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本周教学内容:
六年级语文 25课《窃读记》、26课《理想的风筝》。
教学反思:
本周讲的是25课《窃读记》、26课《理想的风筝》
25课《窃读记》:目标主要是:一是引导学生把握主要内容,体会作者对读书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二是在阅读中体会作者通过动作和心理活动,将“窃读”滋味具体化的写法;三是受到热爱读书的感染,激发阅读的兴趣。
我从读课题入手理解题意,让学生粗知文章大意,然后检查生字,让学生在集体汇报、重点提示和形近辨析中掌握要求学会的生字,接着检查词语的认读和词义的理解,接着再读课文,理解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列出小标题,理清文章的习作思路。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然后让学生找出最能体现作者窃读感受的一个句子------“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慈味。”接着,围绕这一个句子展开学习,如“从课文的哪些地方看出我的惧怕与快乐?”让学生充分读书,抓住文中极为传神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让学生充分体会作者对读书的喜爱。再利用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理解。学生学得比较轻松。
26课《理想的风筝》: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开头先描写春天放风筝的景象,然后作者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上课和课后的情景,最后以议论形式表达了对刘老师的怀念与赞美。课文赞扬了刘老师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和蔼可亲,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课文借景抒情,以第一人称叙述,采用倒叙的写法,运用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精神境界,写人的方法值得借鉴。
因这篇课文较长,课前我让学生充分的'预习,把课文读熟并解决文中的生字词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放手让学生自己提问题,自读自悟。尽量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理解课文的表达方法。
刘老师课上的表现,也许别的残疾人也能做到,但课后的表现,是一般人做不到的,这也是让作者最佩服的地方,所以作者发出感叹。出示句子:(最后一段)我曾见过一位失去了一条腿的老人,年复一年躺在床上,失去了活动的自由。我相信我的刘老师不会这样,他一定依旧仰仗那功德无量的圆木棍,在地上奔走、跳跃、旋转,永远展示生命的顽强和对生活的爱与追求。
不足之处:
1、课堂上我对学生的评价还是不够重视,评价语言不够丰富,课堂的气氛调动不起来,显得比较沉闷。课堂上准备的编钟相关材料过多,因而介绍时占用的时间长,没有完成预定任务;
2、朗读的指导我觉得与以前相比有很大的进步,但还是做得不够到位。在学生说到刘老师提问、考试时的情景时,应该让学生多读。应该让学生先读再谈体会,接着再读。还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读,说说刘老师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应该怎样把这种心情读出来。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体会刘老师对学生的爱。
纠正措施:
教学中,要不断地进行换位思考,从学生的思想实际、理解能力去考虑、去准备,多观摩名师、名课的精彩之处,细加体会,不能再闭门造车,制造出教师讲解与学生领会之间的沟壑。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2这次活动关注更多的是“常态课堂”。因此,我在备课时首先确立一个这样的认识,“常态”就是要摈弃虚浮,靠往平时教学,在“有效”一词上下功夫,立足学生的实际,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把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作为教学的首要目标。在这们理念指引下,我预设并教学了这一节课。
一、互动生成,长文读短。
“长文读短”意在训练学生提取信息的概括能力,教学过程中,先想想课文中回忆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直奔故事,在描写细腻的地方批注自己的独特感受。力争把个性阅读落实到位。这样可以把长文读短,迅速把握课文内容,把目光集中到“笑谈腿疾、艰难板书、开心放风筝”这三件故事上,经历“由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过程,就在与文本不断深入对话中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俄统一。
二、“思念”引路,情感升华
文章起笔舒缓,情景交融,事例典型,手法细腻,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为了让学生能自主发现文本的美,自主唤醒与文本的共鸣,我避开了熟套的人物品质特点分析,对于这样一篇情感真挚的文章,如果以“你觉得刘老师是个什么样的人”来建构话题,也许提不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感觉乏味。所以一开课我就让学生配乐倾听作者的心灵独白,把浓浓的师生情意融入平淡的文字之中,“未成曲调先有情”。“牵一发而动全身”随后学生品出情、读出情、升华情,让学生融入作者的内心世界,感悟这份浓浓的“思念”之情,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也就水到渠成。
三、品悟细节,突破难点
这篇课文篇幅比较长,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有效地学习,我抓住了刘老师的三件事:“笑谈腿疾、转写板书、笑放风筝”来引导学生读懂课文,品味文字,体会情感。达到了长文短上的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长课短教,把复杂的内容变得简单明了,使冗长拖沓的教学过程变得便捷,使复杂多样的教学方法变得简单易行,这需要教师具有很高的教学素养。
在教学“谈腿疾”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的笑的神情和讲的故事感悟刘老师的.乐观幽默的特点。并且抓住了学生听故事后的情感变化“笑——酸涩——尊敬”,进行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四、读写结合,实现“双飞”。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在学习完整篇文章后,我把板书一分为二,让学生明白:一只眼睛看课文,一只眼睛看写法。阅读是吸收,习作是表达,让学生学习谋篇布局,统筹规划。相信长期坚持,受益无穷。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没有一个学生站在课文的高处,整体性去感悟。不过,这种高度的解读不能一蹴而就,急于求成,也许,“功到自然成。”静静等待花儿开放吧!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3《理想的风筝》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清单如下:
1、读通课文;
2、自学字词;
3、了解写 ……此处隐藏6764个字……情感补白,更能深入地走进人物的内心,感受人物情怀。在教学“写板书”这一部分时,引导学生抓住刘老师写板书的动作:“撑地——离地——急速地一转——转向——转向”来品味,通过老师动情地朗读,让学生想象情景后谈感受就能入情入境,情动辞发。学生的感受也很深刻:不容易、感动、担心摔了一跤,如果没有想象怎能有这些真切的感受。第三部分抓住了刘老师放风筝的动作和语言,感受他的坚强、自信、热爱生活的`品质。
三、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润物细无声。
好的文章需要品读,更需要动情地朗读。而在教学中,方法的指导显得尤为重要。教学时,我抓住文中描写刘老师的细腻感人的句子朗读,启发学生口中读出感觉,眼前读出画面,心中读出情感。
四、注重写法的指导。
这是一篇很好的写人的文章的范例。我注重读写结合,在注重内容理解的同时,不忘写法的指导,不忘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如在教学时让学生明白作者是抓住了刘老师的动作、语言、神态等细节来表现人物的品质的。抓住了“笑谈腿疾、转写板书、放、追风筝”这些典范事例更能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相信一直进行这些写法的指导,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潜移默化地得到培养。
当然,课后深深反思,也发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自己只感动于文章的优美,恋恋不舍地要与学生品悟许多细节,以致于教室时间不够,前松后紧。教师还是讲得太多,放手让学生自我交流的时间缺少了。看来上课还是靠老师主观情感控制太多,理性教育缺乏了。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3理想的风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6个生字,理解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刘老师坚强、乐观、风趣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清课文层次,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课件(词语、回忆老师的话)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问题导入
1.板书课题,齐读。
2.读了课文的题目,你有什么问题?
