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识字一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11 12:07:44 收藏本文
识字一教学反思

识字一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识字一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识字一教学反思1

一、总体感受

因为没有带低段数学的历史,生怕自己的言行举止不适应儿童,不被儿童所认可,因此对本节课的成功我颇感意外。说实话,一节课下来,我完全忘了自己是一位老师,是站在三尺讲台上为孩子们在传授知识,而的的确确是把自己当成了学习的参与者与合作者,与孩子们一道愉快地学习,共同的探讨问题,甚至相互反驳,直到达成共识,圆满解决问题。总之,与孩子们一起学习,其乐无穷。

二、成功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平均数的意义,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运用平均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根据这个目标,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计和组织教学的:

1、根据学生的认知冲突,创设情景,导入新课。第一环节的设计遵循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规律,关注了学生的情感态度。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低年级的学生往往不是对教材和抽象的数学知识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外部事物感兴趣,根据这个特点,我首先演唱一首《敢问路在何方》让学生来猜此歌出自什么电视剧,然后再讲《西游记》里猴子摘桃比赛的故事,让学生判断究竟谁是冠军这一有争议性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矛盾,使学生认识到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认识平均数的`必要性。在引发矛盾和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产生思维碰撞,燃亮智慧的火花,从而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平均数。在认识了平均数的必要性后,再通过摆圆片这一活动,进一步理解平均数的意义,并归纳出求平均数的方法,使学生的思维由感性上升到理性。

2、让生活的问题数学化。《课标》中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意义,课堂中我从学生熟悉的生活事例出发,设计了“谁是冠军?”,“谁是足球先生?”,“老师有危险吗?”等一系列的生活问题,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解决身边的问题之中,而不是练习事不关己的“应用题”,是整节课围绕着生活化,情景化,游戏化来进行学习。

3、让评价多元化。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学生学习数学的历程,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这节课,我力争对学生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重在关注他们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特别是他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与习惯。如:敢于提出问题,善于倾听他人意见,和同伴合作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等。让学生在评价中认识自我,学会欣赏他人。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这节课总体感觉较好,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

1、个别学生还是受已有知识的局限,对“平均数”持“怀疑”态度,教师没能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发表观点,小组讨论,只是为了节省时间而一带而过。

2、在学生解决“谁是冠军?”这一实际问题时,教师没有强调当两组人数相等时可直接看总分来决定谁是冠军,只是一味的让学生求平均数来解决,因而忽视了解决问题方法多样性的教学,这是本节课的一大败笔。

识字一教学反思2

现在,语文教学还集中在拼音教学阶段,在每课拼音后,都会有一幅插图、一首小儿歌和会认字。对于这一部分内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进行教学,并做了反思。

1. 读一读。先读图再读儿歌,讨论问题“图片中画了什么?”,拼读图片中的生字,练习读字,说一句话,编一个故事。再读儿歌。

2. 圈一圈。在儿歌中找一找,读一读,圈出本课红色音节以及你会拼的音节以及相应的汉字。

3. 标一标。分别给会认字注音。既可以对拼音教学进行复习,还可以提高学生认字的能力。

4. 编故事。在汉语拼音3的识字环节“爸妈 我”片断中,教师可运用插图编写“爸妈带我去公园”的故事,在故事中让学生感知家庭的温暖,接受爱的教育;又如在汉语拼音4的“大米 土地 马”中,可通过小马与兔子的对话编讲故事,培养学生要爱惜粮食,同时向学生渗透人与人之间要关心互助的和谐关系。在编故事的过程中,运用了生字,既提高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了,也能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想象力。

5. 运用多媒体识字。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 富有极强的表现力与变化性,这尤其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尚未形成自我学习意识, 他们对学习的态度很容易受外界影响。而传统识字教学枯燥无味,很难激起学生识字的`兴趣, 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将多媒体运用于识字教学中, 可以富有艺术性与动态感的画面、图片、声音等来呈现汉字,这样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达到激发学生识字兴趣的目的。 如在学习口耳目羊鸟兔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声像系统, 通过富有动态感与多彩的画面,并配以悠扬动听的音乐来向学生直观、形象而动态地展现这些汉字,从将具体的物转换成汉字。 这样的识字教学不再是以往枯燥而单一的拼读,而是具有画面与音效, 这更加符合学生的思维特点与年龄特征, 可以同时带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来参与汉字的学习。

