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时间:2023-04-03 23:11:24 收藏本文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学反思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

作为高中第一篇文言文教学,这对于学生而言是有学习难度的,主要是因为学生的初中语文在教学上没有对语文语法进行落实,学生基础相对薄弱,这使得我们高中的语文教学显得很被动,不利于高中语文教学内容的纵深开展。同时,作为新教师缺少初中的教学准备,很难做到把初高中的教学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在教学中就需要注意把握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以此优化自己的教学设计,力求做到知识点的不遗漏及知识点的衔接。

为了更加细致的分析自己的教学环节和内容,下面,我简要的列出本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1、首先进入文本,让学生分成男生、女生两大组进行朗读,并进行对比、点评。从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文课的特色少不了朗读,这是在我的教学设计中要突出的一个重点,“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尤其是文言文的学习,也需要重视语文的语感培养,同时在阅读中提炼出文章的内容,锻炼口语表达能力。

2、《烛之武退秦师》这篇文章中,我抓住一个线索——就是:退!主要分为四个步骤,即①为什么要退? ②谁去退? ③怎么退? ④退的结果如何?从这个角度走进文本,进而深入文本分析,人物形象分析,作品分析等等。

3、在课文进行到最核心内容,即烛之武怎么退秦师这一部分时,又要求学生继续朗读课文,并且我运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了相应的语气,节奏,感情基调等方面的提示信息,请同学们根据提示进行朗读训练。

4、本课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就是讨论烛之武能够说退秦师所运用的游说艺术。深入分析烛之武说服秦君的三点理由,注意引导学生思考,能够更深入的把握文章的主题,并且理解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这种谋略的存在的出发点和原因等等。可以适当的扩展,目的是引导学生从中能够有自己的思考。

5、最后讲到晋文公被迫退兵,分析其退兵的最根本原因,从中归纳总结主旨,引导学生把握叙事结构。进而从课文学习中得到些体会,如写作中,或者口语表达中能够学以致用。

到这里,这是在汇报课设计中所希望展示的所有教学内容。从中可以发现的问题如下:

1、教学在备课过程中应始终围绕着三维目标的实现,不仅要备教案,备教材,更主要的就是备学生。所以教师应明确教学目的而实施教学计划,尽管这是一堂教学汇报课,但是却不应该因此打乱学生学习和接受的习惯,教学过程中切忌过急、过快的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为主,和忽略了学生学习效果的反馈。即我在本节课授课中应以学生为主体,而不是作为我的展示为主,忽略了对学生文言文基础知识的渗透,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文言文的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问题和困惑。

改进计划:在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之前,重点的是梳理课文中出现的文言文基础知识点的讲解,并且重视总结归纳,给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链接,同时适当的补充现代汉语语法知识,给学生打好文言文学习的基础。

2、在本课的设计中,围绕一个“退”的线索开展教学,虽然看上去目标非常的突出,教学思路很清晰,但是我却忽略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教学重难点的把握。在课堂教学中过于追求形式上的完美,而忽略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是以字词为主,以讲解文言知识为核心,进而扩展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理解。所以,我的设计中课堂结构分配不尽合理,应该把教学中关于“退”的几个不重要的问题一笔带过,因为不是重点,也不是考点,甚至可以跳过不讲,不占用学生宝贵的课堂时间。进而把文言知识点串联在课文教学的设计中,并力求当堂消化。同时,在课堂设置中应以教学目标为基础,“一课一得”便是收获,不求多、不求泛、而求透彻,应充分体现语文教学的特色,一堂课应以基础的'文言知识教授为主体。在此基础上,进行拓展教学,而不应喧宾夺主,把语文课变成历史课。

改进建议:在我今后的文言文教学中,要以学生为本位,优化课堂结构,细化每一个步骤。在课堂教学时间安排上要做到突出重难点,这部分要多花时间讲解,并且注重学生的吸收和理解。而相对不重要的知识点,教学中应简要的概括和总结,进行一下梳理,要求学生识记即可,不要在这部分的教学内容花费太多时间,导致课堂教学低效率。

