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学反思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本节难度不大,在七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学习过世界人口的有关知识,所以在教学设计上,我将本节内容分为四大块:1、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增长趋势;2、我国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3、我国人口的分布不均的特点;4、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长率;5、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是否应该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本节内容采用了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教学:
1、以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进行,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2、教师引导学生以读图分析为主,培养学生读图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通过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达到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深刻的认识到,一定要因材施教,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这样就会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而且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灵活教学,这样比较容易吸引学生,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本节内容图形比较多,而且类型多。
例如:从人口增长图上可以看出 ,1840年前曲线平缓,人口增长缓慢;1840年后尤其是1949年以后曲线较陡,人口增长速度很快。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安定,自然灾害造成的影响得到有效控制,经济文化迅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同时人口出生率长期保持较高水平,从几方面了解较高的自然增长率和庞大的人口总量。
从而总结出:我国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快,给国家、社会、家庭、资源利用、生态环境等方面,都带来学生负担。因此我国把计划生育作为一项基本国策。
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在小组自学讨论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变的手段,根据学生的情况采取第一组向第二组学生提问的类似方式展开。最后采用辩论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例如:辩论过程中,甲方认为:我国人口东多西少,为了促进西部大开发,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乙方认为:西部大部分地区受自然条件限制,不适宜大量移民,应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的素质。
在辩论过程中,甲方同学说出的观点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会发展的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中国西部,那样,中国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甲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2努力着,想进行完美的学案设计,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总会因为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显得不那么完美了。但只要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和获得知识,又何必在乎形式上的完美呢。
在《海陆分布》这一节中,我就深有体会。在学案设计这一环节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尽管平时学生在生活中也接触过一些地理方面的知识,但对一些专业的地理概念如:大陆、岛屿、半岛、大洲等知之甚少,自然理解起来就会存在困难。还有就是对各大洲在东西半球的.分布不能通过读图精确地分析归纳。这时为了便于学生理解和分析,就要改变教学方法,调整教学思路。因为只有一开始就为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学生才能在以后的学习中学懂并学好。
地图与地球仪终于学完了,本以为难点已过去,海陆分布应该很容易被学生接受。谁知让学生看地图,又没有了方位感,大西洋周围的五个大洲图上找到,却没法理解大西洋的西侧是南北美洲,从地球仪到地图的转化从球体到平面的思维转化却也这么难,这是以前我没注意到的。我突然意识到我让学生以后不用拿带地球仪上课是错误的,我手中的地球仪他们根本看不清楚,如果自己手中有,就可以很直观的说出大西洋东临美洲,西临亚洲与大洋洲。再看地图就明白了。我给学生出的当堂测试中的题目;围绕南极洲的大洋自西向东依次是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学生理解也费了个劲。不能对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读图、析图能力估计过高。
