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第一课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8 12:07:35 收藏本文
第一课教学反思

第一课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一课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课教学反思1

今天,我上了一节课程纲要分享课,评课之后我的感触很多。很早就听说过课程纲要这个词,很遗憾今天才真正地“识庐山真面目”,课程纲要其实并不是简单的呈现课程内容,而是会对一学期的学习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

首先,我明白了课程纲要的四个要素: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还知道了这四部分内容会根据学段而有所侧重,对于低年级的同学来说,应该在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上有所侧重,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学期开始就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到了高年级,则可以适当放手让学生讨论出学业评价方案,通过全班一起修改,来制定出适合自己班级的评价方案。

其次,更新了我对课程纲要的概念,以前以为课程纲要分享课就是把课程内容告诉学生,其实不然,这个课的主要目的是让孩子有兴趣、有信心地学习,为他们指明方向,同时,告诉他们这学期里要做好哪些准备。而主要内容并不是传授知识。

再次,通过了解学情发现很多孩子都已经学过了,所以在课的设计上应该侧重趣味性,培养他们的兴趣,锻炼他们的各项能力,为高年级做准备。

最后,在教学语言上,应该更加贴近孩子,用孩子喜欢的、可以接受的语言来教孩子,时刻关注孩子,才能看到他们内心真正的需要。

在新学期里,经过一次这样的'火花碰撞,让我能够更好地开始以后的教学,这样的课程不仅是学生的航向标,也让老师站在一个新的高度“一览众山小”。

新学期,让我们一起努力,上让每个孩子喜欢的课吧。

第一课教学反思2

本课时主要通过实践学习中掌握三视图的投影原理和规律,能正确地看懂和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并且无形当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体现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性,同时通过一些有助于课堂教学的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的连贯性。本课时教学内容较多,教学过程需要充分体现出教学的重难点——能绘制简单的三视图,围绕着教程的重难点展开,让学生吃透,方能增加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另外本课内容专业性强、比较抽象。在进行本课教学时就如何化难为易,化专业为通俗,让学生能很快融入到课堂中去。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所在,倡导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有目的地学习。

教学一开始我就准备了一张机械加工图和一些模型。目的在于让学生更清楚自己在本课上的教学目的。接着引入了我们的课题《正投影与三视图》。

接着,简单介绍一下投影方面的知识,目的在于,让学生留有印象,有助于三视图的学习。在这些知识点的教授过程中,是比较枯燥无味、专业性又强的知识。但不是教学的重点所在。

在讲解三视图的过程中,我利用三投影体系模型介绍了三个试图的'形成及相互之间的规律。这些教学手段让教学内容更加直观、更加丰富,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了学生的参与度。

随后让学生动手实践。通过学生的积极主动认真观察,加深了学生对三视图的理解和掌握;分别绘制出各自的三视图;通过学生之间的讨论和相互评价,提高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和鉴赏水平;通过知识的延伸和拓展,再让学生绘制一个更大难度的物体的三视图,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内化和提升。在这个阶段我采用了阶梯式的练习模式让学生从简到易,能对知识从表到里的理解。

对于这种课堂教学,我们要尽量从生活中出发,让学生有所了解,着才可提高学生的兴趣,凝聚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们多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提高课堂气氛。

对于整节课,表现教材内容主要运用了实物进行教学,让学生在主观意识上去积极主动认识和探索三视图的相关知识。在评价方式上进一步的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表达能力。三视图的知识是相当专业的,怎样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深入浅出的讲解本科内容,不仅要认真去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在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把枯燥的专业知识转化为生活中的乐趣。

第一课教学反思3

《燕子》是郑振铎先生的一篇写景状物的散文佳作,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形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之情。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课文所描绘的场景,促教学的形象性。

由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观的'表现更具吸引力,更易于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学中,为学生播放了一段明媚春光的录像,播放燕子飞行和休息时的情景,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燕子飞行的轻快和休息时的休闲。

二、不断丰富学生想象,衔接生活实际,促学生的语言积累。

这篇课文是有名的散文,要读懂它,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

第一课教学反思4

《秋天》是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通过描写树叶黄了,一片片叶子从树上落下来和一群大雁往南方飞这两个场景,说明秋天已经来到,表达了一种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本课语言优美,情感丰富,学生要反复地对课文进行朗读,在熟读的基础上流露出对秋天的情感。因为是学生初次学习课文,学生认字也不多。因此,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方法。

