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集合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这是一篇介绍动物睡眠方式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几种动物睡眠方式的介绍,让孩子们了解动物睡眠,特别是进入休眠期,睡眠的目的就不是为了休息,而是为了适应环境的变化。在教学中,我是这样用想象拓展课文的:首先理解关起门来睡大觉。这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蜗牛睡眠的情景和醒后背着“房子”,痛痛快快地逛一逛,饱饱地吃他一顿。”的有趣画面,更加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情怀。然后让学生讨论自己收集到的关于动物睡眠的资料;让学生通过学习,增加对蝙蝠、海参、蜗牛的睡眠知识的了解,同时也大开了眼界。原来,动物的“睡眠”是如此奇特而有趣,他们的“睡眠”是为了休息,也是为了躲避风寒,躲避干旱,有的'因为缺少食物,有的可能还有其他原因,等着同学们去继续探索。
本堂课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让学生在丰富的想象中,实现了对文本的更深刻的认识。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课文所描写的内容因为与学生生活比较遥远,学生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所以在教学上我先播放了颐和园有关的教学视频,先给学生做一个铺垫,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对颐和园有个大致的了解。
我设定的目标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了解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因此在环节设计上,先让学生整体感知颐和园的“大”和“美”,在这样的感受的基础上,再理一理本文的写作顺序,抓住每一自然段的开头一句话,强调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在这些的基础上,再突出课文的3、4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重点部分---万寿山部分。在重点部分,又穿插一些课堂中的小练习以及背诵、小练笔,让学生在学中练,在练中巩固。
像这种写景作文,应该是读和悟结合得非常好的,可是在真正教学过程中,我又犯了老毛病,为了上完内容而上课,追着时间跑,没有好好地处理好读与悟,再悟再读的关系。这样所导致的.一个最大的后果就是,学生对昆明湖的静与绿的感受不到位,感受不到位,那么后面的再读再说就一个个地脱节了。直接导致后面的“滑”与“划”的区别与好处也理解不到位。
而且我总是会忽略了朗读的重要性。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时上课,总是匆匆讲完,很少让学生有机会能和文本对话,这是大忌吧。语文本来就是师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对话,而这点,我做得不够到位。在本课中,讲到昆明湖的静和绿时,真该多给学生点时间,放下教学速度,让他们自己带着理解与体会,边想象画面边读一读这两个句子,感受昆明湖的静和绿。
还有我的备课似乎总是局限于自己设定的框架里,单一的线条感,学生一没按照这样的顺序出牌,就满盘皆乱,用其他老师的话说,就是喜欢把学生塞进我安排好的步骤中,带着他们往东往西,而不是顺着学生的方向。
同时,对于一篇课文,似乎大家都只是流于表面,没有很深层次的去挖掘。我自己没有深层次地去挖掘,学生也没有深深地沉浸在其中。自己总是问,为什么现在的学生这么懒,都不动脑筋,我想这和老师也有关系吧。对教材的挖掘不够深刻,对学生内心情感的挖掘不深入,只是浅浅地就满足了。大家也只是交流交流词句的好坏,没有达到真正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交流。
还有一些就是本文中的一些知识点没有落实,比如说表示移步换景的句子同时也是过渡句,这个没有好好落实,甚至没有提及。同时,课文第4段是按照方位顺序写的,小练笔也是根据方位顺序,可是这两者却没有适当的提及,适当的联系起来,而成了孤零零的两个孤岛,毫无作用可言,甚至学生也根本想不明白,用不起来。
不得不说的是我的一个不足,教师语言语调上的变化,可能跟我看的视频有关系,视频中那些老师的声音都是温柔可亲的,不自觉的我也变得温柔可亲了。但是整体的基调不能改变我的声音缺乏抑扬顿挫的事实。还记得上次在我们学校比赛的《掌声》,其中第一个老师的语音语调,教态给我印象很深刻,让我非常喜欢。但是师傅们又说上课要有激情,这个激情具体指什么呢?我想应该是一种忘我的状态吧!而不是刻意地表演!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3《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全文层次清楚,首尾呼应,语言优美生动,具体形象,处处都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课文移步换景,按照游览的顺序记叙。
一写长廊的景色;
二写万寿山的景色;
三写昆明湖的景色。
因此,我们确定了教学这篇课文的目标:
