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3 23:34:03 收藏本文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什么样的教学反思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牧场之国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1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这节课伊始就出响了哑场,因为是在没有问题框架下进行阅读,孩子们一时不知说什么好。这时,祝盈淮的发言启发了大家,他说,荷兰真美呀。一句话启发了大家,一只只小手高高的举了起来。看起来,这简单的一个美字引起了孩子们的共鸣,通过初读课文,他们谈出了荷兰给自己留下的初步印象。

紧接着,再读文本,含英咀华。

程思元第一个站起来发言,他提出了一个出乎大家意料的非常精彩的问题——课文中四次写道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自己的理解。原本以为他会逐段分析的孩子一时又哑了场。甚至,连我都被这个孩子一上课就抛出了本课的难点问题而措手不及。但是想一想,在《小英雄雨来》《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这些课文里,孩子们已经有了初步的阅读经验,所以他们会一下抓住四个这就是真正的荷兰也并不应该让我意外。反倒是我在教学预设的时候,没有对学情进行充分的估计,这才是我今后在备课中要注意的.。

这个重量级的问题马上引起了一些聪明伶俐的孩子的热烈争论,刘义恺站起来说——请大家注意,这四个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后面的标点还不一样呢。可不是吗?一三四后面都是句号。第二个后面是冒号。这是一个多好的问题呀。它提示我们把目光引向作者文章的结构——一三四段是分总,二段的结构是总分。在这个问题上孩子们讨论的可充分了,以上的结论就是王欣总结出来的。飞黄腾达兄弟虽然不能从结构上来说明,但是他们说,一三四段前面是原因,后面是结论。二段反之。这是从内容之间的关系上说的,我认为说得也很不错。

四个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抛出来了,但是体会荷兰的特点却委实不那么容易。孩子们在阅读第二段时就卡了壳。他们找出了三处拟人的描写,却读不懂这体现了荷兰的什么特点。这时,聪明的马安君出场了,他说出了自由一词,紧接着,受到启发的孩子们有的读出了无拘无束,有的读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坚冰打破了,孩子们慢慢学会了抓住词语来体会荷兰的特点。接下来的几个自然段那么顺畅。我明显感觉他们在分析理解时候的节奏比第二个自然段快了许多。看起来,语文学习离不开字词这一砖瓦,这对孩子们读懂课文的思想内涵有很大的帮助。在最后一个环节,我请他们写一写——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看起来这个设计依然没有考虑到学情,孩子们书写耗时很长,虽然这是一个升华主题的很好的练习,但我认为一个小节就足够了。类似这样的读写结合点,我们经常进行,所以今天孩子们也算很顺利的完成了任务。

在读懂内容之后,就进入了导学阶段。紧接着上一环节,我问,为什么荷兰给你们留下了这么深的印象呢?

聪明的王欣说,因为作者写得形象生动。我立刻相机请他们找出写的形象生动的句子。孩子们找出了拟人的句子。我启发他们找出这样更多的句子。紧接着,我又请他们思考,是否还能找出一些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他们又找出了两处比喻句。这个环节进行得非常顺畅。孩子们读懂了拟人比喻的表达效果,虽然我没有明确的说明这两种修辞的名字,但是他们的表达效果孩子们已经懂得了。

接下来的一个环节更为精彩,我请他们说说自己积累了哪些语言,打算怎么运用这些积累的语言?这是和原来截然不同的教学理念,原来我很注重孩子们读文后的积累,但是从没有问过他们积累下来怎么用。孩子们的热情高涨极了。但是这个环节还待思考,他们积累的大多是词,没有句子。我觉得还是我引导的不够到位。

因为下课时间已经到了,这节课缺少一个小组合作梳理盘点字词的时间。这还是因为预设不足的关系,以后要注意,可以在时间分派上做一个预设。这说明,在我的课堂上,一定还有一些并非核心的知识挤占了盘点词语的时间。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2

《牧场之国》是部编版五下语文第七单元的一篇课文,是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课文所描写的是被称为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的荷兰田园风光,字里行间洋溢着宁静悠闲的情趣和意境,让人不禁为之动容。回顾整堂课的教学,总结如下:

1、教学效果(思效)