1、加强朗读,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阅读能力对学生非常重要,而且培养非常不容易,需长时间培养。因此,注重了学生的朗读。我认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感情得到升华。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读准确,读出情呢?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灵活变换形式朗读,有范读、自由读、齐读、男女生比赛读、合作读、想象读等等。在引导学生喜欢阅读中,能有自己简单的体验。

2、要注重渗透多种识字方法,降低难度。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运用多种识字教学方法和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提高识字教学效率。本节课,在随文识字中,将识字教学置于一定的'课文情境中,通过字理识字、加一加、文字与图片联系,归类识记等多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在此基础上,鼓励学生自主识记字形并充分交流,力求做到一字多法,一法多用。

3、适时进行学生语言训练,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量词练习和我会说的练习是建立在学生学的基础上,进行说话练习。这样有梯度的练习,能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引导学生将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运用获取的知识向课外延伸,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想 ……此处隐藏6476个字……。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体会此时村民们在这突如其来的洪水面前紧张、惊慌失措的表现及老汉的与众不同、临危不惧,不顾个人安危为群众的伟大形象,对比强烈,烘托到位,效果可能会更好。

二、加强词句品读,感受老汉形象

在品读句子的时候,老师不做过多的解释,可以通过补充句子的训练来感悟,如用补充空白的方式填写“老汉的xxx像一座山”,在训练语言的基础上感悟到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还通过让学生练习朗读“你还算是党员吗?”因为儿子在老汉心中,不仅仅是儿子,他更是一名党员。老汉此时此刻抛弃了亲情,牢记着党性。接着让学生练读“少废话,快走!”当群众安全过桥,仅剩下父子的时候,老汉才想到自己是一位父亲。学生在两句话的对比下,很自然地感悟出了老汉的矛盾心理,再次深刻地体会到老汉高尚品质。

成功与失败,都已成现实。有待今后继续努力。只有不断进取,定有成功的一天。

第一课教学反思13

经过了一个学期的高效课堂的学习生活,学生们已经习惯了教学模式,现在在课上已经得心应手了。但是怎样能让学生既能提高展示的效率,又能牢牢掌握基础知识呢?这个问题很值得去思考,于是我们备课组在进行集体备课时积极去探索,一致认为在讨论环节加上老师的询问和点拨,不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展示。在接下来实施的过程中我发现效果较好,先让学生自己去预习,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问题,在经过小组讨论,小组讨论也没有完成的问题由老师引导学生去分析,这样处理问题的方式较好,也给了学生自己学习的时间,也让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去探讨问题,使知识得到了一定的.生升华,没有解决的问题精讲之后学生就清楚了。然后让学生展示,在展示的环节中经过及时的点拨和追问,又一次是知识得到了提升。但是两节课下来也发现了这样的问题,就是个别组学生展示的并不是十分的流利,因此李校建议在小组交流之后再给学生一些消化知识的时间,让他们把重点的知识理解之后在展示,我在下个班级试过之后,发现效果较好。

第一课教学反思14

教学内容:分析本课

课标要求:知道儒家和道家,了解孔子和老子两位思想家,了解儒家思想的形成。

教学反思:

1.看图学史是本课的一个特色。图片比文字更直观,且富有历史感。在学习第一目“孔子及其学说”时让学生先解读一组图片,初步形成对孔子生前身后的感性认识,为理性分析孔子思想做个铺垫;在学习第二目“老子及其思想”时让学生观察“泉州老君岩”图片,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都能感受到这尊雕像的精妙和老子的“无为”思想。

2.历史学是严谨的,但学习历史的方式可以活泼一点。学习孔子和老子的思想,少不了解读《论语》和《老子》。本课解读《论语》不用平常的古文今译,而是全班同学集体诵读《论语》摘录,了解其内容,再由两个学生用现代文模拟对话。因为《论语》本是对话体例,模拟对话有助于学生理解其含义,又身临其境,领略到孔子的谆谆教诲。在第一目向第二目的过渡中采用做一道选择题的方式,用不多的时间让学生在回顾儒家以德治国时发现另一种治国主张,在思想冲突中接触老子的智慧。

