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光曲》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在写教学反思的时候可以反思自己的教学失误,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光曲》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月光曲》教学反思1调动学生主动发现问题的热情,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改变学生等待老师传授知识的状况,消除学生学习上的依靠心理,促使学生主动探索一向是我教学的主旨。
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我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在体会领悟课文资料的基础上,读出心中的感受来,读出音乐所蕴涵的深情来,所以在导入课文时,我播放了月光曲的钢琴音乐,使学生先对这段音乐有了最初的感受。
在课堂中我采用了师生主角的变换,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老师不再是“教”,而是“导”,学生不再是一味地“听”,而是自主地“学”,学生成了课堂的主人。学生透过自读、自悟,理解了语言文字;透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到了《月光曲》的优美;透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了自己的情感。
文中是透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资料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表演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只是作为教师的我,情感的融入还不是十分到位。
《月光曲》教学反思2月光曲这篇课文记叙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钢琴曲《月光曲》的传说,它告诉我们贝多芬是一位同情劳动人民的伟大音乐家。
基于文本对人物的'定位,于是我在课前交流时就注意和学生交流贝多芬的生平简介。以“为什么我要作曲,因为我有许多想法要释放出来”这句话作为对贝多芬对音乐对人民的评价。
课初以“那么贝多芬又是怎样完成这首《月光曲》的呢”为开始,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本,然后以听写三组词语以及根据这些词语说说这个传说来检测学生的情况。
接着以“到底是什么打动了贝多芬,使他创作出月光曲呢”逐步引领学生进入文本,在这个过程中我主要抓住两段话来理解的。一个是第三自然段,着重来体会小姑娘家的贫穷但是小姑娘又是那么的热爱音乐,从而使得贝多芬感动。通过学生不同层次的朗读来体现小姑娘当时矛盾的心情,尤其是那个“随便说说罢了”其实学生说到位了,但我总觉得参与的人不多,朗读又是随便带带过,总是操之过急。还有就是第六自然段当中,抓住“激动,您,您”其实在这里的几个语气词也是特别好的,特别有感情,可惜没意识到。
《月光曲》教学反思3上学期有幸参加了新教师中心组,不得不说,这个小组不仅饱含了同僚们的汗水,更倾注了范老师的心血。现在将这篇反思发上来,虽迟些,但中在以此表达对同志们的感谢。
在上学期的活动中,我的重任是跟美女老师郝佳宁同讲一堂课,共用一个教案。初接任务,我有过怯懦。理由很充足,《月光曲》这篇文章是小学阶段的描写艺术的精品,不仅有婉转、动人的故事,更有清幽、悠扬的钢琴曲,授课教师既要有引导孩子从字句中品析人物、解析故事的能力,又有保持故事完整性,不破坏乐曲意境的手段。将这两点如何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我为之苦恼。
