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蒲公英》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蒲公英》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蒲公英》教学反思1歌曲《蒲公英》是一首3/4拍的歌曲,短小、富有梦幻色彩的儿童歌曲。旋律起伏跌宕,抒情优美,蒲公英被风儿一吹,打起了瞌睡,做起了美梦,引发学生天真的想象。孩子的梦可能是甜美的、愉快的、也可能是离奇的、怪诞的,但音乐里的梦总是充满幻想的。所以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以学生的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的身心特点,采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手段,进行直观教学。指导学生在演唱中发挥想象,在编创中得到发展。
(一)、音画结合,情境体验
课件展示洋娃娃的梦画面,背景音乐《洋娃娃的梦》,用孩子喜欢的洋娃娃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想象的积极性,通过看、想、说等教学活动形式让学生感受音乐,理解梦的美。“小朋友,今天老师请来了一个小伙伴,它是谁呢?谁又能说说看它在干什么呢?”新的音乐课堂里更强调教师教学语言的艺术性,通过语言交流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帮助学生体会音乐中的美,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二)、歌曲体验、行知相融
《蒲公英》是一首三四拍的歌曲,节奏平缓,旋律优美。在教唱环节中,我用轻柔的声音:“蒲公英边飞边唱起了歌,那快乐的歌声感染了我们,老师看到小朋友们轻轻的摇晃着身体也想来唱一唱,那么请小朋友用la来哼一哼旋律”。把学生带到天空、白云的情景当中。良好情境的设置,激起了学生演唱欲望,他们很感兴趣的轻轻地哼唱,为学唱歌曲做准备。在教唱歌曲的时候,我让学生想象一下自己就是蒲公英妈妈,变成一个个小伞兵满天飞,这一过程中我转变角色,和孩子们一块变成天空中的小伞兵,在蓝天上尽情的歌唱。在学会歌曲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舞蹈动作来配合歌曲,用打击乐器来给歌曲伴奏,用鼓励的语言激发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大胆上来表演。
(三)、自主合作,创作表现
编创环节中,运用生动活泼的游戏引入,激起学生编创的兴趣。我引导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现各种小动物睡觉的形态,课堂气氛顿时活跃起来,这时孩子们都想参与到游戏当中,最后让他们在聆听的时候,跟着音乐来一一扮演,无形中创立了一种自由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使得孩子们大胆的参与、充分的表现。
《蒲公英》是一首以“愉快的梦”为主题,让孩子们在课堂上、音乐活动中分享梦中的情景。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用简单的形体动作来配合音乐节奏,用简明的表演动作表现音乐情绪,用线条表现音乐的旋律走向。那么怎样才能把整个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起来不显单一呢?聆听的音乐和歌曲教学如何去找他们的共性就显得尤为重要了。聆听《洋娃娃的梦》和教唱《蒲公英》他们都是在描述的梦境,都是三拍子的歌曲,那么在感受三拍子摇曳的韵律之后,歌曲的色彩,旋律走向等等都是我们所要了解的横向的共同点。
俗话说“学无止境”只有在教学中不断充电,才能将新的理念第一时间传递给学生们,我们音乐教师只有重新审视音乐课程的标准,理念,在研究和思考状态下认真学习,不断反思,不断进取,认识到音乐教学应该尽可能地做的生活化,社会化,多元化和个性化,才能不断去追求理想中的音乐课堂,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教师。我会不断朝着这个方向去努力,引领我的学生们畅游在音乐艺术的海洋中。
《蒲公英》教学反思2这是一篇童话故事,课文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了蒲公英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课文寓人生的哲理于有趣的故事中,为了让学生深切感悟到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被表面现象所迷惑的道理,教学时,我创设了情境,注重学生的体验,让他们来感悟这个哲理。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每一个学生对教材的感受各不相同,在教学中我们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遵循新课标“以人为本,促进个体和谐发展”的基本理论,以尊重学生情感,张扬学生个性为立足点,围绕“读好书”这一教学重点进行教学。让学生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通过读中悟,悟中读,使学生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一、培养收集并处理信息的能力。
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的视野更开阔。因上此新课前,我让学生把通过各种途径收集到的关于蒲公英的资料在小组内交流,把自己小组认为比较有价值的资料与人共享,不仅体现”大语文观”,还对理解读好课文有很大的作用。
二、训练从读中悟的能力。
