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荷花》教学反思集合15篇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荷花》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荷花》教学反思1语文教学不单单是传授知识,还应该是一个实践的课堂,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给学生一根拐杖,扶着孩子们去自主阅读,掌握阅读的方法,和作者和文本去对话,教学中注重评价,评价不是去给出一定的标准,而是去促进学生的进步,语文教学还应该是激励,唤醒和鼓舞,唤醒孩子们的美好的情操,有正确的价值观,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还有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低年级段的语文教学以识字教学为主,慢慢开始渗透这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感知文本内容和语言形式的内在联系。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不应以老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学。
1、关注课题和语言前后间的联系。
课堂上从一个整体感知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读课文,感知文章主要在写什么,比如《荷花》这课中,让学生找找哪几节在学作者看荷花,从而引出第二节写看荷花的内容,给学生浅浅地感知作者的语言形式,谋篇布局,了解课题写荷花,就是这篇文章主要的内容,作者就是围绕荷花写了一件事的。文章的第一节就是写作者闻到荷花的香味,然后第二三两节写了作者跑去荷花池边看荷花,第四节写了作者看荷花时的想象,他把自己想象成了一朵荷花,引导学生以后在写话时也能有题目和文章内容间相互联系这样的意识。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明白小节与小节之间的逻辑关系,作者怎样用这几个小节把他要表达的内容说清楚,感受他遣词造句中的美感。
2、关注典型的'语言形式。
识字是词语的积累,不但要知道字怎么写,词语什么意思,还要明白词在文中的意义,联系前后的语境去理解词的意思,有些关键词还要明白作者用这个词想表达什么情感,然后把这个理解用朗读感受出来。根据课文特点,本篇课文采用了“大分散,小集中”的识字方法。“挨挨挤挤”、“大圆盘”结合语境学习,在读准音的基础上,通过教学图片及时点拨,关注字义,并在理解的基础上感受作者用词的精妙。“展开、嫩黄色、莲蓬、破裂”都在描写白荷花的句子中,采用小集中的方式呈现。
《荷花》一课中,看图理解“挨挨挤挤”写出了荷叶的又多又密,“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形状,“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然后,用自己的朗读,把这种感受读出来,也感知作者写荷叶时,是从哪几方面来写清楚的。描写荷花的句子,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看图片,来了解不能姿态的荷花,感受作者怎样将初开的,正在开的,和将要开的荷花写清楚的。学生感知了关键词后,要尝试学着作者的样子,用关键词表情达意,造句就是这样一种形式,学生在造句中有些问题,比如句子较简单,不能将一句句子写得有美感,语言很苍白,比如句子不通顺,不符合语言逻辑,再比如真正想表达的意思不明确,围绕要造句的那个词写的句子很简单,其他内容太繁琐,以上问题,都是学生对表达的不熟练,需要长期的表达,指导和引导,慢慢积累一定的语感。如果将造句比喻成布云彩,那写作就是云彩下低落的雨滴,你不知道哪朵云彩能下雨,但慢慢地积累,才能期待有一天学生能才思泉涌。
二、注重评价,开展以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教育对象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因此语文教学过程性评价应重在促进评价对象的转变与发展,要将评价贯穿于日常的教育教学行为中。
1、圈划的评价。考虑到《荷花》是“读课文圈画词句”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所以画出描写白荷花的句子时,是以“出示要求——读句——画句——反馈——评价”的过程进行指导,出示要求,通过清晰的要求引领,让学生明确划句子的要求,并以学生反馈,学生的评价,评价时指导学生根据划的要求来进行互相评价,再次明确画句方法,最后以完成评价的方式自查,巩固画句的要求和方法。学生在这样的评价过程中掌握了技能。
2、朗读的评价。朗读是在熟读课文的预习基础上进行的。读好生字的读音,同学们做做小老师来识记新字后,交流记生字的字形得方法,给生字找找朋友后,就要孩子们把段落读正确了,读的过程也是以学生的评价为主,先明确读正确要做到读准音,不添字,不漏字,然后根据这三点来进行朗读评价。这样的教学,老师把课堂还给学生,鼓励学生自由表达。
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教师要研读教材,进行学生学情的分析,以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为基础,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开展生动有活力的课堂,让学生对课堂充满期待。
《荷花》教学反思2一、欣赏、品味、情境感悟
由学生熟悉的《江南》一文引入,在学生初读课文的基础上,教师配乐范读,纠正字音的同时,激发学生朗读情趣。其后,充分利用书上插图,学生在音乐和教师的讲述中欣赏文中一幅幅精美的荷花插图。在美的欣赏后,学生再次自读课文,细细品味并设想自己站在荷花前的情境,将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
