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教学内容:《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所作,文中通过对承天寺景色的描写,表达的感情是微妙而复杂的,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都包含其中。
根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和初二年级的学情分析,我确定了我的教学思路:一、积累词汇,熟读成诵。二、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涵的思想感情。三、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
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个人觉得有以下几方面值得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保持和发扬的。
一、课文朗读和课堂教学紧密结合,方法得当新课标要求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所以在本课的教学当中我采取了自由朗读、大声朗读等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清停顿,而后自由读,指名读,齐读,形式多样,在朗读中初步感知文本。
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在文章的翻译这一块我采取了学生自主疏通,小组合作解决疑难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教和学的互动,帮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情意的同时领会文言字词的`含义和用法。
三、问题设计巧妙、材料引入灵活
为掌握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下面几个问题并及时灵活引入材料:如苏轼为什么夜游承天寺并及时介绍相关写作背景;虽然本课的教学在整体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还有几个地方自己觉得没把握好,觉得挺遗憾的。
其一不够放开,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些问题如“闲人”的理解等较有深度的问题不敢放手让学生讨论解决,教师介入太多。以致学生对“闲人”理解不到位,似懂非懂。
其二课堂教学过程缺少创新,需要大胆革新。融入新的教学方法。
其三教学过程中只考虑中上层学生,缺少对学困生的指导。没有顾及全面。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2一、成功之处
1.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由于这篇文章短小(84字)自认比较容易驾驭,且又是中考必考篇目,所以我选取这一课来讲授。我从吟月诗句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之后进行题解,引导学生分析题目所蕴含的信息。“记”交代了文体,“夜”交代了时间,“承天寺”交代了地点,学生对课文就有了初步的了解;接着让学生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便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之后让学生诵读课文、小组合作疏通文意,积累重点词语,至此学生对课文有了初步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整体把握、赏析、诗句积累、布置作业。设计了这样几个教学环节,做到了教学思路明晰,环环相扣。
2.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在这节课中,我放下老师的架子,走进学生,指导学生诵读,参与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一起分析、探讨问题,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对学生回答耐心倾听、思路不对时耐心引导,不急于求成,始终以微笑面对学生,并及时给予恰当的鼓励。这18名学生都参与到课堂之中,在轻松愉快中完成了一节课的学习,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二、不足
1、诵读不够。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应以读为主,在读中了解,在读中领悟。但我却对诵读重视不够,只是在初读时提出明确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之后就忽略诵读,不能把诵读贯穿到底。只就问题而分析问题,没有通过诵读来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意境,领悟作者内心世界,所以导致在探究、赏析时时间不够。今后在教学时一定要重视诵读,在译、赏、探环节中也体现诵读,引学生进入情境,深入到问题之中。
2、备课不细,时间安排不合理
在备课时没有备学生,没有考虑学生的实际,对各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考虑不周导致学生时间不够。在探究:“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蕴含着复杂感情,及对“闲人”含义的理解分析不到位,对这重点、难点突破不够,草草收尾。分析其原因就是备课不细,设计内容过多,在教学中不能灵活运用,灵活把握,只想把课文完整地展现给学生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3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常用文言词语“欣然”“念”“空明”“盖”等,理解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
领会本文借月抒怀、情景交融的特色。
情感目标:
感受作者面对逆境时的复杂心境,学习他乐观处世的从容心态。
教学重难点:
品味本文优美的意境,感悟作者复杂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投影一:课题)
开场白:进教室前,我就听说同学们非常优秀,据说有以下的光荣传统:一是坐得直,二是笑得美,最突出的就是上课发言积极、响亮了。看到大家这么好的精神状态我也很兴奋,对我们一起上好这节课充满期待和信心。先请同学们欣赏美妙的《月光曲》,静下心来,开启今天美妙的学习之旅。
1.同学们,望着这轮明月,或许你会想起神七飞船的整装待发,或许你也会想起嫦娥奔月的浪漫传说吧,或许你还会想起文人雅士对月亮的深情咏叹。此刻,你能想起哪些咏月名句呢?