范老师的点拨撩去了我眼前的迷雾。利用过渡语将整个故事连起,让学生自比贝多芬,身临其境地感受当时的情境,从而感受贝多芬迸发的灵感,聆听优美的《月光曲》。按照这一宗旨,我们一同听了佳宁老师的《月光曲》。不得不感叹,美女与这篇课文的气质就是绝搭,佳宁的老师的循循善诱,渐渐使学生走进了曲子。然而,我所思考的是,我与佳宁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人,如果照着她的风格上课,起到的效果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改——
课堂伊始,我引导学生思考贝多芬共弹了几曲,此时抛出问题:为何弹了一曲再弹一曲?让学生明确贝多芬弹两首曲子的初衷是有差别的。此时我利用语言,将学生带入情境,感受弹奏第一曲的原因。想象自己此时就是徜徉在莱茵河畔的贝多芬,享受宁静的同时,你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又会想到什么呢?让学生从文中找到答案,并将揣测到的贝多芬的心理披露在书中。学生通过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了弹奏第一首曲子的原因——同情穷兄妹。
趁热打铁,我引导学生“大音乐家贝多芬这么忙,弹完一曲得走了”,学生此时一起否决,“没走,又弹了一首”。我在这时恰当地问,你为什么不走呢?弹第二首前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有何感受呢?学生画句子,品词语,读片段,感受到第二次弹奏的原因——感激知音。
此时,文章进入高潮。我恰当地收回我的风趣,让学生在悠扬的音乐中读第九自然段,并思考,这段中有几个画面。音乐停止时,我用四个字概括出了第一个画面的小标题“月洒银光”,让学生照样子写出另两个小标题,以锻炼学生概括小标题的能力,生补充的为“月穿微云”、“月照浪花”,我随后将其板书。引导学生读三个片段,边读边感受节奏,同时播放音乐验证,激励学生用自己的朗读将音乐表现出来。在朗读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评价,音乐的节奏渐渐在班级上空盘旋,我再次将朗读引入佳境,男女生配合读,齐读,由于本段需要背诵,考虑到这段给学生的印象已经很深了,所以我还设计了补充读的环节。大多数学生在课堂上已经完成了背诵。
“贝多芬”我随手叫起了一名学生,“你的这首曲子是为谢知音而作吧?”学生给出的答案是肯定的,我继续追问“为什么这大段描写却出自皮鞋匠的联想呢?”语文课,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学生们“知其所以然”,只有在问题难度的渐次升级中,学生的探究能力才会有所提高。“妹妹是盲人,没见过这样的景色”、“连不懂音乐的哥哥都能感受到音乐的魅力,想来贝多芬弹奏的一定非常好”……见学生没有感受到我预设的一个重要的答案,于是我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详略得当的写法。此时课堂上出现了小断层,显然这个引导破坏了故事的整体性。之后我引导学生将《月光曲》的节奏与贝多芬今晚的际遇相联系,说说自己得到了什么。学生很自然地想到,贝多芬走在莱茵河畔,心情恬静,如音乐的第一乐章——舒缓;听到穷兄妹的谈话,看到贫困的佳境,内心泛起涟漪,如音乐的第二乐章——波动;得知这位盲姑娘竟堪称自己的知音是,内心激动,正如音乐的第三乐章——激昂。本环节的设计还是很合本节课的节拍的,但是我只将表面想象给予了解析,却没有深究到问题的实质,“艺术源于生活”,这应该是为学生总结艺术来源的一个绝好的契机,可惜,我却将这个机会付诸东流了。
我认为本堂课的一大败笔还在于课后作业,我的想法是,突出联想,让学生敢于想。但过后想来,本单元的主题是艺术,本课要表达的也是音乐美 ……此处隐藏11028个字……意。。。 。。。可以说都具有独特而鲜明的教学风格和教育个性。也许谈名家有点遥远,就从我们学校的教师身上,我也感到自己比别人有很大的差距,我们教研组组长张老师的课上的总是游刃有余,个性鲜明,她的教学机制无不让人佩服;和我同年级的教师王振娟,敏锐的思维,清晰的思路,讲课时重点词句的剖析也值得我们学习;还有高老师,董老师,詹老师。。。。。。每个老师的课堂都那么精彩。他们的课堂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上出了自己的特点。而我呢?一次不好别人会觉得是失误,两次不好也可以原谅,但三次不好呢?人们会觉得你这个人没能力。其实不用别人说自己都能感觉出自己的问题所在了。我为自己的不好陷入了自卑当中,是我不善于思考?还是不善于学习?还是和自己的性格有关?
