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26 01:05:51 收藏本文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

在本堂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成功之处有:

1、课前预设充分、学情了解清楚。

古典白话文和现代白话文在表达上有很多不同之处,词语的古今义不同,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先质疑,再引导学生借助注释理解,为进一步理解课文作好铺垫,又教给了学生学习文言词的基本方法。

2、为学生创设了语文实践的机会。

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何提高?就是为学生创设大量的语文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方法。如:引导学生抓关键词串讲课文主要内容,再如:抓住神态、动作的.词句,揣摩严监生的内心活动,从而体会作者抓住细节描写的方法及其妙处。

3、立足教学,作为选入教材的文本,我在审视文本、原著和作者之外,还得关注了编者意图。教学努力体现阅读课本质,切准小说教学的特点,扎扎实实引领学生投入文本学习,真真切切体味人物形象。读出形象,读悟性情。在读悟过程中关注阅读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包括文本解读、拓展想象、感悟补白等,让学生对“一个名字”、“一个场景”留下深刻的印象。

4、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作者精妙的写作方法。教学的支点落在“两个指头”这个经典的语言现象上,落在作者对人物神情、动作的“三次摇头”的细致描写上,从理解、体味再到内化,让学生体验到作者在刻画这个人物形象上的巨大的创造力,致力于实现理解语言内容与学习语言形式的和谐统一。

5、精彩的生成也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正是这样充分的教学预设,使得学生在课堂上准确精彩地理解了古白话文文言词。如:一生说“郎中”就是医生,另一学生马上补充说是指“中医”。学生还走进了人物内心,读出了严监生“三次摇头”背后的心路历程。再如:在体会作者精妙写法的时候,学生对“三次”的描写能触类旁通,深刻领会。最后水到渠成,读出了严监生吝啬、嗜钱如命的本性。

有人说,课堂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堂课上,由于教师语言积累不够丰富,对学生精彩发言的点评不够到位,今后我将继续在这方面努力!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2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五下第七组一篇经典的文学性文本,节选自我国古典讽刺小说《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个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这是一段绝妙的描写,虽然只有区区三百字左右,但是语言精炼传神,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活脱脱地展现了一个爱财胜命的吝啬鬼形象。“两个指头”的招牌动作跨越百年的文学长河,定格在了读者心中。

细读这个经典片段,可教的点还真不少。一是疑难字词。古代白话文不少字词的用法与现在不太一样,虽然课文附有部分注解,但还是有些词语需要理解。二是内容学习。为什么“诸亲六眷都来问候”?为什么“赵氏说罢,忙走去挑掉一茎?”需要弄懂。三是人物形象。一个活脱脱的守财奴形象。四是语言特色。语言精炼传神,如听了二侄子的话后,病入膏肓的严监生竟然“两眼睁得滴溜圆,把头狠狠地摇了几摇”,一副什么都可以忘,但银子是绝对不会忘的贪婪样儿。五是叙述手法。课文把严监生的严重病情与牵挂区区两茎灯草的动作进行对比,以旁人的动作和语言衬托严监生的动作和内心变化。六是拓展阅读。由于是节选,课文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零碎的、不完整的,学生要全面感受人物形象,只能去阅读原著。这么多的内容要在一节课里完成显然不可能,也无必要,所以必须来一番取舍。取舍的依据是什么呢?那就是课标的学段目标、教材的编者意图和学生的现有水平。

课标在第三学段明确指出:“要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因此,随着年段的增高,引导学生揣摩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内容;从教材的编者意图看,把《临死前的严监生》放在“人物描写一组”中,其用意从总题目“人物描写”四个字可见一斑,况且单元导读中提示:“学习本组课文,感受作家笔下鲜活的人物形象,体会作家描写人物的方法,并在习作中学习运用。”从学生的现有水平看,虽然在第五组的“名著之旅”中,学习感受人物形象,但并没有受过描写人物方法的专项训练,而课后习题、单元习作等都不约而同地把目标指向“感受人物形象”、“体会描写方法”这两大落脚点。以此对照各学点,把“通过品读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的语句,揣摩严监生内心活动,感受人物形象,在尝试模仿写话中初步习得作者抓住典型动作、神态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式。”作为核心目标定位是比较适宜的。

