了解了古埃及人民运石头、垒石头的方法后,我用图文展示了古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谈感受。学生体会到了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聪明。之后,我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埃及金字塔建造之谜方面的资料。可能是上课学生比较拘谨,举手的人很少。之后,我多媒体出示了这方面的文字资料。之后,再让学生谈感受,学生感受到了金字塔的神秘。这时,铃声已响了,最后一个问题没有解决。下午,放心班时,我点评了学生在课上的表现。之后,我让学生回答课堂上未解决的问题:“金字塔为什么举世闻名?”。不是非常正式严厉的上课,学生比较放得开,有的说:“金字塔举世闻名是因为它的外形宏伟,结构精巧。”有的说:“因为金字塔历史悠久,有四五千年的历史。”有的说:“因为金字塔建造工程非常浩大,凝聚了许多勤劳聪明的古埃及人民的血汗与智慧。”有的说:“因为金字塔有许多的谜让人百思不得其解。”……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原以为他们能说出个一、二点已经不错了,不想学生说了这么多。看来,课堂上学生虽然举手的人较少,但他们在认真地读,认真地听,认真地思,认真地悟,埃及的金字塔给它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想:如果这最后一个问题能在课堂上解决,那整堂课就比较完整了。但随后一想,又释然了,只要学生能感受到,能理解,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就无所谓遗憾了。
《金字塔》教学反思4我上了《埃及的金字塔》这篇课文。此课文主要介绍的是埃及金字塔的宏伟精巧,以及它的建造过程和方法。课前经过对教材深入细致地解读,参考了许多资料,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确定为2个:1、着重引导学生体会金字塔的宏伟、精巧,并适时地灌输写作方法。2、通过具体的字、句体会埃及人民的勤劳和智慧。经过反复的修改和编排,我最终将教学过程设计为如下5个环节:
1、导入。通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了解埃及金 ……此处隐藏7193个字……点,它还负载着体现古埃及人民勤劳与智慧的任务。教着巧妙地将资源进行整合,把一串数字与“温馨提示”同时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通过整合信息、处理信息,思维发生冲突,从而感悟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与勤劳”。与此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
3、句子对比,既凸显了教学重点,又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方法十分明显。教学时,教者并没有以“谈谈说明方法的`效果”的形式让学生来体会,而是巧妙地把说明方法好处的体悟融入了句子对比之中。不仅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体会到了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更为体会“古埃及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学科整合,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更为突破难点奠定了基础。
“塔身由230万块巨石砌成”,如果将这座金字塔的石块铺成一条三分之一米宽的道路,“可绕地球一周”;如果用火车装运,“需要60万个车皮”。虽然课文采用了列具体数字的说明方法,但面对这天文数字,学生头脑中仍会感到茫然。教者采用了“算一算”的办法,让学生亲自动手算一算。当学生手捧自己算来的数字时,那种读自己算出的数字的感受与读书中的数字的感受绝对不可同日而语,心中自然会升腾起对古埃及人民的崇敬与赞叹。这样做,不仅调节了课堂氛围,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更突破了难点。
《金字塔》教学反思14《金字塔》是部编版五年级下册第20课。本文是一篇略读课文,本文分为两部分内容,一部分是穆青的散文《金字塔夕照》,一部分是非连续性文本《不可思议的金字塔》。本文自学提示有两个内容:一是默读课文,说一说你对金字塔的了解。二是你更喜欢哪一种风格,并说明理由。
因为是略读课文,又是一种新的文体,我一时不知道如何进行课堂教学,不知道教学内容是什么,更不知道教学重点在哪里。本单元是景物描写单元,语文要素是体会景物的动态美和静态美。习作要素是搜集资料,介绍一个地方。在本文中,我不知道如何体现语文要素。因为是略读课,所以我只是简单按照自学提示组织了课堂。整个课堂显得呆板无趣、没有实质性内容。
课后,我特别自责自己这样不负责任的行为。无论什么形式的会议和培训学习,都在强调向四十分钟课堂要质量。不管什么形式的课堂,都要让学生有所得。而这节课,我觉得学生毫无所得,或者说,得的内容甚少。课前也没有和其他老师探讨。只简单地带着学生学习了认读生字,了解了课文内容,没有拓展,没有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上完这节课,我发现了自己不少问题。思考以后,对这节课如何上,又有了新的思路。