指名回答。
2.你们知道的还真不少!刚才有同学提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什么意思?(月亮)这句话是谁写的呀?
3.苏轼何许人也?(出示苏轼图像)指名回答。
让我们重温一下对苏轼的了解。齐读。
(投影二:苏轼简介)
4.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咏月抒怀的佳作——《记承天寺夜游》。(手指事先板书好的课题引读)
请大家把书打开到第127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师:首先我为大家朗读课文,请注意字音和节奏。(投影三:课文)
2.同学们,刚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说不定有好多同学比老师读得还好呢。下面请大家自己朗读,然后请同学给大家朗读。
3.指名朗读,并对其他同学提出听读要求。学生评价。(只让一生读)
提示:字音读得准吗?节奏把握得好吗?
4.(在学生发现朗读问题的基础上)我们朗读古文不仅要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还要能理解课文的意思。现在就请同学们借助文下注释,弄清课文大意,找出不懂的地方圈画出来,大家讨论解决。
5.老师把同学们理解这篇课文时可能碰到的疑难问题做了一个整理,请 ……此处隐藏17202个字……方法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上,我体现了真语文教学的三个字“读”“品”“悟”。文言文教学应特别注重对学生读的训练,本节课中,以读为始,以读为终,具体来说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以读正音,读准每一个字音。第二层面,以读断句,在诵读中来切分意群。第三层面,以读达意,通过朗读来理解文章内含。第四层面,以读传情,用读来领悟作者寄寓在本文中的情感。在注重“读”的同时,不能忽视一个“品”字,本节课,我在三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了品:一是品写景名句,通过换词、换象引导学生品味写景之妙,意境之美。二是品文眼,引导学生品味“闲”字来体会作者所寄寓的多种情感。三是品中心句,引导学生品味“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两人者耳。”来感受作者的人格力量。另外本节课我也特别注重学生的“悟”,通过悟事悟景来悟情,悟人生感慨,体会苏轼的豁达与从容。
综观这节课,我觉得不足之处反思有四点:一是教学节奏较快,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跟不上学习的节奏。二是教学中强加于学生的多些,自然生成的还少些。三是教学中不能兼顾到每一位学生。四是自感专业素养和应变能力不足。这些不足,我相信自己将在以后的教学中得以很好的改进。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3对于文言文教学,我一直注重识记和诵读,常用小组竞赛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当同学们展示完课文内容后,我对文言文教学作一个归纳总结,来体现我的文言文教学。
一、文言识记与积累方面
衡量一节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肯定离不开学生在你的课堂上掌握了些什么。当教师努力落实文言知识的时候,课堂成了语法分析课;而当教师极力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取向时,教学又有浮于表面之嫌。我注重了两点:一是准确掌握课内重点字词句的含义;二是注重文言语名的积累与赏析。我把学生分成六个小组,进行组与组的`竞赛,学生能在短时间内掌握重点字词句,而且课外有关描写月亮诗句,也说得相当多。但我感觉有的学生识记的很快,不牢固,忘记得也快。尤其是翻译课文,展示的时候运用自如,可在加强反馈是出现的错误很多。这就是说,讲和练有点脱节,不能把课堂上的知识完全转变成自己的能力。而在要求学生说出有关月亮的诗句时。
二、文言文诵读方面。
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整体感知时,我设计了小组自由放声朗读、小组听读,小组有感情朗读、组长读、组员译。各组朗读比赛;在精读课文时,我设计了默读,重点句品读和声情并茂朗读;最后以学生背诵全文归结。整节课以读贯穿课堂,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读懂读透文本,最后在阅读中与作者对话,不仅读懂作者,而且走进作者的心灵深处。
三、文言文体现一种新理念,即将文言文上成“文言”。
我在教学中尝试两种新教学手法,一是采用字形辨析法,让学生感受文字的原始魅力,如在分析“睡”“寝”“行”“止”时,我向学生展示了这几个字的篆书体“睡”“寝”“行”“止”,从而简洁而直接地了解到了他们之间的区别,也了解了作者在文中用不同词语的用意,有助于学生理解作者当时的真实心境;二是采用反译法,即学生根据译文进行文言表述,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老师以此检测学生掌握的情况。
