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声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掌声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掌声教学反思1打开语文课本,《掌声》跃入眼帘。这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它以其细腻生动的文笔讲述了一个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中上台演讲,在同学们掌声的激励下鼓起生活的勇气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
刚读完课文我就被这个短小的故事深深感动,也被小英那戏剧性的生活经历所吸引。但感动之余,心底也冒出了不少疑问。这堂课我的教学目标到底该是什么?是让学生理解掌声的深刻含义,还是让学生了解掌声所具有的魔幻般的作用。反复品读课文后我突然感悟,这掌声其实只是孩子们当时内心涌动情感的最直接的外在表现而已,也许在当时有些孩子是因为同情而鼓掌,有些孩子是因为想鼓励小英而鼓掌,有些孩子只是被大伙所带动而鼓掌。在鼓掌的同时,孩子们的内心只有情感在涌动,并没有思维在深化。于是我决定带领孩子们透过那朴实的话语,走进课文,去体会小英情感的变化,去感受掌声在小英的一生中所起的“化学反应,”去领悟掌声对于一些正遭遇困境的人所具有的`起死回生的魔力。
确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我的教学思路也一下子清晰了不少。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因此在教学时我也就借助了“小英自卑——自信”这一情感主线让学生通过学习相关内容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一、情境谈话,拉近人文
上课一开始,我先以贴近学生生活的话语(童年是七彩的,梦幻的。你的童年充满着怎样的梦想呢?)导入新课,以激起学生学习情趣。这一导入不仅挑起了孩子们说话的欲望,也为下文体会小英的童年悲苦设置了一个巨大的心理落差,从而为他们更快地进入角色打下伏笔。
二、加强阅读教学,放手学生自读自悟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教学本课时,我给了学生充足的读书思考的时间,就让他们抓住描写主要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几段话,去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课堂上同一句话,因为阅读者不同,所以产生的体悟也各不相同。充足的阅读时间让孩子们对小英这一人物的了解了个透彻也,让我真实地感受到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全班的交流中,大家各抒己见,把一个心理自卑地尽乎变态的可怜的小英活生生的摆到了大家的眼前。
三、朗读教学重视学生情感体验,让其融入文章角色。
“听、说、读、写”,朗读一直是语文教学中十分重要也十分受人重视的一种基本能力。没了读语文就不能称其为语文。可怎样才能不露痕迹的指导学生进行感情朗读呢?这一直是现在所有语文老师头疼的一大难事。指导的太露骨,别人说你技巧性太强,指导得太含蓄,学生又领悟不了。为此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便尝试着让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把自己当成故事中的人物去进行朗读。为了达到这种“不捅就破”的境界,在指导朗读时,我也做了层层铺垫。例如指导朗读:“。”这一个句子时,我并没有直接让学生说说这时小英的心情如何?我们在朗读时要读出什么感情来。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一点一点的启发。如此时此刻,我们仿佛能看到,这时低着头的小英脸上是一副什么模样?她的心里在想些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把读者推进小英的内心世界,来进行感情朗读。事实证明当学生真正走进了小英的内心,老师不做任何环节上的加工、处理,他也能读出你想要得到的效果来。
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学习到“透过掌声我们仿佛能听到、看到什么”时,我有目的地渗透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意识,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鼓励学生提出富有个性化的独特的理解。
五、拓展延伸,升华文本内涵
在理解好课文后,我又让学生把掌声化做语言送给身边最需要掌声的朋友。这样,无疑升华了课文的内函:既要珍惜别人的“掌声”,又要不惜奉献自己的“掌声”。
总之,这一堂课我并没有在理解“掌声”的含义上下多少工夫,也没有在研究孩子们为什么会送掌声给小英上费时间。因为我觉得重要的并不是“掌声”本身,而应该是它背后的力量。
掌声教学反思2《掌声》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写了作者回忆了小学时,一个残疾女孩英子内心很自卑,一次老师让她上台讲故事,在同学们掌声的鼓励下,她只好上台,讲完了后,同学们给了她鼓励的掌声。掌声改变了英子的生活态度,她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人,从此她开始“微笑着面对生活”。文章情感充沛,语句优美,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情感教育,又是进行阅读训练的好材料。