(以题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大家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并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事?同时,自学生字新词,查词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
(不动笔墨不读书,不动脑筋不读书,要让读书有所目的,有所要求。)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巡视并帮助学生。
三、检查自读,了解内容。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认读,正音。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重点指导朗读能体现出刘老师热爱生活,顽强的生命的句子。这样,无形中引起他们的注意,加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3、课文中哪一件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教师指导学生概括课文中写刘老师的三件事并板书。 [板书:笑谈腿疾、旋转板书、放飞风筝]
(读书是自主的,自由的思想感悟,教师应该给予学生一个平台,让他们畅所欲言。)
正是因为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追求在无时不刻的鼓励着作者,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刘老师。
4.出示课件
5.指名读,齐读。(读出对刘老师深深的怀念之情。)
四、作业巩固:抄写本课生字新词
反思:
《理想的风筝》这篇课文作者用朴实的语言回忆了自己学生时代的一位年过五十的残疾老师,赞扬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对生活无比热爱的精神,表现了作者对老师深深的思念之情。文章中,作者细腻感人的笔触和刘老师坚强乐观、爱生敬业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这节课是第一课时,我从一点入手:
注重了朗读的指导。让学生在读中先对刘老师的形象有所感悟。在初读课文上,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先朗读一遍课文,然后,指名一些学生进行朗读,再进行一些指导,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这篇课文有深情的细腻的描写,也有点睛的议论,这些地方都是值得我们反复去朗读的,而也就是在这不断反复读书中,学生能够初步体会到作者对老师尊敬,佩服之情。
在教学过程中,因为事先对景山的学生的能力估计不充分。开场时,不够灵活的把握,导致,课堂不是很活跃。同时,还犯下了一心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有点赶堂了。这点,黄慧娟老师说得好:课堂应该讲究简单,过程简单、思路简单、教法简单。简单中培养学生的能力,简单中锻炼学生的思维。问题过多,过杂,只会适得其反。我铭记于心。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4《理想的风筝》文本很长,所以要挑最重要的教。因此在教学时我对文本进行了取舍,将文本的真正内涵捏在手中,不断打磨头脑中现有的理念。
在教学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这三件事时,我在思考能不能用三种不同的角度去引导孩子去研读,
但总的来说决不能脱离了文本,教学时我关注对人物细致的刻画,对有的词句要引导学生去揣摩。如:谈腿疾时的一个“笑”字,值得研究;写孩子们心里泛起一股酸涩的感情,“泛起”此次也要推敲;写板书,这一部分是否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有感情朗读;放风筝这一部分抓一些细节来谈感受,结合课文中的语句把思与读有机的统一起来,如单纯的抓住刘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这一问题来说的话,学生似乎有一种思维的疲劳,引不起孩子的兴趣,运用不同的.方法去处理相关的段落,达到了精读、品读的目的。
《理想的风筝》教学反思15初读课文,就被刘老师乐观、主动向上、热爱生活的细节描写所打动。再读课文的时候,我发现刘老师的形象在我心中越来越丰满了,我被作者浓浓的思念感恩之情所感动。三读的时候,我被理想风筝的丰富内涵所感动。于是,细节——情感——内涵成为我脑中的三个关键词,这个教室设计也便围绕这三个关键词展开。
读文多遍,内容多,挖掘点也多。怎么上,我首先决定抓“主题教学”。我从文中找到了一条线,用这条线贯穿整堂课的教学,这条线就是文中的这句话:“他将永远在我的记忆中行走、微笑,用那双写了无数粉笔字的手,放起一只又一只理想的风筝。”因为这个句子对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难度,而且也最能体现刘老师放飞的不单单是自己生命的风筝,放飞的更是一个个学生生命里的风筝,照应课题,突出了文章的主题。拎住这条线,我就拎住了这堂的主题,于是学生就紧紧地围绕这条线,从关于刘老师的三个事例中找到相关的细节,品读感悟,刘老师的形象逐渐丰满,刘老师的人生态度逐步彰显,学生对这句话的理解逐步深入,文章的主题也逐步清晰。
其次是“以生为本”。“学生已经懂的不学,说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也不学”。我在教室上给自己提出这样的要求。这篇课文中,事例很典范,文字表面的'意思很好理解,难体会的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情感。因此,我把立足点就放在让学生通过细节的感悟,去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但因为这篇文章很长,有1200多字,所以,我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抓住了几个点,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当然还渗透了一定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运用学习方式学习新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