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要怎么写好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滥竽充数》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1《滥竽充数》是一则寓言故事,主要讲了齐宣王时代,南郭先生不会吹竽,装腔作势混在吹竽的队伍中充数,骗取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后来齐湣王继位,他喜欢听吹竽的人一个一个地吹,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只好逃走了。寓言揭示了人必须有真才实学,不能靠弄虚作假过日子的道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读通、读懂寓言都不是太难事,因此,我将教学的重点与难点落在了“通过学习寓言,懂得揭示的道理”上。结合单元导读的特点,由浅入深设计了三个活动,通过三个活动层层递进,先引领着学生走进文本中去,品味人物的性格、内心活动,再跳出文本之外,揭示道理,最后,以表演寓言、续写故事的形式,再一次回到文本中去。
在整堂课中,我力求做到以下三点:
一、轻轻松松学寓言。
我们一直倡导老师要将课堂这个大舞台交到学生的手中,教师要退到幕后。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挥洒自如,有精彩的表现,设计一份好的导学案就显得尤为重要。就如同好的剧本对于演员的重要性一样。基础达标中,为了让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读通故事,我将故事中的生字、增识字、多音字、形近字、难理解的词语等提取出来,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释疑解难,为学生扫除学习的`障碍。再通过大组长点名读课文的方式,在小组中互相正音,轻轻松松读通、读懂课文。
设问导读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最关键的字眼“混”,了解南郭先生是怎样混的,为什么一开始能够混下去,后来为什么又混不下去了。为了让学生在小组学习时能把握住文本的脉络,我就上面的问题设计了一个表格,让学生在小组交流时口头完成表格的内容。全班展示的时候,就按照表格的顺序进行。这样,学生学得轻松,课堂的层次清晰,易于把握。
二、有滋有味学寓言。
寓言故事虽然短小,但语言凝练,富有感染力。在精读感悟部分,引导学生抓住了这一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发觉。”反复朗读,体会南郭先生的装腔作势,读进南郭先生的内心世界。借助于课件的形象展示,让学生的朗读层层递进。有的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情不自禁地模仿起南郭先生的样子来,已经完全融入到课文的情境之中。紧接着我又让学生进行了小练笔:南郭先生简直吓坏了,他吓得 ,他心想: 。让学生加强了心理活动训练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对寓言的解读。
因为我的引导,由于预习的充分,同学们拿出了准备的道具,表演了课本剧,虽然道具粗糙、表演时语言不够连贯、语气稚气,但同学们的热情很高,创新意识也得到了锻炼,把自己的理解融进了表演中,特别是王豪洋饰演的南郭先生,最后竟发挥引用了“三十六计,走为上计”,让课堂气氛超出了预料。
三、明明白白学寓言。
学习寓言故事,能读通课文,能理解故事蕴含的道理,是不是就足够了呢?从语文的三维目标来说,还是不完整的。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中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这是本堂课值得深思的问题。光凭学生如小和尚念经一样地将寓意背出来,学生只能知其然,却不能知其所以然。所以,我在巩固训练中,首先设计了“滥竽充数”在生活中的几种用法,让学生理解后选择答案,然后又设计了“说说身边的滥竽充数的事、找找身边南郭先生一样的人”这一环节,学生略加思考,就找出了身边的许多“小南郭先生”,如英语课上,明明不会读,却装出会读的样子欺骗老师;做操的时候,不会的动作就混在队伍中装模作样------ 一个个生活中的例子,带给学生心灵的震撼,是教师的任何语言都无法比拟的。学生在交流的过程中,已经将“人必须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深深刻在了脑海中,必将影响学生的一生。
拓展延伸的续写《南郭先生逃走以后》,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设想南郭先生将来的命运。大部分的学生让南郭先生改过自新,学到了真正的本领,成为了出色的人才,这其实也是学生内心美好的愿望。
这堂课虽然结束了,但带给我的思考还在延续:微不足道的优点是注重了书写的示范和指导,学生朗读互评的引导,注重了培养学生的读、思、议、写、演的培养;最大的不足是过于注重了课件的设计,影响了其他方面的细致考虑,毕竟课件只是教学的一个辅助工具,应该在落实自身基本功和提高学生综合能力上多投入时间和精力。
不管是小小的收获,还是留下的诸多遗憾,都将是一枚小小的书签,我将珍藏于行囊中,随时翻阅,催我改进。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2《滥竽充数》是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选学课文。这是一则寓言。寓言是一种短小简炼但又寓意深刻的文学体裁。它的特点:篇幅短小,语言通俗,有一定的教育意义。《滥竽充数》这则寓言告诉大家:没有真才实学,靠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在教学设计,我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想象为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始,我以动画资料入手,为学生创设了学习的情境,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继而以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和失败的原因以及寓言背后所蕴藏的道理作为学习内容,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学生的合作因为有了明确的目的,操作起来也变得非常实在,取得了预期的效果。
本文内容虽然简短,但如果深入去研究,不难发现文中有许多地方留给学生极大的想象空间。这一节课,我设计了三个环节让学生想象,让他们的思维自由驰骋。
想象一:南郭先生就是钻这个空子来参加吹竽队的,当初他看到这告示会怎么想呢?看到这喜人的告示,南郭先生想:———————————————
想象二:南郭先生简直吓坏了,他吓得 —————————————
他心想:———————————————————————
想象三:南郭先生逃走后,————————————————
想象的设计,既能提高学生的想像力,又能加深学生对这则寓言的理解,从而提示其背后所蕴藏的真理。
本节课,最后一个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说说南郭先生逃走后的故事。由于时间的关系,我**结尾,对于学生反馈出来的“南郭先生会重操旧业”这一回答没再做引导,着实是个遗憾。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3这节课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生文互动等多向动态生成中进行着,学生的表现出乎我的意料之外,令我兴奋不已。
整堂课在预设与生成激情共舞中完成了。自由开放的课堂教学设计为学生各抒己见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师充满激情而富有人文气息的评价语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学生在自由组合的小组合作学习中,思想激烈地碰撞,情感充分地交流,如同一场精彩表演前的排练;学生细读文本评析了文中的人物,穿越了历史的时空教训了文中的'人物,深刻 ……此处隐藏5683个字……:我们小组的同学在读“滥竽充数”的时候“充”的音发不准,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充发音时要把口圆起来,不要发“称”的音。
生:装腔作势的作是作业的作,不要和做事情的做混了
生:挨个的挨是一声的.,不要读错。
学生开火车认读生词。
