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教学反思能很好的记录下我们的课堂经验,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今天是一周一次的校本研究时间,今天轮到我上公开课,我准备的是二年级数学第四单元《表内除法》的《初步认识除法》这一节课。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情景带领学生认识除号、被除数、除数、商;通过分一分,摆一摆列除法算式,并且理解除法的意义。
上课流程:首先,我带领学生通过手势复习乘法口诀、快速算表内乘法以及平均分。然后进入新内容学习。通过两个例题,让学生认识了除号、被除数、除数、商,并且会读除法算式以及通过一些习题列除法算式。在列算式的过程中渗透除法算式的意义,反复练习,让学生全部掌握。
课后,数学教研组的老师都给予了中肯的评价。
老师们认为本节课的优点是:
1、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参与度高。
2、教具准备的简单多样,很好的帮助到课堂学习。
3、师生互动充分,很好的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和学生的主动性。
存在的不足之处是:
1、每个训练环节训练的不够充分。
2、学生对于除法的意义理解不够透彻,训练有点少。
3、时间把握的不够准确,提前10分钟讲完。同事们的建议使我受益匪浅,感觉二年级数学虽然知识简单,但教起来却不简单,需要提前预设好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对方法,还有怎么把简单的内容深入浅出得让学生学会理解到位,这都需要老师充分备课,精准把握教材重点内容,再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这也是教研的意义所在吧!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2结合教研员的点评,以及自己的体会,对于这一节课,我总结了以下需要注意的几个方面。
首先,在讲课过程中要学生操作,有直观入手,再到抽象数学。在课前应该尽可能的帮学生准备好一切需要用到的东西,让课堂变得简单,能准备的尽量准备。
1、开展有效,在做中学,抽出数学,提前把准备工作做好。比如说,学生在实物展台上展示时,应该给学生提供出操作区域。10个竹笋分成两份,应该在展台上告诉学生摆在哪个位置。总之准备好教学外的所有东西。
2、在让学生小组操作时,要有适当的指导,调控好课堂。
3、对于操作后的交流过程,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比如说,一共分几个,要怎么分。要把( )个桃子分给( )只猴子,每只猴子能分到( )个桃子。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意识。
第二,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帮学生搭架,培养他们数学思维,使其体会直观表象与数学语言的关系。
第三,要搞清楚数学本身内涵。在讲课中,要注意考虑数学的'问题,比如数学中除法和减法的关系,分东西的时候,一定要提示学生全分完,让学生体会除法是来源于减法。
第四,控制课堂时间。一开始活动的时间稍长,应该把时间缩短,到平均分的时候要时间长。
第五,平均分中的包含除,一定注意分的过程,时刻提醒学生“分完还剩多少?”为除法的意义做铺垫。
通过这一次的准备课,让我知道自己离高水平教师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还要不停地努力。我也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严格的要求自己,不断完善的自己。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3二年级数学第五单元《森林里的故事》的内容,它是除法学习的起始部分,是以分东西作为感性支柱的。所以本堂课的特点之一就是充分让学生动手分东西,体会什么是平均分,感受分东西带来的快乐。
一、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我出示了书中的那幅情境图,让学生观察思考:两只大熊猫分10个竹笋,应该分几份?怎样分?然后让学生动手分竹笋。本来想学生会有多种不同的分法,如:分成4个和6个,分成3个和7个等,没有想到全班同学竟全都分成了每只大熊猫分5个竹笋,让我感到很被动。然后我又通过把10个竹笋公平地分给5个大熊猫,让学生进一步感悟到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做平均分。让学生动手操作,体会平均分的含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明白了什么是平均分以后,在后面的这几个环节中,让学生通过操作交流,明白平均分的'分法也是多样的。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等学习手段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既是对已学知识的巩固,又是对学生运用知识的提高与升华。
二、情境串的教学
将数学问题像串冰糖葫芦一样围绕着森林聚会串成串。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一共安排了以下活动,有熊猫分竹笋、小猴分桃子、小兔分萝卜、松鼠分松果。这些活动全都是在森林聚会上发生的,给学生一种整体感和亲切感,另外,将情境串成串,更便于学生系统的学习,使学生的思维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更加活跃,更容易理解数学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激发起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
三、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每次活动时,我都会设计几个像导火索一样的问题,如:请你仔细观察,动脑想一想,大熊猫会遇到什么问题?分成几份?你想怎样分?你发现了什么?又如:从这幅图中,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想怎样解决?通过一环一环的问题,使学生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享受成功带来的快乐,从而确实感到数学很有意思,乐于产生更多的数学问题。
四、乐于助人的思想
本堂课从一开始就创设了帮助的伏笔,如请你的小棒来帮忙代替竹笋,小猴子会遇到什么问题?你来帮帮他,小兔子和小松鼠着急了,说:我们饿了,赶快帮助我们分一分吧等等,学生们会感到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在潜移默化中教育了学生,要乐于帮助别人,因为你会感到快乐,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教育。
五、练习设计
我分了两次进行自主练习。第一次是在学生帮助熊猫和小猴解决问题后,学生对平均分的含义有了初步的体会的时候进行的,主要是通过判断哪是平均分,来加深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第二次是在帮助小白兔、小松鼠解决问题后进行的,难度加深,使学生较容易接受。这个练习是让每名同学动手平均画石榴,这样做的目的是既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4“除法的初步认识——平均分”是表内除法(一)中的基础内容,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学生今后利用平均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关键。本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通过实践操作明确平均分的含义,在头脑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进而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
学生首次接触“除法”这个概念,对于低年级小学生来说,确实是一个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由“平均分”这个概念的含义引入“除法”这个概念,就成了 ……此处隐藏9541个字……算式的写法、读法
我们把要分的苹果的总数6写在除号的前面;平均分的份数写在除号的后面;每份分得结果写在等号的后面。
不看图,你能说说6÷2=3,表示什么意思呢?(表示把6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3.)
