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秋游》教学反思通用15篇

时间:2023-04-03 23:34:02 收藏本文
《秋游》教学反思通用15篇

《秋游》教学反思通用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游》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游》教学反思1

一堂好课就像艺术珍品,让人津津乐道,回味无穷。怎样的课才算好课?特级教师贾志敏认为,好的课,要体现三个教学原则。我依据这三个原则对我校解丽老师执教的二年级《秋游》进行反思。

1、要以学生为本。

时间是学生的,空间是学生的,是学生在学习语言,因此,学生理应是学习的主体。老师是为学生服务的,是配角,充分让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语言活动,千万不能互换角色,本末倒置。本节课学生精神专注、积极投入,做到了充分地读、尽情地说、扎实地写。

2、要以训练为主。

语言是一种技能。要掌握它,必须通过无数次的训练,要让学生听得清楚,说得明白,读得正确,写得流畅。本事是训练出来的,绝非“讲”出来的。

在这节课解老师有三处说话训练:“有时……有时……”的句式想象天空中变化的白云,用果园里,葡萄( )了,柿子( )了,梨子( )了感受秋天果园的美,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体验秋游的快乐。有了这一次次的训练,学生就会把话说得有条理,说得具体,说得生动。在这节课中解老师还将读贯穿始终,朗读的形式多样:个别读、示范读、赛读,在读中领略秋天的美,在读中体验秋游的快乐。除此之外,还留有充分的时间进行写字指导。“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3、要以鼓励为主。

课堂上学生出现差错、产生困难是十分正常的,要多给学生以鼓励与帮助。鼓励学生不仅是种手段,也是一个教师思想的具体体现。在学生不愿意亮开嗓子,不敢亮开嗓子时,解老师没有训斥学生,没有说些大道理,而是故意压低嗓子唱《郊游》,让学生辨析。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调动起来,愿意亮开嗓子。秋游的快乐在课堂上荡漾开来。

建议:

课文的二、三自然段可以这样处理:

1、自由读这两段,想想描绘了秋天的哪些景物?在书上画出来。(天空、白云、果园里的稻子、高粱、棉花)

2、示范读第二自然段,想象秋天的'景色。你喜欢这儿的景色吗吗?

3、交流。

4、学习第四自然段。

(1)指名读。

(2)见过稻子、高粱、棉花吗?先说说你见过的景象。补充高粱的图片,观察感受。指导朗读。

(3)我们又走进了果园,看到这样的景象。(出示课件)进行说话训练。

(4)我们在秋游时还路过菜园、树林,也能仿照的说说。

(5)积累描写颜色的词语。朗读,读出秋天的美。

(6)农田、果园、菜园里的一切与我们有关系吗?你看到这样的景象心情如何?简单说说。再次朗读,读出秋田丰收的喜悦。

5、配乐朗读二三自然段,整体感受秋天的美。

《秋游》教学反思2

《秋游》一课文质兼美,从“秋”字落笔,着力描绘了秋天的美丽景色,以“游”贯全篇,表现了孩子们的欢乐情怀,显得切题切意。本文通过叙写同学们在教师带领下去郊外秋游活动,描绘了秋天天空和田野的美好景象,表现了孩子们沉浸在大自然动人秋色中的愉悦感受和欢乐心情。

第一次读到《秋游》,心里就非常喜欢。景美、情美,文美,如诗一般,如画一般。

全文四个自然段,第二、三自然段分别描写了秋天的天空与田野的美丽景色,描写秋天的天空时,突出抓住蓝天“一望无边”与白云形状变化多、奇、美的特点;描写田野上稻子、高粱、棉花时,则抓住了它们色彩的特点,五彩斑斓,美不胜收。而第四自然段生动描绘了孩子们在草地上愉快嬉戏的情景,充分展现孩子们在大自然中自由快乐的心情。

如何让孩子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感受秋天的美?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感受字里行间情感之美?