确立核心目标后,该如何“紧扣核心目标,分步推进落实”呢?我想,“模仿迁移”的关键是之前“方法的习得”。在这一方法的习得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的难点是什么?教师需要做怎样的引导和化解?这是我们在课前需要思考的。在试教过程中我发现,学生能很快聚焦严监生临终前与亲人交流的场景,也能笼统地感觉到作者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来表现人物的特点,语感好的同学能体悟到人物的吝啬,也有一些同学认为是节约的表现。同时很多文章中刻画人物的方法大都是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等来写,这篇课文也是运用这样的描写方法,它的表达效果到底是如何凸显的呢?学生似懂非懂。所以在课堂上,我就运用了“同桌互读,关注动作描写——师生对读,凸显神态描写——想象练笔,揣摩内心想法——感受形象,习得表达方法”的分步操作方式来化解难点,让学生感受人物的特点,体会描写的精妙,从而习得方法,迁移运用。

从今天的课堂操作来看,存在的问题的确很多。

“三次摇头的`比较”本意是在学生交流中先关注这个摇头的动作是有变化的,“狠狠,把眼闭着摇头,两眼睁的滴溜圆”这些词眼把动作写得更具体、更细腻;“然后在此基础上抓住这些关键词来揣摩人物的内心活动。可是今天学生在这一个环节的理解已经比预设更深,直接触摸到了人物的内心,所以,通过练笔来揣摩内心的环节就可以在这儿整合,跟上,重点引导学生学生在动作、神态的描写中体会严监生在众人老是猜不着的情况下着急、生气、无奈、绝望的丰富心路历程。这样学生不仅弄懂人物动作背后隐含的信息,更重要的是明白了课文是如何抓住人物的典型动作来表现人物性格和形象的。这一处的小练笔理想的做法是学生试着写三处,这样更能感受到严监生的完整心里历程,

张老师提到的“适时补充讲话时的身体状态”这一策略,当时也考虑过,主要抓住课文对病情的描写,在对比阅读中深入体会动作描写的精妙。课文开头用了许多笔墨,层层深入地把严监生的奄奄一息、行将就木的情状渲染得淋漓尽致。这样写的目的,一是交代了动作描写的必要性(严监生不能说话、只 ……此处隐藏13545个字……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所以,老师还要起到一个良好的主导作用。另外,根据单元训练重点,我还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学生学习本文作者的写作方法,用细致的动作、神态来描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让学生学以致用。

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本册课本,像这样选自经典名著的文章还有很多。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4

《临死前的严监生》这个片段节选自《儒林外史》第五回,记叙了严监生临终前因灯盏里点了两茎灯草,伸着两根指头不断气,直到赵氏挑掉了一茎,才一命呜呼的故事。作者以充满讽刺的手笔对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神态作了细致的刻画,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活生生的吝啬鬼形象,可谓是人物描写的经典之作,较之巴尔扎克的《欧也妮·葛朗台》也有过之而无不及。

前人评说严监生:“二老官空拥十数万家资,时时忧贫,日日怕事,并不见其受用一天。”这正是严监生一生的真实写照。在小说里,严监生是一个很有钱的人,这其实是说明他不是一个点不起两茎灯草的人。那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严监生那种爱财胜过爱命的吝啬鬼形象呢?我觉得只有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反复的`朗读和感悟,透过严监生的动作、神态,才能走进他的内心,体会到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方法。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做的:

一、搜集课外资料,丰满人物形象。

在上课前,我就让学生读了《儒林外史》的第五回,使他们对原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在教学感悟严监生这个人物形象时,通过补充严监生的背景资料,了解他的家庭背景,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二、细读文本,抓人物的动作、神态,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在学习严监生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的时候,我抓住文中“两根指头”这一细节,让学生感悟、思考:严监生都已经病得奄奄一息了,为什么还伸着两个指头,这两个指头代表的到底是什么呢?通过这样一步一步的引领,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走进人物内心,真正感悟到严监生的吝啬。