3.为什么引入两个案例分析?孔子和老子思想的价值在于它能指导当代的治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引入的案例应当是典型的。崔英杰案是今天中国城市管理不和谐的一个缩影,也许夏霖律师的辩护词有助于我们理解它,“贩夫走卒、引车卖浆,是古已有之的正当职业。我的当事人来到城市,被生活所迫,从事这样一份卑微贫贱的工作,生活窘困,收入微薄。但他始终善良纯朴,无论这个社会怎样伤害他,他没有偷盗没有抢劫,没有以伤害他人的方式生存。我在法庭上庄严地向各位发问,当一个人赖以谋生的'饭碗被打碎,被逼上走投无路的绝境,将心比心,你们会不会比我的当事人更加冷静和忍耐?”通过对这个案件的分析,有利于学生培养关心社会底层的仁爱的意识以及理解政府如何“为政以德”,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而学习老子思想时用的是2500多年后大洋彼岸的一个超级大国引用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的例子,这使学生在惊讶中思考老子思想的现实意义,发现原来“无为而治”能解决一些难题。

第一课教学反思15

四上第一单元是写景的文章,目的是引导孩子知道大自然的神奇,激起他们对大自然的热爱。

今天我上了第一课《观潮》的第一部分。

上课开始我引导孩子反复读了课文,我一遍一遍反复读,孩子们跟读,其中有一个字“踮”第三声,我读成了第一声,是任心怡提出了质疑,还有陈泓錦问“涌”是第几声,我告诉她是第三声。

字音弄准后,我开始讨论课文内容,因为头天晚上,我准备了课文的内容,上课时还是比较得心应手的。

“同学们,每年的农历八月十八,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都聚集到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知道为什么吸引了那么多游客?因为这里有钱塘江大潮。”接着我出示了苏东坡的“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板书在最南边的一块黑板上,并且是竖着写“这是北宋诗人苏东坡咏赞钱塘大潮的千古名句1“千百年来,钱塘江以其卓绝的江潮,不知倾倒了多少游人看客。南宋杨万里”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1杨万里把白线比作“白玉腰带“由此看来多少文人墨客喜欢钱塘江大潮呀。

这段话讲完我解释了“自古以来”又板书了“奇观”接着和课后的题目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思考课后的第二题。

“同学们请想一想:课文的五个自然段,哪些部分是写“潮来前?哪些部分是写“潮来时?”哪些部分有是写“潮头过后”?呢?”同学们能迅速地找到课文内容并且找到三个部分,这说明孩子们能力比以前有了提高,这也是逻辑思维的训练。

在说第二自然段的时候,我觉得比较茫然,不知该怎样说?当我不知怎样进行时,我还是要求孩子们读吧,都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着读着我发现应该引导孩子们知道说的是什么?于是我说:“孩子们,你们知道这段有几句话吗?”孩子们一句一句在数,在数的过程中,孩子们已经知道写了什么了,接着我让他们背诵前三句,“魏晨更,张擎浩”等学生都在热火朝天的`背诵。时间正好下课,说明这节课安排的还是挺紧凑的。

语言还紧凑,没有出现学生很乱的现象,就是背书时还是需要加强指导,更好地引导孩子怎样静下心来!还要努力,加油!

第二课时

下午虽然是第三节了,但是我积极的鼓励孩子们要打起精神,在我的鼓动下孩子们个个都精神抖擞的,我很高兴,也更有自信了。

开始上课前,我先板书好了上节课要学的内容,因为这样可以科学的安排时间,免得小朋友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有目的的去引导他们。

第三四段是课文的重点。我先从引导孩子找到描写声音和形态的词语,(这样说的时候,我在想孩子们能听懂我的话吗?我是不是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但我一直找不到更好的方式引导他们,很郁闷!我这也许有照本宣科的嫌疑,但是只能这样了,也许以后这也是我学习的一个方向吧。

第三段我讲了最后一句话,“过了一会儿,响声越来越大。”你们能从这句话知道什么吗?有的孩子能看出来,“声音,颜色,人们的心情1第四段我讲了一个连环比喻,比较了三个句子。引导孩子知道用这样比喻句的好处!

时间刚好下课,几乎没有废话!

《第一课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