6. 识字比赛。为了提高孩子的学习兴趣,把这部分识字教学与多媒体课件结合,借助课件开展不同形式的比赛、游戏,既可以使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同时扩大了孩子的识字量,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口头表达和思维能力协调发展,使识字、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如摘苹果比赛、看谁反应快。

7. 识字游戏。学生活泼好动,对游戏更是情有独钟。 一提起游戏更能激起学生参与的热情,使得学生踊跃地参与。 将游戏与识字教学结合起来,可以说实现了趣味性与知识性的结合, 寓教于乐,能够让学生在玩游戏中快乐而主动的识字。“火眼金睛”、“送生字宝宝回家”、“加减游戏”

8. 儿歌韵文。孩子现在处于低幼阶段过渡期,孩子对儿歌、韵文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结合生字编写一些韵文,也可以让孩子模仿书中的儿歌或韵文进行编写,提高学习的兴趣。

9. 查一查。学着查字典,回家后,试着在字典中查一查,标出这个字在字典的哪一页。

以上这些方法,有些运用过,有些还没有运用过,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结合每课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既要符合学生身心特点,也要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符合教学内容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我会根据孩子的情况,对这些方法进行调整,补充,以更好的适应学生的实际情况。

识字一教学反思3

《保护庄稼好卫兵》是一首充满童趣的儿歌,借写“小青蛙是保护庄稼的好卫兵”引导学生集中识字。这是本册教材中3个集中识字课的第一课,利用基本字“青”加上不同偏旁进行识字教学。

为此,我在教学时,结合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全面提高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学 ……此处隐藏5876个字……,学生发言积极,课堂气氛较活跃。总的来说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安排基本合理,符合低年级孩子的认知特点,较好地调动了孩子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但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对课文的朗读过于频繁,粗粗估算一下,朗读课文的次数有四十遍之多,且朗读要求不明确,教师范读课文时机把握不对。觉得很枯燥。老师激励孩子方式过于单一,游戏较少。这课的重点识字教学过于仓促,孩子未必能真正掌握所写汉字的写法,有些走过场,尚需实在些。低年级识字教学是重点,笔画、笔顺、部首的教学一定要落到实处,一定要扎扎实实,这样才能把好读写第一关。

识字一教学反思13

《识字一》属于看图读韵文识字,将表示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词语集中在一起让学生认读,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图和词语;二是要求会写的九个生字。教后反思1、“春节、清明、中秋、端午”四大节日中,学生对春节印象较深且描述准确。其它三个节日不太了解。还要利用课余时间多宣传、普及这些民俗知识。2、大多数同学自己分析、识记字形。但有人观察不仔细,如“拜”的竖出头,“端”写成山字旁。课上还要多给学生辨析生字与熟字的时间。《识字四》的第二课时只有两排内容,一个生字的'任务。为充实课堂,达到高效、减负的目的,我安排了提供偏旁想字的扩展练习。如:月子旁、提手旁、口子旁、草字头等。在全班同学大量有效地发言后,出示了口诀歌:太阳照耀日子旁。让学生仿写诗歌。全班一片叹息声,似有畏难情绪。在我的启发鼓励下,终于有人大胆发言,然后就有很多人举手发言了。我为他们欣喜。同样,我提醒自己:提高课堂效率,注意个人作用。 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是《说话注意正确的姿势》课堂上同学们发言踊跃,大家有讨论、有表演,思想也得到了统一。但我总觉得有些不足,后来仔细想过,原因在:只是按部就班,没有进行延伸,我们还会在什么地方跟人说话,正确的姿势是什么。整节课上,学生只是就课堂上发言、办公室跟老师说话、在家里吃饭这三个语言环境发表见解,有些拘泥于教本,没有更好的开发教材。还有让我头疼的是:孩子们在批评这些不正确的姿势时,自己本身却仍然保持者着这些不正确的姿势。

识字一教学反思14

初教一年级,花了两周时间来熟悉了拼音的教学。现在,又开始了另一个重头——汉字的教学。上课前,虽然作了充分的准备,但是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不安,不知学生的汉字书写能力如何。

识字1主要通过一首儿歌来学习一至十十个汉字。上课了,学生还是改不了老习惯(还没等你说出课题,他们就在那里像老和尚念经似的读了起来)。心里虽然有些恼火,但又想,看来认识字的任务应该不难完成。果然,没读变几遍学生都能朗朗上口了。

