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快来参考教学反思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角的度量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直线、射线和线段资料相对来说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中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的概念,同时也能注重对学生的观察和概括本事的培养,从作业情景来看,学生对数学语言的规范表达本事比较欠缺,要多注意这方面的培养。
角的度量是本单元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来引导学生观察量角器的组成部分,比较直观,并能经过课件较好的演示如何量角,学生的进取性较高,由于量角器的不统一,学生在测量角的大小时,还是有些误差的,也有些学生在量角时内外刻度容易弄错,还应多练习。
对于角的.分类来说,学生并不陌生,只是在原先的基础上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我在教学中经过形象的课件演示让学生来明晰平角和周角的构成,学生易于理解,并且在经过平角和周角这两个已有条件来解决角的读数问题时,绝大部分学生都较好,但有个别基础差的学生不能灵活运用。
画角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难,经过教学学生能较好地掌握画角的步骤,可是学生画的时候还是会发生角度看错的现象,内外刻度看错。为了提高学生的进取性,我还充分利用一副三角板来让学生拼不一样的角,学生进取性很高,可是理解本事差的学生似乎有些跟不上,要注意后进生的辅导。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2角的度量这一课,要求学生能达到会用量角器正确量出角的度数的目标.具体说来,就是会把量角器的中心点对准角的顶点,并能根据角开口方向的不同,确定一条边为0度,选择量角器内圈(或外圈)数据,按正确的方向读出另一条边所指的度数.
这对于许多孩子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量角器中有两圈数字,且顺序相反,学生往往分不清该读哪圈,往哪边数.尤其那些非整十度的角,是超过整十几度还是差几度未到,方向不同则数法不同.过去的教案手册中有建议用儿歌帮助学生读过难关的,如:"中心对顶点,底边对0线,他边看度数,分清内外圈."这种儿歌能朗朗上口,但对于难点问题并没有实质性的突破."分清内外圈"只是目标,如何分清才是策略.
要找到解决难点的策略,必须分析造成难点的原因.我认为学生之所以分不清内外圈,找不对数的方向,原因是把角看作是静止的图形而非动态的过程,他们将角的两边孤立地量度,以为像量线段,看钟表一样,只要把一边对准0度,另一条指着几就读几.如果学生能把静态的角想象成从0度开始,慢慢打开,而度数随之增加的动态过程,我想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
由此,我认为应采取"变静态为动态"的教学策略,并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来实现.具体实施如下:
活动一:
伸展运动.我带着学生把两手臂伸开,当作角的两条边,把身体当作角的顶点.他们跟着我从两臂重合开始,一臂不动,另一臂慢慢展开,并一起读:0度,1度,2度,3度,4度,5度,10度,20度……到90度时停下来感受一下.然后继续:100度,110度……180度,……,360度.然后我引导说:我们可以这样想象,所有的角都是从0度慢慢张开的.
这个活动学生很感兴趣,通过自己的肢体语言感受到角从0度张开的过程.虽然所指度数并不精确,但为后面在量角器上想象角的动态变化奠定了最直观的基础.
活动二:
穿针引线.刚才的肢体动作只是粗线条的感受,而第二个活动则开始进入精细化的认识了.学生已经在课前预习了量角器的外部特征,汇报后我拿出一张白纸,在上面画出一条射线,再用一根带黑线的针从射线的端点处穿出.这样,纸上的射线和穿出来的黑线就能形成动态的`角了.我把量角器摆在上方,在实物投影中大大地演示出来.从0度开始,师问:"这时角的边所对应的刻度有两个:0度和180度,该读哪一个往下数的时候数内圈还是外圈"学生很聪明,立即回答说"读0度,该读外圈."随着老师缓慢地拉动针线,学生从外圈0度开始,也逐一读出了相应的数据,一直读到180度.接着,我又换了一个方向,从另一边的0度开始,这回学生反应可快了,"读内圈,因为这次的0度在里面!"……
学生在动态中进一步感受到角的度数的变化过程,并明白了当选择不同方向为0度时,读数方向也随之改变的原理.这一活动为学生度量静止的角奠定了表象基础.
活动三:
笔尖指路.这一活动则是测量完全静止的角了,也是本节课最终要达到的目标.我在实物投影中呈现了一个完整的角,提出问题:"这个固定的角,你能想象出它是怎样展开的吗"学生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把右面的边视为0度,慢慢展开;另一种是把左面的边视为0度而慢慢展开,同学们认为都是可以的.于是按不同的展开方向,我们共同确定了0度所在的圈,并从0度开始,用笔尖顺着数据增加的方向慢慢移动,边移动边读出整十,整五的数,直到接近角的另一条边,将度数准确读出.