当我从昨天讲完课一直思索中,我们办公室的牛老师给了我很大的动力。牛老师虽然四十多岁了,而她对工作的热情,对学习的不间断,让我感受到只有学习才能使自己进步。昨天和牛老师的谈话中,牛老师说:“你们还小呢,我像你们那么大的时候也还不知道是什么样的呢?我就是不断从学习中进步的”。这几天一直为牛老师的学习精神所感染,是啊,人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使自己不断进步啊。
教育的田地是肥沃的土壤,如果老师贫瘠了,怎么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呢?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自己勇于去思考,潜下心来钻研学习,一定会上出属于自己的课堂的。
《月光曲》教学反思13这是我小学时候留下深刻印象的一篇课文。那时没有见过钢琴,却感受到了琴声的优美,没有见过大海,却听到了汹涌的涛声。这,都来自于这篇动人的《月光曲》。希望这节课,也能让学生有如我一样的体验。
情境引入。
音乐也会说话,它又比语言来得更直接,更贴切,更能激发人的感情。首先播放这首《月光奏鸣曲》,配上月光大海背景图,很快把学生带入情境之中。
朗读悟情。
第三自然段是兄妹俩的谈话,是一个很好的朗读素材。我采用分角色的形式让同桌两位同学朗读,然后再指名一男一女两位同学读。又不失时机地问道:“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说,我感受到他们很穷,妹妹又非常喜爱音乐,可她很体谅哥哥。“他们的对话该用什么语气读呢?”通过老师语气、语速上的指导,学生们的朗读越来越充满感情,这是说明他们已经走入这故事了。
第九自然段是故事的高潮,贝多芬的演奏把兄妹俩——不,是所有读者带入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我采用了欣赏朗读的方法。配着美妙的《月光曲》,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指名读。在读中他们也体会出了贝多芬感情的`变化,接着我配上大海、月光、浪涛的画面让学生跟着读。在音乐与画面的双重感染下,学生们情绪激昂,形成让人心弦震颤的节奏美感。这就是我当年的感受,以至于几十年后仍然记忆犹新。
《月光曲》教学反思14《月光曲》这篇课文是一篇培养学生联想、想象能力的好课文。课文写了发生在故事过程中的人物看到的、听到的实实在在的事物,还写了故事中的人物由实实在在的事物引起的联想和想象。在教学第九自然段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语言文字;通过展开丰富的想像,感受《月光曲》的优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抒发自己的情感。通过默听远教资源上的《月光曲》享受乐曲的优美与跌宕。
这节课我尽力做到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去读,去讨论。第九自然段是通过皮鞋匠的联想来表现《月光曲》的内容的,那《月光曲》的旋律、曲调、节奏到底是什么呢?这是需要学生自己感悟的,任何分析和讲解都会显得空洞。所以,我安排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去反复地读,读完以后,把自己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和全班同学交流。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了认识。这一“读”一“说”,使学生的情、作者的情、教师的情不断地产生碰撞,产生灵感,从而很好地理解了课文,也学会了合作。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用分层读、赛读、齐读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的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通过这节课使我清楚地感觉到,当学生在课堂上不能清楚地理解老师要他们做什么的`用意,不能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时,是因为他们没有在平时的课堂上受到过这方面的训练;他们在这节课上读不好,是因为他们在平时的课堂上,老师没有教给他们读书的方法。所以通过这节课,我更加看到了自己的不足,不要再抱怨学生不会这不会那,先想想老师你教给了他们什么样的学习能力?
《月光曲》教学反思15《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课文资料意境隽永、文质兼美,蕴含着丰富的美育因素。无论是乐曲、语言、情感,都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教学时,我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兄妹俩两种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能使学生受到人格力量的熏陶。贝多芬是德国著名的钢琴家,理解这一人物形象时,我着重向学生介绍他的生平事迹,以及他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
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从贝多芬为穷兄妹俩弹奏乐曲这一故事中,让学生感受到贝多芬不辞劳苦、一心为民作曲弹琴的精神。穷兄妹俩作为劳苦大众的代表,他们生活很困苦,但十分爱音乐,对生活充满了乐观的态度。透过指导学生充分朗读兄妹俩的对话,能深切体会到穷兄妹俩相互关心、相互体贴、相依为命的善良品性。
二、从生动的语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曲子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词句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忙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
例如,在朗读第九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波光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并练说:“透过这些词句,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从而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亢激昂的变幻。此时,学生虽然没有亲耳聆听《月光曲》,也能透过充溢着优美意境的语言文字,想象出《月光曲》的基本旋律。
三、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倾倒了无数音乐爱好者。课文中,美妙的琴声让兄妹俩深深“陶醉”,“等他们苏醒过来,贝多芬早已离开了茅屋”,这些都体现了音乐艺术的巨大感染力。
教学中,在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我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的音乐,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
不足之处:
本篇课文景美情深,朗读时就应是徐缓、抒情的基调,只有个别地方,如描述风起浪涌的语句,语调是激昂的。指导学生朗读时,要把人物思想感情变化的层次表现出来。比如盲姑娘想听贝多芬演奏的急切情绪,皮鞋匠因买不起入场券的隐隐痛楚,贝多芬说明来意时的诚恳、热情,盲姑娘听完一曲后的赞美、惊喜等,都就应读出其中蕴含的感情。课堂上,由于急于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学生个别地方朗读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将不断改善提高,以到达理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