依据阅读教学特点和低年级学生阅读的认知规律,这节课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避免繁琐的内容分析,以读代讲,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文本读正确,把自己的感觉读出来。通过个性化的朗读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如: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创设朗读情境,指导学生朗读:这些蒲公英的种子在微风的吹拂下离开了妈***怀抱。他们要到广阔的天地中去,也许要到天涯海角。如果你们现在都是蒲公英种子,一阵阵风吹过,你们飞到了天空中,朵朵白云从你们身旁飘过,你感觉怎么样?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教学中我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学生是怎么理解的就怎么读出来。这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读进去――理解课文,读出来――表达情感)。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所提倡的'“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的境界。
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在教学中我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没有把课文蕴含的道理简单地灌输给学生,而是组织学生展开讨论。这些蒲公英种子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结果?在讨论过程中尊重学生的体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把自己的感悟体验进行交流,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思想的启迪,不断提高认识水平。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明白看事物应当全面,不能被事物美丽的外表所迷惑。有时,有必要听从长辈的正确教导。真正以人为本,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来领悟课文的精髓。
四、提高从拓展练习中延伸知识的能力。
结尾的小练笔设计,让学生表演读课文,然后根据题目要求自己写一写,小组充分交流。既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帮助学生在懂得探索与幻想重要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听从和盲从的关系,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这节课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在读的形式上还够 ……此处隐藏5490个字……段,学生们读出了味,读出了形。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是本课阅读的重点段落,主要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叙述了太阳公公地嘱咐和小种子们三种不同的选择。想让学生有感情地读好对话,必须先让学生体会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他们当时的心情。(如:亲切地嘱咐、大声地说、得意地说)在教学“太阳公公亲切地嘱咐”时,首先让学生听教师的范读,潜意识地感受了“亲切地嘱咐”。再联系自己的生活说说“亲切地嘱咐”,这时,学生很快说出“妈妈亲切地嘱咐我上课要认真听讲。”等诸如此类的话,这样,学生不仅准确的理解了“嘱咐”,还能用其造句,达到了积累的目的。我马上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在学生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我要求学生来当一回太阳公公并进行赛读,学生读书的劲十分足,读出了慢且亲切的语气,体会到了太阳公公的语重心长。面对小种子们不同的回答,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勾画、去朗读、去感悟,志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学习效果并不理想,稍后做了分析)我把这部分内容作为学生语言训练的基地,让学生自由读、齐读、指明读、分角色朗读,做到读书形式的多样化,使学生爱读,没有厌烦感。
语文学习的主要方式就是积累,朗读则是积累语言材料的一个有效途径。“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规定,要求“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积累课文中优美词语、精彩语段”。勤于积累,方能厚积而薄发。这个过程极其漫长,然而又是不可或缺的。在这节课上也有所体现,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我抓住“黑黝黝、金光闪闪、银花朵朵”这些形容词设问:“谁还能说一些这样类型的词语?”学生们踊跃地回答着:“红彤彤、绿油油、胖乎乎”,小手举得象小树林。但在说ABCC式的词语时回答的同学只有几个。随后我出示了三组“ABCC式”的词语让孩子们读一读、记一记。虽然这个环节只用了两三分钟,却扩充了学生的词汇,做到在学习中积累,在积累中学习。