结束了三个活动后,我问学生:量角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什么学生回答说:"一定要从0度开始顺着数下去."是的,这正是量角的关键,他们学会了.课后,通过对学生作业的检查,发现虽然还是有些学生出错,但为数不多,而且只要面对面稍作指导也就懂了.聪明的孩子掌握原理后很快就能找到最接近整十,整五的刻度再进行加减;学习比较困难的学生则乖乖的从0开始,顺着方向将可见的度数一一读出.虽然速度会慢了些,但方法掌握了,相信熟练后就会快起来.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3教学内容: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37—38页的内容和练习四的相关练习题 教学目标:
1. 认识量角器、角的度量单位,会用量角器量角。
2. 通过一下操作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教具准备:
每个同学一个信封,信封里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作业纸。 教学过程:
一、小组操作——深化角的本质
教师给每位同学准备一个信封,里面放有两根相同的小棒,但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相差很多。
师:取出自己信封里的两根小棒摆角。同桌比一比,看谁摆的角达? 师:同桌两个同学的小棒长短不一样,这样比较角的大小公平吗?
二、层次铺垫——突破难点
(一)量角器的认识
1. 认识量角器
⑴让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上面有些什么?这些刻度怎么分的?这些数有什么规律?
⑵学生汇报研究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交流汇报,教师板书:中心、0刻度线、内刻度、外刻度。
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展示:把半圆平均分成180份,每份是1° 。
2. 游戏
师:我们做个游戏,看怎么把我们的身体变成一个达量角器。
教师带着学 ……此处隐藏8407个字……星的环节,把本节课的知识融入到生动有趣的游戏中,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
通过学生的练习反馈情况来看,大部分学生能正确地摆放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也多次出现了内、外圈刻度看错的情况。还应该进一步指导学生在量角之前先判断是钝角还是锐角,再读度数,这样就可以避免错误。
不管是缺点还是优点,在面对课堂的时候,我都将真实地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自己能在不断的自我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自我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自我成长中创新。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3角的度量对学生来说一开始是个难点,确实,一节课下来,从学生的掌握情景来看,教学情景不太梦想,很多学生没能够掌握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教的方法和技能。课后反思,觉得问题主要有:
1、学校发的量角器的质量不是很好,不是透明的,中心点也不是很明确,这样学生在进行中心点对顶点这个步骤时也会出现偏差,这些量角器对学生正确测量角的.。度数产生了必须的阻碍。
2、学生读角的度数时没有先估一估是锐角还是钝角,其次是确定看内圈刻度还是外圈刻度的意识,明明是一个锐角,但度数读出来却大于九十度。
3、在教学方法上,没有充分估计学生的本事,对学生测量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想的不够全面,因而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讲解如何正确度量角的度数,避免测量的误差,没有及时讲解测量方法错误的理由。课中尽管使用了多媒体演示量角过程并示范量角,量角步骤也再三强调,可对于有部分学生而言,量角的过程还是那么艰难,顶点和中心重合简单,而把零刻度线与角的一边重合,另一边在刻度内找刻度确非易事,内外刻度分清更是难,学生碰到角的边太短找不到刻度,延长的时候没把射线画好,造成误差很大。
总之,在今后的《角的度量》的教学中,应时刻抓住学生薄弱的地方,进行错例分析,反复强调,个个过关。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4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是《角的度量》这单元主要有三个内容,一是认识线段、射线、直线。二是认识角的单位,会度量角的度数。三是画角。这三部分看似简单,可实际操作起来,也有很多同学不理解。
