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7 00:08:34 收藏本文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拓展自己的教学方式,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1

前两天学习了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知识比较抽象,所以发现学生学习起来比较有难度。对小数点的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学生很容易把小数点点错位置,导致出错。本课的重难点是小数点移动的.方法及当位数不够时用“0”补足的处理,所以要把较为抽象的内容具体化。

在课一开始通过孙悟空金箍棒的长短变化导入,吸引学生兴趣探讨下去。借助课件演示,使学生很清楚看到小数点的移动的过程,从而知道小数点移动会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然后让学生观察小数点的变化和金箍棒的长短有什么联系,学生马上可以说出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金箍棒就扩大到原来的10倍。然后让学生通过观察、数、移、归纳,理解与掌握小数点移动的规律及方法。在这里,强调小数点移动后要去掉整数部分前面多余的0,以及结果是整数时,小数点省略不写。在这基础山,利用知识的迁移过渡到一个小数除以10时,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理解“整数部分一个单位也没有,就用0来表示”的问题。

总之,通过具体的演示,学生已理解并基本掌握了知识。但是做题过程还不够熟练,很同意出错,所以还需加强练习,强化学习效果。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2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是小数的又一性质,它主要研究小数点移动如何改变小数的大小。这一内容不仅是小数乘、除法计算的依据,也是小数和复名数相互改写的重要基础。我校四年级数学教师组织了教研活动,三位老师对《小数点移动》这一内容,各具特色的进行了说课展示,深受启发,我在教学这一内容时,也借鉴了他们一些好的方法,下面结合班级实际授课体会小结如下:

一、体会情境图的意图

孙悟空打小妖的情境图中,金箍棒三次变化,图中显示小数点依次向右移动(小数点移动),金箍棒变得越来越长(棒变长———形在变),数变得越来越大(数也在变)。把抽象的数学规律,直观形象的让学生初步体会。另外,金箍棒可以变长,也可以变短,这也为小数点向左移,打下了伏笔。

二、探究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规律,把握好四点

1、借助整数的变化规律研究小数的变化规律。根据情境中变化的4个数据,列出四个等式,为什么左右两边相等,学生还没有学习单位名称的转化,应当说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对此,在教学小数的`意义,结合长度单位,将小数点对齐,个位上对应的是“米”,十分位上对应的是“分米”,百分位上对应的是“厘米”,千分位上对应的是“毫米”,这样学生就很容易得出四个等式。

2、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就是向右移扩大,左移缩小

3、移动的位数与变化的倍数关系移动一位,变化的倍数是10倍,移动两位,变化的倍数是100倍,移动三位,变化的倍数是1000倍……

4、借助线段图,理解“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四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学习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也没有学习分数乘法,很难理解“缩小到原数的1/10”借助课本类似的线段图,初步感知1÷10就是它的1/10

5、强调小数点移动后书写格式,去掉没用的“0”如:0.003小数点向右移两位后000.3,去掉没用的“0”就是0.3。

三、是先教小数点向左移,还是先教小数点向右移

探讨小数点左移变化规律,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不仅涉及到移动方向与变化的关系、移动的位数与变化的倍数关系,而且理解“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难度较大,如果先教学小数点右移变化规律,这样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把重点放在理解“向左移动一位,就缩小到原数的1/10”这一问题上。

四、存在的问题

由于课中探讨规律花的时间较多,后面的练习时间相对就少了。另外,学生作业中对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还是有一些说成缩小10倍,需要进一步规范数学用语。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3

本节课学生学得主动,知识的获得和情感体验同步进行。有效地达到了课程的要求。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部分知识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难以掌握。我在课中通过“为什么不相等、移动的变化规律、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怎么办”三个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课中,我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通过问题——操作——发现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过程,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找到了位数不够用0补足的解决办法,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本节课注重知识对比,让学生感知小数点移动与小数大小变化的关系。小数点移动能引起小数的大小变化,而前面学习的小数的性质则是在小数的不可末尾添“0”或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通过对比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注重指导,帮助学生理解规律。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学生理解起来相对抽象,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在学生充分感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建构思维模型,再放手让学生探索,使学生对规律理解更深刻。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4

《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这部分知识抽象,学生学习时较为吃力,往往对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特别是位数不够时难以掌握。我在课中通过“为什么不相等、移动的变化规律、移动小数点时位数不够时怎么办”三个层次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自主探索,发现规律。课中,我利用自制学具,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测、操作、思考、交流等活动,通过问题——操作——发现的过程,学生亲身经历、体验了小数点的位置移动过程,探索小数点的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找到了位数不够用0补足的解决办法,亲身体验如何“做数学”。

整节课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本节课我始终关注学生的问题提出及问题解决,培养学生具有一种数学的眼光。首先出示两组数据(1)1.028 1.0280 1.02800(2)1.028 10.28 102.8从学生己有知识出发,将四个相同数字分别排成两种不同情况的小数,通过“考一考你的观察能力”让学生观察比较、小组交流得知:小数点位置移动,小数的大小就会发生变化。“到底变化有什么规律呢?”巧设问题来激发学生求知欲。小数点移动后引起小数怎样的变化?小数点移动时位数不够时该怎么办?这些问题不是老 ……此处隐藏2470个字……p>

指名口答,并选择其中3小题“1000×2.1=,0.24升=()毫升,0.65吨=()千克”请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完成练习十二第6题

(1)问:同样的物体在地球上的重量和在月球上的重量哪个轻?为什么在月球上轻很多呢?