1、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学习抓住移步换景的特点概括游记类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我要品读课文,学习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
3、我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还能读出对颐和园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读出对古代劳动人民的敬佩之情。
我和几位语文组的老师经过了认真的研究后发现,在第一课时的重点就是读文和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教学内容略显少了一些,正好我们学校有60分钟的大课,我们最后决定修改原教学设计,把第一课时和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合二为一,上成60分钟的大课。从教学效果和课堂反应上来看,还是不错的,孩子们既学会了概括写景类文章主要内容的办法,又了解了作者运用三点成像”来把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还通过朗读表达了对颐和园的向往和赞美之情。现对这节课做如下反思:
一、课堂气氛活跃自然
这节课,我没有一丝的要求学生达到什么样的程度的限制,这样就能让学生大胆的读书,大胆的说感受,真实的汇报体会,说出想法,所以同学们能在合作学习时大声讨论,在集体汇报时主动质疑,这是这节课我和同学们的共同收获。
二、利用多媒体课件,拓展学生想象思维
教学时,我首先以课件引导,让学生沉浸在颐和园的美景中,在让他们读课文,这就能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为课文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这样让他们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逼真的画面使学生们兴趣大增。因此,欣赏完后,学生无拘无束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也大大地激发了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学生通过朗读全文来初步感知颐和园的美丽。
三、关注了语文素养的提升,注重了语文知识的.传授
曾几何时,许多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总是过分的强调语文的人文性,往往把一节语文课上成思品课。我在这节课上,关注了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并且传授给孩子们具体的语文知识:
一、概括写景类文章的主要内容的方法(游览顺序+游览地+总体印象)
二、移步换景(这种人走景移,随着观察点的不同,不断展现新的景物画面的方法叫移步换景。)
三、“三点成像”:运用三 ……此处隐藏13937个字……此掌握比较扎实!
第六题,此题主要是检测学过的古诗词。此题默写《独坐敬亭山》。学生默写比较好,只是个别学生有写错字的现象,如:一个学生把“众鸟高飞尽”的“众”写成“重”;两个学生不会写“相看两不厌”的“厌”。主要是同音字区分不清或掌握不牢固造成。
第七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的能力。此题选自第8课《将心比心》的`第2、3自然段。第一小题是让填写文中“破折号”作用,其正确填写应为:解释说明。而有的学生填写错误的原因是不理解。第二小题:扎两次都没有成功,护士的头上布满了密密的汗珠,说明她的内心非常紧张,此时她可能在想些什么呢?此题回答基本没有多大问题。第三小题,主要是理解“温暖”和“幸福”含义。回答时只要围绕着“将心比心”和“善待别人,就是善待自己”来回答就可以了。而有的学生回答时扣题不够准确,主要是理解不准确。第四小题是让学生写出与文中最后一段话的意思有关的孔子和孟子的名言。由于《诵读论语》课中已经学过孔子有关名言,而孟子的名言在语文园地中也学过,故出现状况的只是少数学生。
第八题,主要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此题中的短文题目为《倔强的小红军》。第一小题是: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时的故事,请推算一下,距今天大约有年。由于学生不是很清楚红军长征的时间,故老师给予了提示:告知红军长征是1935年10月开始,所以学生很容易推算出大约80年。然仍有个别学生推算错误。第二小题是:第二段中的“一步一步”删去后,句子也通顺,作者为什么不删去呢?正确回答为:因为“一步一步”更能表现陈赓疲惫不堪,同时说明当时的条件、环境极其艰苦,所以作者没有删掉。大多学生都能回答出第一要点,第二要点只有少数学生能回答,这还是对原文理解不透彻。第三小题是:读小红军的外貌描写,你知道了哪些内容?比较准确的回答为:我知道了小红军长时间在荒芜人烟的草地上行军,常常忍饥挨饿,身体非常虚弱、疲惫。此题主要问题是回答不准确。第四小题是:陈赓对小红军的关心表现在哪些方面?此题主要从四个方面回答:①让小红军骑他的马;②让小红军和他一块走;③把他的青稞面送给小红军;④返回原路找小红军。此题主要问题是回答不全面。第五小题是:小红军的“倔强”表现在哪些方面?他为什么要“倔强”?比较准确的回答是:小红军的“倔强”表现在三个方面:①小红军不肯骑陈赓的马;②小红军不肯和陈赓一块走;③小红军不肯接受陈赓送的青稞。因为小红军宁愿自己忍饥挨饿,也不拖累别人,所以小红军很“倔强”。第六小题是回答读了故事的启发,这一问题主要应围绕着“一心为别人着想”,只是有的学生这一要点没有抓住。
