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教学,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一名初中历史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一、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上八年级上册《鸦片战争的烽烟》一课时,让学生对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二、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
三、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青铜市或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四、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在十多年的历史教学实践中,我从未间断过写教学反思,我的课也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成为了他们最感兴趣的课程之一。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2一节好的历史课首先要让学生爱听,用学生喜欢的方式去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更重要的是对人的教育。新课程理念提倡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这节课我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本课教学既难又易,难的是教学方法难以突破,易指多数学生对这段历史比较熟悉,我综合多种版本教材的特点,把黄海海战和《马关条约》的签定做为教学重点,突出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特别是在引导学生分析邓世昌这个历史人物时,从责任感中体会爱国情感,从人格尊严感悟国家精神,以小见大,体现了教师的创新精神,教师通过谈话、探究、体验等多种教学方式,创设历史情境,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课堂气氛和谐融洽,学生学习状态精神饱满。
这节课我主要做了三个方面的努力:
1、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在这节课当中体现了老师新课程理念,比如说《马关条约》内容这部分不仅让学生知道条约有哪些内容,老师还引导学生利用图表的方式与《南京条约》对比分析,让学生在对比分析的'过程中,深刻认识《马关条约》给中国带来了哪些严重的危害,教师还引导学生分析认识《马关条约》给日本带来的一些影响,这样的做法,培养和训练了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和理解问题,老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时候,是从问题入手,环环相扣,然后是层层深入。在一个接一个的问题探究中,使学生思维活动始终在进行着,并且在思维活动中得出自己的认识。
2、教师不是教教材,而是用教材教。本课点睛之笔是对《马关条约》的教学,教师打破了传统模式的束缚,对《马关条约》的内容和影响进行重新设计,让学生认识到《马关条约》的签定,中国失去的不仅仅是物质,还有精神层面的,那就是尊严,通过让学生感悟到通过本课学习,我们不要积聚仇恨,而是自我反思和警示,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3、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节课当中,我选用了黄海大战、《马关条约》签定和部分历史史料等相关的片段,学生观看过后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学生在谈感受的过程中,进行感悟。如我在课堂结束部分引导学生学完《甲午中日战争》后,你有什么心情?请用一种颜色来代表,并说明为什么用这种颜色?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符合学生的从形象到逻辑的认知规律,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当然,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一定很好,但我也应该对我的探索进行反思、总结。整个教学中,不帖标签、不灌结论,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又有客观、理性的分析和梳理,站在思想史的高度对历史进行阐释与理解,给历史必要的宽容,现实的回答。正是基于这样的认知与实践,在平实的教学过程中,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思想”的魅力;在饶有兴趣的情境中体会思想的魅力。
在课堂中,我也分明感觉到学生的回答是自己内心流淌出来的,有自己的见解,而不是照着课本读。“润物细无声”,我想,这恰恰是思想的意义与力量所在。同时,在这样的过程中,关于黄海海战、《马关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影响等核心知识,相信学生不必于课后再去死记硬背,因为,这已内化为他们自己的认识和理解了。
诚然,因为是一节“原生态”的课,也有瑕疵,如时间的把握、教材的取舍、语言的过渡等。好在叶谰教授早说过,真实的课总会留下遗憾,聊以自我安慰。不过,伴随阅读而生、不乏亮点的教学设计,足以给自己更坚定的信念:教师生涯,阅读作伴。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3课堂实效性的提高决定于课堂上各种教学资源的利用情况,如何激发课堂活力打造魅力课堂,我认为教师对教材资源的挖掘、学生资源的挖掘、教学方法的选择、多媒体的利用等至关重要。教师应研究教材,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因而恰当处理教材。这节课在利用教学资源有以下特色:
一、以主题立意的方法组合好图片
能呈现图片不算开发资源,乱摆放图片就象是农业的粗放经营,效率低下,所以本课以立意为线索,组合好图片。如新文化运动的背景,突出袁世凯破坏民主共和,实行专制统治,恢复封建传统秩序,在选择图片时,首先以对比的形式,把孙中山的理想,临时约法的精神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作对比,形成鲜明的对照,其次,袁世凯的倒行逆施用“跪”的图片作为专制的象征,以迫害妇女的“裹脚”作为愚弄百姓的象征,让学生更具体地认识新文化运动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二、视频、音频的适当剪裁和适当运用
视频音频资源能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在选择这些资料时要注意清晰度和实用性,避免时间过长。在选好素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剪辑和补充适当的文字介绍,本课《兰花草》一曲是脍炙人口的一首旋律优美的歌曲,我并没有直接把歌词放出来,而是在播放歌曲的时候,把胡适的白话诗打出来让学生欣赏,同时把有关咏兰的古诗的文字摆在一起,让学生一边欣赏歌曲,一边思考和歌曲相关的 ……此处隐藏4903个字……处于青春期,是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期,而历史课堂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最好的思想阵地。学生在历史课堂中不仅要收获生动的历史知识,更应学会阅读、学会思考、学会分析,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现象,从历史中获得感悟,从而指导自身人生之路的发展。只有在历史中汲取力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发展为符合时代需求的具有核心素养的国际化人才。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9课《七七事变与全民族抗战》就是很好的课题,能充分借助于历史知识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然如何体现历史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还需要不小的努力。如何在本课的教授过程中能够“潜移默化”地渗透“爱国”这一核心价值观更是不小的挑战。