我对教材内容的处理欠考虑。虽然教材是经过科学合理地编排来确定内容的,可这种安排并不是对水平不同的学生都适用。当学生的认知过程与教材内容安排不同步时,就必须随时迎合学生的认知习惯,适当地调整内容的先后顺序。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头绪,越学越糊涂。在这一节里,就可以将各洲分界线调整到前面讲,然后再让学生了解各大洲的分布,学生就能明白、准确地判断和归纳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3教师这个职业曾经让无数人敬仰、尊重,并给予了很多美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辛勤的园丁”“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如今,这些称呼好像离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远,也让我们这些当老师的心里很是矛盾和无耐。从小立志要当一名人民教师的我,现在依然在坚持着这一份梦想,哪怕这条路上充满了荆棘,哪怕经常被他人误解,依然磨灭不掉我的这份追求。
记得我的导师曾经告诫我们:“既然选择了就要努力做到优秀”。如果你每天按部就班,一成不变的教学,那你只能算做一个“教书匠”,永远成不了名师,只有在教学中不断的反思,不断的研究,最终才有可能成为一个专家型的教师。为此,我在近几年的工作中,一直在反思自己,反思过去,一点一滴的改正教学中走过的弯路,努力做到更好。
上学期我的教学任务是初二年级的中考冲刺,总结上学期的每周反思,可以得出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和改进的措施:
一、第一轮复习速度过快,基础不牢
在复习七年级内容的时候,每个班级都存在着缺书现象,最多的班级有一半的学生没有书,可能是学生对地理学科中考的重要性还没有意识到,强调多次借书也没有成效,而七年级上册内容又比较复杂,特别是第一章“地球和地图”部分,是初中地理最抽象、最难理解的内容,在没有课本的情况下,复习很难进行。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为了赶进度,囫囵吞枣、走马观花一样弄得好多学生没有收获,复习的效果不明显。对此,本人觉得在以后的中考第一轮复习中,抓基础、讲重点,放慢复习的速度,让大多数同学都能有所收获。特别是针对有关“地球和地图”的内容,有针对性的多练、多讲。
二、地理学习的方法和技巧欠缺
地理学科与其它学科的性质有 ……此处隐藏5531个字……是很好的处理问题的办法。本节课不尽人意的地方就是知识容量还不够大,应该掌握好时间分配的基础上加大课堂的知识容量。
上了这节课,越发地发现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问题很多,联想面很广,想的东西也复杂了,也有深度了,这也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用词的严谨性。
在辩论过程中,不同组的同学说出的观点有各有特色,他们的'论据是人多力量大,如果西部人多了,哪怕每个人种一棵树,种一棵草,积少成多,西部的环境就会好很多。而且东部人多也是有历史基础的,现在科技进步了,过一段时间西部发展得更快,而提高人口素质决不是短期之内能完成的。只不过现在东部的人们不愿意去而已。当时听了学生的话,我的心思也活动开了,我觉得他们说的也有道理,甚至比较赞同。有一位同学的观点更有创意,他说:有了人工催雨技术,将来也会有人工催雪融化技术,可以使西北地区高山上的冰雪融化来满足人们的生产、生活用水。甚至可以引北冰洋之水来中国西部,那么中国的西部前景将一片灿烂。所以一方认为应采取措施使东部人口大量向西部迁移。整个辩论过程同学们慷慨激昂,有理有据,真让我感慨万千,觉得自己还有很多知识要学习,不然就无法面对学生了。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1我们以沿32°N纬线作一地形剖面图。(示幻灯片,先展示书P35上图,再展示该面的下图)从剖面图上,我们更清楚看到祖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我国这种西高东低地势分布特点对自然环境和经济活动产生什么影响?
2.西高东低的地势的有利影响(板书)
(引导学生先观察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后阅读课本P.35第二段文字,结合讨论,最后教师指出)
①气候上,西高东低地势使海洋上湿润空气深入内地,供给大量水汽(边讲边画)有利于农业生产。复杂多样的地形,也增加了我国气候的复杂性。
②交通上,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方便了我国东西交通,也方便了我国沿海和内地的.联系。长江(指图)干流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东西交通的大动脉。
③水力资源上,许多大河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水流湍急,(边讲边画)水量又丰富,这样水能就十分巨大了。
评:整理课文要点,理清了头绪。板画简明有效。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2还是在上学的时候,我喜欢听老教师讲课。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教师会用眼神说话.
学生在走神的时候,会用眼神把他的注意力勾回来;学生在说话或做小动作时,会用眼神制止;回答问题,会用眼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下课了,会用眼神调来一个男生搬椅子······
好神奇呦!
工作了,我开始练习用眼神说话.
当学生违反纪律时,不露痕迹地送给他们责备、批评、警告的眼神,这种眼神使他们感到内疚,从而制止他们与学习无关的活动,既保证了课堂秩序,也维护了学生的面子,减轻了他们的逆反心理,融洽了师生关系.
当学生因为在课堂上回答问题而紧张时,投给他们一个坚定的、充满自信的、鼓励的眼神,让学生感到有老师在,会精神振奋,鼓足勇气,信心百倍的回答好问题.
