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韵歌》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任务之一,对学到的教学技巧,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对韵歌》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对韵歌》教学反思1本课有几个亮点:
1、重视识字方法的总结。教人学会不如教人会学,在低年级必须有意识地培养自学能力。
2、创设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在复习音节时,能利用周边的有效资源。如,说到“大米”,让学生明白香喷喷的米饭是农民伯伯种出来。“马路”上车辆来来往往要注意安全。“踏步”,每天早操时,都要踏步入场。“泥土”种子种在泥里。
3、课堂灵活运用鼓励性评价。如复习“努力”,我一名学困生来读,并告诉他,努力了就会读了。他高兴点点头,整堂课非常专注。在学生发现了课文的特点,我欣喜地奖励他“发现星”。
在学生读课文时,分别奖励预习星、朗读星。在教学生字时,表扬写好的'同学,并奖励“书写星”。遗憾的是在本课的教学中,由于让学生自由拼读浪费太多时间,后面的整体朗读做得不够。这一点,让我明白一篇看似简短的文章要教出韵味来,真的需要把读步步落实到位。低年级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多么重要。应当加强指读的训练,听读能力的提高。
《对韵歌》教学反思2今天上午,我在xx区实验小学听了黄xx老师讲的《对韵歌》,觉得受益匪浅,有几点特别值得我学习:
一、教学思路清晰,教学环节流畅。
黄老师把教学流程分为四个环节,由字及文。云-雨-雪-风的讲解过渡自然,承前启后;花-树-鸟-虫的讲解显示了每种事物之间的联系;而山清水秀、柳绿桃红这两个比较抽象的词语则通过熟悉的沙澧公园风景区图片来让学生观察、感受、交流。
二、注重对学生的养成教育。
这节课开始前,一二班同学们的表现就令我眼前一亮。在黄老师的.指导下,一个小主持人落落大方地站在讲台上带领同学们背古诗,他们背得流畅投入。而在课堂过半时,黄老师带领同学们做起了课中操。她把之前学过的《口耳目》一课仿照今天的对韵歌形式,也组成了对子,和同学们做了“耳对目,鼻对口,手对足”的对对子联系,既复习巩固了旧知,也对新知进行了学习迁移。
在黄老师的这节课中,各种用来组织课堂的口令运用得自然到位,我印象深刻的:小手伸到半空中,老师板书我书空;写字小窍门:
1、看;
2、写;
3、对照;
4、修改。
这些口令帮助老师有效地组织教学。
三、抓住了识字课丰富内容、拓展内涵的要求。
黄老师运用了多种识字方法,尤其看图识字、字理识字生动形象,在识字过程中让学生大量积累词汇,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最后,我简单地谈一下我认为的不足之处:
1、这节课的内容安排有点多,可以把“山”字的指导书写放在第二课时。
2、应该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最后一句的双字对也拆成单字对。山清对水秀可以变成山对水,清对秀;柳绿对桃红可以变成柳对桃,绿对红。
3、应该引导学生进行归类。如自然现象:云、雨、雪、风;动物类:鸟、虫;植物类:花、树、柳、桃;颜色类:绿、红。
以上是我的个人体会,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教。
《对韵歌》教学反思3《对韵歌》是以对对子的小韵文出现的,句式整齐,琅琅上口,通俗易懂,便于儿童理解,易激发学生识字的兴趣。本课中的生字大部分学生都会认读,因此,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正确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上。难点放在了解对子特点,培养学生对对子的兴趣上。
一、诵读多形式,熟读巧背诵
“学习用普通话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这个目标,是教学重点,而且对于这首对韵歌,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背诵下来,就需要老师的多种形式,让学生产生对韵文的兴趣,掌握韵文的节奏,达到熟能成诵。本课中,采用范读、领读、指读、分组读、男女生读、打节拍读等多种形式,重复而不机械,让学生读出兴趣,读出节奏,在读中达到背诵。
二、读思相结合,特点记心间
激发学生对对子的兴趣,就得让孩子了解对子特点,明白如何对对子。我采用了读、找、思相结合的方法,让孩子从浅到深地理解对子的特点是每一个对子里都含有一个对字,而且对字前边和对字后边的字数相等,一个字对一个字,两个字对两个字。
对对子不仅要注意字数相等,还要注意对子的内容,不能乱对。这是本课的难点,我充分发挥教师引导作用,以课文为例,让孩子一句一句的去诵读、理解并发现,同类的字可以对对子。在尝试对对子的环节,我不仅让孩子对了同类对,还让他们尝试对了对相反对和相对对。进而告诉孩子们对对子的.另一个特点是内容相关。