在反复研读教材的基础上,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

一是复习导入,主要是检查文中相关词语的掌握情况,进一步感受秋天的特点。

二是整体感知课文大意,让孩子听课文朗读的录音,在听的过程中了解秋游的路线——课文写作顺序。

三是细致感悟课文,逐节细读,体会秋天的景色特点与秋游时的快乐心情。其中,第一自然段扣住“凉”“郊”让孩子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感受秋天的气候特点以及把握郊外是怎样的环境;第二自然段赏图说话与读文结合体会蓝天与白云的特点;第三自然段读文与说话练习相融合,体会秋季田野“丰收在望、色彩斑斓”的特点;第四自然段利用文中插图,引导孩子去切身体验:你在草地上怎么玩呀?心情如何?让孩子的心真正进入文本,体验情感。

四是整体朗读,升华情感。

同时,在设计PPT课件时,也充分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与课文特色,努力做到图文结合,色彩鲜艳,童趣盎然,从而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孩子兴趣,启迪孩子思维,提升孩子能力。

下面撷取教学中的片断来阐述一下自己本节课的收获与思考:

师:让我们继续去秋游吧,这次我们来到哪儿了?(出示田野的图片)

生:农田里。

师:是的,我们一起来到农田里,看到了什么呢?谁能来说一说?

生: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师:(出示课文第三节)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

生:齐读。

师:你最喜欢什么呢?谁来说一说?

生:我喜欢棉花。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棉花白。

师:嗯,连起来说说呢。

生:我最喜欢棉花,因为棉花白白的。

生:我最喜欢稻子,稻子里有米,可以吃。

师:嗯,稻子可以让我们吃饱肚子,很实惠。

生:我喜欢棉花,因为棉花白。

生:我喜欢高粱,因为高粱很鲜艳。

师:嗯,高粱的颜色是——红红的。

生:我喜欢稻子,因为稻子看上去金灿灿的。

师:好像……

生:好像是金子。

生:我也喜欢稻子,因为它是金黄色的。

师:刚才同学们说了这么多,有没有发现,农田的色彩可真——

生:多,鲜艳。

师:农田里有——(黄灿灿的),有——红澄澄的,有——白花花的。

师:(出示句式)谁再来说说呢?

生:农田里棉花白白的,稻子黄黄的,高粱红红的。

生:农田里有白白的棉花,黄黄的稻子,红红的高粱;

师:刚才课文里是怎么说的呀?引读,农田里,稻子——黄了,高粱——红了,棉花——白了。

师:现在我们怎么说的?稻子——黄黄的,高粱——红红的,棉花——白白的。感觉有什么不一样吗?再读读比较一下。

……此处隐藏8935个字……想一想,设计方案前,要做哪些准备工作?

2、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设计方案,5人一组。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设计分工?(学生根据问题,小组合作交流,想策略)。各小组将要做的准备工作、分工与要求记录下来。

3、分小组收集相关材料和数据,并与同伴进行交流。引导学生收集数据:景点的信息:门票(成人和儿童的单价)、各种旅游车的信息。

4、各小组将数据收集整理,并设计出合理的`秋游方案。全班交流设计的秋游方案,选出最合理的方案。

三、应用知识,拓展创新

1、全班交流设计方案,什么样的方案最合理?花费少,时间安排合理等。

2、讨论: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都用到了哪些数学知识和方法?

3、选择其中一个小组的设计方案,组织全班一起讨论方案的可行性,并对方案进行补充和修改。

4、完成教材第96页的“自我评价表”

四、总结新知,提炼升华。

《秋游》教学反思13

本课不论是写秋景还是秋游,都是以“秋”字入手的。现在正值秋节,所以我用三个有关“秋”的词语,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世界。在教学的环节中,我让孩子们闭上眼睛听朗读带,并且让他们在脑海中浮现所听到的景物,这不仅能集中孩子的注意力,更容易把他们带入课文。在字、词、句的练读中,我设计了让学生“说话”,是为了锻炼孩子们的模仿与口语表达能力,更重要的是练就孩子的胆量和思维的灵活度。

再读课文,就给学生提出更高一层的要求:秋天的美具体从哪些方面体现出来的?要求学生对课文内容非常熟悉,引导并培养学生能用简短的语言概括内容,比如:天空美、农田美、欢乐美……。我设计本课教学环节的最终目的:把孩子对秋景的喜爱上升到对秋天大自然的赞美。不足之处在于:由于本课时的.内容比较多,课堂上没有给学生留过多讨论的时间,我想在以后的教学中,尽量安排一定的时间给孩子充分地各抒已见,增加课堂上的多元化知识。

