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时间:2023-03-27 01:05:41 收藏本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

语文在高考中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在生活、工作中的作用更为重要。但是,教学中,我发现有些学生,读书的时间越久,语文学习的热情越低,尤其是到了高三,更是轻视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此刻我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及成因作一些分析,并试图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表现

1。漠视语文

漠视语文的学生表现为对语文的学习抱无所谓态度,常常是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有时间就做,没时间就不做甚或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个性是语文基本功较好的学生,认为语文过去学得不错,能够先放一放,临上阵前再搞突击,于是,语文就被他们打入了“冷宫”。他们认为语文可学可不学,因为学得再认真,在高考中也考不到数理化那样的高分,不认真学,分数也低不到哪儿去。

2。应付老师,平衡自己

这些学生迫于高考和老师的压力,对语文的态度比冷漠型要用心些,但也只是应付,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学习计划,只是满足于上课听讲,课后完成老师布置的书面作业,满足于老师问起时,有“我已认真学过了”的回答;扪心自问时,也能够“我已努力过了”聊以自我安慰。他们从不对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作用心的思考,从不对学过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更谈不上读一些课外书籍,学习始终处于被动状态。

3。担忧焦虑却不知所措

这类学生对学习语文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但由于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必须的努力,但考试成绩不见提高甚至出现倒退,于是,他们便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怕上语文课,怕碰语文书,对能否学好语文存在忧虑。随着考试的临近,情绪极度紧张;考试时不能集中注意力,知觉范围变窄,思维刻板,情绪慌乱,时刻担心失败,并想象失败后的情境,无法发挥正常水平。这样几个轮回之后,他们有种一筹莫展的感觉,不明白该怎样办才好。

4。投机取巧

有些学生不是不能学好语文,也不是不明白语文重要,而是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试题全部来自课外,抱着投机取巧的心理,大搞题海战术,这天一套资料,明天一套试题,见题就做,企图能够“碰”上高考试题,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还有一些学生,题目也不做。他们抱着“我聪明”、“我运气”的心理,等到考场“超常发挥”。这是一批最典型的投机取巧者。

二、成因

1。认识的偏差

有的学生不能正确认识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潜力。而这些潜力的提高需要我们一个一个词语的积累、一篇一篇文章的阅读、一次一次说话的练习、一个一个片断的写作,就像砌房子一样,一块石头、一个砖头、一抹水泥、一张瓦片、一颗钉子、一根木条,你就得一点一滴的垒和砌,嫌麻烦就不行。而有些学生对语文学科的这一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认为上课听听、课后做做练习就能够提高,从不注意观察生活,从不读课外读物,从不多写一篇文章。抱着这样的认识学习语文,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近几年来,为有利于对考生潜力的测试和人才的选拔,高考命题材料几乎全部取自课外,有些教师和学生便产生了一种错觉,课本对高考已经没有作用,于是,本来就有投机心理的学生对复习资料倍加青睐,却把语文课本束之高阁。殊不知,“教材是个例子”(叶圣陶先生语),高考试题与教材的关系是“流”与“源”的关系,正所谓“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

2。学生自我调适潜力不强

学生偏科,因素很多。进入高中,尤其是高三,还偏科,重理轻文,则主要是因为理科的题目透明度高,答案标准,成就感强,而文科的题目透明度低,答案模糊,就是花了时间做了,也不知对否。个性是写作类题目,有时是绞尽脑汁、搜肠刮肚写出来的,自认为不错,常常因偏题等原因被老师判为不及格。与其这样吃力不讨好,还不如去解理科题目,“解题目多带劲,解出一道难题多够刺激”。就是喜欢文科的同学也宁可花时间在政治、历史上,因为这些学科投入少,见效快,在这种心态下,一些本来对语文感兴趣、语文学得较好的学生对语文学习也失去了热情。再加上高三复习阶段,各科老师都感到课时紧,任务重,往往透过发资料、做作业的方式挤学生的课余时间,真是“无边作业萧萧下,不尽资料滚滚来”,学生的课外时间都忙于完成这些需要上交的书面作业,不知不觉就把“语文学习要多读书”这些无需上交的“软作业”抛到九霄云外了。

三、调控措施

1。变语文教学目标为学生的主体需要

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需要能生成目的,目的能推动行动,行动能优化心态。高中学生学习语文之所以出现种种消极心理,很大程度上是部分同学认为凭着十多年积累的老底够了,“我不需要学了”,如果能让他们自己发现知识上的“空洞”,产生“我想学,我要学”的心理,他们就能付诸行动。因此,教者要善于把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需求,因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离开了主体的用心性和主动性,效果当然不会很理想。