以课文为例,让读写落到实处。

课文的一大特色是写出了荷兰的动态美和静态美。教学中,学生在第2自然段开始找描写草原静态美、动态美的句子,学生感受到“四周全是丝绒般的碧绿草原和黑白两色的花牛”这两句话给人的感觉是,只要你站在绿色低地上,“满眼都是黑白花牛”“膘肥体壮的'骏马、悠然自得的绵羊、成群结队的山羊”,动物与自然环境和谐统一,令人感动,从而体会到作者把动态美和静态美完美结合,才使我们感受到绿色低地上的动物们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快乐生活。

认识了动态美和静态美的完美结合,我让学生写一写池塘里的荷花。先写池塘里荷花的静态美,主要描写荷花的形状、颜色等,然后写荷花的动态美,写荷花的绽放,风中摇摆,蜻蜓立上头的美姿。这样的仿写,使课文真正成了学生学习的例子,读写落到实处。

2、教学收获(思得)

多法并举,提高识字效率。

教学中,我发现本课共有18个生字,而且有不少是小学生易错字。教学时,我采用儿歌、字谜等多种方式,让学生对学习汉字产生兴趣。如“凳”字很多学生容易写错,于是我给学生打字谜:“登上茶几”,学生很容易记住这个易错的字;对于同音字、形近字“骏、俊、峻、竣”,学生感觉到有难度,我把这几个同音字、形近字编成儿歌:“此人很英俊,骏马在飞奔,工程将竣工,山势很陡峻”。这样的生字教学,学生学得有趣,记得牢固,分得清楚,用得正确。

3、不足之处(思失)

教学中,学生对于牧场的认知模糊,缺乏了解。虽然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丝绒般的草原、天堂般的草原、辽阔无垠的原野”,但是学生对于草原不了解,当然对“成千上万的小鸡、成群的长毛山羊”在草原上生活也就无法想象,如果能适当播放一些视频,那就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

4、改进措施(思改)

这篇文章开篇句子“荷兰,是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总领全文,然后分写白天牧场的动物,接着写傍晚牧场的工人挤牛奶,最后写牧场的夜景。全文四次强调“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循环呼应,使人印象深刻。这样的例子正是学生仿写的好材料,学生可以弄懂层次,了解文章结构,介绍一个古镇。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3

5月15日的课孩子们和我都感觉意犹未尽。我们先谈“荷兰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孩子们通过预习课文,阅读“资料袋”,以及同步训练的课外语段,众说纷纭。然后欣赏几幅荷兰的风景图,让孩子们把荷兰的美誉对号入座。“风车之国”、“牧场之国”、“水之国”在孩子们期待的眼光中闪亮登场。尤其最后一幅郁金香的画面,让孩子们张大了嘴巴,我随机让他们 ……此处隐藏8840个字……下来,给人的印象是课堂很顺畅,条理很清晰,层次也很分明。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了文章重点,体现朗读的训练,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牵得太多,启发还欠灵活。另外我对这课的朗读指导做得不够到位。今后,我要在朗读指导方面多下功夫。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14

1、课前动员学生查阅有关荷兰的图片及相关资料,使学生对荷兰有整体的了解。培养了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

2、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先让学生阅读自学要求,然后让学生认真读书,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交流读书收获。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能力。

3、通过多种形式朗读,让学生感受本文的'语言特点,感悟荷兰牧场的美,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启发学生想像画面,感受“牧场之国”荷兰的自然风光美。把自己的喜爱之情融入到课文描绘的意境中去,仿佛自己走在荷兰的牧场上,欣赏着悠然自得的牛、马、羊、猪、鸡,陶醉于牧场之国夜晚的安谧恬静之中,由衷地发出感慨“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5、本节课没能运用多媒体进行辅助教学,教师又没能在学生汇报时很好地进行引导,以致于学生的兴致不浓,回答问题不够整体、全面。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15

《牧场之国》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全文紧紧围绕荷兰牧场白日的辽阔无际、宁静和谐和夜晚的祥和寂静来写,展现了优美迷人、自然和谐的景观。文中语言具有特色,用拟人化的描写去渲染情境、表达情感。在学科整合教学模式下,在处理教材时我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发布课前预习任务,并上传相关资料,在资源中心了解学生预习情况

