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学教材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数学教材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数学教材教学反思1目标预设
1、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在小数除法运算中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八”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在计算过程中,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取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能逐渐学着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昨天黄老师对三位运动员进行了15秒短跑测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谁是比赛的冠军!(出示表格)
运动员黄陈杰施宇磊蔡凯
跑得米数858082
二、探索交流
1、教学例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教师提问:从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已知路程与时间,求速度)还可提出哪些问题?
(2)提问:要求黄陈杰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该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指名一生板演,教师巡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商总是除不完)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我们先来一次比赛。
我给你们一个八位小数,请你把它保留一位小数,看谁算的快。但是老师的要求是一位一位给你们看。
比赛开始23.256345875.69856471
小组讨论:怎么做才能很快的说出答案?(后面的6位小数要看吗?为什么?)
(4)集体观察思考:这道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这时教师相机向学生讲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说明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自学课本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5)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它的近似值。让学生观察竖式,提问:谁能试着把它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样想的?除到哪一位比较好?与积的近似值比较一下。
指出:如果要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它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第三位上的数字满5就向前一位进1,所以结果就约等于5.67米。
生1:我与大家的看法不同,当商到小数点后第二位“6”时,也可以不要继续除下去。
(同学们个个惊奇地看着生1,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生1:大家这时只要看一看除法竖式的余数是10,它大于除数15的一半,所以商的千分位上的数肯定大于5,不必继续除就知道千分位上的`数一定五入。
师:你很能动脑筋!只要把除法竖式的余数与除数作比较,取近似值时就能预见是选择“舍”还是选择“入”,而不必比要求的多除一位。
(6)、做练习十九第1题
a.指名学生说说题中的小数都是什么小数。
b.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c.集体订正说说每个近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d、指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循环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它的后一位数。
e.补充,指名让学生回答。
4.260260…0.8383…0.777…
8.2929…3.1414…6.231231…
2、试一试(不用计算器,同桌分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另两位同学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要求学生把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同桌交流)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练习十九第2题
(1)看懂表格,明确要求。
(2)提问:一道题有三个要求你觉得要列几个竖式?你觉得这几道算式的商要求到第几位,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
四、开放式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帮助定个课题吗?
生1:小数除法的近似数。
生2:求商的近似值。
师板书课题后,师:在经历了两次计算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3:与求积的近似数一样,都用四舍五入法。
生4:因为结果是近似数,必须用约等号。
生5:最关键的是竖式计算时,只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取近似值了。
生6:也可以根据余数判断商千分位上的数是“舍”还是“入”。
生7:求积的近似数,是竖式计算结束后取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数,竖式计算没有结束就可以取近似值,只要比要求的多除一位就行了。
生8:求积的近似数,是先在横式后写出准确值,再取近似值的;求商的近似数,是直接根据竖式中除出的商取近似值的。
五、当堂检测
《补充本》
六、每日一题
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两题的答案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理。
1、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定能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培养能力。原来是按照教材的例题展开教学,但发觉他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太大联系,因此改为我班排球运动员的体能测验。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实现了教育无痕。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 ……此处隐藏29073个字……个角,并且把你创造的角的顶点和边指给小组里的朋友看看。赶快动手试一试吧!(小组合作,教师巡视)
(2)成果展示--以小组为单位,谁来介绍一下你们做的角?(将所做的角用实物(展示出来。
A、用钉子板围出一个角(指一指角的顶点和2条边)
B、纸:(指名演示用纸折一个角)。
C、两根小棒做个活动的角。(学具袋中找)
D、小棒:指名把摆的角贴黑板上,指一指角的顶点和边。
(3)感知角有大小。
谁用小棒摆的角比他的大,也贴上来。看来小朋友们已经知道了角是有大有小的。请你猜一猜,角的大小可能与什么有关?
老师真高兴听到你们这么丰富的猜想,角的大小到底与什么有关,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请小朋友把活动角一起变大,一起变小。
从活动中我们可以发现,要使角变大些,只要怎样?要使角变小些,只要怎样?因此,你们觉得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引伸: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哪些物体上有这样的角?(扇子、剪刀)引导学生自主活动体验扇子和剪刀中角的大小变化。
(4)比较角的大小
其实,我们只要仔细观察生活,到处都能发现数学中大大小小的角,瞧老师随意转动分针和时针,钟面上就形成大小不同的角。
出示四幅钟的画面,你能一眼看出这些钟面上哪个角最大,哪个角最小吗?(第一个钟面上的角最大,第三个最小)
出示第二、四个钟面图
师:这两个钟面上的角、你能看出哪个大、哪个小呢?
