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核心提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贾岛的这首《寻隐者不遇》语言平实,通俗易懂,学生自读几遍就能理解其大意。因此在备这一节课时,我把对古诗朗读和诗意理解的环节进行了压缩再压缩,尽可能地精简,以求不做无用功。那么剩下的时间干什么呢?就用来进行更深层次的教学——和学生一起赏析这首精致的小诗。
在本课的课后练习中有这样一题,要求学生体会本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写下来。这道看似简单的练笔题,其实并不容易。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把理解古诗含义当成目标的话,那么不少学生会把这道练笔做成是翻译古诗。这样以来,古诗所描绘的意境就荡然无存。我所设想的,就是能引导学生一起赏析这首古诗,和学生一起去挖掘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节和感情。通过这样的教学环节,学生才有可能写好那道练笔题,而我也能从这样的作业中得到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真实有效的反馈。因此,我把本诗的最主要的教学目标确定为:能体会古诗意境,展开自己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将本诗改写成文。
有了这明确目标之后,那么我的整个课堂教学都将围绕这一目标展开,为它服务。以下就是我的主要教学流程:
一、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上面提到过,这首古诗非常浅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能在朗读之余就能读懂。在教学过本课之后,也证实了我的预想,我只需在“只”,“云深”这两处稍一点拨,学生就完全准确地读懂了这首诗。
二、再读古诗,触摸心情
这一环节我分两步走,首先是引导学生将诗句里的“一问一答”读成“三问三答”。“你师傅呢?”“采药去了。”“哪里?”“此山中。”“具体去往何处?”“云深不知处”。
有了这样将对话过程具体化的环节,我就引领学生走向第二步:触摸作者在这过程中的心情变化。“松下问童子”:兴奋急切,满怀期待;“言师采药去”:顿感失望,心有不甘;“只在此山中”:萌生一丝希望;“云深不知处”:怅然若失,无可奈何。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设身处地地去体会,结合朗读的指导,学生也很快把握了诗人这一系列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
三、深读古诗,体会意境
通过前两个环节,学生把握了情节,读懂了情感,于是教学往更深一层递进——体会意境。这首诗的意境体会,主要是通过“寻找隐者的影子”来实现的。贾岛苦苦寻找的那位隐者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从诗中的每一处文字去试着寻找隐者的“影子”。最明显的一处是学生自己找出来的:“采药”。首先,古时候,懂医术的人,除了专门的大夫外,往往是学识深厚的人,看来这位隐者是位贤士。其次,隐者隐居山林,往往是不问世事,这位采药的隐者却很可能是心系黎民百姓,为民采药的,看来这又是一位扶贫济困的仁者。另两处则是需要通过老师的点拨的,即“松”和“云”。这两处景物分别象征的隐者坚贞的的品质和高洁的性情。最后,我还引导学生进行个性解读:你觉得作者最后离开时的心情是如何的?有的同学坚持认为,他是一无所获,失望而归;却也有同学认为,他虽未能一睹隐者的庐山真面目,但却从“松”、“云”之物,及“采药”之事上已领略到隐者的气质风范,所以是不枉此行的。其实,并没有统一的答案,无论是哪种结论,都是建立在对古诗意境较为准确的把握基础之上的,体会意境才是我的目的,又何必去追寻这最后的答案一致呢。
四,指导谋篇,改写成文
在布置学生改写古诗时,我提了三方面的要求:1、必须是完整的故事,除了对话这一主要情节外,要有适当的开头和结尾。2、在整个故事的叙述中,必须写出诗人的心情变化过程。3、要有两处景物描写。一是在开头,对隐者所居住的山林的描写,二是对作者所见“云深“之情景的描绘。
这样的教学设计课容量还是比较大的,因此学生开始动笔的时候离下课仅有五分钟左右了,大部分学生只能完成一个开头。但当批阅学生的练笔本时,我发现学生中不乏佳作。可见,本课的教学效果还是比较实在的。这堂课,让我更真切的感受到:明确目标是备课(教学设计)的首要任务,而服务目标则是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基本宗旨。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2总觉得这首古诗对于五年级的孩子来讲,太简单没什么好教的。细细研读文本,才发现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感觉意犹未尽。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布置预习作业:查阅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云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课前诵读贾岛的《题诗后》,从“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苦吟诗人”,理解贾岛严谨的创作态度。课上,让学生讲讲诗中的故事,逐步完善故事内容,从而明确“一问一答,藏问于答”的独特形式。
