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草船借箭》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草船借箭》一文教学结束之后,我想了很多很多。平时,每节课教师都是主人,串讲串问,有时学生脱离轨道立刻拉回来,生怕浪费一点教学时间,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有时又害怕学生造成尴尬的场面,自我下不了台,每次涉及质疑问题,都是牵着他们走。可今日这次课堂上的两个小插曲,反而使我感到了教学的简便,学生创造的火花也在不断闪烁。那么,我们如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呢?经过《草船借箭》一文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体会
一、创设安全的学习氛围。
教学活动实际上就是师生交往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交流,从而增强师生情感交融,促进学生学习本事提高的过程。所以,课堂教学中,仅有良好的民主伙伴关系,才能进一步创设和谐、愉快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有效地进行学习。如当学生提出第一个疑问“借”用得不对时,我就进行纠正,他也许会有苦恼,也许会有被批评的不悦,而我并没有这样做,这就还给了学生学习的充分自由,使他们充分享受到参与的乐趣,享受到发表不一样意见的乐趣,使思维最大限度地活跃起来,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二、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我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大多数学生是“疑而不问”,那些不善于质疑的人,一般学习态度懒散、知识面狭窄,而乐于发问的人却思维活跃,解决问题本事比较强。质疑就是刺激学生进取思维的诱因,也是促其发奋学习的动力。有了质疑,学生就会产生求知欲,变被动理解为主动追求。“疑而能问,已得知识之半”。学生由疑而问,也是一个主动学习、进取思维的过程。所以我们要保护学生质疑的进取性,哪怕是一些幼稚、肤浅的问题。
三、张扬儿童创造的天性。
“疑”是创新学习课堂的主轴承,思维是创新学习的'核心,培养良好的思维品质是发展学生智力与本事的突破口,而创造性是良好思维品质的重要方面,在过去的教学中我往往只注重教育学生确信书上写的、教师讲的,如果有学生提出异议,就很生气,即使学生的意见是对的,也要顶回,其实这样极大地挫伤了学生的思维进取性。在上《草船借箭》一文时,如果我直接批评了那位学生:“明明是草船借箭,有什么不对?”那样,学生就不会发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经过这个“借”字表达得淋漓尽致,当然更不会体验到学习的欢乐。如果我先告诉那个学生:“曹操就是生性多疑,是比不上诸葛亮的。”相信这个学生会很受打击,以后可能只会遵循所谓的“正确与否”,从此扼杀了儿童创造的天性。从这节课的教学中,我深深地领悟到,仅有那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的教学,仅有那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的学习方式的教学,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2《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课文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
诸葛亮,是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周瑜称其“神机妙算”。引导学生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感受其他人物形象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那么怎样来去欣赏和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呢?教学时,我让学生走入文本,在学生充分阅读、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借课文中周瑜的话概括出诸葛亮的特点。在教学中,我主要抓住“神机妙算”这个词来引导学生体会诸葛亮的机智过人。我主要从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三个方面展开。先是让学生自己找一找,哪些句子能够体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接着引导学生把前后相联系的句子对应起来看,联系上下文,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首先,课前我要求学生根据导学案在预习课文时,把与中心有关的几个问题归纳好,然后讲读课文时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把问题的解答进行归类,从而看出诸葛亮知天时,晓地理,识人心,在草船借箭的全过程中神机妙算,才智出众,不愧是我国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学生准确地把握住中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为落实高效课堂,教学时我还深刻领会教材,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课堂中我利用导学案教学,小组合作研读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对话,体会人物内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学生汇报到通过三天之后的漫天大雾,体会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时,我让学生探究,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从而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与鲁肃的.