3、我在课堂教学中,低估了学生的学习能力,设置了太多的小问题,使得课堂环节重点不明晰。有些问题实质是无效的提问,并且问的太细小就显得零碎,没有整体感。

改进步骤:今后在备课中要注意多设置大问题,并且组织好自己的过渡语言,使得上一个问题和下一问题间能够环环相扣,步步逼近。如:通过改变课堂设置的角度,在文章的核心部分“如何退”这一问题上,可以通过对人物形象的分析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多说,多思考,适当的给予补充。切忌以自我思想为导向引导学生说出教师心中的标准答案,不要太多的分析“策略”问题,限制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4、要注重实现传统课堂与有多种课程资源整合的课堂间有效的结合,要注意度的把握和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资源是很好一个辅助教学的手段,但不是主体,并且不同的课型有不同的要求,要明确并不是什么课都适用,所以教学应有一个清楚的认识,运用的好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问题中,我曾经接触过中学语文教学名师程翔,他的观点就是在某些情感类的文章教学中,有时候反而是传统课堂的教学效果更理想,不希望用外在的教学资源肢解了对课文情感的把握和理解,破坏了教学情境和气氛。而对于类似说明文一类文章的教学时,因为学生缺少直观的形象认识,缺少体验和感悟等,可以借助多种教学资源丰富学生的感官,进而更好的使学生深入理解文本,达到教学效果。那么,经过评课后,我也在思考,到底文言文的教学是应更适合哪一类的课堂?我也学习老教师的经验,学习同事的教学方法,并且在后面的文言文教学中实践探索,我认为如果能够较好的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在文言文教学中效果比传统课堂,即以教师主导走进文本的效果更好。当然,这一点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总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能过早下结论。

好处是:一、在多媒体等资源的辅助下,可以有利于教师展示已经梳理出来的知识点,给学生直观的展示,更容易把握重难点。二、在课堂中合理的运用,可以使课堂不那么沉闷,让学生多种感官受到刺激,保持注意力,激发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三、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思路,从而促使目标的实现等等。

要注意的是:一、课件上展示的是教师的教学思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经过学生的谈论后,教师最后给予纠正和指导。所以,课件上不要展示出标准答案。二、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水平的运用能力,课件怎么样才能更有效的辅助教学?是漂亮?是色彩、花样多变?是字体复杂?……所以,教师要加强自己媒体资源运用的技术,才能设计出 ……此处隐藏17288个字……究成果阶段

学生的小论文交上来后,我认真阅读批改。为总结交流做准备。虽然学生的论文有的不够成熟,有的观点又太偏激,有的材料不够充分,但我都一分为二地去看待它们,极力找出文章中的闪光点。以肯定、赞扬的评语为主,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那些好文章,我则拿出来在班上交流。让大家分享成果。在交流、研讨中,学生们学会了欣赏和发现他人的优点,学会客观地分析和辩证地思考问题,能够互相地取长补短,正确地认识自己,逐步丰富个人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性学习的总结与评价

这次课题研究研究,有做得好的地方,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好的方面就是:

(一)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处理材料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提高实践能力。

(二)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了文学艺术的熏陶,渐渐积累起相关的语文知识,学生不但阅读了文学方面的知识。还阅读了历史方面的知识,对春秋战国的历史、政治、军事、文化、人物、风俗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学到了许多教材以外的知识。

(三)培养了学生勇于创新的思维方式。在研究性学习时.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他们有很多的“为什么”,希望另辟蹊径,提出更新的见解。课文中蕴含的重要思想文化因素被发掘出来了。如:“国家利益最重要”,“知恩图报一一谈‘义’的重要”,“大丈夫能伸能屈”。此外.一些学生能够超越史实本身,把问题上升到对历史、现实与做人的高度去思考。如“不要埋没了千里马”、“守信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退一步海阔天高”。在分析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自己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

不足之处是:

(一)写的论文材料不够充分,论据不足。

(二)局限在就事论事上,问题不够深刻。

此外,学生还需要充实自身的'文化知识。

附:研究成果

《春秋无义战》

春秋是列国兼并时期。其时各国并立,你争我夺,社会混乱,烽烟不断。据《左传》一书记载,就发生过400多次军事运动,但没有一次战争是正义的。

《烛之武退秦师》一文中讲到,秦穆公被烛之武说服了,并与郑国结盟,同时留下杞子,逢孙、杨孙驻守郑国都城。秦穆公万万没有想到,秦晋两国由此加深了矛盾,并埋下了战争的祸根。

两年后,晋文公死了,适巧杞子又得到了掌管郑都北门的机会。杞子立即将此情况密报秦穆公,建议秦国“潜师以来”,征服郑国。秦穆公企图乘晋国丧君之机扩大霸权,不听蹇叔劝谏悍然发兵袭郑。晋国不容秦国扩张,伏兵崤山,与秦军大战,结果秦出师无功,兵败崤山。

这就是著名的峭之战,此役中,秦穆公的贪婪虚伪,刚愎自用使他不惜让军队劳累地去袭击远方的国家。秦军因疲劳而力量衰弱,远方的国家都做好了防备,秦军哪有不败之理?然而秦军兵败,秦国的百姓必然蒙受极大的灾难。晋国之所以出兵截击,无非是怕秦国的势力增强了,威胁到自己的地位。这次战争该不是正义之战吧?