当学生在聚精会神的听老师讲课,表情告诉你他听明白了.老师就不失时机的对他额首微笑,给他一个深情的、赞许的眼神,让他感受到老师的表扬,更激起他强烈的求知欲望,和进取精神,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有一次我看自习课,一个学生把演算纸撕碎,随手扔了一地.我静静地看着他,没有做声.他不经意的抬起头来,目光正好与我相对,有点不自然,他又低下了头.当他再次抬起头来时,我看了看他,又看了看地上的碎纸,用眼神示意他将碎纸捡起来.他会意了,把纸捡了起来,送到垃圾桶里.其他学生仍然在安静地学习,就像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
眼神的巧妙使用,可以发挥传情达意更好地组织教学的功能.它可以使师生的目光在无声中进行交流.学生能从教师的目光中洞悉教师情感地微妙变化,体会到眼神里蕴涵的内容.教师也可以从学生的`眼神中发现信息,作出相应反映,调节教学活动.
假如学生注意力很集中的做着小动作,接受不到老师的眼神,老师可以边讲课边度到学生的跟前,提示一下.
尽量减少课堂上知识教学以外的语言,可以更好的保证教学任务的完成,同时给学生以尊严,师生关系融洽,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是教学成绩好的一个因素.
老师的眼神用得要准确自然.它代表自己的人格、态度、和修养。
八年级地理上册教学反思13地理课上我们经常说要热爱祖国,报效祖国,学生听了味同嚼蜡,入耳不入心。但如果每次换个角度:今天说我国有辽阔的沃土,富饶的物产,有巍峨的群山,广茂的森林,有澎湃的江河,丰富的宝藏,这怎不叫人自豪呢?下次说我国经济建设成绩斐然,东北昔日的北大荒变成了北大仓,东南昔日的小渔村变成了一座座现代化的新城,昔日荒凉贫穷的大西北如今有了肥沃的绿洲,昔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大西南有了一条条便利的交通线,这怎不叫人自信呢?再下次说,我国是个人口大国,因此由资源种类、总量大国变成了人均资源小国,由经济大国变成了人均占有量小国,这怎不令人担忧呢?通过新鲜变化的语言,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事实上,效果确实比重复单调的语言来的快,来的好。这是对教师在语言上提出的要求,当然在教学方法上更要注意求新求变,以适应学生的要求。尤其是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的才能能够充分地展示出来,展露他们的个性和风采。比如我在讲台湾的有关知识时,让学生围绕祖国统一问题展开讨论,首先向学生简单介绍台湾的自然条件和经济概况,台湾是我国的宝岛,自然资源和物产丰富,是有名的“森林岛”“旅游岛”,经济发达,是亚洲四小龙之一,逐步引导,启发学生,联系政治,历史课上所学的知识,近期听到的报刊、新闻报道,进行思考。台湾的问题是历史遗留问题,台湾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从而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讨论:
1.台湾对祖国发展的重要意义
2.应不应该回到祖国
3.从自身谈想法。通过讨论让他们油然而生爱国情感,比枯燥的说教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另一方面,大部分地理教师可能教学任务都比较重,承担了学校的整个年级的地理教学。在教学中就可能考虑不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和心理发展水平,一个模式走到底。我在教学中就犯过此种错误。由于长期处在毕业年级,对毕业年级的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和心理特点摸得透,拿得稳。在低年级教学时就忽略了学生不同年龄段的心理特征,在讲解具体的章节时,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不变,使得相同的'教学内容,在不同的年级讲,教学效果大大不一样。例如:讲解区域地理时,我在毕业年级用了对比的方法,基本上用了一节课的时间,速度是挺快的,但学生的接受也是可以的。转到二年级时,我依然采用的是同一种教学模式,结果和我想像的差了一大截。不仅教学任务没有完成,而且学生反映速度过快。就是因为毕业年级的学生现在基本上思维已经逐步摆脱了直观形象和直观途径的限制。但相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还主要处在感性认识阶段,他们接受新事物,新知识的能力要欠缺,因此,一定要看准教育对象,作恰当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