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3-04-03 23:32:32 收藏本文
观潮教学反思15篇

观潮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我们可以把教学过程中的感悟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潮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观潮教学反思1

《观潮》是语文S版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记叙的是一次观潮的盛况,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的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描写了大潮由远而近、奔腾西去的全过程,描绘出江潮由平静到奔腾咆哮再到恢复平静的动态变化。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令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以读为主,以读为本。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抓重点段,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在教学中,我紧紧扣住“天下奇观”这个词语做文章,通过抓住课文重点句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抓住描写大潮的声音和形态的变化的词语,写出了潮的气势之宏伟,从而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领悟钱塘江大潮的“奇”。

二、指导朗读,感受雄伟壮观的景象。

以读为本,熟读成诵,是中国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我尽量抓住机会,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多读。以学生跟读的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技巧: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该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同时在朗读的时候,出示课文中描写江潮句子和相关的画面,使学生增加对钱塘江大潮的感性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三、统领全文,学习表达方法。

教学时,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依“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理解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潮来时”部分,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学生从大潮的声与形的变化中,就能知道作者是由远及近地观潮。

总的来讲,本课教学目标基本达到,不足的是在指导朗读环节中耗时过多,积累语言这一练的环节因时间把握不够,如句子比较、背文方法的指导、成语积累的训练就稍嫌不足了。我想可能是我教学设计安排的容量是否过多,因时间的问题我在教学时就临时作了一些调整或缩简。以后在设计和教学中还需注意到这些因素。

另外略显不足的是课堂上学生回答问题还不够积极主动。除了客观的原因外,就是我的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没有更好的起到鼓励的作用,以此激发学习兴趣。以后要多学习一些有效的评价方式,调动课堂教学氛围。

观潮教学反思2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文章思路清晰,语言生动,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潮描绘得有声有色,使人读来如闻其声,如见其景。针对《观潮》教学,我进行了如下思考:

1、要给学生足够的感悟体验的时间:

学生根据三、四自然段中的词来背诵,会背诵的只有少数学生。我反复思索,如果让学生朗读体验时间更长一些,多一些背诵方法的引导,让学生背诵时间再能长一些,学生背诵这些描写精彩的句子就更容易一些,课堂效果会更好一些。比如说,先启发学生想一想:远处的声音、景象是怎样的?近些时又是怎样的?再近些又是怎样的?细读思考后,根据教师的启发去联想,在头脑中展现大潮到来时的画面,最后再根据打出的幻灯片作为依托,背诵课文可能就省时省力了。

2、要灵活机智的驾驭课堂:

我在引导学生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时,我范读课文,配上音乐,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这一天下奇观的景象。读时,我却将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读成了浩浩荡荡地向我们飞奔而来明显的错误!怎么办?我读完后说:老师在读浪潮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时,故意读成了向我们飞奔而来,你们是否感受到了浪潮的气势磅礴?是否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雄伟壮观?你的眼前浮现出的情景又怎样呢?学生竟在谈感受时说:我感受得更真切,好像钱塘江大潮就在飞奔而来。如此一来,因为我的过失得到及时地补救,竟然变被动为主动,倒真给学生的想象插上了翅膀。

这说明,教学需要反思,需要积累失败的经验。但教师必须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手中有法,去随机诱导、现场处理、及时调适,并在学生的课堂交流中去灵活点拨,有机渗透。

3、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教学结构:

我在四⑷班上了第一节,感觉到课堂的沉闷,学生感悟的肤浅。我思考: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第二课时重点突破,感悟钱塘江潮的.壮观。但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如此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易激发了,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何能真切地感悟这一壮观景象,如何能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学有所获。看来,我们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优化课堂的教学结构。

于是,我便将文章的三、四段作为教学的重点,并且安排在第一课时教学,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我在四⑶班便这样安排: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3、4自然段,了解钱塘江大潮潮来时的情形,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描写潮水的语句。熟读成诵部分语句。第二课时:先用一小部分时间来读懂理解潮来前和潮来后几节课文,然后将大部分时间放在积累和运用课文的语言文字等训练上。

事实证实,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最大收获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也增强了。

4、超越教学设计,体现以生为本:

我在现场直播给画面配解说词这一环节时,先让个别学生上台当小主持人讲解,练习给画面配解说词,当时由于离下课的时间还有五分钟,我便临时调整课堂思路:让同桌互相讲解画面,配解说词当小主持人。如此一来却出现课堂的精彩镜头。学生既大面积地参与了语言实践,又活跃了课堂气氛,锻炼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也让同学们再次感受了钱塘江潮的天下奇观。

为什么不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语言实践呢?其实,重视全体学生的不同发展,这才是阅读教学中真正意义上的以生为本。

我们只要善于反思,因材施教,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尊重学生学习的规律,就能让学生确确实实的学有所获,我们就能拨开迷雾,超越自我,我们的课堂也就能走向成功。

观潮教学反思3

《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文章语言优美,词语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特别是“潮来时”一段,把钱塘江大潮描绘得有声有色,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在本学期的教师基本功大赛中,我特意选择了这篇课文进行教学,重点讲读“潮来 ……此处隐藏11864个字……的学生很少,多数学生朗读不够到位,这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加强的。我觉得在语文课上,学生应当“读”占鳌头,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本事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必须的朗读本事,教师应当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1、加强指导:

教给学生一些普通话朗读的基本技巧。如重音、停顿、语速等。如“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句,为了突出钱江潮的壮观气势,应当读得稍快,强调出“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颤动”等词语。

