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柳叶儿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柳叶儿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柳叶儿教学反思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根据学生平时只习惯于“听”和“记”的特性,我在设计《柳叶儿》这篇文章时,把重点着重放在了运用“圈点批注”的方法品味文中生动的语言上,主要想通过长期的练习,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学习课文前,先让学生预习解决生字词,扫清教学障碍,这样才能让学生上课专注品味文章的语言,做到有的放矢。扫清文章生字词障碍,对于整堂课的学习是有很大帮助的,学生可以通过课文生字词的自习,对课文有初步的了解,这样也就达到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这个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
新课标特别注重语文知识的积累,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回忆贺知章的《咏柳》,通过想象柳婀娜多姿,柔美的姿态,感受诗人饱含的赞美之情。而后引出本文作者宋雪孟对柳的不一样的情怀来导入课文,这样就调动了学生的思维,又激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散文常以生动的描写取胜。在了解了文章梗概的基础上,我就让学生用“圈点批注”的方法来赏析文章。因为第一次运用这种方法,所以在赏析之前,我首先交给他们“圈点批注”的符号,然后自己还做了示范赏析,这样学生一看就明了。其次,我还给定了学生“圈点批注”的范围,那就是找出文中写“乐”与“苦中带涩”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来赏析。第三,还告诉学生可以从词语运用、表达方式、修辞手法等角度进行圈点赏析。对于初一下学期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语言的赏析,写作手法的积累上已经有一定的基础了,再加之他们这个年龄段都比较想独立,都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所以教师完全可以把课堂交给他们,让他们自由发挥,只是在适当的时候加以点拨一下即可。
文中那些饱含感情的语言,学生很快就在书上圈点出来了,而且有的同学还在后面写了批注,我基本没怎么分析学生自己就将文章句子分析了,并且分析的很到位。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能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根据学生对文章中一系列爬树动词的理解、对文中景物描写的分析以及文中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学生已经能够体会到作者“儿时”的乐以及其中掺杂的苦涩情怀。学生在“圈点批注”中学会了思考,真正进入到文本,与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紧接着,我通过图片简介当时的背景,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作者情感的体会就更深入了。
《礼记学记》中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之困。”由于本人的阅读水平有限,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上还有所欠缺;由于梳理文章结构上用时过多,而导致最后延伸拓展上时间不够,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未能得到真正训练;另外,在引导学生时,语言不够精炼,显得有些零碎。在以后的教学中当时时自省,时时改进,以求更大的提高。
柳叶儿教学反思2这是一节公开课,上完之后,我对这节课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发现这节课教学中既有值得肯定的地方,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
值得肯定的地方:
1、字词掌握得很扎实。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教师在此基础上出示本课重点字词,要求学生正确拼写,不仅了解了学生的掌握情况,也起到了复习巩固的作用。
2、赏析语言很到位。这篇课文重难点是指导学生品味语言,体会“乐”中所蕴含的“苦中带涩”的滋味。针对重难点,我先出示范例,教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然后让学生自己去赏析,有了个人的独立见解后再以小组的方式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学生站起来赏析时,我注意及时指导。
3、采用了多种学习方式,如:朗读、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等方式。
4、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赏析语言时先出示范例,然后教给学生赏析语言的方法,让学生懂得如何着手去赏析语言。
需要改进的地方:
1、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不够。课堂上为了节省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较少,有些流于形式。
2、各环节之间过渡性语言不够自然、流畅。
3、教师讲解较多。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我在上课时讲得较多、较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思维的发展。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努力打造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力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语言能力、思维品质的训练,使语文教学真正达到教师快乐,学生快乐的崇高境界。