生:有的说第一个大,有的说第二个大。
师:那这样吧,拿出画有这两个钟面的作业纸,同桌合作想个办法来比一比到底哪个角大,看看你身边有没有什么可利用的工具。(汇报交流,,强调重合的注意点)
还有别的办法吗?
师:小朋友,真了不起,想出了这么多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现在请刚才把角贴在这儿的小朋友用这样的方法验证你的角,其他小朋友和同桌比较比较谁手中的活动角更大。
(5)老师也做了一个角,请你用活动角做一个比我小的角。请一学生重合比较,并请他捏住我的角不动,剪短老师的角的两条边,说:现在我觉得你的角比我的大了,你们有不同意见吗?为什么?
小结:对啊!刚才我们发现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现在我的角的边又没动,大小当然也不变。
(6)画角请小朋友在纸上画一个角。
3.丰富概念--组织练习,应用拓展
谈话小结:真是些聪明的孩子,老师特别欣赏你们的表现。可是我们的这个新朋友还想考考我们,只有通过它的考验,它才会真心诚意地做你的朋友。
1.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出示第3题。告诉学生在书上,请他们自己填写。指名校对。
你发现了什么?……
3.学有所得真是件快乐的事情。看到小朋友这么聪明,角非常愿意做你们的朋友。他还要送给大家一把金剪子,请你把一张长方形的纸剪掉一个角,看看能得到几个角?
拿出剪刀和彩纸剪剪试试看,是不是像你所想的那样。
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请你课后也去剪一剪。
『分析与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观察、操作、
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渐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数学“体验”教学是指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在数学活动中主动参与,亲身经历,获得对数学事实和经验的理性认识和情感体验。它让学生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加丰富生动的活动,完完全全地参与学习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从而在体验和创造中学会数学。
一、联系实际,让学生体验生活化数学
教育学意义上的“体验”既是一种活动过程,也是活动的结果。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法则、算理都能通过追根寻源找到其生活背景,所以教学中应尽量优化以“生活”为背景的教学内容,把生活素材、生活经验、生活情景作为重要资源,引进和提供给学生去理解去体验。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从感性的实物入手,抽象出角的图形,揭示出角的特征,再让学生在身边的事物中寻找角,做出角,最后自主探索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步深化对角的认识。学生在课堂上想说做合一,真正达到了口手脑协调发展的学习境界。学生既学到了角的有关知识,又亲身体验了知识的来源,同时,教学中还应引导组织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去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学生深切体验到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感悟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它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
二、实践操作,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通过实践操作,开放学生“全脑”,引导他们眼、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动态生成,有助于学生理解概念。角对于二年级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较为困难。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角,整节课我将观察、操作、演示、实验、合作探究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在引导学生体验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从)感知→(经)表象→(到)概念这一认知规律,通过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说一说,画一画,学生活泼愉快地亲自参与、亲自体验到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创造的不同教育情景中,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分析、在动手中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努力做到教法、学法的最优结合,使全体学生都能参与到探索新知的过程。品尝到了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成功和喜悦。自信心和成就感也随之增强了。
三、回归生活,让学生体验知识应用过程
要使学生在活动中和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要通过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运用数学思维、方法,进一步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数学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数学回归生活,并获得学有所用的积极情感体验。
在《角的认识》这一课中,如果剪去两个角,会得到几个角呢?”这一体验过程的引导,把空白留给了学生,让他们的思维有更大的空间,使不同的思维方式开展大比拼。这一过程中,不仅是学生的数感、空间观等的培养都通过体验得以实现;而且正确的思维方式在剧烈的碰撞中又得到了锤炼。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这种“体验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置身于一定的情境中,调用各种感官去体验、感受;注重实践,多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具体形象的问题情境,才能填补学生经验的不足,从而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生活中的数学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这种心理体验,会使学生对知识产生更为浓厚的兴趣,也让学生更加乐于参与课堂的学习活动。让学生逐渐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审视实际问题,去构想社会现实,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巨大应用价值和无穷力量。使学生深刻地认识到数学对于我们的生活有多么重要,从而激发了他们学好数学的强烈欲望,从“学数学”发展到”做数学”再提升到“用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