一、教学效果
本节课围绕着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一些效果:
1、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意。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是课堂教学中的方法之一。本课教学中,我结合三年级学生词语积累不多的特点,利用上下文理解词语。课文第三自然段中“犹豫”一词,结合句子后面小英的动作“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英子的矛盾心情由此可见。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中“忧郁”和“歧视”的意思,我把这两个词放在一起来指导,与课文第一自然段结合起来理解:“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英子的神态“文静、默默”就是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走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残疾,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因此“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她”“不把她当正常的同学看待”。因此,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要引导学生读懂前后句子,挖掘语句间的关系,从而理解词语。
2、补白人物对话,感悟心理。
课文英子前后变化很大,由“忧郁文静”变成“活泼勇敢”,在教学时,根据英子的.感情变化,我让学生先找到描写英子的神态、动作的句子。学生在第二自然段找到“全班同学的目光一齐投向了那个角落,英子立刻把头低了下去”,我及时设计对话情境:“英子,你为什么低头呀?你能说说你的心里话吗?”学生这时走入文本,猜想英子是怎样想的:“我害怕,别人会歧视我。”“我到底上去,还是不上去?”“不上去,才来的新老师要批评;上去,大家一定要笑我。怎么办?”此时学生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感受到英子害怕、犹豫的忧郁的心理。当学生读到“在全班同学的注视下,她终于一摇一晃地走上了讲台”这个句子时,我鼓励学生说:“难道我们不该为英子这样的勇敢鼓掌吗?”顿时教室里响起了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二、成功之处
这次教学比较成功之处是备课落到实处,化大为小。
本课备课时,我和以前一样,制定了“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的教学目标,正巧在集体备课时,其他教师指出了其中教学目标过大,要求学习目标要小而实,具有可操作性。经过再次备课,我把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找出描写 ……此处隐藏10689个字……
本节课,我不光引导学生理解,也提示理解的方法。比如在理解重点词“犹豫”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犹豫的表现,再深入理解犹豫的心理状态(此时犹豫的小英在想什么呢)。又如,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画出描写小英神态动作的语句边体会,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又掌握了一种阅读的好方法。 本文的教学难点是通过语言和动作的描写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那么在突破难点时,我是这样去抓的:
1、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
如本节课重点指导第一次掌声时,学生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抓住英子动作神态来多角度的读,感受到情绪的.变化和同学们对英子的鼓励。
2、在阅读中感悟。
整节课,以两次掌声为线索。通过抓住英子掌声前后的变化和人物动作神态,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到两次掌声的不同含义。懂得要尊重、关爱别人。
教学过程中也出现不尽人意的地方,比如没给学生更多更自由发挥的空间,特别是当学生不能很快地说出自己的想法时,我显得比较着急出现替他补充的现象。更遗憾的是没能给学生更充分的时间写一写小英的变化。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提高对课堂节奏的把握。
掌声教学反思14《掌声》这篇课文写得是一位原本内心自卑的小女孩英子在同学们鼓励与爱的掌声中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孩子。整篇课文虽然语言朴实无华,却洋溢着浓浓的真情。
“掌声”代表着鼓励、尊重,代表着“爱”,这样一个情感主题。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感受英子在掌声前、后的变化;怎样通过英子的外在动作、语言来体会英子的心理变化,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要怎么把这篇课文上得精彩,又能让学生有所感悟呢?