《秋游》教学反思14

《秋游》是苏教版第三册书继识字后面的第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情景交融,全文生动的描绘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郊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欢乐心情。因此我在教学中,牢牢抓住语文教学的三个层面:感悟——积累——运用来培养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

教学第一自然段时,我通过让学生读后感知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然后引导学生质疑,提出不懂的地方。当孩子提出“渐渐”是什么意思的时候,通过生生间的互相帮助,学生对“渐渐”有了理性的认识,学生再读课文,不用老师教,学生都能通过读表达他们的理解和对秋天的喜爱之情,并能把“渐渐”读得慢一些。看来,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更好的让孩子与文本进行对话,产生共鸣。

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绘形绘色的描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秋天的美丽,我先让学生说说为什么喜欢白云?接着让学生试着用朗读的方法让大家体会到白云的有趣,再让学生大胆想象: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此时孩子们的想象力展现得淋漓尽致,“有时像飞奔的'大马”、“有时像喝水的大象”、“有时像汪汪的小狗”……并且边说边做相应的动作,已完全沉浸在云的美妙形态中。当言与情相融时,怎么会不产生语感?最后顺势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白云变幻的美轻轻地在课堂上空飘浮着。这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所以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则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进行换词训练,再结合挂图让学生进行想象说,图上的丰富画面极大地产生了渲染力,孩子们的语气中分明带着一种欢快,然后再深入地让他们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他们在草地上是怎样玩的?心情如何?最后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再通过反复的诵读表达这种心情。“奔跑追逐,笑着喊着,多开心啊!”当我听到孩子们有心喊出这句话时,我也仿佛已置身其中。

这节课之所以上得如此自如而轻松,源于课前的充分预设,课中的随机调整,也就是“以学定教,顺势而导”。孩子的朗读要达到有感情,必须真正由情而发,由感而出,进入情景达到忘我。总之,一堂课下来,学生的听、说、读方面的能力得到了训练

《秋游》教学反思15

《秋游》是苏教版第三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课文描写了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去郊外秋游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沉浸在秋天大自然中的欢乐心情。在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悟,感受秋天的美好景象,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低年级的阅读教学应将“读”贯穿始终,让学生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体验,以达到以读激情,以读悟情,以读代讲的教学目的。所以,我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落实在指导朗读上。指导朗读,除抓住重点词语以外,课文的插图的配合也很重要。第一自然段的内容简单明了,我没有放过多的时间在讲解上,而是通过让学生读,感知这一自然段写的内容,达到以读代讲的目的。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生动、形象的描写出了秋天的特点,为帮助学生体验秋天的美丽,我先让学生看图,让学生说说秋天的天空是什么样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读读文中是怎么写的.,这样由图到文,文中的文字画面就丰富多了。在学生具体感受白云变化多端的特点后,鼓励学生大胆想象,用朗读的方法让大家体会到白云的有趣,想象:“天上的白云有时像―――,有时像―――,有时像―――。” 而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我又让学生从文字到图,看图想像“稻子熟了,黄澄澄的,像―――,高梁熟了,像―――,棉花白了,像―――。”这样学生有了丰富的表象,说起来也就容易多了。这样再让学生边读边想像文字画面,学生就能读得有有声有色!不仅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还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技能。在指导学生朗读时,我们不但要让孩子们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要引导他们读得有滋有味,真切地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想象、朗读把这种语言文字的感情表达出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切实地对学生进行扎实有效的语言文字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我紧扣“开心”一词,让学生说说,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同学们玩得很开心,再通过想象训练用“有的……有的……有的……”练习说话,来唤起孩子们的生活经验,鼓励他们学着课文中的孩子一样,向着蓝天亮开嗓子,有的孩子喊:“秋天多美呀!” 有的孩子喊:“秋天的果子真香啊!”这个时候,同学们心情不错,语言也放得开了,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着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悟,表达这种此时此刻的心情。

其实,在进行课文教学时,没有必要让学生每一个词语都知道是什么意思,没有必要将课文分得支离破碎,揉碎了喂给孩子们,所以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没有过多的解释,只是鼓励学生多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体会,在读中升华。

《《秋游》教学反思通用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