高年级的文章长,内容深,涉及的知识很广。如果课前学生不认真完成预习任务,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课堂上将花费很长一段时间去解决一个问题,甚至很多问题不查资料都难以解决。如果做好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一篇课文的很多教学内容就可以放在课前,在预习中解决了,课堂上花少量时间检查一下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就可以抓住重点、难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学生通过预习已掌握的知识教学时一带而过,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学生课文学习的重点和学生学习的难点上,从而提高课堂效益。但是,教师如何有效地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任务,长期以来难于通过有效的手段进行解决。通过信息技术的支持,可以有效地监督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教师课前推送预习任务到学生的平板,学生接收以后,按要求完成预习任务。以本课为例,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画作以后,将图画拍照,上传。学生预习时画的画,将文字转化成图片,更是加深了他们对课文的了解。学生朗读课文时,通过录音功能,录制自己的朗读,并上传。将查找到的荷兰风光资料,上传到资源中心。只要学生提交了预习作业,教师可以进入资源中心进行查看学生完成情况,及时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同时,学生之间也可以相互查看预习作业,对资源进行分享。

二、利用信息技术的快捷,检测生字词预习情况

字词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作为略读课文,不需要面面俱到讲解字词,但是基本的读认要求,必须达到。教师发布字词练习题给学生,让学生作答。利用信息技术的快速统计功能,可以在学生完成习题时,同时统计出错题,可以更便捷的了解学生的难点,对错误率高的习题有的放矢的进行解决。让学习更直观,也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三、注重读中感悟,突出语文味

小学语文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但是,在学科整合过程中,往往出现过犹不及的现象,使学科的特性完全淹没在技术的“汪洋”里,课堂成了纯粹的信息技术展示。《牧场之国》是一篇散文,语言优美,更需要学生通过朗读,去感受文字的张力,去领悟文字的意境。为了避免学科特性不突出这一现象,在设计教学时,我突出了朗读部分。先是让学生分成两大组比赛朗读课文,再请学生利用背景音乐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学生放松了心境,整个教室雅雀无声,仿佛他们来到了牧场之国,成为了其中的一员。文字的魅力结合朗读教学充分显现。

四、抢答学生画作名称,增加课堂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个人只有对某种事物产生兴趣时,才会对它产生积极的探究欲望并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营造一个趣味性的课堂,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呢?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我用了信息技术中的抢答功能。教师进入预习资源中心,调出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所画的作品,投影给学生。学生通过平板上的抢答器抢答画作名称。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认识,又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学习的快乐。

五、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凸显学生课堂主体性

我将“引导学生了解荷兰牧场的特点;体会作者拟人手法的巧妙运用。”作为本课的重点,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设计了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让各小组找出文中所有的拟人句后进行小组讨论,完成相关问题。教师发布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1)组员找出文中的拟人句,组长在电子书上用荧光笔标出拟人句。

(2)小组讨论:你从每句话中的哪些词判断出这个句子是拟人句?

(3)通过这些拟人句,你感受到了什么?提醒:讨论完毕,组员端正坐好,组长举手示意。比一比,哪组最快完成。”小组合作学习要求里面,更是突出了团结合作的意识。组长与组员进行分工,需要双方的默契配合,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在这一环节中,发生了一件让我很意外的事情。一小组的同学竟让直接进入到了教学资源库中,把教师准备好的所有的拟人句的资料直接提取了出来。使我不得不及时改变教学进程。这个意外事件,促进我更进一步思考。在信息技术发达的今天,教师是不是可以将所有的教学资源公开给学生,让他们选取其中有用的资源,小组合作探究式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教师的实际控制下,有限的放开学生。或许,完全放开的课堂,会更加的精彩纷呈,会有更多的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会让所有的学生“活”起来……

六、一课一得,给拟人句投票,检测学习效果

叶圣陶老先生提出过“课文只是个例子”。我常常这样想,能够被学生用来架构的语文知识一定不是一节课具体的内容,而是在渐渐培养中的语文学习能力与不断习得的语文学习方法。每一节语文课,学生都应当扎实地注重学生学习语文能力的提高,语文学习方法的获得,从而帮助学生逐渐完成有效的认知体系架构。也许,这种方式是对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课文只是个例子”的最好诠释。

课文中的拟人句,成为我带领学生品味文字、体会文章意境的切入点和载体。本着一课一得的理念。课堂结尾,让学生挑选出八句话中的拟人句,让学生回顾判断拟人句的方法,让课堂变得扎实。对于错误的句子,教师让选对的学生充当小老师,给其他同学讲解判断拟人句的方法。

总之,这节课我力求做到充分尊重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通过实践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对有些学习方法的处理可能还不够准确和到位。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将继续研究和探索。

《牧场之国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