三、兴趣从心生,阅读来积淀
从课堂效果来看,孩子们已经爱上了对对子。可如何更好地对对子,不仅要掌握对子的特点,还要有相关词汇的储备量。于是我推荐孩子们亲子共读《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这两本书。
教育常常伴有遗憾和缺失,本节课课堂中有一个生成性问题我没能明确地给孩子做出反馈。郑书铉小朋友在课堂中提出课题对韵歌也是对子,虽然在接下来的课堂中孩子们了解了对子的特点,但我却没有清楚的解释对韵歌为什么不是对子。在第二课时课前,我一定会把这个问题再次提出来并解决它。
本节课还有一个重大问题就是最后的十分钟写字时间,没有达到实效。说实话,看到听课老师们走了,我就劲松了,没有给孩子们明确的目标和示范。以后我一定注意,课堂最后的10分钟写字要扎实开展,从一开始就给孩子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对韵歌》教学反思49月14日听了胡老师执教《对韵歌》第一课时,记录如下:
一、背诵古诗《江南》汉乐府。教师背一句,学生跟着背一句。
二、复习旧知出示跟本课有一定关系的生字卡片,检查生字,强调了平舌音、翘舌音的区别以及不能拖调。
三、导入新课由一对对的好朋友导入“对”字,通过小小火车开起来的方式,强化“对”的读音及理解。接着请学生试着在之前学过的生字里找朋友并说说它们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如日对月、手对足、站对坐。由此引出“对对子”的概念,再自然过渡到今天的课题《对韵歌》。
四、学习生字详略有序地学习生字“云、雨、雪、风、花、鸟、虫”七个生字,期间通过小小火车开起来和提问你是怎么记住它、给生字找个朋友组成词语的方式使学生迅速地掌握生字的发音和识记。雨:出示雨滴的图片,雨字中间的四点很像小雨滴。风:强调了风的读音,嘴巴要扁一点。小结:云、雨、雪、风都是自然想象。花:请同学说说认识什么花。小结:花和树都是植物。鸟:鸟字的识记方法。中间一点像小鸟的`眼睛,弯弯的一笔像小鸟的身体,下面的一横像小鸟横出来的翅膀。虫:翘舌音 ……此处隐藏5636个字……束,加强课堂常规管理,促进学生更好地、有效地消化、吸收知识。
二、教学三维目标和重难点。我在备课时忽略了这两点,一味地以流水线的形式向学生呈现课文的解读。没有一个很明确的目标,也没有站在学生的角度去理解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后面的授课过程中我一定会好好备课,仔细揣摩重点难点。
三、导入环节。可能因为紧张的原因,我的导入环节呈现的故事不够完整,我认为最主要原因还是自己在备课环节中做的不够充分,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教法才能够上好一堂课!
四、指导书写环节缺失。此次我执教的课题是《对韵歌》,第一句中已经产生了本节课的第一个生字“云”,而我没有及时指导书写。只是单调地、反复地读,缺乏课堂内容呈现的多样性。除了读,写生字也是低年级学生需要掌握的重点内容。以后在教学过程中,我一定会注意。
五、语言语调问题。一年级的学生更应该注重语言的活泼性、节奏感、抑扬顿挫。我在授课中虽然也是以学生为主体,积极与学生互动,但是没有注入很强的感情色彩,这导致语言显得不够生动,缺乏了一点生气。在以后教学过程中我会在课堂上更多练习更多尝试增添感情色彩,以及真正融入孩子们的氛围中去。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中的一些图画虽然是临时起意,但是不应该呈现得凌乱,随意。运用和设计好板书,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重大,它应是简洁明了、易懂。以后教学我会在板书设计上下功夫。
以上几点就是我的此次教学反思,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我能够在教育教学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对韵歌》教学反思14《对韵歌》一共讲了四次,每一次讲课都会有很多收获。
第一次试讲做的好的地方是“识字”的版块,每一个步骤很清晰、仔细。还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这篇课文的拓展不错,由课文中的对子拓展到课外的对子,并且找了一篇课外的《对韵歌》来进行拓展延伸,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而需要改进的地方也很多。
第一点:目标太多,重点不突出。本课是对学过的拼音的一个巩固,也是对拼读的一种复习巩固
第二点:细节的处理,决定这篇课文的教学是不是落实,比如学生拼读b,p时容易混淆,这个时候就应该单独提出来,老师再给大家讲一讲,区别一下。
第三点:学生是主体地位的,以生为本,学生会读的,老师不要教。给学生学习过程。
第二次试讲,加强了“拼读“这板块,而课文就略处理了。