柳叶儿教学反思3《柳叶儿》这篇课文是苏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童年趣事”中的一篇散文。对于一个花甲老人来说,三年困难时期的那一段历史给他的一生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于是贯穿全文的便是那种苦中带涩的情感。因此本文的教学重点便是引导学生理解这种复杂的情感,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
课文内容虽然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特别好,他们难于理解那个时代的艰苦的生活。所以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站在了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设计问题。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文本,概括作者的童年往事,问题简单,学生很容易就找到了答案。接着老师让学生跳读课文,品味苦乐的复杂感情,对于“乐”,学生很容易理解,有的说“吃柳叶儿”,有的说“抢柳叶儿”,有的说“爬树”,同学们踊跃发言,答案很快就出来了。关键是“苦”,特别是“乐中有苦”的复杂感情学生就难于理解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及时地链接背景,通过图片的'展示和老师的讲解,学生逐渐理解了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背景。在此基础上,老师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文中的句子,特别是引导学生品读环境描写的段落,通过关键词语和关键句子的分析,“乐中有苦”的感情就跃然纸上了,这样就突破了教学难点。
在散文教学中,品味与体验很重要。怎样才会品味的透、怎样才会体味的深?只有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做深入细致的研读,才会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独到及表情达意的淋漓尽致。所以在品读环节,老师首先教给了学生品读的方法并举例示范,学生有法可循,基本上都能发表出自己的见解。这一环节既是重点也是难点,由于老师了解学生,及时进行方法指导并适时点拨,学生完成的较好。
最后通过比较阅读,既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了历史,又让学生受到启发,从而更加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实现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这节课课顺利结束了。从这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 ……此处隐藏5821个字……,教师应以课堂机智协调课的内容及顺序,这样才会充分尊重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
我一直有些遗憾:在优质课评选那节课上,我预先设计了两个拓展练习:一个是比较阅读刘绍棠的《榆钱饭》;一个是写作题(见上)。因为课前下发了前文讲义,因此,我便按部就班的进行第一个练习。当把第二个布置为作业时,才恍然发觉学生对此题如此感兴趣。我为自己课中的犹豫不决而感到有点后悔了,为什么没有及时加以调整?如果让学生口头作文,然后再当作业岂不更好?
由此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师应果断的帮助学生制定学习目标(包括阶段性目标),这样会更有利于课堂学习。禁锢学生、包办课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放任型的完全听从学生的做法也是不可取的;最好的做法是:教师机智的根据学生的需求灵活的调整学习内容、并及时采取灵活的学习方式与方法。
2、赏析文章切忌面面俱到。
叶圣陶先生曾说:"课文只是个例子。"在新课改下,这个观点更有其积极意义。在散文教学中,品味与体验很重要。怎样才会品味的透、怎样才会体味的深?只有抓住重点的词语、句子或者语段做深入细致的研读,才会领悟作者用词造句的匠心独运及表情达意的淋漓尽致。
但重点赏析不等于不做整体把握。我认为学习一篇散文的大致思路是:"整体感知——细处品味——拓展迁移——体验反思",重点应放在第二步上。根据文章写法及内容的不同,制定重点学习的目标。如《柳叶儿》可以重点赏析比喻句和景物描写句;《夏》则可以揣摩词语的表现力,如"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涌"这个动词相当富表现力,引导学生就此类词语加以赏析,学会赏析方法,便会收到举一反三之功效。
3、课题研究及学法指导应有意识的渗入。
发展性学习方式的研究是我校的省级研究课题。了解学习发展的六个轨迹,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加以探索,积累经验,查找不足,用理论指导教学是非常重要的。同时,学习方法的研究是我校的强项,教会学生"渔"的方法,可供其终身享用。再者,"师生相互促进教学模式"与新课改所倡导的"尊重学生"、"做形式平等学习的首席"是完全一致的。
因此,在教学设计与教学过程中,我也试着进行实验,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牢记课题要求,并做深入探讨。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会更加生动有效。
4、多媒体教学可用,但不可流于形式。
语文是语言学科,有时直观性的教具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但是,一味的以多彩画面展示文章内容,往往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与想像,这是应避免的。我们都有感触:《红楼梦》百读生百味,屡看不厌。原因就在于,它给我们无尽的遐思。而观电视剧《红楼梦》,则总觉演员表演缺少内涵。不该用的多媒体亦有此之嫌。
此外,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合作、探究等方面均须我们反思:哪些知识点需要合作学习?小组合作讨论的时间如何把握?探究的问题是否有价值?诸多问题摆在我们面前,只要有善于反思的意识,在新课改下,我们的语文教学定会折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只有善于思考的教师才会有希望成为专家型的教师。愿我们为之努力!