在教学设计上,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抓点设线
“掌声”是课文的文眼。教学中,我紧紧抓住这个文眼,从引导学生说课文讲了什么样的故事入手,抓住小英的前后变化。质疑,让小英如此难忘的掌声究竟是怎样的?同学们为什么要送去这样的掌声?掌声产生了怎样巨大的作用。即扣住“掌声”这个点,步步深入。
二、加强朗读教学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让他们自己抓住描写人物的神态、动作的句子,体会人物心理变化过程。然后再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三、重视学生情感体验
在理解体会小英的情感变化过程中,我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小英或是小英的同学,自己会怎样做,这样他们理解起来就容易获得一种真切的感受了。
但课上完后,效果却不是很理想,根据师父对我提出的一些建议,我对我的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
一、导入不合理
上课前,我让一个学生把她的一篇作文背给大家听,然后让其他学生给她掌声,然后我顺势问她“得到掌声是什么感觉”。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对这个导入进行了反复地思考,最后才决定用这个,因为我的意图是想让学生自己体会得到掌声是什么感觉。毕竟我的经验还不足,考虑事情还不够周全。事后师父对我说,一个成人要把他自己写过的文章背诵出来还有点难,更何况是一个三年级的小学生。而且从学生的反应来看,我的这个导入并不成功,学生并没有我预期的那么情绪高涨。
二、自主悟读还不够
让学生对比体会小英情感变化及原因时,我没有等学生悟过来就把原因告诉给了他们。
演讲前的小英是个怎样的姑娘。指名读第一自然段。你从“她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学生交流,让学生自己看出小英的忧郁和自卑。但是我却直接把这个答案早早地写上了黑板,然后再让学生从第二三段中画出最能体现小英忧郁自卑的词句。这个过程就是显示出了我一个新教师的缺点。
三、沦为了教案的奴隶
教案,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教学而准备的文案。它的作用是让教师在上课时有个明确的教学任务和方向。但是我在上课时却处处依照教案,脑子想得是下个应该问什么问题了,根本就不去理会课堂上学生的'变化。教案是死的,而学生是活的。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总是往我们教师设计的方向去。我却没意识到这一点。
当我问“同学们为她送去第二次掌声后,小英为什么微笑?”学生回答得非常好,而我只是稍微点评了一下,此时我应该就势问“此时,她有哪些心里话要说?”这个问题既激活了学生思维,又使得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主人公的形象也立体化了。但是这个问题我的教学设计里没有,那我也就没有把文章给深入下去,错有了一次让学生深入了解课文的机会。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师应以教材为凭借,培养学生诸方面的语文素养;应以生为本,着眼于学生的未来与发展,努力的去挖掘教材中的人本因素。我们三年级是新课程,作为教师更应该有一种创新精神,让教材“活”起来,而不要被教案牵着鼻子走。
上完这节课,我从中领悟到了很多东西,要学的东西也还有很多。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领学生走进文本的最深处,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寻找智慧的花朵,愉悦地在课堂上做生命的飞翔和超越。
掌声教学反思15《掌声》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身患残疾而忧郁自卑的小英子上台演讲时得到了同学们热烈的掌声。在这掌声的激励下,由原先的忧郁自卑变得乐观开朗的故事,赞美了同学们的善解人意,也说明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鼓励,要主动地关心别人,异常是对身处困境的人,同时也要珍惜别人的关心和鼓励。经过对本课的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去感受人与人之间纯真的爱。
课文是以小英的感情变化为主线贯穿全文的,情节感人,描述细致。在教学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在第一自然段到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我注重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经过不一样的语气朗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小英的不一样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小英的同情和对小英改变后的开心心境,经过这样的比较读,无疑为后文学生解读“掌声”的魔力和魅力蓄积了更多的精神能量。在感悟掌声的内涵这部分教学中,我经过设计自读重点段,谈体会;细读重点段,品字词;再读重点段,指导朗读。从而加深学生对课文的感悟本事,使学生获得了情感的体验。此外我还注重对教材空白点的挖掘,经过抓描述小英动作神态的词,用“小英此时在想些什么?”去引导学生体会小英犹豫不定的心理。又如在领会同学们两次掌声的不一样意义时,我引导孩子把课文中叙述的语言转变成自我的话,用:“如果小英此时就在我们班级里,你想经过掌声和目光对她说些什么?”“小英听懂了你的掌声吗?”的等情境将学生的心一步一步地推向小英的心,让孩子真正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与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最终,在理解课文后,我边播放音乐边让学生回忆自我以往有没有得到过别人这样的掌声和给予别人这样的`掌声,文章资料得到升华。
这堂课下来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时间安排的不够紧凑,以至于最终显得有点慌乱,“有话没有时间说”,这就说明我前面部分讲解的过于细致,理解的过多,而读的却很少。只是引导学生细细的品味小英的心理变化过程,只是领着学生把资料读了过去,而没有细细的品读。这也就导致了前半部分让学生说话的时间长了些,课上时间安排的不够合理。另外,学生的朗读训练也存在很大的问题,学生读课文感情不够深入,拖音现象严重,有待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