回想这节课,其中还有许多不足之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虽然也采用了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等多形式朗读课文,学生读了之后却没什么提高。究其原因:当中读的时间还不够充裕,教师的引导也不到位,学生没能静下心来感受角色的内心世界,自然无法快速的转换三种不同的角色。其实,读书不在于形式的多样,只有把课文读流畅,将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带着感情读书,真正把读书落到实处,才能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这些不足让我认识到在朗读教学这条路上,我还需要不断地学习、不断地磨练、不断地总结,才能不断地进步。
《蒲公英》教学反思11《蒲公英》是一则童话故事,全文用拟人手法,写蒲公英的种子对太阳公公的嘱咐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结果他们的命运也各不相同。从而告诫人们做事不能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实事求是实现自己的理想。文章语言通俗易懂,内容浅显明了。如何通过简单的文本内容进行扎实的语文训练?在教学第二自然段“太阳公公嘱咐小种子”时,抓住“嘱咐”这个词,我进行了连环递进的教学。
一、初读“嘱咐”,感知内容:
在出示了第二自然段太阳公公的嘱咐时,我让学生读读这段话,边读边思考:太阳公公对小种子们说了什么?读完后,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表达。这个环节,我旨在“读中内化,说中运用”,让学生读懂太阳公公的话,知道文本所表达的意思,并通过口头概括的方式,把文本语言内化成口头语言。在学生用否定形式概括了“太阳公公劝小种子不要落到表面上金光闪闪的沙漠,也不要落在银光闪闪的湖泊里”时,我引导学生用肯定形式“你们要┄┄你们要┄┄”,再次说说太阳公公对小种子的劝告。这一环节,从否定和肯定两方面对学生进行说话训练,加深了对太阳公公的嘱咐的理解,也为下面如何“嘱咐”作了铺垫。
二、抠词品句,体会“嘱咐”
在学生明确了太阳公公对小种子嘱咐的内容后,我让学生再读太阳公公的话,有一位学生在朗读时,把“孩子们记住”读作“孩子们,记住”,特别强调了“记住”这个词,我让她说说这样读的原因,孩子明确地告诉我:“因为太阳公公在关照小种子,要读出’嘱咐’的语气。”借着这个孩子的感悟,我让学生再次的太阳公公的嘱咐,找出除了“记住”以外,能体现“嘱咐”语气的词语。学生在自渎思考中,找到了“别”、“也不要”、“只有┄┄才是┄┄”这些词,并通过语气朗读,体会“嘱咐”。这一环节,在抠词的过程中,学生对“嘱咐”的特殊内容,即告知某人必须记住“可以怎样,不可以怎样”,或“要怎样,不要怎样”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在随后的“生活中有谁,也用这样的语气嘱咐过你?”进行说话训练时,一路无阻:“每天早晨,我背着书包要上学时,妈妈总是嘱咐我’过马路多看看,要小心车辆。’”“星期天,爸爸妈妈上班去,只有我一个人在家,妈妈再三嘱咐我:’怿怿,千万别玩弄家里的电器插座,要触电的。’”“上体育课时,老师嘱咐我们要注意安全,别玩危险的游戏。’”
三、情感体验,亲切“嘱咐”
语文,是语言与人文的融合。学习语文,不仅要积累运用语言文字,还因从语言文字中体悟文本所蕴涵的人文情怀。在学生已学会结合生活实际用“嘱咐”说话后,我并未停止训练,而是让学生回想父母老师在嘱咐时的神态、语气,进而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都谈到了长辈们的关心、爱护,以此,把生活情感转移至文本情感,学生不难从文本中感受出太阳公公对小蒲公英种子的关怀与疼爱,此时,让学生做一回太阳公公,带着这样的情感,再次亲切读“嘱咐”的话,已是有声有色,入情入境。
[反思]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我以“嘱咐”为中心,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进行了较为细腻的教学处理,是成功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教学设计体现了学习的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从环节来说,“初读内容”、“抠词品句”、“情感体验”,由“知”向“情”逐步深入,体现了知识体系的连贯递进;在细节上看,从“读”到“说”,从“抠词”到“造句”,从“感悟”到“美读”,由浅入深,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2、联系生活体验,扎实进行语言训练。会用“嘱咐”说话造句,是本课教学中的一个训练要求。由于“嘱咐”的对象(长辈对晚辈、上级对下级)有限制,“嘱咐”的内容(要做什么,不要做什么)有限制,“嘱咐”有特定的词汇(别、要不要)限制,如何在三个限制中真正理解、运用“嘱咐”这个词语,就成了本课基础知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学习语文须与生活紧密相连。日常生活学习中,学生都被父母师长嘱咐过,利用生活中的真实体验,通过“抠词”进行规范语言训练,化难为易,不仅让学生明确了“嘱咐”的三个特定范围,而且在结合生活实际的说话中,扎实了语言文字的运用,并在此基础上感悟了“嘱咐”所蕴涵的人文情怀。
3、学习过程中,抓住“生成”契机与教师“引导”的有机结合。当学生把“孩子们记住”读作“孩子们,记住”时,抓住学生对“记住”一词特殊朗读的细微之处作文章,步步引导,抠词、品句、朗读,在抓“记住”、“别”、“也不要”、“只有”、“才是”的语气朗读中,使得“嘱咐”的三个限定迎刃而解。
由此看来,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积累、运用的训练,抓好“训练点”非常重要,特别对于那些“牵一发动全身”的点,更应做科学的、周密的设计,为学生语文能力与素质的提高而精心思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