柳叶儿教学反思8语文课是一门遗憾的艺术。
这堂课上完了,我只觉得自己实在还需要太多努力。范伟说:“回头看看自己演的小品,发现表演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而我觉得,语文课也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文章,作者回忆了自己小时候摘柳叶儿吃的情景。学这篇文章的目的是要学生体会作者童年的“苦”与“乐”,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的难点就在于抢柳叶儿吃在当时是件“极苦的事”。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学的流程朝着我预设的完美目标一路小跑,但遗憾的是我没有很好的抓住清晨抢柳叶儿这个细节带着学生去品读书、去深入体会,去理解。这段景物描写其实是非常丰富的,作者的感情更是非常复杂的。
在早春清晨的湿润、清凉中,在林中宁静而朦胧是环境里,哗啦哗啦的水声响在八岁的“我”心里,响在回顾往昔的作者心里,响在逐渐走进作品的读者心里,其中的感受是那样的丰富而复杂。八岁的“我”踏着这份清凉跟着三叔去抢柳叶儿,应该说一个幼年的孩子是体会不到当时的艰难的,八岁的心灵看到的是早春清晨现时的美,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纯真。回顾往昔的.作者再来看当年,和当年的苦难,再来咀嚼当年柳叶儿救命于危难,是沉沉的苦中带涩;而现时的作者看曾经的自己,尤其是曾经一个懵懂不识苦难的自己,一个八岁幼童就不得不跟着大人承担生活的自己,我相信那份苦中带涩就更觉涩了。当作者把这种少年不识愁滋味的纯真,和只是当时已惘然的苦涩放在一个时空里一并交付给读者去体会时,读者感受到的又是什么呢?是美丽与苦涩交织的沉重慨叹。
应该说这段美景决不仅是因景而美,而是因丰富而美,因深刻而美。而当时,课上的我却潦草了。美留给我的是遗憾。
此外还有一些细节我也没有处理好,比如:对尝柳叶儿这个环节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对学生的品读鉴赏没有给他们更多的组内推荐的时间,也没有给学生更多的机会去朗读感悟……
这些遗憾让我想起罗伯特·弗罗斯特的诗句:“我有诺言尚待实现,还需奔行百里,方可沉睡。”
也许每节课都是有得有失的,好在我们总是收获了得到了的同时,也在遗憾中预约了下次的收获。
柳叶儿教学反思9《柳叶儿》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在饥荒的年代,全家人靠吃柳叶儿活命的故事。内容很简单,但要让学生体会其中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为对于现在的孩子来说,生活条件都比较好,在家可说是集很多人宠爱于一身的。他们根本就体会不了在那个时代的.艰苦生活。所以我在设计此教学方案时,站在学生的角度去考虑问题,设计问题。果然不出我所料,上下来的效果还是较为令人满意的。
首先我让学生自由朗读这篇课文,并用一句话来概括主要内容。学生很容易就完成了此项任务。接下来我就让他们去找一找课文中讲述了哪些童年趣事?学生们踊跃发言,有的说是爬高树可以逞能,有的说是大清早可以随舅舅去摘柳叶儿,还有的说是吃奶奶做的柳叶儿包子,吃的肚皮像纸一样薄等等。学生回答到这里,我就顺势引导他们: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太饿了。因为没有东西吃。因为这东西太好吃了。同学们七嘴八舌,气氛很活跃。这时我又抛出一个问题:作者到底是什么原因吃成这样的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答案吗?这就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阅读课文,寻找答案。他们找到了很多,有的找的是第四小节,三个吃光了写出了饥荒很严重,有的找的是吃柳叶包觉得最好吃,说明那时没什么吃的,也有的找的是吃一个豆就能觉得满心里香等等。既然生活那么苦,那为什么我还这么快乐呢?因为那时我还小,不懂事。这样学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作者回忆小时候的生活时那种苦中略带点涩的滋味。而这也正是我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
课顺利结束了。从这堂课中我认识到,学生应该是课堂中的主角,要善于创设情境去调动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要注意恰当的点拨。我们经常提倡学生自主学习,但自主决不是放任自流,它是要以正确的引导作基础的,而真正起到导航作用的就是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