三、感受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方法。

在对文本有了深刻理解后,我让学生再读课文,找出严监生临死前的动作和神态描写,并根据动作神态的变化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让学生意识到严监生把一根灯草看得比生命、亲情、财产都重要,这就是吝啬。其实,对于这一人物的理解,也许不同的人去读,会有不同的感受。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在阅读教学中要强调多元解读,强调独特感受和体验,但是任何作品的价值都有一个主流解读。主流解读是大多数读者的理解和体验,也是我们解读作品、理解作品的基础。另外,课堂上设计小练习,让学生尽情发挥,学以致用。这篇课文出自我国著名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教学这样的课文,我们到底要教给学生什么?怎么教?如何将这类课文置于大文化背景中,既让学生理解课文,又能掌握写法,还能真正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是一个巨大的难题。“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也许,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有更大的收获。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15

今天在市里举办的小学语文教学研讨会上做了节课,题目为《临死前的严监生》。

在教学中,我努力扎实地做好以下几件事:

一、读的落实

好的阅读教学课一定呈现出“读好”的层次性:先求读正确、读流利,再求读有所悟、读进文本、读进人物、读进作者,最后达成的状态是读得有感情、有韵味。

本节课,为了达到读好的目标,我的操作是这样展开的:

1、学生自由读文,读准字音。

2、请几位同学分句朗读,教师边听边正音。

3、学生带着理解读,教师进行初步的朗读指导。

4、学生听老师读,边听边想象画面。

5、默读质疑。

6、浏览勾画重点语句。

7、提炼描写动作、神态的语句读,发现细节描写特点,品读悟法。

8、还原回语言情境中读,走进人物心里。

这样层层推进,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领悟表达方法。

二、词语理解的落实

将阅读教学做实,不浮光掠影,不浅尝辄止,一个重要的指标就是词句的理解和运用务求落实。本节课的词语理解,我采用以下方法:一是让学生学会利用注释理解词句,如“监生”、“一声不倒一声”的`意思。二是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句,如多音字“挑”在语境中选择正确读音,还有“诸亲六眷”结合上下文理解;三是抓关键词理解词句。如抓住“头摇了两三摇、狠狠摇、闭着眼摇,伸出两个手指头、越发指得紧、指着不动”,深入品读、理解、对话。让词的色彩与生命在学生心灵中活现起来,同时,使得人物的奇特表现与鲜明个性,在学生的心灵世界活现起来,词句意蕴立体化了,人物形象也就立体化了。抓好词句的落实,阅读教学才能出彩。

三、学习写法的落实

阅读教学是语文全部基本功训练的载体,绝不能只限于“读”和“理解”,在阅读教学中要落实写,进行读写结合,本课的“写”,一是在阅读理解中领悟写法,这是“潜作文指导”;如“课前热身”猜一猜,抓特点描述一些经典人物形象;抓关键词语感悟作者对人物形象传神的描写;一是想象说话。结合深入品读,教师根据文段叙述,有意留下说话空间“他想说”,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同时走进人物内心世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阅读想象力和口语表达能力都得到了极好的培育和发展。

虽然课堂上,我有序地把我的设计意图都展现出来,也得到了与会老师的好评。但自己细细品味,这课却有那么多的不理想。

其一、课堂进入匆忙。连自己都不知道为什么,我会很匆忙的就开始上课。本以为准备好了,但刚刚进入第一环节,便感到与往日的课上感觉很不一样。课前与学生交流沟通不够,不了解学生状况。自己随便的上了课,学生也随便的跟着上了课。老师和学生便没了默契。

其二、时间掌握不准。最大的感觉是心中没数。比如,在初步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环节,指导学生读描写严监生动作神态的语句时,我告诉学生突出动词效果会更好一些,学生始终读不出效果,我的示范读来的有些迟了,这就耽误了时间。

其三、评价实效不高。

课堂的亮点应该是生成的精彩。但我的课堂恰恰缺少这些,或者说是我让生成的精彩转瞬即逝。对于学生的回答,我的评价语很多时候只是达到评价的目的却没有提升的作用,自己缺乏评价机智,课前的储备不足。

下课后的第一感觉就是这节课涩涩的,这都不如我昨天的试讲的效果。反思,我对这节课没有成竹于胸,以使我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到课堂,投入到教学中。课前的功课没有做足做好,便不会有理想的课堂

《《临死前的严监生》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