老实忠厚。体会周瑜的妒才阴险与诸葛亮的机智、胸有成竹。学生在小组内交流的时候,议论纷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通过细细地品读体味,一个活生生的摇着鹅毛扇谈笑风生的,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诸葛亮跃然纸上。此时,课堂的气氛达到了最高点。学生不但对曹操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我在引导学生总结了本课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妒才阴险,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语言描写中体会到这一写作方法后,这也是《三国演义》刻画人物一个很重要的方法。通过语言,能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体会人物的内心。
总之,本文的教学,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的语文综合素养,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担心教学内容没法按时完成,因此,有些体现学生主动性的动手、动口的活动还不够到位。个别学生的口头表达声音过小,应该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日后教学应注重学生在朗读、说话中语文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才能更加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总之,自己要学习的地方还很多,在今后的工作中要积极进取,精益求精。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3《草船借箭》教学反思首先,多谢语文科组的团体智慧的帮忙,尤其是简校长和副校长的高屋建瓴的评课,让我在实践活力课堂、正式公开课的时候,有的放矢,开放课堂,培养了爱说话、争着说话的孩子。
反思如下:
A。采取关键词教学法。抓装果然”“必须”“呐喊”,这样,教学必须更加游刃有余。这位教师,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评课的关键词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领导。
B。教学语言要更加的老练,不断锤炼自我的语言。这次公开课,也算是第二次试教,我把校长的导入语活用进去,果然课堂的剑拔弩张的气氛,立刻就出来。尤其是“我们明白《三国演义》里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计,今日,我们一齐来学习这三十六计里面的其中一计。这一计,叫做什么?”课堂的氛围 ……此处隐藏13325个字……识和经验,交流各自的情感、体验,提升自我的认识与审美。这样的课堂就充满了活力,真正成了师生智慧飞扬的天地,成了师生共同创造的舞台。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4案例陈述:《草船借箭》是一篇经典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我也按照教学设计,逐步分析,力求把课文讲细讲透,让学生充分了解诸葛亮的才能,学习他的聪明才智。但是,随着教学的进一步,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于是晚上,我布置了课本剧的作业,为了演好课本剧,同学们在各组小导演的带领下,利用课余时间在教室前的走廊上,在音乐室,分工合作,边练边改,边改边演,蔚然一个个小剧团。比赛那天,每个小组都是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根据老师前一堂课的安排布置,同学们在课后作好了准备。参加今早《草船借箭》课本剧演出的是三个小组,十二位学生。
张佳怡做第一组的导演,她扮演诸葛亮。张文雅铭扮演的是周瑜,陈泽飞演曹操和军士。课桌拉开,教室成了临时剧场。四个孩子上台了,诸葛亮摇一把硬纸片做成的羽毛扇;周瑜戴着纸做的头盔,一把塑料宝剑斜挎腰间;鲁肃没有什么装饰;曹操背着箭囊,还有橡皮筋和竹子做成的弯弓,显然武器是要等扮演军士时使用。观众在惊奇中等待着,等待着演员把我们领回战云笼罩的三国时代。有几个剧情值得一记。
剧情一:周瑜请诸葛亮赶造十万支箭,诸葛亮接受了都督分配的任务。周都督自以为诸葛亮中计,非常高兴,设宴招待诸葛亮,两相对饮。两位小演员把课桌拉过去,摆上两只白瓷酒盅,一把小酒壶,二人象征性地对酌起来,你一杯,我一杯。周瑜诸葛亮似乎真的就在我们面前,当年赤壁柴桑口就是这样演绎故事的。
剧情二:诸葛亮要写军令状给瑜,扮演鲁肃的郭浩赶紧递上纸、毛笔和墨。诸葛亮接过郭浩递过的文房四宝,躬身对桌,神态安然,在展开的纸上写了起来。只可惜诸葛亮把笔握错了,像握硬笔一样握软笔,扮演曹操的韩周立赶紧给他提醒,让他改正过来。
剧情三:鲁肃陪诸葛亮去借箭,两人坐着饮酒,面前摆着一只纸做的小船,告诉观众他们此时正坐在船上。外面传来“咚咚咚——”擂鼓声。他们立虚拟动作,从箭囊里拔出箭来对着江面放箭,扮演鲁肃的郭浩一脸惊慌,而诸葛亮却很镇静。通过表情,通过对话,很好地体现出课文的意蕴。
表演后,学生评委与我一起展开评议,根据对文本的理解和表现的才艺,评出了最佳创作奖,最佳表演奖,孩子们不亦乐乎。
思考:
一、课本剧,提高了学生的感悟能力