2。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诱人的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爱因斯坦也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可见,爱好和兴趣在学习活动中是十分重要的,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者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实践中,虽然我不善于创设诱人的情境,但我感到就应朝这方面努力。因为这样做,能够有效地激发学习兴趣,激活课堂气氛。这种以俗解雅的方法,在教学中显得简单风趣,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复习语文的兴趣。卢梭说:“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我想,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真的能化“压力”为“魅力”,让“学生喜欢你教的东西”,学生学习语文的消极心理就可逐渐消除,而走向用心。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2

从教十几年了,上了无数堂课,有成功也有失败,但没有一堂课比这堂课让我更清楚地认识自己,它时常在我脑海中重现,提醒我艺无止境,自己的差距还有多远。

那是教了几年政治后重新教语文的一次竞赛课,虽然是新教材,但我还是不慌不忙,心想,就凭十几年的教学经验,一堂课算什么,随便上什么都行,我当时就选了《绿色蝈蝈》。应该说我还是用心准备了的,毕竟是第一次在学校上语文公开课,教学目标、教学资料、教学步骤包括课件都做了精心的安排。我的教学设想是这样的。1、导语:从轻快的圆舞曲《维也纳森林的故事》设置情境,引导学生想到森林、昆虫,让学生回忆童年时玩昆虫的体验,自然而然地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放松、让课堂活起来。然后,让一两个学生介绍一下自己熟悉的昆虫,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明白,要介绍好昆虫并不容 ……此处隐藏11630个字……深,表达不清。一部分学生依旧是听,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没完成。今后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学相长。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4

关于这堂课的设计,最让我犹豫的是主题的提炼,总想不好一个更好地走向。其中关于“不因个人喜好而影响对人、对事的客观公正的判断”的确定是毋庸置疑的。其实本篇文章可以多角度挖掘。所以最后设计让学生自己说收获,来引导总结。可能因为时间长空不够到位,导致主体探究提升方面并不深入,学生只提到了一两点,而且我也来不及拓展,造成了本堂课最大的遗憾。

非常有幸能接受陈为群老师的意见指点,使我对这堂课有了更全面、客观地认识,结合陈老师和前辈们的意见,做了以下几点反思。

1、语感教学有个过程,这个过程包含于文本解读。具体包括,如何通过品味语言解读文本,挖掘语言背后的内容,感受语言的魅力。在《猫》的教学过程中,抓住关于三只猫的不同性情以及“我”和家人对他们不同的态度语言,作为感知主题的两条线缓缓推进,意在水到渠成感悟主题。

2、设计替“我”说出几句话的环节(可以书面或口头的形式展开),本身也是一种语言的训练,这是语感教学除了品味语言外的另一种形式。这些中间环节的设计,需要注意的是,任何创造都是来自本体,不要搞一些形式化的“作秀”,或是脱离文本的内容。任何课堂形式的创造都要体现有效教学的原则。

3、读——要成为语感教学的手段,不要为读而读,或是随行所为,想到了就让学生读一下。朗读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具体在课堂中,如当学生无法理解而造成“僵局”,可以通过“我们来读读这些句子”化解。或者当品味了一些精妙语句后,可以通过朗读感知其中的妙处或情感。真正做到以读促解,以解带读。

4、除了朗读训练外,字词的敲打需要更注重精读、细读,停留的地方还需要多。例如,抓住3只猫“是怎么来的`”。前两只都是自己或家人主动要来的,而第三只猫是在门口捡到的,从而得到花猫地位的卑贱。又比如“晒太阳”的细节也各有不同,花猫是“蜷伏”,感觉很凄凄,可能平时对它并不好。又比如“若有若无”引出后,可以追问,“还有那些此配合它”。总之,这些“点”应该再明确、最多点、再停留。又如,在引导“为什么冤枉,是因为不喜欢”这个问题时,抓住“一定是……一定是……”,表现这种偏见已经是根深蒂固了。

5、主题探究方面,学生可以领会的部分,可以简单的提到,甚至是不讲,教师更要去考虑一些学生不能了解的。如本篇文章可思考:这三只猫他到底喜不喜欢?有人认为它其实对三只猫都不是喜欢,纯粹是兴趣爱好,当作宠物看待,人并不尊重这些生命。主题可以引向同情弱小上来。结合作者的写作背景,揣摩其写作的意图,这点主题的提升是合乎情理的。这也就给我们这样一个启示:解读文本,要对文章的写作背景、目的进行了解。