2.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的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3.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等特点。接着从“隐者”入手,联系学生熟悉的“诸葛亮”“姜子牙”等人物,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相关文章:将“猜字谜”进行到底。
当然从叙事诗的角度来讲,也给了学生许多的启示:短短二十字,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有人物对话,环境描写,心理变化……
教一首诗真不简单那!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3上周二,学校安排我上一节校级吟诵公开课,由于前一天晚上家里发生一点事情,影响了我上课当天的情绪和状态,现反思如下:
一、上课优点
1、本节晨诵课构思巧妙、环节清晰,整个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
2、整个教学环节是读诗——吟诵 ……此处隐藏8483个字……山中寻找隐者却没有找到的一件事。让学生感受隐者的形象是教学的难点。而且古诗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多读多悟,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摇头晃脑的多读多体会,并指名说说诗中出现的景物及人物,这些景和人构成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并在脑海中形成景象。并通过小组朗读,男生女生读,个人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朗读,来加深印象,感悟体会。
理解古诗最重要的就是解决字词,这对于学生是个难点,所以我事先让学生做好预习,上课再相机点拨理解,带着这些理解了的字词走入古诗的情景,再来理解诗意就简单很多了。
本首古诗是个问答体的古诗,省略了诗人的提问,在教学中,最主要的就是引导学生通过体会通过想象自己能猜出省略的问句是什么,并且在诗人与童子的对话当中,体会诗人心情的一波三折。这个过程同学们相对来说都能说出来,看来掌握的还可以,然后再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能够有所体会。然后再让学会说呢过进行背诵。
但整堂课我觉得备课时想法太多、太杂,也没有进行梳理,导致结果呈现在课堂上就显得繁琐,有点乱糟糟的感觉,学生掌握起来也并不容易。特别是细节方面把握的并不好,过渡语也不尽人意,终上所述,以后还需不断的打磨进步。
《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15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和课文出现的新词。
2.通过丑小鸭的故事,培养学生从小和善待人、互相尊重和正确地认识自己的思想行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段。教学重点、难点1.图文结合,理解课文内容
一
师:我们已经预习了这首诗,现在开始学习。
(师板书课题,并范读全诗)
师:请同学们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语言改成对话短剧进行表演。
(生按课文内容自由组合,分角色自编自演,兴趣浓厚;师巡回观察,不作指导、提示,让学生充分自主参与)
师:(20分钟后)同学们,请停下,现在各小组注意,准备表演。
(学生齐刷刷举起了手,有部分学生甚至急不可耐地把一只脚迈出了座位)
师:(鼓励)嗯,好样的!请A同学到前面来表演。
(A生平时沉默寡言。只请这一位同学上来,是想知道学生对古诗中角色的认识)
师:(试探性地问)你一个人表演可以吗?
生A:不行。我想请B同学和我一起表演。
(生B也是一个学困生)
(生表演开始,师退到空位上坐下。生A弯着腰,步履蹒珊地走向生B。全班大笑,还有人鼓掌)
(师笔录一:弯腰、蹒珊,与原作不符)
生A:小孩子,你爸爸呢?在家吗?
(师笔录二:对“隐者”身份有误解)
生B:(一愣,可能是对“爸爸”一说有疑惑,但其很快地反应了过来)他采药去了。
生A:在哪里采药?你知道吗?(补充设疑)
生B:在山里。(故意向教室的一角指一指)
生A:在哪座山里?(补充设疑)在山里什么地方?