第九题,主要考查学生写作文,同时也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这次习作的要求为:选一件在你和家人之间或同学、邻居等人之间以诚相待,互相为对方着想的事情,运用阅读中领悟的写作方法把事情写具体,写出真情实感,题目自拟。大多数学生能仔细审题,依据习作要求选择材料,并能运用学过的表达方法对具体的事例进行描写。能够按照要求较好地完成习作的学生主要有沙乾易、李思萱、东野梦哲、苏延开、陈盈杉、朱文萱、席千惠、董闻博、林子音、贾赠玉、孙睿雅、高雨馨等12位学生;完成习作还可以的有韩嘉欣、王嘉一、李文蓓、王瀚聪、李一民、高羽桐、颜丙豪、李天笑、孔宇冰、颜晓羽、赵桐吉、胡俊豪、孔一鸣等13位学生。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有的学生审题不清,则选择事件不符合习作要求,如有的写成“助人”,有的写成“友谊”等,有的缺乏鲜明的主体,有的字数达不到要求,等等。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挑山工》是冯骥才写的一篇文章,是一篇传统课文。课文讲的是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地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地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通过本课教学较好地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课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学中,我先留有充足的时间学生多次反复读课文,把自己读懂的内容和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在课堂上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营造自主、互动、愉快的课堂学习氛围。课一开始,我就先用激励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接着检查自学、讨论情况,从而引导课文的中心部分,然后从重点语句入手辐射全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解疑、自主学习,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对学生的尊重,把学习的主权交给学生。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每读一部分,教师均让学生自主探究:你读懂了什么?
想知道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吗?学生依据自己的阅读、思考。理解感悟。把读心理过程化,学生提出不懂的一些问题,大多由学生合作讨论、交流、解决。教师只在适当之处给予点拔、指导,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青山不老》这篇文章真挚感人。作者说:“老人拄着拐杖,慢慢迈进他那个绿风荡漾的小院。我不禁鼻子一酸——也许老人进去后就再也出不来了。”读到这里,我又何尝不是鼻子一酸呢。
孩子们的年龄小,是很难体会到这位老人为了祖国的晋西北的绿化的那种无私的付出呢?课前想过这个问题,无果。
老样子的教学,先理解“老”,理解“青山不老”,然后让孩子们自由读课文,根据导读提示去解答一个个问题,拿起手中的笔,边读书边思考。
交流的时候,为了让孩子们体会老人所创造的奇迹。我打了一个比方,我问孩子们的家里都种了几亩田?那3700亩又是多大的面积。此时的孩子们心里有了些感悟。接着,我让孩子们感悟,这些树是在什么情况下生长起来的?孩子们找到了文中写晋西北环境的句子。树在遇到了“干旱、霜冻、沙尘暴”后会如何?我让孩子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此时的'孩子们已经初步体会到了创造这片奇迹到底要付出多少倍的艰辛。
最后我让孩子们拿起手里的笔写一写《老人的一天》。结果孩子们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无动于衷。有的甚至在下面窃窃私语。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我灵机一动,孩子们,闭上你的眼睛,听老师诉说老人的一天,然后你谈谈你的感受。
“清晨,万籁无寂,鸟未叫,太阳公公未起,只有山间笼罩着一层薄薄的雾。此时,老人已经起床了,在他的小院里抓起一把柴,生起了火开始做饭。炊烟袅袅,老人咳嗽声声。老人简单地吃过饭,喝一口开水,然后装上几个冷饭团,背着锄头就上山。老人佝偻着背,在山路蹒跚着向前,这里的树苗需要补种,那里的树苗需要浇水,老人都一清二楚。整整一天,老人没有停下来休息一会。晚上,太阳亲吻着远山,老人才背着锄头慢慢下山。
回到孤零零的小屋里,老人把早上的饭随便热了热,吞进肚里就上床睡觉了。睡在床上,他依然挂念着山里的树苗。”
说这些的时候,而我分明看到,孩子们的神色是凝重的,他们也被老人深深感动了。结果他们的感悟非常深刻。
此时理解“他是真正与山川共存、与日月同辉了。”这个句子也就水到渠成了。当然,为什么说“青山不老”呢?孩子们都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