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雨后》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雨后》教学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雨后》教学反思1《雨后的森林》是语文第一册第二单元的一首儿歌,这是一篇轻快活泼的小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雨后森林里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图文并茂,意境极美。学生们学得很积极、快乐。爱因斯坦说过:“兴趣和爱好是最好的老师。”课堂上我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学生进得学习,收效较好!表现在如下方面 :
首先体现在复习生字,导入新课中:亲爱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到乐园一样的学校中游览了一番,这节课老师带大家到美丽的大森林中去参观!只有读准这些汉字宝宝,我们才能走进森林,相机出示苹果形状的的字卡,采取了指名读,小组读,开火车,男女生赛读复习巩固上节课的生字,同学们都会读了,我们就一起走大森林吧!
其次,体现在理解课文时,我出示了挂图,带学生走进一副美丽的图画中,用生动的语言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让学生乐学。
接着,体现在指导朗读时,如“雨停了,雨停了!”我让孩子先听范读,再练习,通过朗读体会雨过天晴,看到美景的欣喜的心情。朗读诗中描写的'四种事物的四句话时,让孩子观察,想象,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文意境,很自然地读出对大森林的赞美。
最后,体现在学完课文后,我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动作来表演课文,学生们兴致高涨,个个兴奋不已,完全沉浸在课堂的学习气氛之中。
不过这堂课还有一个不足之处,我没能大胆放开,如果我能再放开些,让学生学,就会更完美!
《雨后》教学反思2今天语文课学习《雨后》一课,课堂气氛很是活跃,学生们都被课文中有趣的情节吸引着,我感觉特别顺利。可就在快下课时,我看到T同学站了起来,趴在桌上不停地扭动着身子。我以为他在学文中顽皮的小哥哥,便看着他,示意他坐下。可是他视若无睹,依旧扭着身体。我走到他身边,轻轻地让他坐好。他还是对我不理不睬。这孩子,性格特别怪癖,从一年级到现在,就从来没有主动和老师说过话,你问他话,总要等好久才能听到他细若蚊蝇的回答。现在看着他又无视于我的存在,我的火一下子窜了上来。正想批评他,却遇到了他怯怯的眼神。怎么回事?我强压住火气,问他是不是要小便,他摇摇头。再问是不是要大便,他还是摇头。那到底是怎么了?这可把我给急坏了,忙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还是夹着腿,两眼盯着我,就是不出声。我可真是有火发不出来。还好旁边的同学提示:是不是没有卫生纸?他才用眼神告诉我答案。噢,天哪,我这才舒了口气,请其他同学给他纸后马上让他去厕所。
总算把事情给解决了!但我却为了努力地猜测这孩子的想法费尽心思。回想平时,为了能够和这个孩子拉近距离,我常常会抽空和他谈心(说是谈心,往往是我在唱独角戏,他只是负责点头或摇头,心情特好时才勉强说两个字。)有时上课为了鼓励他起来发言,常常要用好多时间。现在他和我算是比较亲近,会对我笑了,放学时也和我说再见了,但他还是不愿多说一句话。有时,我真的很郁闷。就像今天这件事,如果发生在课堂讨论激烈时,那其他学生的兴趣、整堂课的'气氛定会受到影响。我是不是就可以不管他了呢?答案肯定是不可以,我不能对他视若无睹。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孩子感到孤独,感到对他的痛苦和欢乐无人作出反应,这是教师的道德所不容的。”我深深知道,作为老师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孩子,要想学生所想,急学生所急。即使前面的困难再大,我也会在所不辞。
《雨后》教学反思3《雨后》是一首富有童心和童趣的诗歌。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特别注重了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借助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来学习课文,享受童年生活的乐趣。喜欢雨后玩水,雪后玩雪,这是儿童的天性。
因此,在上课伊始,我先引导学生回味过去玩水的快乐生活,来谈谈自己曾经玩水、踩水的快乐体验,从而揭示课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大家都曾有过玩水的快乐,著名作家冰心奶奶把小朋友玩水时的欢快情景写成了一首诗,今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一起去雨后的广场看看,玩玩,好吗?” 这篇课文,重点描写的是小兄妹俩踩水的有趣情景,着力刻画了两人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我重点指导学生揣摩小兄妹的心理活动,激起学生心理和情感体验的共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在读中感悟兄妹俩踩水时的兴奋与欢乐,然后从分角色读,到加上动作,表情,神态进行表演读,层层深入,把内化的语言、情感通过学生自己的有声语言以及体态语言表达出来。在身临其境中,让学生与诗中的人物对话,产生情感体验的共鸣。
例如“妹,小心,滑!”孩子们很爱读这四个字。平时的课堂中我引导学生注意朗读提示语,这一课没怎么提示,孩子们已经读出了喊的.声调。有的说应该声音稍大,因为广场上人很多,很热闹,声音小了,妹妹会听不见的;有的说应该喊短促些,妹妹走得很快,慢的话,妹妹也许已经摔跤了;有的说,应该读亲切些,那是哥哥对妹妹的关心、提醒。
学生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把兄妹俩的亲情,哥哥的懂事表现得淋漓尽致。
《雨后》教学反思4今天,上了《雨后》的的第二课时,当孩子们学到描写小妹妹的句子的时候,对句子中“泥裤子”的理解有了争议。在第一课时中,孩子提问题中也有说到这个问题,在两天之后我来上第二课时,没想到孩子们还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这是我试先没有预设到的,
这样的写法应该是借物代人,借代的写作手法!如果在课堂上给孩子提出“借代”这样一个名词,他们又能接受多少呢?其实借助文中上下文的`句子,理解这个“泥裤子”应该不是问题,于是我马上叫孩子们读前面的段落,读了之后,让孩子们再来说,没想到还是有孩子认为后面一个段落中的“泥裤子”和前面一个段落中的“泥裤子”一样,都是写泥裤子,有孩子甚至说到,如果是这个“泥裤子”是指的哥哥的话,那为什么作者不直接写“小哥哥”呢?
