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都希望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怎样才能化解乘法分配律的教学难点,我想,最终还得在情境中体验从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
于是,我在教学时创设了许多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多次的感悟和体验,学生从意义上有了较好地理解,比如:6×12+4×12,可以让学生理解成6个12加4个12共10个12,所以可以这样得出:6×12+4×12=(6+4)×12。
从意义上的理解使学生最终摆脱了因强记模式而不会解的题,如:99×99+99,学生可以轻松地说出99个99加上1个99,一共100个99,99×99+99=100×99=9900。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2教学过程:
一、创境
1、直接出示:师口述:张阿姨买5件夹克和5条裤子,一共要付多少元?你们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独立)指名板演
2、组织交流:你是怎么想的?(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比较:最后结果,你发现什么?
说明:这样的两个算式可写成一个等式
3、出示课题运算律
今天,我们就来仔细研究这两个算式,找出其中隐藏的秘密。
二、探究:
1、仔细观察此算式,比较等号的两边有什么联系?
2、明确:左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右边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根据观察,你有什么猜想?是不是所有这样的两道算式间都有这样联系呢?
列举指名口答算式齐计算感受结果相等
4、发现规律
5、出示公式
三、应用深化
1、完成1,填一填
2、完成2
3、完成4
老师出一道算式,请同学们根据乘法分配律,说出算式,比比谁反应最快。
4、完成3:你能用两种不同方法计算长方形菜地周长吗?
5、完成5
四、回顾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
对自主探究与有效生成几点尝试
——《乘法分配律》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回顾
本课对乘法分配律的教学,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理解两种算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即先算出一套的和再乘5套,与先分别算5件及服和5条裤子的总价再相加,它们的结果相等;再通过例举验证,观察比较,归纳出乘法分配律;最后进行多层次的练习,进一步提升孩子们对乘法分配律理解与应用。
二、反思
新课程如春风化雨,走进了师生的生活。倡导自主探究,关注有效生成,成为新课程改革永恒的主题。在追求有效的教学中我作出了以下几点的`尝试:
1、从具体的问题情境出发,有利于学生的自主探索
对于5套运动服一共多少元,这样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是驾轻就熟的。结合熟悉的问题情境,便于学生理解两种算法间的联系与区别,
为后叙对乘法分配律的成功探究理好伏笔。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找准了学生的知识起点,才能有效的教学,熟悉的问题情境面向全体学生,只有全面参与的'探究,才是真正的自主有效的探究。
2、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在验证过程中形成共识。
数学的猜想是在一系列的实验、观察、归纳、类比的基础上获得的,数学活动脱离了猜想就会显得没有意义。本课教学乘法分配律的探究过程分为几个层次:
(1)启发猜想。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引导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提出猜想。在具体的问题情境中,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激起创新的火花。
(2)例举验证。让学生围绕猜想,以小组探究为主要形式,以独立思考例举算式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算出得数发现两种算式结果相等,在相互交流中,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共识。在交流、合作中,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设计多层次练习,在层层深入中启迪学生的智慧
在形成对乘法分配律的认识后,分几个层次运用知识训练,首先是基础训练,书本55页第1、2、3题练习从正的两个角度进行,使学生明确乘法分配律是互逆的。从而达到灵活运用真正理解并掌握的目标。其次变式练习,我将书本55页第4题组练习设计成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学生在国松的氛围中,发现用乘法分配律可使计算方便。最后拓展延伸启迪智慧。练习中再次结合具体的问题情境,通过观察与比较体会到乘法分配律不仅适用于一个数两个数的和,也适用于一个数乘两个数的差。在这层层深入的练习中面向了全体学生,使每个孩子有所进步,有所发现,有所启迪,有所收获。
新课改的脚步在前行,新课扆的理念在深入。作为教师只有不断内化新课程理念,才能使自己的教学面向全体,促使学生真正的自主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3这两天学习乘法分配律,孩子们的普遍感觉是比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应用起来难一些。作业中的错误也很多,主要错在一下几点:
1、78×(100+5)=78×100+5…………这种错误在于学生没有教好的理解
乘法分配律:括号外面的数要分别乘括号内的两个数,再把两个积相加。
2、85×99+85=85×(99+8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个别孩子
对式子中的数据理解不好,不明白加号后面的
85表示的是1个85,可以看成85×1。
3、104×25=(100+4)×25=104×25…………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有的孩子对乘法分配律的引用不熟练,变式之后又按照顺序进行计算,回到了原式。
4、76×54+76×4776=76×(54+47)76…………有这种做法的孩子属于对乘法分配律的应用不够灵活,当遇到部分积较多的时候,不能较好的应用分配律进行简便算。
5、25×32×125=(25×4)+(8×125)…………个别学生在做题时有一种惯性,学完乘法分配律之后,所有的题目都用分配律进行计算,不能灵活的选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综合学生出现的错误之处,可见大部分孩子对运算律能够较
好的理解,只是在应用时不能够灵活的应用。直接应用规律进行简便算的能准确理解,而需要变式的题目则不能较好的应用,也有个别孩子因为理解不清而不会应用。根据学生的情况,我采用相应的措施,以便让孩子们真正理解,灵活应用。
一、个别指导。
对分配律不理解的`孩子,我进行个别的指导。具体是举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让孩子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题,在解题、比较的 ……此处隐藏6746个字……)×13 48×13+52×13 □
40×5+2×5 5×(40+2) □
75×(19+1) 75×19+75 □
40×50+50×90 40×(50+90) □
27×(16+30) 27×16+30 □
独立完成,小组讨论为什么有的是相同的,有的是不相同的。指名报答案,说说第三组两道算式为什么是相等的?第四组的两道算式为什么不相等?怎样改一下能使它们相等?