2、充分感悟:

仅有在充分理解了文本资料,并将文本内化为自我的个人感受的基础上,学生才能将自我的感情融入文本,读出真情实感。这篇课文的朗读训练应在学生理解了课文的资料,体会到了钱江潮的雄伟气势后进行。

3、保护学生自尊心:

学生朗读后,教师不能以简单的好与不好来评判,要引导学生一齐讨论该生朗读的优缺点,不仅仅注重横向的比较,更要注重纵向的比较,对有提高的学生要给以鼓励,保护他们的自尊心,调动他们的进取性。

4、激发竞争心理:

开展朗读比赛,教师给学生诚恳的评价,并给学生以期盼的目光,使外在的激励变成学生内在的竞争动力。

5、激发兴趣:

都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有兴趣才有学习的动力,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些朗读的情境,如表演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在这些训练过程中感受到语言的魅力,朗读的乐趣,视朗读为一件乐事。也能喜欢这些句子。这样处理朗读,学生就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还比如学习新词,教师领读,学生跟读,天经地义。可是设计中我们让学生当教师,教师当学生。学生既然都会读,并且都愿意领读,那为何不能让他们当教师,教师来作学生呢这种主角的转换,所得到的效果可能远远胜过学生被动跟读的常规做法。

二、注重积累和运用,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如果学生上完《观潮》只了解了钱塘江潮是怎样回事,那么这堂课就成了地理课。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当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资料,应当借助课文资料,设计各种语言训练的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语言实践活动。这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比较注重课文语言的积累和运用。比如课文语言的积累,我们经过各种形式的很多的朗读,让学生熟读成诵,从而使学生在读懂理解的基础上,比较简便地到达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对课文中的新词,我们改变了以往一开始先集中教新词语的'做法,而是渗透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有机地让学生进行理解。在读完课文后再让学生根据意思说出词语,然后经过朗读让学生加深记忆。这样教学词语不仅仅节俭时间,也十分有利于学生对词语的积累。

词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让学生学会运用,所以教师教学词义时就要有这种意识,尽可能研究如何让学生学会运用。这堂课中“人声鼎沸”和“闷雷滚动”两个词语的教学设计就力求体现出让学生会“运用”的思想。教师先在课堂中创设出具体情境,然后让学生根据情境运用课文中的词语来概括。这样教学词语,无疑为学生以后运用这些词语搭了一级台阶。不仅仅解决了意思理解的问题,更为学生以后的独立运用作好了准备。

从学习语言的心理过程看,积累和运用是两个不一样层次的学习水平级。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词语、句子用一用,给学生有语言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语言,对学生语言的发展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终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资料,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部分词语、句子的练习。由于不是课文资料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我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词句,各种层次的学生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成功的。

三、恰当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必须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为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服务。这堂课采用了录像手段,第一次让学生感受观潮时的气氛,第二次让学生边看录像边背诵,既帮忙学生理解,又能促进记忆。教师还多次使用了实物投影,打出了学生喜欢的句号指导朗读,打出学生书面练习的结果加以评点,对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实实在在的作用。

观潮教学反思15

《观潮》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作者耳闻目睹钱塘江大潮潮来前、潮来时、潮头过后的景象。写出了大潮的奇特、雄伟和壮观。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大潮的特点——声音大、气势壮,抓住声音和形态是怎样变化的来理解词句。由于课文中描述的景象学生很难见到,因此在教学时,我力图借助课件,并让学生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在实际操作中,有几个环节给我留下的印象较为深刻。

1教师语言的暗示。 这节课,我对自己所说的每一句话,所提的每一个问题都精心设计。如课件播放之后,教师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仿佛听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就为接下来学习作者从看到、听到两方面来写潮来时景象作好铺垫。这要比提问“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更容易让学生抓住重点,进而突破教学难点。再有,在学生汇报交流描写大潮声音、形态的语句之前,教师提问:“作者是先闻其声,还是先见其形?”通过提问的方式暗示学生要按照潮来时的先后顺序来说,有利于教师顺利地组织接下来的课堂教学。

2朗读的指导,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本课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指导朗读中,我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是创设情景,亲身感悟。教师给学生提供一个想象的空间,进行角色体验,试想自己真的陪同作者站在海塘大堤上,会是怎样的心情。这样学生很容易体会到“沸腾”的场面,并能将自己的感受读出来。二是师生对话,共同感悟。此时教师也是学生中的一员,用极为自然的语言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悟。如在读到“再近些,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教师适时追问:“两丈多高有多高?”学生说出后,教师接着说到:“六个人那么高,好高的浪潮啊!”学生不知不觉在这种自然轻松的气氛中感受到了大潮卷潮而来的磅礴气势。

3插图的利用。 教材共提供两幅插图,学生通过第一幅图认知到“水天相接”的地方即为水天的交接处,将抽象的词语变得更直观、更具体。而第二幅图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大潮汹涌而来的气势,这样图文结合,使学生更容易理解课文,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重了板书的利用及对学生习作的间接指导。当然,通过具体操作,也发现了存在的一些问题,个别之处教学效果不是很明显。主要体现在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不足,因此显得知识点过于分散。如果在学生根据板书试背之后,教师能够适当安排自由背、互背或者带着感情齐背等方式对课文进行整体感悟,教学效果可能会更好!除此之外,对一些词语的理解也可以再追问一下,(如: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学生在充分体会词语意思之后,也就不难理解课文了。

《观潮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