二、摘抄、诵读、亲密接触
孩子们在音乐中摘抄那些精彩的句子,细细揣摩那些令她喜欢的词句段,以及标点符号。美美地摘抄之后,学生在音乐中朗读自己摘抄的语句,交流相互情感体验。此时,学生经历了由文到像,由像到文,由文入境,由境激情,人文相融地过程。就能达到感悟了解、无为而至的语言积累的目标。
这样的课文积累是乎已经完成,但是,我却没有就此止步,积累不能停止在课文中。
三、积累、运用、才情勃发
以课文做为始发点,将积累引发到课外。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语句之后,出示中国古典诗词,师生共同诵读,在《小池》《荷花》,以及晏殊的《渔家傲》中共享荷香四溢,在《爱莲说》中感受荷魂精髓。学生再次摘抄这些凝聚了中国文化精华的诗句,他们被语言文字的`美所震撼。
是不是到此就结束了呢?当然不,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将摘抄的语句进行修改、加工,结合《练习七》学用字词句,写写自己喜欢的另一种花。
《荷花》教学反思3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课《荷花》,本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去公园看荷花的情景,表达对荷花的顽强生命力及高洁品格的赞美,同事也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之情。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手法去描写荷花的姿态。在教学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仿写其他的花。首先我让学生熟读课文,了解作者是怎样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形式 ……此处隐藏7685个字……学生有拉长音的现象,但是通过多遍纠正,就是不能达到我想要的理想的效果,这需要我在今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课文的练习。最后,我总感觉上课的时间不够用,这就需要我在下一步的教学中要分清主次,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上多下功夫,争取通过课堂教学效率。
《荷花》教学反思12本次教学我感到教学目标已较好的达成,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充分利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学法指导,学生不断地进行思考、总结,课堂大容量,效率高。亮点是学生总结本课的写作方法总结得很好,文中取法,链接生活,当堂作文比较成功。
学生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品读课文做的`也很不错,不足之处是感情朗读指导的还不够到位、充沛,以后在这些方面要注意,品完了要立刻把它有感情地读出来,可以加上老师范读、学生PK读、老师推波助澜的分析指导。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加强,另外,以后我在课堂上声音要更加洪亮、激情要更加饱满,字体要进一步提高。
《荷花》教学反思13教学《荷花》,我主要通过让学生反复朗读来感受作者对荷花的感情,从体味优美的语言中来感受荷花的美,来感悟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从三个方面来完成本课教学任务:
1、忆荷花:开篇我就让学生回忆看过的荷花,记忆中的荷花,想象中的荷花。此时,能说的学生并不多,即使说的也说得很表浅,但有一点是得到统一的,那就是荷花是美的,是被大家所喜欢的,是被大家赞美的,有了这个契机很好,我就继续带领着孩子们走进课文、学习课文。
2、赏荷花:这个赏,就是在学习文本的过程中赏。我指导学生理解“看荷花”这节课文是怎样写出荷花的美的。主要是采用了简笔画的'方式,孩子们根据不同的姿态现场作画,然后再讲解,有的学生说:“这荷花开放的姿势各不相同。有的将开,有的半开,有的全开。真美!”有的学生说:“荷花的颜色也很美,那碧绿的叶子,洁白的花,嫩黄的莲蓬,太好看了。”还有的学生说:“荷叶‘挨挨挤挤’的,荷花在叶子间‘冒’出来,花骨朵‘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一切显得那样生机蓬勃,美极了!”通过范读,引导学生把在“看荷花”这节课文中感受到的荷花的姿势美、颜色美、动态美,充实到“赞荷花”这节课文中去,再要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部分课文,这样,学生在读到“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的时候,那赞美之情就溢于言表,把这一池花读“活”了。
3、议荷花:在实实在在学了、看了荷花的美后,我再启发学生来将所感受的说出来,并进行想象,化为课文中的“我”,化为池中的一朵荷花,身历其境,一阵风吹来怎么样,风停了又怎么样,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怎么快乐,小鱼告诉我昨夜做的是什么好梦。
《荷花》教学反思14我国教育家叶圣陶也曾指出:“教师教任何功课,‘讲’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讲’,‘教’都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国内外教育家的精辟论述,强调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入知识之门,带领学生上科学之路,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让学生一辈子受用。如何改革课堂教学,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呢?下面就《荷花》第一课时,谈谈我的粗浅见解。