在一般的语文教学中,学生更多的是被老师牵着鼻子走,用课本剧则调动了学生主动学习、深入理解文章内容的积极性。而好的剧本又来自对课文的全面了解,认真研读,细细揣摩,精心选材,反复锤炼。不管从字词句的理解还是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同学们查资料,品读课文,互相质疑,主动找老师帮助解决难点。教师在释疑解难的.过程中相机引导学生对课文重点的理解与把握,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有了更深的体会。
二、课本剧,强化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通过“我编我演”,再现了课本里、生活中的情境,以形象生动的课本剧表演表达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深化认识。在学生排演时,教师给予了适当的点拨,帮助学生恰当运用语言,使语言更加规范、更加精炼。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台词是剧本的主要组成部分,要想把一台戏演好,不仅要能熟记台词,更重要的是要把作品中人物的语言内化成自己的语言,然后自然地富有创造地伴随着动作和神态以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这才能吸引观众,激起观众的共鸣。学生通过不断的语言实践,逐步内化语言、积累语言、丰富语言,进而正确、熟练、灵活地运用语言文字,更好地与文本对话,与文本中的人物对话。这一过程,学生既有自外而内的吸收,又有自内而外的表达,运用课文中的语言加以述说,又在形象的再创造中发展着语言,使语言积累水到渠成。
三、课本剧,锻炼了学生的合作精神
课本剧是一种集体性活动,同学们在排演课本剧时,他们需要人人参与,个个动脑、动手,尽心尽力,才有希望自己的小组取得好成绩。所以在排演时亲密合作,无形中增加了同学之间的沟通和团结,培养了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学校快乐不快乐的主要因素,正是由于这种团队的意识与合作的精神才造就了他们今天演出的成功。人若用愉快的心情看天,天特别蓝;看花,花儿特别美。孩子们学习功课有了一个快乐的心境,学习就显得信心十足,干劲倍增。
四、课本剧,增强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排演课本剧,作为语文教学的辅助手段,十分有利于学生学好语文,也非常适合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课本剧的表演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和探究欲,学生在经历了读、说、议、写、演、评这样一个有效的、真实的阅读过程,在人人参与的和谐的语言实践活动情境中,实现了语言的理解、内化、积累、运用,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表演中体验,在编写中运用,在评议中鉴赏,使感悟能力、观察能力、表现能力、评价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增强,语文素养得到全面发展。
编写课本剧,使同学们人人参与,给他们提供了大展身手的机会,学生的思维不再只局限于课本,从而放飞了创造意识的翅膀。事实也证明,学生的创造潜能是惊人的,他们设计的许多情节,都大大丰富了课文的表现力。
《草船借箭》教学反思15《草船借箭》这篇课文是根据我国著名古典小说《三国演义》中有关“草船借箭”的情节改写的,情节曲折,引人入胜。整个故事赞扬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语文综合素养,
第一,这场大雾,诸葛亮和鲁肃都看到了,请大家说说看鲁肃看到这场大雾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有的同学说:“鲁肃会感到很害怕。那么大的雾,船要是误进了曹军的水寨怎么办?”有的同学说:“鲁肃会大吃一惊:前两天还是好好的,怎么现在会有这样大的雾?”我又说:“假如你是鲁肃,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害怕、吃惊的语气。)于是,我又试着问“那么,诸葛亮看到这场大雾又会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诸葛亮,怎么读这个句子?”(引导学生读出暗喜的语气)
第二,我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问题,课文写诸葛亮的话的共有11处,只有一处有提示语,而且是个“笑”字,请你联系课文,想想诸葛亮此时在“笑”谁?为什么而“笑”?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笑?然后引导学生充分想象、品读、感悟,品出诸葛亮这一“笑”,不仅“笑”出了他的.大度,更“笑”出了他的运筹帷幄、神机妙算,这一笑值千金,是课文的“点睛之笔”。从而让人物的形象站起来、活起来,并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
总之,本文的教学设计,我力争做到重视探究性阅读过程的指导,并抓住几个主要问题,适时,适度地巧问妙点,引导学生感悟隐藏其中的深刻内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透彻,对人物形象的把握更准确,发现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也进行较好的语言和思维的训练。美中不足,就是教师引导的还是过多,学生自主质疑探究的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对于这片篇幅较长的课文来讲,如何把握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深度与朗读训练的到位同一问题,还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学中进一步的研究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