这个算式读作:6除以2等于3。
6、小结:把总数进行平均分,可以用除法表示,对一幅图,就可以列出两道不同的除法算式。
7、给其余几幅图列出相应的除法算式
8、质疑:看书上例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疑问?
9、基本练习:
书上的“做一做”---- 分一分,写一写,读一读
(1)明确要求:让学生把18块饼干平均分成三人(2人)(6人),每人分几块?并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2)学生动手操作,教师巡视。
(3)交流汇报。不看图说说每个除法算式的意义。
三、巩固练习(略) 1、先摆一摆,再写出算式.
(1)12根小棒,每2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12÷□=□
(2)12根小棒,每6根一份,能分成几份?
__________
让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注意个别指导.订正时让学生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也可以把1、2题进行对比,让学生知道虽然都是12根小棒,因为第1题是每2根1份,第2题是每6根1份,所以分的份数也不同
2、补充练习
教师把10本作业本平均分给2名同学,每名同学分得几本? 课件出示题目,学生说说如何列式和算式中各数所表示的意义。
四、归纳小结
今天我们通过分东西学习了什么新知识?(板书:除法的初步认识)知道了把一些东西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一份是多少用除法做。
教学反思:
㈠效果分析
这是一节研讨课,也是一节尝试课,曾在多个班级试教过,尝试着把包含除和等分除合并在一堂课上,主要观点是:不区分两种分法,认为“不管怎么分只要每份分得同样多都是平均分”,能看图列出两道相应的除法算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2《除法的初步认识》是在学生已初步了解乘法的意义,会用2―6的乘法口诀计算表内乘法的基础上学习的。“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是学习除法概念的第一课。这一课时的主要目标是使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经历“平均分”的过程,了解平均分的含义,能根据要求把一些具体物品平均分用除法来表示,会读写除法算式,认识除号并知道除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通过本课教学,有以下体会。
这节课的教学,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复习了什么叫平均分后出示8个又红又大的苹果,让学生通过1个1个地分,1份1份地分使学生明确“平均分”的含义,为教学新课做好铺垫。在教学例4,例5时,创设了帮大熊猫分竹笋的情景,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竹笋实际操作分一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我又运用课件演示使学生清楚的感受到平均分的过程,直观的'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初步领会除法的实际意义:平均分用除法可以表示。然后引出除法算式的读法、写法,介绍了新的符号朋友“除号”,以及介绍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和除法算式的意义。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参与,通过观察读一读、分一分操作、说一说同桌交流、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应用平均分的意识,这样学生由动作思维――建立表象――抽象思维,给学生提供做中学的机会,使学生在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中,能力得到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发挥。学生通过操作进一步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领悟除法的意义。
我在设计练习题时,根据二年级学生年龄小,每个孩子都有追求快乐的天性,好胜心理强的特点,于是我设计了形式多样,富有挑战性的练习题,营造出充满生气和激情的学习氛围,增加了练习的趣味性,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起到了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通过创设情境帮大熊猫分竹笋,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好品质。整堂课运用丰富多样的奖励措施,满足孩子们成功的喜悦的心理需求,维持孩子们学习新知的兴趣。
总之,这节课较好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学生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3《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为此安排了几个层次教学由同样多引出平均分。这一层次安排两次实践操作,一是,把每份要同样多,通过第一次动手操作由学生的汇报引出“同样多”,通过第二次动手操作和教师的.提问引出平均分,用“平均分”指导操作,让学生把,求每份是几个把“平均分”这一生活常识抽象成除法算式。解决了“平均分”之后,教师指出把&个苹果平均分成每份是可以用除法来表示,于是抽象出除法算式结合除法算式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和意义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4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时,按照教材的安排首先让学生初步理解平均分的含义,在学生充分感知平均分的基础上,展开除法意义的教学。我教完除法的意义后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不容乐观。一是学生对除法算式所表示的含义不明确,只是停留在机械的记忆中,将谁平均分、平均分成几份、求出的是几份的这些问题并不理解。二是结合具体情境图,发现关于除法问题的.能力不高,究其原因仍然对平均分不理解。
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要加强一下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紧紧抓住将重点难点的转化工作,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具体的、直观的、熟悉的生活知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二是认真研究教材,不拘泥于形式,注重过程,坚持用教材去教。
《除法的初步认识》教学反思15除法是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表内除法是学习除法的基础,而“除法的初步认识”又是学生学习除法的开始。因此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及对除法的兴趣将直接影响到后面的学习,所以这节课显得尤为重要。
我在设计教案时,把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实际分东西,使学生知道除法的含义”。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景中主动建构知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在分小棒中,学生在动手操作后提出了数十种方法,也深刻地理解了平均分;在圈苹果图时,有的学生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3份、4份、6份,有的学生把10个苹果平均分成了2份、5份……;我就请他们用上“平均分”来介绍自己的作品时,个个把手举得高高的,争着抢着要上来表现。课堂成了充满体验和乐趣的百草园,也许这样的课堂少了很多正襟危坐的课堂常规,但我却收获了孩子们放飞思维的惊喜。
整堂课完成得很顺利,学生都对实践操作很感兴趣,通过实践加深了对“平均分”的理解,也对今后的除法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