[识字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三)品读中感悟寓意
1、了解故事大意,提出学习问题
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想一想《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疑问。
师: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能留在吹竽队充数?
生2:南郭先生是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生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2、四人一小组讨论问题。
3、交流思考题:
问题1:
学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人多南郭先生不会吹,也不会发现。
问题2:
(1)学生读课文,教师投影出示:
“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学生边读边表演这句话。
b师引导: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学生找出“装腔作势”。
c(出示插图)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装腔作势的?学生看图自由说并朗读此句。
(2)齐读第二小节: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被人发现,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通过对“装腔作势”的理解突破课文教学重点,体会人物侥幸心理]
问题3:
(1)齐?⊥踅写刁牡娜艘桓龌灰桓龅卮蹈?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2)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3)交流。
4、揭示寓意:
师: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生:有的时候我没有背过课文,最怕老师一个一个的检查了。
生:我去学钢琴,每次老师都要单独检查,如果我没有练好就很怕去上课。所以我总是抽时间练好琴,不做“南郭先生”。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也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师: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不会吹竽,所以只好逃走,那后来怎样了呢?请你根据课文所表达的寓意展开想像
生1:后来,人们都知道了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是个骗子,齐泯王知道后大怒,抓回南郭把他关进牢里。
生2:南郭先生逃到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没听过吹竽的声音。于是南郭先生就吹竽给国王听。南郭先生便又装模作样胡乱地吹起竽来。那国王眯缝着双眼,装作懂音乐的行家,还不时指指点点地称赞:“好!好!”(续编的故事保持了寓言的风格,说明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教师总结:同学这节课不仅读懂了寓言故事,而且还知道了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日子,要做有真才实学、有本领的人。
【教学反思】
1、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本课复述故事、续编故事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还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以后生发出来的想像,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2、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真切地感受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3、三年级识字教学以养成主动识字习惯,逐步提高主动识字能力为主,因此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自主识字机会,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适当点拨、有重点地指导认字,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效的认字、记字方法。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141、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在教学《滥竽充数》这则语言时,我鼓励学生进行自由表达。设计复述故事、续编故事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之后发出来的想象,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
2、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展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3、课堂上利用教材展开的语文活动有利于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使学生乐于学、乐于尝试。
如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起了学生学习的最大积极性,反复朗读使学生体会到了文章中包含的道理,结合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到生活实际加以运用,加深对寓言道理的理解,使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从中学到寓言学习的方法。
《滥竽充数》教学反思15《滥竽充数》这则寓言,讲的是战国时候,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的乐队里骗取报酬,齐湣王继位后他怕败露,只好偷偷逃走,像南郭先生这样不学无术,靠蒙骗混饭吃的人骗得了一时,骗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终逃不过实践的检验而被揭穿伪装。这个故事讽刺了没有真本领,混再行家里充数的人。教学本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一些寓言故事来读一读,导入中让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进行交流,拓宽知识面,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充分感知形象语言是理解、揭示寓言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初读课文时,我让学生充分地、自由地阅读课文,对自己没有读懂的地方做上记号并再全班提出让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想法和看法。教学此环节时,我将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归纳小结,最后落脚再三个问题上:南郭先生是怎样在乐队里混的?为什么能混过一次又一次而不被人发现呢?后来他为什么要偷偷地逃走呢?整篇课文的学习就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师生共同来揭示寓意。体现了教学的.文本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整节课我觉得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想象感悟寓言学生积极踊跃地发表自己的意见,学习积极性很高。但是,在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时,我觉得还不够理想,老师的语言显得比较贫乏,缺乏对学生指导性的评价,这也是我今后努力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