正如我的导师赵飞燕老师所说,语文课堂永无满足,永远在不断修改完善中的前进,她的这种精神对我触动很深。就好像在修补一条路,我们应该不时地看看我们曾做过的:不平的地方再磨一下或填补一下,或者在道旁栽一些花草树木。如此下去,相信有一天当我们回过头去看,这必定会是条花团锦簇的康庄大道!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

一、初读,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三分文章七分读”,语言优美生动的美文更需要通过吟咏朗诵来传情和悟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语感,提高审美能力。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品味与朗读。(下文为发言摘录,朗读略。)

师:宗璞描绘紫藤萝花的笔触细腻传神。通过刚才的自由朗读,相信大家一定有许多美的体验想要彼此分享。现在就请大家踊跃举手,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这样处理朗诵(重音、语调和语速)的理由,可结合语句所写的内容、运用的修辞手法、字词的内涵作用等来谈。其他同学闭目聆听朗诵者为你带来的“花之歌”,并在你的脑海中再次描绘出那紫藤萝花开的图景。

生1:……我认为要重读“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中的“挨”、“接”、“推”、“挤”四个字。因为这四个字形象而生动地写出了花的繁盛。“挨”、“挤”二字让人不禁浮现出花多得一朵和一朵紧紧地贴在一起,连空隙儿都找不到的画面;而“推”、“挤”二字将紫藤萝花写活了,仿佛一群孩子在互相打闹。赋予静的花以动的美感,表现了作者对花由衷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生2:我认为“好不”二字也该重读,以突出花开之闹,另外,整句话读时应带有一种欢快的感情。

二、细读,探析文章的思想美

紫藤萝花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鼓励了作者生活的勇气,安慰了作者痛苦的心灵。虽然这一切都是作者以自己的细腻与爱心在体查物情,品味景物,但这也正像是花儿在对作者说话。所以,在探析文章的思想内涵时,索性变换一个角度,让学生想象花儿诉说的心情故事,挖掘出文章深层的蕴涵来。(起初学生不太打得开思路,我作了适当的引导:如说说阳光,说说心情,说说生与死,说说得与失,说说幸运与不幸,说说理想与现实,说说昨天、今天和明天,说说小生命与大生命等等。)

师:《宗璞散文选集》序言中说:“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作者从紫藤萝花儿那里得到的启示和鼓舞其实也正如花儿在对作者说话。现在,我们也来叫醒心灵的'耳朵,去倾听这富含启迪的“花开的声音”,你,“听”到了什么?

生1:我仿佛听见花儿告诉我,生命长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早已流去,无法更改,何不用一颗乐观积极的心把握今天呢?

生2:我认为花与人遭遇到的不幸或许也是一种幸运:经历过桎梏的紫藤萝花更懂得珍惜绽放的机会。经历过苦难的人才更会珍惜生活的浪花。所以不幸与幸运并不是绝对的,我们要乐观地看待一切不幸,用快乐去改变它,这就是我所听到的“花开的声音”。

生3:我听到花儿说,花开正是为了花落,花落也是为了花开,生是无尽的。花开一季,虽短暂,已在幸福中铸就了生命的永恒。

三、品读,诗化文章的启迪美

在领悟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考虑到作者是以诗意的笔调来写这篇散文的,所以我设计了本堂课的第三个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将自己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成一首短诗。这一环节的设计既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深入领悟,又能够促进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根据扬州最近的热点话题,创设特定的情境使学生自然地进入“角色”,激发起创作的热情和兴趣。

师:这些日子以来,韩冰,一个生如夏花的女子,一个患胃癌已至晚期的女子。毅然决定捐出自己的眼角膜和遗体。她在即将走完她年轻生命的时候,走进了每一位扬州人的视野,走向了每一位扬州人的心灵深处。她就像宗璞笔下的那一树紫藤萝花一样,美丽,坚强,开朗。近期学校团支部准备去探望她,祝福卡的封面已经绘制好了──一树灿烂而不见尽头的紫藤萝“瀑布”,现在就请同学们将你对这篇文章的阅读体验写成一首短诗,作为内页的祝福感言送给她。让韩冰也来听一听那紫藤萝“花开的声音”。

《七年级语文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