一、在导入环节。
我以四大文明古国导入课题。我觉得这样的导入没有问题。提到埃及,同学们纷纷说到木乃伊、法老。其实,我可以接着学生的思路进行下去。因为金字塔本来就是埃及法老的陵墓。顺势我可以向学生介绍金字塔。介绍金字塔时,可以出示金字塔的图片,激发同学们的探究兴趣。再提出几个问题,把自学提示嵌入问题中,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如,为什么叫金字塔?读《金字塔夕照》,说一说你看到的金字塔。读完课文,学生应该能回答出“雄伟壮观、宏大、金光闪闪、神秘”等词语。再读《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说一说,自己了解到的信息。
二、初谈感受,分享交流
在初谈感受,分享交流环节,可以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描述脑海出现的画面。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品析环节
课后反思中,我发现其实在《金字塔夕照》部分,有静态描写。静态描写展现了夕阳斜照下金字塔熠熠发光的壮丽景象。在课堂上竟没有发现这一点。整篇文章围绕第一段“九月的开罗是金色的。”这句话展开。第二段更是具体描述了一副雄浑开阔的画卷后文写了作者站在金字塔前的感受。而在课堂上,这些内容竟都没有呈现。这是一处失误。
《不可思议的金字塔》部分,学生谈自己了解到的信息时,都是直接读文中的句子。我觉得这样的`回答似乎不太好,可又不知道如何引导。现在想想,是不是可以指导学生概括所看到的信息。如,埃及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历史悠久,金字塔工艺精湛。文中的说明方法倒是让学生进行了判断,但是文章旁边提出的一些问题,没有进行专门的猜想,只是简单提到一点。没有激起学生的探索和猜想欲望。这又是一处失误。
四、感受文章风格
比较两篇文章风格,学生都表示喜欢《不可思议的金字塔》这样的说明文。因为比较简单、直白。而我喜欢《金字塔夕照》。因为我觉得这样的散文语言优美,能激起读着的情感共鸣。学生之所以不喜欢,一半原因是因为课上没有进行深入学习。
这篇课文的设置很明显地体现了单元语文要素,而我在上课时竟没有发现。本单元习作是介绍世界文化遗产。《不可思议的金字塔》对于习作是一个很好的指导。
这节课上得比较失败。想来,还是自己对文章不理解,没有充分利用资源进行备课,没有重视略读课的教学。这再次印证了那句话:备好课,才能上好课。
《金字塔》教学反思15上完《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感觉心里空空的,到底上的怎样?我不知道,但总觉得和自己想要得效果差得挺远。后来,师傅说了一句话:“你的课少了点火候!”
少了点火候?哦!少了点火候------ 是的,少了点火候。
我设计的教学理念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自己品读文本,体会重点。在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超越。
但是,我处理的并不理想。现针对本堂课的'教学作以下反思:
一、 本人对文本的钻研程度不够,还浮于表面,“缺少对关键词句的把握”。(教研员陈道佩老师第二次跟我说了,但一直苦于没有深刻领悟。)很多时候是这样的:心里明明知道哪里是关键,哪里要重点说,但苦于不知道如何实现。《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我知道重点应放在金字塔的“宏伟和精巧”上,但听课的老师认为,没有讲透彻。
二、 关注学生的发言,顺势推舟,做好追问。一节好的课不光是教师课前充分备课就可以的,还要做到,在课堂上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特别是一些我们教案中涉及到的,要及时追问,引导学生再思考。
三、 知识性错误不可原谅。板书时,写到:(金字塔)重 230万块 2.5吨,这是欠妥的。第一,只能说埃及金字塔的石块重,而不能说金字塔重;另外,2.5吨不是总重,而是每块的重量,所以,可以纠正为:230万块×2.5吨;还有,我在拓展时,设计了这样一道题;如果时光倒流,你可以回到古埃及时代,面对金字塔的建造者们,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请以“我想对您说-------”为开头,写一段话。其实,把听话的对象集中在“您”上,是不对的,因为,前面已经说到是“他们”在,这里又要用“您”,不对啊!
四、 无关紧要的话摈弃。如,本课关于数字的确指和不确定指根本没有必要说。(这里我多花了时间,导致结束有点仓促。)
五、 先备好课再搜集资料,制作课件等。有时候,面对一摊材料,有种无所适从的感觉,看来,还得多下点工夫了。
本节课或许在你看来是失败的,但是,我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不足,还是很高兴的,继续努力,做好自己。
再努力,再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