“好事多磨”,要想自己的课堂有所突破,还需要今后的不懈努力。它让我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自身的不足之处,让我明确了今后的努力方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4今天是到初中学段的第一节公开课,提前的确是很重视,也很紧张。提前准备的一些东西,当然课堂上也没有用到。比如,提前准备了为什么找张怀民,还有今天的时间是十月初九,和课文的时间接近,这样的季节去夜游,对于闲人,闲情逸致的理解和把握等等。
初中语文不同于高中,大部分需要我们去细细解读文本。初中生,正在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和高中生比起来,很多知识储备还不够。在针对初中阶段的教学过程中,更需要的就是细致,细致,再细致。
本节课的.教学,评课老师提出了一些很值得思考和借鉴的地方。比如,“闲人”这个词语的探究。文言文的学习,重要的就是学习“文”和“言”之间的联系。另外,本节课的学习目标不够简洁,学习目标应该简单明了的给学生指引方向。拓展延伸部分,对于初中生而言,给对比阅读苏轼的《定xxx》有点难度。拓展延伸,需要把握一个合适的度,控制在适当的难度范围。依托于文本,和文本有联系,又高于文本。
作为一个青年教师,刚刚接触初中语文,还有很多要学习和进步的地方。以后一定认真备课,上好每一节课。慢慢成长,不骄不躁。语文,是文火出功夫,不断学习和更新的科目。那么语文教师,更是要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和课堂技巧的总结,需要厚积薄发。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反思15教授文言文要注重学生的朗读和积累。我先由多张月夜美景图片的连播配乐,创设情境导入,调动学生的知识积累,吟诵描写月的诗句,以旧带新,引出本文写月的别具一格,使学生初步了解文章是写月之作,为后面理解写景句做了铺垫,又激发起学生的积极性。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诵读对理解文章能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文言文更是如此。我在教这一课时,以读为基础,采用了多种的诵读方式,由浅入深的体会:首先,我让学生听读课文录音,要求学生:听准读音,听出节奏和停顿,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断句很准确;再让学生听录音跟读,要求学生:把握好朗读节奏,读出韵味来;在学生有了朗读体会后,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练读;展示读、评价读、创设师生竞读,多种互动的`朗读方式指导学生的朗读,使学生读出韵味来,初步感知文章的感情基调。接下来,译读课文,即结合课文注释,译读全文。要求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含义,能用自己的话译文。学生们有的看注释,有的查找工具书,有的相互讨论,有的举手问我……充分展现了他们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不出所料,学生对字词句的含义或重点句翻译游刃有余,问题迎刃而解。于是学生在轻松愉悦之中,自然而然的走进文本,理解了文本。紧接着品读赏析文中写景的语句,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学生不但分析出月景的特点,修辞手法的效果,还加入了自己的想象理解,使我意外。可能是由于本节课前面的铺垫做得比较好,特别是品读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于是学生对主题的解读便异彩纷呈,达到了预期目的,也自然而然的引发学生思考,达到了德育教育的目的。
在教学设计的拓展环节,我还是以文本为基础,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扩写课文,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主题。事实证明,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不可估量的。
我觉得本节课是比较成功的,在各种不同形式朗读中,学生比较顺利地走进了文本,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各方面能力得到了锻炼,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在民主、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略有遗憾的因为麦克太短,为了达到听觉效果,学生面没有照顾全。在设计上,如果趁热打铁,及时指导学生背诵的话会更好。但设计不能贪多,课堂时间有限,我已达到了我自己的预期目标。
总的一点感觉,公开课是对自己平时教学的一个总结。我会积极总结得与失,并争取今后做的更好。请领导、老师们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