回首旧中国,从晚清开始一次次的被侵略与反侵略,使得中华民族承受了深重的灾难,而西方列强的疯狂侵略、瓜分中国,使得民族矛盾日益尖锐,中华民族面临着巨大的危机。为实现民族独立,避免亡国灭种的可能,中国人民团结起来、中华民族终于觉醒,此时中国人的爱国热情从未这么强烈过!但如何把这样的爱国情绪传染给生于21世纪的中学生呢?历史的细节就很能说明问题。在本课的教授中,出现了一张张历史人物的照片,尽管大都是黑白画面,教师也并未特别说明,只是把这些画像结合历史人物所做的事情所说的话,相互映照。同学们通过自己的观察与思考,配合照片中的各种表情和动作,从而自觉自发的给冰冷的文字赋予了“人性”:他们或高或矮,或胖或瘦,或穿戎装或着便服……不变的是他们曾经存在过,在历史的画卷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不仅仅是历史人物,哪怕是没有生命的卢沟桥和其上的石狮子,教师也能赋予其“生命”,在本课第一子目“’狮醒’卢沟桥:卢沟桥事变”的教授中,借助无言的建筑,赋予他历史见证者的绝佳身份,尽管屹立千年不倒的卢沟桥在1937年7月增添了一些新的伤痕,卢沟桥上神态各异的石狮也有一些弹孔,这无疑是文物古迹的缺陷和遗憾,但同时也让学生领悟到过往中的历史事物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境遇,历史遗迹所拥有历史的沧桑感也是一种财富,在今后的人生之路上更要学着铭记历史,从而有所得有所悟。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2经过这一学期的课堂教学,我的教学理念有了很大的转变,在没有登上讲台之前,我一向在思考作为历史老师我能教给孩子们什么,而这学期的教学工作告诉我,要想让学生学好你所教授的学科,就得让他们对你所教的学科感兴趣,而在教学这块沃土上,语文、数学、英语几乎占领了学生大部分时间,这又使得我深感疑惑。于是我十分注重一边尝试,一边反思,我渐渐领悟到,只有爱学生,并且懂得怎样去爱,才能收获学生的课堂好感度。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让他们产生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和稳定的学习情感,这些对于提高历史教学质量尤为重要。
1、历史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多种手段创设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历史情境,多媒体课件能够以其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具体形象的展现出各种事物的现象、情景、过程,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对南宋的商业进行讲解时,我设置了一个穿越场景:如果能够穿越,你选取去南宋临安城还是唐都长安,理由是什么。这样设置问题的话学生就能够完全参与到课堂之中了。
2、要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平时教师就应多花费心思做好培优转差工作,对待学困生就应多与他们交流,了解他们的具体状况,多帮忙他们,鼓励他们理清历史线索。
3、对于历史人物的分析评价要多采用历史比较分析法。对于历史人物或事件进行比较分析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但是大多简单雷同,学生听起来感到枯燥乏味,如果有所延伸效果就大大不同,例如,将郑和与哥伦布进行比较,无论在航行时间、规模、次数等,郑和都要超过哥伦布,但是为什么哥伦布比郑和的`影响更大呢,郑和不计经济效益的朝贡贸易违背了经济规律,给明政府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而哥伦布的远航引起了价格革命和商业革命,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总之,初二历史教学仍有许多需要反思与总结的地方,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爱上历史,会学历史,体会到历史课堂的乐趣。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3本节课的最大亮点是历史和现实结合的思维得到很好的贯彻,从九一八事变和现实的日本做法结合到西安事变情景剧的扮演,将学生从现实拉回到历史中去。充分利用教学,发挥德育渗透作用。让教学教育是为现实服务。历史教育对学生发展的作用,以学生的认知发展为中介,即学生能力的提高的前提是原认知能力的提高。因而在本课的课外思考题的布置上,充分地注重教育的现实性。体现读史明智的思想,具有现实的教育意义。
但是,结束本节课还有一点疑惑,如何很好分配学生的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时间,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应把学生自主独立思考放在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以此来内化基础知识,落实情感目标,通过合作探究达到融会贯通,博采众长,从而深化对本节课内容的深化认识。所以教师应该根据课型和授课内容,灵活把握自主独立学习和合作探究学习调控。这一思维应该贯彻到今后的教学中。
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收集有关抗日战争时期的历史故事,在班上交流。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4“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尤其我们现在倡导的高效课堂,在教学中的具体体现就是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课堂上的真实展现。学生是活生生的个体,思想不一样,个性不一样,在课堂中就会有各种各样的状况出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课堂突发事件。如果课堂突发事件没有得到有效的处理,会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更谈不上是高效教学。
当课堂出现突发事件时,不要在自己情绪激动或学生情绪过于激动时与学生谈话。人在情绪激动时,特别是在气头上极易口不择言,有时可能就会说出伤害别人的话,往往给他人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学生出于保护自我的意识,他还会当场对老师进行反击,恶言相向。这样不但使师生关系恶化,也在班级中产生不良的影响。因此,在产生冲突后,老师应该冷静一下,也才能使课堂教学有序的进行下去。
课堂情景是极为复杂的,即使教师备课再充分,也难以设想到课堂中会出现形形色色的情况和事件,这些都在挑战着教师的.智慧。因此,教师需要保持应有的耐心、宽容心和爱心。“亲其师、信其道”,只有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去听你的道理,接受你的教育,你的教学才富有成效。
八年级历史教学反思15本单元叙述人类从产生到公元1500年这一时段区域文明发生、发展和衰落的历史,分为上古、中古两个阶段,涉及了大河流域出现的四大文明古国和地中海区域出现的希腊、罗马文明等有趣内容。因此,通过图片及相关视频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希波战争和亚历山大东征等历史事实,增添课堂的生动性。通过学生和老师搜集相关资料,学生领略到世界文明的.文学艺术的精华,明白三大宗教对世界文明史发展的影响,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从而培养了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
本单元涉及雅典民主政治等较抽象的概念,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互动释疑突破本单元重难点,进一步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学习历史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