这个孩子,说得好象很有道理,我真想马上告诉他,这样的写法叫做借代。但是我当时就让孩子们安静地看书上的插图,然后再默读课文,再静静地思考,这个时候教室特别安静,每个孩子都在为自己理由。在后来的交流讨论中终于全体意见一致:这个“泥裤子”是指代人:小哥哥。然后我就告诉他们,这样用物体来代替人的写作方法叫做借代。
这样的课上了下来,我很是有点沮丧,为什么“泥裤子”这样的问题会出现呢?是什么造成这样的呢?不得不好好想想:在带着孩子们读书的时候,指导理解词语的方法上,至少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这个方法训练不扎实;在学习课文的时候,让孩子们选择描写哥哥或者妹妹的段落中,自己喜欢的来读,结果一个孩子读到了描写妹妹的段落,我们就抓着它开始学了。我这样的处理,显然很草率,要上好每一节随堂课,对于我们这样的年轻老师来说,也不是这么简单哈!
《雨后》教学反思5雨后 ……此处隐藏8644个字……感受冰心,是编者在引领学生走近冰心,所以让学生了解冰心也是学习本文的另一个目标。展示冰心的照片,介绍冰心的作品《繁星春水》,朗读另一首小诗《别踩了这朵小花》,让学生在课外阅读时,愿意读冰心奶奶的作品。
三、缺点:
课件不够灵活,若能用灵活的课件,配上生动地图片,让学生们再配乐朗读,效果会更好。
《雨后》教学反思14《雨后》是冰心奶奶作的一首儿童诗,此诗构思不凡,以清新淡雅的语言,细腻而传神地描绘了一幅雨后群孩戏水的情景,特别是通过对兄妹俩语言、动作、神态的渲染,生动地勾画出孩子们活泼、俏皮的形象,极富童趣。怎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体会诗中儿童特有的心理,进而感受童年生活的幸福快乐,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回顾整个教学实践过程,颇有一些想法。我们必须把时间和精力化在钻研教材上,教学流程设计要不断实践,反复推敲,在其过程中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提高教学能力。以下就教学中如何从整体入手,品读词句谈一点感受。
一、单刀直入,整体感知。
我们都知道教学要遵循整体性原则,拿到课文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因为读是由外到内的吸收过程。但是如何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教材呢?起初我设计了一个环节:整体感知玩水场面。谈话导入,我由近来常下春雨引到复习吟诵古诗《春雨》,由花草树木喜欢春雨说到孩子们喜欢夏天的雷雨,雨过天晴,空气清新,彩虹高挂蓝天,孩子们跑出家门尽情地玩耍。小朋友,你跑出家门会做什么呢?由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来说说雨后的快乐活动,再引到今天的所学内容,揭题提出学习任务,请学生初读诗歌。这个过程我自以为步步引导很自然,让孩子打开记忆的闸门,来激发孩子相应的情感。实践下来,感觉开头很冗长,学生没有从文本中去感知内容。而一堂课,开头5分钟必须一下子吸引学生进入主题。于是我设计了一个单刀直入的问题,引导学生读诗感知内容:“雨后是什么时候?冰心奶奶写了雨后的什么事呢?”在后来的教学实践中体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读后,谈了诗歌的大概内容,有的是概括性的,有的是具体的描述。然后,由此引入到下一个环节:兄妹俩踩水的情景特别引人注目,兄妹俩是怎么踩水的呢?