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是以兴趣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定位准确;容量大,加强了课内外的整合。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
第一点:不够完整,缺少主线:比如拼读和课文两个板块没有一条线把它们串连起来。需要加强主线的联系。拼读这一板块可以总结为拼音真有趣,学习课文这一板块可以总结为拼音真有趣。主线可以用“公主“带我们闯关来串起整篇课文。
第二点:拼读可以适当降低难度,比如可以先读带调韵母,再连起来拼读。让学生有一个拼读的过程。
第三点:学情方面,学生缺少一个自己练读的过程。
第四点:拼读音节的时候,要加强这些拼音与识字说话间的联系。
第五点:孤立拼读太多,文本读得太少,文本中的字是在语境中去纠正拼读,逐排逐排读。
第六点:品读环节,缺少情境性,整体性。
第三次试讲吸取前两次的经验教训,做得比较好的地方有下面几个方面
整体大的环节没有问题,做得比较好的环节是在拼读音节这个版块,每个音节都结合孩子们动手,思考的能力,增强趣味性,比如拼读“踏步”让大家一起起来踏步等等。趣味性比较强。拓展延伸的版块也做得比较好,能够用课外的对子和课外的《对韵歌》来进行拓展训练。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品读”课文这个环节。
逐排学习应该怎么教呢?不是我理解的“一句话读了,又读其中的词,然后再拼读词中字”,枯燥无趣,目的性不强,而是要加强趣味性,把每一个部分放大来看,而不是在整篇课文中去找每一句话。可以把课文的学习放在一个果园中,一边走,一边看到了什么,就分别把看到的水果的汉字和拼音打出来,让孩子们去拼读。其中关键就是让拼读多样化,采取不同的方法让孩子们在乐趣中学习。避免重复单一。
第四次正式讲课了,讲下来我自己感觉还是比较顺的',时间把控比较到位,根据大家的评价,觉得我在台风上变得更加活泼,课堂气氛也被老师带动起来。变得生动有趣,同时每个环节也是很清晰流畅的。
需要改进的地方是不够落实,这篇课文有个很重要的目标是拼读。所以拼读这一个环节应该更加落实,抽更多的学生起来拼读,用更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拼读,让每一个孩子的嘴巴都动起来,可能是怕时间不够的原因,每个环节都很赶,这样就显得有点急。内容有点多,可以适当调整内容让时间变得更加的充裕,来真正落实课文。
其次,三拼音不宜让学生拼读,老师带读或者不出示。对对子中爸爸对妈妈这个例子给的不是很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比如可以换成太阳对月亮。
《对韵歌》教学反思15《对韵歌》是孩子们上一年级接触的第一首小儿歌,它的风格是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儿歌里有七个二类字,三个一类字。班里孩子都上过学前班,儿歌里的二类字大部分孩子基本都认识,所以这节课的难点在于如何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并让他们学到一些新的东西。教学时,我主要做到如下几点:
1.采用学生喜爱的教学形式,充分利用多样灵活的识字载体,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到汉字表意的丰富,提高了识字效率,扎实有效地完成识字任务。
在设计教案的'时候我把重点放到了识字教学上,并且让识字的形式多样化,更加贴近孩子们的实际生活。我的识字教学环节一共用了三种方法。
(1)复习旧知,在教学“对”这个字的时候我问孩子们在哪里见过或听过这个字,有的孩子说在报纸上,有的孩子说作业全部正确老师会打对勾等等,在说的过程中我发现孩子们的思维打开了,积极性也提高了。
(2)甲骨文猜字法,我把云、雨、鸟和虫的甲骨文出示出来,让孩子们猜一猜每一个甲骨文相对应的汉字,并说一说自己的理由,有一个孩子在说“鸟”字的时候说上面是小鸟的头,里面是它的眼睛,下面是小鸟的身体和腿,孩子在学习汉字结构的同时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3)谜语猜字,在讲风字的时候我跟孩子们说我们还有一个生字宝宝有点害羞,你们猜到它的名字它会出来呢,谜语很简单,但是孩子们一听猜谜语,一个个精神都来了,保证了课堂效率。
2.多种形式、扎实有效的读(师生对读,生生对读,分男女读,分组读)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在一次次读书、一次次交流中落实到具体的语言文字上,使学生学习语文知识,发展语文能力。
3.去“对”字,把“山清水秀”“柳绿桃红”变成新的创新形式。这不但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词义,而且潜移默化中激发了学生积累成语、诵读成语的兴趣,可谓一举多得。
总之,本堂课,孩子们较活跃,学习兴趣浓厚,在以后的教学中将继续抓住孩子的年龄特征,抓好课堂,提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