再如《国语》所记录的《勾践灭吴》一文,吴国攻打越国就是为了侵占越国的土地。用文中的话来说便是:“吾能居其地,吾能乘其舟”。但在越国的金钱与美女的诱惑下,吴国太宰在吴王面前为越国说好话,从而放了越国一条生路,却给吴国带来了灭国之灾。十年后越国重整旗鼓,终于灭掉了吴国,这两国之间互相攻打,尔虞我诈,无非是为了一己私利,也就毫无正义可言。

还有,周厉王为了满足自己独霸天下的野心,连年出兵远征,国内财用不足,他便把河川山泽封为国家专利,禁止平民狩猎、打柴、捕鱼等,结果断了平民的一条谋生之路,弄得民心不服,怨声载道。他发动这样的战争更无法说是正义之战了。

《左传》中记载的著名大战,如城濮之战,邲之战,鞌之战等,都是春秋时期各国企图称霸于天下,为争权夺利而发动的弱肉强食的战争。所以说“春秋无义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4

我的导入语:

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般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和平。《三国演义》开篇第一句话“天下大势,和久必分,分久必合”要和,要统一,就有战争;要分,要分裂,也会发生战争。战争成了人类生活的常态,所以大量的历史文学作品会记录描写战争。在这些记录和描写中,有的表现大场面的敌我交锋,有的表现小场面的接触冲突,有的则表现无畏的英雄与超人的.智慧。在这些英雄人物中,有很多凭借个人的气魄和智慧扭转整个战争局面,甚至掌控一个国家的命运。几句话,可以毁灭一个国家;同样,几句话,也可以挽救一个国家。这些人物,就成了历史的传奇,他们超人的勇气和智慧成了他人顶礼膜拜的对象,但他们同时又是普通的人,和其他人一样,有爱,有恨,有欢乐,有忧愁,会后悔,会抱怨,会使性子……可见,尽管历史的长河从远处来,但历史的英雄并没有离我们很远,比如:烛之武。

我感觉这段导入语引起了学生对“烛之武”这个历史人物的兴趣,为了解这个人物,他们会认真阅读文本。这就为他们的讨论做了一个很好的铺垫。

这次我提出的讨论,实际上是发现、提出问题的过程。两个方面:一,记录自己解释不了的字、词、句。特别叫他们关注虚词和句式。还举了一两个示例;二,记录无法理解的课文内容,比如,郑伯,为什么叫郑伯,文中有很多不连贯的地方,这是不是不足。

要求他们分为词语、句法解释和内容理解两块,把所有迷惑不解的东西记录下来。

我认为这次讨论只是记录问题,相对简单。但经巡堂观察,很多组别居然提不出像样的问题。有的组别居然说没问题。这是个危险的信号,来源于艺术生对普通学科知识的相对忽视,我想他们初中时代,文言文的学习是远没有达标的,所以阅读文本,只浮于最表面的东西,无法发现问题。

讨论结果还在各组手里,只好等下节课看看具体情况,再帮助他们如何去发现问题。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15

做了一节新课程研讨课——《烛之武退秦师》,做完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首先力求打破以往文言文教学侧重教学“言”的局面,将重心放在“文”的教学上。整节课在一个中心任务的驱动下运行,那就是抓住烛之武说退秦师的语言魅力,让学生感受语言之美,思想之深,整节课都侧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以问题为导引,提前布置预习,让学生在课下分组研读文言意思,自己解决文学常识、字音、注释等问题。通过设置:“为什么退,怎样退,退的`结果”,“结合文本分析人物形象”“探讨烛之武成功的原因及意义”等问题,并通过课本剧的演出,逐层深入地推进课堂教学流程,让学生的学习流程逐步清晰地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始终处于上升趋势。

应该说这节课是我对文言文教学的一种探索,一种尝试,一种创新。我觉得在文言文教学中,应注重课程资源的整合,预设充分,在学生困惑时适时点拨,穿插相关资料,拓展教学容量,开掘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思维向纵深发展。从整个教学环节设计看,我是在努力尝试将文言文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为学生搭了一个平台,让学生一下子站位很高,不再感到文言文可怕,而是把文言文当作学之有趣,用之有益的事去学习。就是感觉学生的活动我应该再能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有不足之处还希望大家多提宝贵意见。

《烛之武退秦师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