下面开始写字了。我借助以往听低年级课中的生字教学方法,同时又运用一点在师范里学到的有关书法的皮毛,从一开始教。“同学们,横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用笔……最后要顿笔。”边说我还边做演示,孩子们听得很认真,个个瞪大了眼睛。我心中暗喜,看来自己还真能应付这些小毛头们。就这样,我便慢慢往下教,一个个笔画地教。

轮到学生进行临写了。我心想:我已经很卖力地在范写了,学生听得也较认真,应该没有问题了吧!学生开始在习字册上描红书写了,我慢慢地在教室里一个个地巡视。“一”写得不错,“二”不错……轮到“七”时,问题来了。一个学生把笔画“竖弯钩”写成了“斜钩”。我马上向他指出,并握着他的小手把“七”写了一遍,并看着他准确地书写了一遍,才放心地离开。继续往前走,又是一个相同地错误,又一个,又一个……看到同学们的作业,我心想:不行,马上得给他们再纠正过来。不过,刚才已经仔细得说过,也范写过,学生还是犯错,如果,我还想刚才那样讲得话,肯定还是不会有什么效果。于是,我突然想到竖弯钩和横折弯钩两个笔画看上去像小动物的尾巴,我何不就借助这一点让他们记住笔画的写法呢?

于是,我让学生观察看这两个笔画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学生很快就发现了。

“同学们,请互相检查一下你的同桌写的这两个笔画,有没有尾巴!”

很快,同学们就纷纷行动起来,一个个小尾巴都慢慢被揪了出来。

等我再去检查他们的字时,大部分同学的这两个笔顺都已经得到改善了。

事后,我针对这个情况进行了反思:

我们面对的学生时刚从幼儿园毕业的`“小不点”,他们很多的学习都是来源于兴趣,也就是一时兴起,他们不会很深入的了解你老师的一些想法,因此在教学时,老师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在教法上多下功夫,尽量能够找出一些学生比较容易记住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学有所得。或许你的一句微不足道的话语,会化解困扰孩子的难题!

识字一教学反思15

这两年来都是从事一年级的语文教学,在其中遇到过很多的困惑,也通过逐步的学习、探索解决了心中的疑惑。但是识字教学一直是困扰我心头的一个疑团——如何才是高效的识字教学课堂?

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识字教学,在这近两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识字教学是一个最难操控的环节。虽是一年级同时入学的,但是学生在识字基础、能力上相差甚大。就如目前我所带的这小小的18人班级,班中学生在识字能力上相差悬殊:识字悟性高、能力强的学生语文书中的字已经基本掌握,而且已经掌握了很多很难的字词;而识字能力弱的学生连上课学过的、上学期教过的字都很快忘记了。寒假里,当谈起上小学二年级小侄女的学习情况时,表哥表嫂满脸忧愁——平时背课文、儿歌朗朗上口的孩子就是学过的生字记不住、容易忘记,致使语文成绩平平。“字”是语文运用的基础,连“字”都不会写的学生谈何运用?但是为何学生之间识字的资质相差如此大?是方法问题?抑或是学生的记忆力问题?结合这些情况,这学期对于识字教学、巩固方面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课堂:多种识字方法结合——掌握基础提升优秀

总结识字的几种方法,无非是“加一加”、“减一减”、“换一换”,在识字教学过程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法,以这三种方法为基础,对每课生字进行归纳,让学生学生在比较中识字。同时,利用这些方法“变”出的各种字又能帮助学生巩固已学的生字,引导优秀学生掌握更多新字。

二、课外:遵循遗忘规律——及时巩固强调复现

从心里学方面来看,人的遗忘规律是呈“曲线状态”——先快后慢。由此,想要学生能更好的记住生字,就要通过“复现”的形式来呈现所学生字,帮助巩固。不知从哪位老师关于一年级识字巩固方面,我得到了这样一个方法:星期二复习星期一学过的生字,星期三复习星期一、二学的生字,星期四复习星期一、二、三学的`生字,星期五复习星期一、二、三、四学的生字,而星期一复习上星期学过的所有生字,通过这样的“复现”方法能很好的巩固所学生字。不知这样的方法效果如何,还在试用中,期待效果……

三、课文:与书籍的接触——儿歌故事增加识字

遵循上学期的方法,在班级中继续进行“每日一儿歌”、“每日一故事”的方法,引导学生增加识字量。在儿歌诵读、故事接触中,学生不仅仅是掌握了更多的生字,而且也逐渐了培养了语感。

这是经过一年多的实践、学习获得的识字方法,希望通过这种“多管齐下”的识字方法能解决班上学生识字差距大的现象。

《识字一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