(一)激趣导入
一堂新授课,导语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也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情趣的导语,就像师生之间架起一座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拉近了,正如俗话所说的“良好的开头,等于成功的一半。”
今可采用谜语导入“一个小姑娘,长在水中央,身穿粉红衫,坐在绿船上。”也可用回忆旧知法导入。即让学生回忆三册27课《学画》,王冕画的那池荷花,“花瓣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如此激趣导入新课,学生的听觉、思维、想象,“多频道”运作,情绪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的课堂基调。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初读课文,除了扫清文字障碍,还要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挈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1、自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教师检查:哪些字容易读错,该怎么读?
2.课文写了荷花的哪几方面?
(三)深读悟情,学法迁移
当前课堂教学的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便是信息量的传输吞吐非常活跃。如果说“讲述”是信息的单向传递,那么“谈话”也不过是信息的双向传输,而“讨论”却是信息多向、立体的传输。教师在确定教学方法后,组织讨论的艺术,起着十分重要的主导作用。因为通过讨论,可让学生在自主的'情况下学懂课文写了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进而从读学写,水到渠成,训练技能,形成学力。加深了学生对课文语言文字美的品味,而且促进了学生对优美语汇的积累、内化。
俗话说:“编筐编篓,全在收口”。课文总结,在课堂教学中地位不可低估。通过总结,能促进学生对一堂课的教学进行梳理,提纲挈领,抓住重点,储存信息,巩固记忆知识。有利于儿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为高一年级的学习打下基础。
(四)、课堂设计的特色分析
1.教学从整体到具体,再回到整体,思路清晰,脉络分明。
2.抓住作者写荷花荷叶的精妙之笔,咬字嚼句,反复品味,不仅让学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落笔的生动准确,而且通过迁移学习,训练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3.多法品读,内化语言。对于文质兼美的文章,抓好读的训练是最好的教学手段。因为文章的“美”是学生通过多种读法品味出来的。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能使学生陶醉,产生共鸣,也只有熟读才能成诵,把课文里一个个句式,一种种规范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4.教学中学路分明:从抚—领—放。全体学生在课堂上始终保持自主、积极、主动的活动。耳听、眼看、口读、脑想、手写,“全频道”运作,“多功能”协调,“立体式”展开。
《荷花》教学反思15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试图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帮助学生感悟语言。
1、读读、画画、说说,品读课文,感悟语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课文第2小节时,我采用了创设了读读、画画的学习活动,抓住这节中的一些精言妙语——描写荷花各种形态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荷花姿态的婀娜,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诵读。当看到学生读书目在纸上,心人书中时,为了进一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荷花的各种美姿,激发学生地的兴趣,我让学生选择你喜欢的荷花的姿态画一画,说一说,通过动动手,动动口,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使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
2、拓展思维,激发想象,积累运用。
在第2小节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欣赏一池娇艳多姿的荷花,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荷花的美,体会到小作者为何会陶醉在其中,从而达到读者、作者、文本三者之间的共鸣。这样,学生才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而后通过媒体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展开想像,说一说:蜻蜓和和小鱼会对我说些什么?让学生用学到的课文语言来赞美荷花,并因此转化为学生的语言背景,进入潜意识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