出示打“√”的算式,如果让你计算的话,你更愿意计算哪边的式子呢?为什么?
小结:有时应用乘法分配律可以使计算简便。
四、总结回顾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1、必做题:想想做做第5题。
2、选做题:如果把乘法分配律中“两个数的和”换成“3个数的和”、“4个数的和”或“更多个数的和”,结果还会不会不变?用合适的方试着进行验证。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2乘法分配律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结合律和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并能初步应用这些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乘法分配律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本单元内容的难点,因为乘法分配律不是单一的乘法运算,还涉及到加法的运算,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此本节课不仅使学生学会什么是乘法分配律,更要让学生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进而培养学生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的思维能力。
上课时,我以轻松愉快的闲聊方式出示我们身边最熟悉的.教学资源,以教室地面引出长方形面积的计算,两种方法解决问题,得出算式:(8+6)×2=8×2+6×2,从上面的观察与分析中,你能发现什么规律?通过观察算式,寻找规律。让学生在讨论中初步感知乘法分配律,并作出一种猜测:是不是所有符合这种形式的两个算式都是相等的?此时,我不是急于告诉学生答案,而是让学生自己通过举例加以验证。学生兴趣浓厚,这里既培养了学生的猜测能力,又培养了学生验证猜测的能力。
这堂课由具体到抽象,大多需要学生体验得来,上下来感觉很好,学生很投入,似乎都掌握了,可在练习时还是发现了一些问题。如:学生在学习时知道“分别”的意思,也提醒大家注意,但在实际运用中,还是出现了漏乘的现象。针对这一现象我认为在练习课时要加以改进。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不断的感悟和体验中学习知识。乘法分配律在乘法的运算定律中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定律,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对乘法分配律的大致规律能理解,也能灵活运用,但是要求用语言来归纳或用字母表示乘法分配律的规律,有部分学生就感到很为难了。感觉他们只能意会不能言传。课本中关于乘法分配律只有一个求跳绳根数的例题,但是练习中有关乘法分配律的运用却灵活而多变,学生们应用起来有些不知所措,针对这种现状,我把乘法分配律的运用进行了归类,分别取个名字,让学生能针对不同的题目能灵活应用。
乘法分配律大致上有这样三类:
一、平均分配法。
如:(125+50)x8=125x8+50x8即125和50要进行平均分配,都要和8相乘。不能只把其中一个数字与8相乘,这样不公平,称不上是平均分配法,学生印象很深刻,开始还有部分学生只选择一个数与8相乘,归纳方法后学生都能正确应用了。
二、提取公因数法。
如:25x40+25x60=25x(40+60)解题关键:找准两个乘法式子中公有的因数,提取出公因数后,剩下的另一个数字该相加还是该相减,看符号就能确定了。
三、拆分法。
如:102x45=100+2x45=100x45+2x45这类题的关键在于观察那个数字最接近整百数,将它拆分成整百数加一个数或者整百数减去一个数,再应用乘法的分配率进行简算。有了归类,学生再见到题目就能依据数字或运算符号的特征熟练进行乘法分配律的简算了。
四年级数学乘法分配律教学反思13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是在学生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及乘法交换律、乘法结合律的基础上教学的。乘法分配律也是学习这几个定律中的难点。故而,对于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我没有把重点放在数学语言的表达上,而是把重点放在让学生通过多种方法的计算去完整地感知,对所列算式进行观察、比较和归纳,大胆提出自己的猜想并举例进行验证……。
1.在对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上,我定位在:
(1)通过学生比赛列式计算解决情景问题后观察、比较、分析理解乘法分配律的含义,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出乘法分配律的内容。
(2)初步感受乘法分配律能使一些计算简便。
(3)培养学生分析、推理、概括的思维能力。
2.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我尽量想体现新课标的一些理念。注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把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到知识。在课的开始,我通过口头讲故事创设情境设置悬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接着我分别让班上的四组进行题比赛,学生们积极性极高并争先恐后地做题,同时让学生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学生尝试通过不同的方法先后得出:
(1)50×8+125×8 =400+1000=1400,(50+125)×8=175×8=1400;
(2):(55+45)×5 =100 ×5 =500, 55×5+45×5=275+225=500;
(3)15×4+3×4 =60+12=72, (15+3)×4=18×4=72。
此时我让学生观察通过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这两个算式用“=”连接。通过不同计算得到相同的结果,让学生从中初步感受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为了让学生切实体会生活中确实有乘法分配律的知识。在此我又设置了一个问题:上面两题的结果,左边和右边的式子也有相同的形式,这里是否存在着规律?让学生带着一点疑惑,又急着想证明的愿望继续探究。这时学生心中已具有了乘法分配律的模型。当学生有了上面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列举出类似的等式已水到渠成。让学生观察刚才得到的一系列等式,小组讨论:从这些等式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并要求同桌尝试合作学习进行一人任意找三个数写出等号左边的式子让另一个写出等号右边的式子,几题过后再交换写式子,让他们亲自感受乘法分配律,从而概括出乘法分配律。
3、在本课的练习设计上,我力求有针对性,有坡度,同时也注意知识的延伸。针对平时学生练习中的错误,在判断题中我安排了(25×7)×4=25×4+7×4,让学生通过争论明白当(25×7)×4时用乘法结合律简算;当(25+7)×4时用乘法分配律简算。在填空题目中,我设计了①(10+7)×6=()×6 +( )×6 ;②8×(125+9)=8×()+8×( );③7×48+7×52= ()×(+)通过练习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概念,也为后面利用乘法分配律进行简算打下伏笔。
总之,在本堂课中新的教学理念有所体现,但在具体的操作中还缺乏成熟的思考,这一问题有待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改进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