二、由粗到细,品读词句。
1、步步牵引,限制了思维空间,教学易呈平面。
诗歌的重点部分是第二、第三节,小哥哥踩水的有趣可爱,尽情踩水的时候不忘照顾妹妹,叫妹妹小心滑,自己却滑了一跤,虽然成了泥裤子怕妈妈责怪,但却那么高兴骄傲。在教学中,我紧紧抓住描写兄妹俩语言、动作、神态的词句,精心设计了几个教学细节。我引导学生逐句理解朗读,体会人物心理。“小哥哥是怎么踩水的?”由这个大问题引入,请学生读2、3节,然后读好第一个句子,先说词“使劲”,使多大的劲?再来读词“使劲地踩着水”,读句“小哥哥使劲地踩着水,把水花儿溅起多高。”读出踩水的使劲,读出水花的高,读出踩水的有趣,进而读出男孩的调皮,这样逐层深入。然后引到下句 “妹——,小心——,滑——!”的'多元化朗读,拖长音大声喊小哥哥的话,说说为什么这么读?体会哥哥对妹妹的关心。再联系下文“说着自己就摔了一跤”, 他还没喊完就摔跤了,所以 “滑”字读短些,这样指导学生用两种方式来读哥哥提醒妹妹的话,读出不同的味道。想象滑跤后的狼狈样,理解读好词语:“水淋淋”“泥裤子”,再来进行个性化朗读两个“糟糕”,如果你是小哥哥,说这话时,他会有怎样的动作,怎样的表情?让不同个性的小哥哥读出不同的语调,或急性子小哥哥着急地大声说,或慢性子的小哥哥慢慢吞吞地担心地读。再来理解朗读为什么“兴奋,骄傲”?这样精细操作,老师紧紧把握了几个主要抓手,精雕细琢,步步到位,出现了几个教学亮点。不过,由于教学预设全面,教学生成状态完全被老师一手控制,虽不会出什么差错,但这样步步牵引,条分缕析,.都是一个层次上的学习。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失去了学生自觉学习的主动性特点,掩盖了学习过程应有的矛盾和思想碰撞,扼杀了鲜活的学情,也造成了诸如活跃的想象、模糊的体验,会心的鉴赏,逆向的批判、不可言传的意会等综合语文素养的失落。
2、抛出大问题,铺设广阔的思维空间,教学要呈立体。
整体感知全文时,抛出大问题来思考。而在具体的一个段落块面的操作时,也要以一个总领性的问题来展开。如学习重点部分时,“小哥哥是怎么踩水的?”这个问题既然问了,就要让学生在读完2、3节后各抒己见说说自己的初步感知。在学生回答后再相机扣词抓句,感情朗读。而不是以此作为引子,只要求学生直接读句,说词说句,做理解分析,再读书。读书要整体地读,反复地有层次地读,而不能停留在一个层面,都是具体的,零碎的。简简单单教语文就是要围绕一个大问题去读,读后说理解,然后再读,即悟读。
总之,阅读教学要遵循“整体-部分-整体”这个原则,从整体入手,来品读词句,不仅应体现在篇章教学上,而且在段落教学中更应体现这个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精心设计 “串珠子”的大问题,为学生铺设广阔的思维空间,然后把一个个闪光的珠子------细节展现出来,从而让我们的课堂教学站立起来。
《雨后》教学反思15《雨后》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诗歌。作者冰心以及其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了一对小兄妹雨后踩水的有趣图景。读来不由让人发出会心的一笑。诗歌源于生活,教学中也只有让学生走进诗歌中所描绘的生活,他们才能更深入地体验蕴涵的情趣。因此,教学中我们应从学生的生活入手,图文结合,现实与想象交错,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份童真童趣。
一、设置情境,激起体验
课始,让学生展示自己创作的校园内刚刚下过雨后积满水的一大片空地的画面。引导学生回忆,雨后你们在这里痛快地玩过了吗?说说你们是怎么玩的.?学生畅所欲言之后,引入课题,激发学生朗读课文:小朋友们玩水的场面被写成了一首很美的小诗,我们来读一读。然后通过学生展示朗读,学生们被带入自己所熟悉的生活情景,产生了初步的情感体验。
二、组织交流,表达情感
小兄妹踩水的有趣情景被作者刻画得出神入化。教学中可以通过范读和引读使学生入情入境地读,感悟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在引导学生观看书中插图,说一说兄妹俩的兴奋和乐趣。再引导学生观看书中插图,说一说兄妹俩的动作神情,甚至模仿他们的样子演一演,如“小哥哥踩着水”“他拍拍水淋淋的泥裤子,嘴里说:糟糕——糟糕!”“小妹妹咬着唇儿,提着裙儿,轻松地小心地跑。”学生在表演中走进自己的生活,更加体味了文中表现出的那份童真童趣。对于诗中小哥哥和小妹妹矛盾心理的刻画,则更要引导学生走进自己的生活才能充分体验。通过组织学生讨论:“小哥哥摔了跤怎么还兴奋、骄傲呢?”小组通过讨论之后进行汇报点拨。事实上,小妹妹不正是羡慕他的吗?越是能领会哥哥的心理,就越能感受诗中的情趣,此时在引导朗读,学生就定会声情并茂,全身心投入。
三、引导背诵,拓展体验
诗歌描写仅仅是孩子们童年趣事中千朵万朵浪花中的一簇,生活中的趣事实在是太多了,自己的,他人的,甚至父母的……生活中的每一件趣事不就是一首美美的小诗吗?引导学生把自己生活中的趣事也以小诗歌的形式写一写。从而激发孩子的写作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