(2)引导审题,相机板书

先理解题意,再问:地球上重10千克物体在月球有多重,认为什么怎样算?为什么?

板书:地球月球

1千克0.16千克

10千克?千克

100千克?千克

1000千克?千克

(3)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问题

3、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1)引导审题,板书引领

先理解题意,相机板书,再问:1000

平方米释放多少千克氧?吸收多少千克二氧化碳?

1平方米0.1千克0.073千克

1000平方米?千克?千克

(3)学生口算结果,并说说小数点怎样移动?

4、拓展延伸

10千克甘蔗可榨糖4.2千克,照这样计算,1000千克甘蔗可以榨糖多少千克?

五、全课总结

六、作业布置

教后反思:

一、实现两个转变,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整节课给学生创设一个宽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实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在让学生自主探索和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途中,采取多维互动,合作交流,让不同程度的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得到启迪。实现了对知识的自我构建,让数学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促进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二、多维互动,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学生深层次的认知发展,既需要独立思考,也需要合作交流。学生之间本来存在着个体差异,这种差异其实也是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因为学生的思维彼此之间就是最低的发展区。在教学中,先让学生用计算器计算,发现小数点位置的变化情况,再通过学生自己举例观察点位置的变化情况,从而引导学生比较、合作、交流。在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时,请他们选择各自的方法把0.351千克改写成用克作单位的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在让独立思考的同时,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师生交流、全班交流,让极大部分学生能发现“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从而实现学生认知的自主构建。

三、激励评价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学生探究精神的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中教师在给学生激励评价的同时,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学生自我评价,这种评价既是一种数学化的过程,也是推动有效学习的动力。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8

早晨到校,翻看一本书,看到一段话:努力研究常态下的好课,不一定要课上得多精彩,但一定要尊重学生,尊重差异,体验平等民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交流,合作,探究。正合心意,记录下来。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前面孩子们已经学习了《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所以,今天的学习比较轻松。

从备学中,可以看出,孩子们对于小数点向左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有了初步的猜想,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能解释猜想的由来,但是,孩子们描述的猜想比较零碎,课堂上,需要做的`是让他们通过科学的方式经历猜想——验证的过程,最后通过提升,能用简洁的数学语言表达,并加以应用。

课堂实录不敲打了,记下课堂上一个遗憾之处:课的开始,孩子们随意聊着自己的猜想。在这里,我的目标比较浅,就是为了知道猜想,而让学生说猜想。其实,提出一个猜想虽然可贵,但是,提出猜想背后的东西更让人回味。所以,在这个环节,我是不是可以注重猜想背后的东西呢?即让学生说说,你为什么这么猜想?——学生是有这个意识的,我听到大缪说:因为除法和乘法是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所以,我的猜想是小数乘10、100、1000……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那么小数除以10、100、1000……小数点就向左移动一位、两位、三位……

浚铭是根据方向相反来猜想的,既然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两位、三位……小数扩大10倍、100倍、1000倍……,那么向左移动,肯定是缩小10倍、100倍、1000倍……

如果当时,我能有意识问问学生猜想的理由是什么,或许更有数学味一些。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9

“小数点向右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这一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小数的意义、小数的性质和小数大小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学习这一规律既是小数乘法算理的理论依据,又是名数改写的重要基础,在教材中地位显著。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学习过程要让学生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应引导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应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并结合概念教学的特点,我设计了如下的教法与学法:

1、灵活运用教材,加强学生的直观感知。

我没有运用教材的例题,而是利用多利用三张卡片0、5、1,让学生组合成不同的三位数,然后在105的不同位置点小数点,最后让学生观察数据1。05、10。5、105中小数点的变化和数的大小变化,初步直观感知小数点向右移动会使小数变大,为下面的`学习提供了基础。

2、扶放有度,巧妙平衡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学活动的一切,要围绕学生的发展来展开。因此本课教学的全过程中,通过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促使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参与学习活动。验证猜想的初步方案由学生提出,名数改写练习放手学生尝试解决……发挥了学生主体作用;而验证猜想由教师适度“导引”,填表口算环节精细处理小数点位移方法,既突破了这节课的难点,又帮助学生迅速形成口算技能,体现了教师的有效引导。

3、体现规律形成的过程性。

概念教学应遵循感知-概括-理解-运用-系统化的逻辑过程。教学中,教师不是简单的奉送结论,而是在展示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引导学生自己去观察、感知、操作、发现、分析、归纳和巩固运用。分层次的探究活动使学生形成了良好的认识结构,让学生在探究中学到知识,学到方法,训练能力。通过计算器探索,提出假设,具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可以充分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在研究规律,而不是在做一些机械的运算。数学规律必须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只适合个别现象的规律不是规律,因此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数据加以验证,对于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同时也有效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敢于争辩、善于表达的能力,体现了讲一点而学很多的策略

不足之处:自己在课堂教学中应变能力有待提高,有时忽略学生的想法,没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学在动态中延续不够,说明老师在课堂上要注意倾听和思考

《《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