生B:不晓得。
(生A不知所措,焦急地望着下面的同学和同伴B生。课堂上出现了短暂的沉静)
(师笔录三:学生对古诗的含意理解不完全)
(师用眼神鼓励,示意继续进行;生鼓掌,师示意静)
生A:(吞吞吐吐)那——那——那,在哪座山里?
生B:(用方言)晓哇地(不知道)。山这么大,雾这么浓,不晓得在什么地方。
(表演完毕)
师:不错,很勇敢,好样的!只是有几个……
生:(已有好多人站了起来,并大声地喊)有问题,有错误。
师:(示意“静”)哪位同学说说有什么问题?
生:“师”不是“爸爸”。
生A:(起立,大声争辩)不,不,我是太慌了,“师”是“师傅”。
师:好,好,别急!“师”是“师傅”,没错。
生:“寻隐者”不是驮背,不可能走不动路。(表示对表演中“弯腰”、“蹒珊”不能接受)
生:第三问可以一次完整回答。
师:现在还有一点时间,请同学们讨论两个问题:一是怎样纠正前面两位同学表演中的错误:是“寻隐者”在寻“隐者”的过程中,感情有什么变化?
(根据课文中的情景,感情变化是:兴奋——失望——兴奋——失望)下一次课上我们接着再来。
[教后记:将这首古诗由讲读课改为活动课,基于两点考虑:
一是在活动中激发学生的灵感,使其实现由猜想到认知的飞跃;
二是由此诗的写作特点所决定,理解必须借助想象来完成。]
二
师:(出示课文插图)今天,咱们来认识一位诗人,看图中这位年长者,他就是唐代诗人贾岛。同学们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又猜到了什么呢?谁愿意告诉大家?
生:我看到诗人在跟一个小孩说话,诗人可能是在向小孩问路。
生:我觉得诗人在向小孩打听一个人,问小孩是不是这个人。
师:同学们看得很认真,猜得也对。诗人要寻访一位隐居山林的人,也就是隐者,他正向这个小孩打听隐者。诗人还把自己寻访隐者的经过写成一首诗——《寻隐者不遇》,我们今天就学习它。诗人寻访隐者为什么没有遇到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这首诗。
……
师:同学们看图想象一下,近处古松耸立,松下诗人与童子问答,远处山高林密,云雾米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头发、白眉毛、白胡须的老爷爷在很高的山上采药。
生:我仿佛看到一位老爷爷身上背着药篓,手里拿着药铲,攀在很陡的山崖上采药。
师:隐着年纪这么大了,他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到深山密林里采药呢?你又想对隐者说点什么呢?
生:隐者是为了给别人治病才去采药的。我想对他说:“您的心灵多美好,为了医好他人的病去采药,不怕山高林密。不顾年老体弱。”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这么大年纪了,心里只想那些生病的人,真是好心人。”
生:我想对隐者说:“您为了治好别人的病去采药,走了那么远的路,爬上了那么高的山,您真勇敢!我佩服您!”
师:正是隐者一心为别人想的高尚品质打动了诗人,诗人才去寻访隐者。可这次诗人没有遇到隐者,但我想,诗人以后还会去寻访,也一定会遇到隐者。
……
师:同学们根据诗中的内容,结合插图,大胆的想象一下,诗人与童子的语言、动作、神态,先在小组内分角色表演,然后选出优秀小组到前面来为全班同学表演。
评析:
1、以图为导入,训练学生的观察力。
从图入手,认识诗人,猜想诗人在做什么,调动了学生思维,训练学生观察与想象能力。
2、以图入境,培养学生想象力。
让学生看图想象仿佛看到了什么并向隐者表达心声,放飞了学生思维,使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也使得学生的情感活动得以主动参与,有效地加深了对这首诗的内在思想与情感的理解和体验。
3、图文结合,训练学生语言素质。
图文结合,扮演角色,发展了学生语言和思维,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