今天,我讲的是度量角的度数。在量角之前,要认识量角器,我让学生先自己观察一下量角器,然后同桌之间说一说量角器上都有什么,这样能使学生们对量角器的印象更加深刻。接下来,用课件导入新课,课件中演示了量角的过程,重点看量角器和角的重合部分。通过演示,指名让学生说出重合部分的名称,反复说谁和谁重合,最后归纳出量角的两个步骤,并将书上的步骤填写完整。这就是量角的过程,其重点也在书中的那两句话里,我认为掌握了量角的步骤,那么测量角的度数就不是问题了。我的目的是如此,可教学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
学生对于量角的`步骤能说出来,却很难操作,我也很是疑惑。为什么明知道是怎么回事,却不能测量呢?经过我过筛子似的排查发现,个别学生找不准量角器的零刻度线,或者是读数时分不清读里圈还是外圈。针对这个问题,我再一次讲解一遍,有些同学已经明白了。希望在今后的练习中多加巩固了。
角的度量教学反思15伴随着“叮铃铃”的响声, 瞅眼望向所准备的但至今尚未完成的教学环节,心里不得不开始着急起来。于是在我的催促声中草草的将这节课给收尾了。
没有预想中的那么顺畅,没有意念中的那般淡定,没有笃定中的那份坦然。有的更多的是一份茫然,一份不知所措,一份无以聊表的自我苦笑。
这节课上下来,给我自己的第一感觉就是完全“乱了”。 那些事先预定好的学生行为,根本不在我预测范围内。我的所谓的设计好的思路,全在叫学生自主说说量角器上有什么的时候混乱了。然后就这样顺着学生的思路走,努力的顺从他们的意思再把他们拉回到我笃定的轨道中。有时候拉着拉着,兜兜转转的绕了一大圈,才切入到我想说的问题上来:有时候拉着拉着,突然间会发现,自己都词穷,都不知道怎么往下说了。在脑海中快速组织好语言脱口而出,讲完之后竟会有种表述不清,语无伦次的感觉。一句话一句话的重复着,好有时间思考接下来该怎么办。偏离预想的越远,便拉的越吃力,就越有种不知所措的感觉。到底是直接点中这个要点,还是顺着学生的意思继续下去呢?在心里里顿时激起了一层层的涟漪,原本淡定平静的心便再也淡定不起来了。这是我课中内心纠结的一种真实写照。作为一名老师, 或许我的思维还不够敏捷,口头表达能力还不够强,以至于还不能够达到一种在课堂中无论出现怎样的格局都始终波澜不惊,始终能够得心应手的境界。在这方面,我需要好好的反思,好好的斟酌,好好的加把油。在课堂设计及教学中, 我们还是要多关注学生,关注他们思维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学着用学生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在我们看来很简单、很得心应手的问题,对于他们来说,可能就不是那么的简单了。所以,我们教学环节、教学问题的设计,要时常考虑这样一个问题:我这样设计对他们要求会不会太高、太难了?
其次,我发现我的这节课对学生的评价力度还不够,评价语言不够多样化。对于课堂上表扬或鼓励的话语,结合平时的教学,总会感到很词穷,每次表扬来表扬去也就那么几句他们都耳熟能祥的话语,一点都没有新意。这是不是也再一次的说明了我词汇量的短缺呢?再就是,对时间的把握度不够。 当铃声已经响起的时候,才发现还有好多内容还没讲完。对时间的把握力度不够,确切地说,就是不能做到收放自如。该收则收,该放则放,掐准每个环节所要用的时间。造成时间不够的原因也有可能是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太喜欢重复学生的话了。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总是喜欢一而再再而三的去重复,这或许是一种习惯,亦或许是为了拖延时间,让我们自己有一点思考的空隙,但也就是在这样的重复中,我们的时间就这样一点一点的逝去了。
毋庸置疑的,这样的活动,确实能让我们从中或多或少的学到些东西。特别是评课环节,经过他人的点评,我们可以从中发现我们自己所没有发现,所看不到,所不知道,甚至一些我们早已习以为常、早已不知不觉渗透到我们的.教学中但是它确确实实是不正确的东西。 因为只缘身在此山中,因为一千个读者就会有一千个哈姆勒特,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见解。所以,在这样的模式中,我们更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不足,只有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我们才知道该从哪方面下手,该怎么去改正,争取下次不犯类似的错误,争取做的更好。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才可以更好的成长。
就以今天的画角为例,我只是为了配合当时的教学需要,随随便便的就将一个角勾成了。却从来没想到,这样是不是太随意了点呢?我现在的随意会不会让学生也养成这样的习惯呢?因为我们都知道,小学生的模仿能力是特别强的。说不定我们的一个随意,就已深深的印在他们的脑海里了呢? 从而让他们养成一些不好的学习习惯。 这节课,从我开始准备到上完为止, 我都不知道我犯了一个知识性的错误。在让学生探究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时,我让学生用直尺测量角一角二各角俩边间的距离,以此来说明角的大小与角叉开的大小有关。连我自己也忽略掉了“射线是可以向一端无限延长的” 这样的一个概念。
所以,还是要感谢评课,让我们能更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