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门豹》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门豹》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西门豹》教学反思1很喜欢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曾经在中饭后上班前把这本书囫囵吞枣了一遍,至今那《试胆量》一章还犹在脑海中。
巴学园要搞一个试胆量的活动,孩子们个个兴致高昂。一些胆大的孩子争着当妖怪,当天晚上当妖怪的人都穿上自己准备的衣服,躲在不同的位置,准备吓唬人。晚上另外的孩子们分成几组,去九品佛的墓地周围绕一圈,看看自己能忍受多大的恐惧。虽说是“试胆量”活动,但如果中途害怕,提早回来也没有关系。在出发之前,大家摩拳擦掌,有的人“要抓住‘妖怪’”,带来了捉蝴蝶的网;有的人说“要绑住‘妖怪’”,带来了绳子……之后,唧唧喳喳地跑出校门。小豆豆想:虽然老师说过,在去九品佛的路上不会出现“妖怪”,但是真的不会出现吗?大家提心吊胆地走着,有些同学听到树叶沙沙的声音,以为是妖怪来了;有些同学踩到软绵绵的东西,也以为是妖怪来了……最后,小豆豆他们那组决定不去墓地了,就回去了。不一会儿,许多同学都回到出发点,几乎没有人敢到墓地去。
结果呢,那装鬼的孩子躲在墓地那里,等人来,等了好久,都没有人去,自己倒害怕起来,一边哭,一边走。另外一些当妖怪有的吓得直往家里跑,有的被蚊子咬了还几个包呢!回来时都差不多要哭鼻子,看到这些装鬼孩子惨兮兮模样,大家都乐了,呵呵,有趣极了!
通过这次“试胆量”,小豆豆和同学们都不相信有鬼了,胆量自然大了起来。
这个活动真的很有趣,让我想起小时候,有时在黑地里玩,那些男孩一声大喊:“鬼来了”,把女孩们都能吓哭。还有些男生绘声绘色地向我们描述他看见的鬼的样子,让我们惊惧不已,总是当成真的再讲给别人听!
要是那时也有小豆豆他们这样的`“试胆量”活动多好啊,我也不会到现在还这么胆小,呵呵。
可是,于今,我们能组织孩子进行这样的活动吗,不能,什么都是安全第一,要是把孩子吓出什么,我们担当不起的!
真的很羡慕小豆豆的小时读书生涯,是那么丰富多彩,那么收益无穷,那么开心自由!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也能这样的进行呢?
《西门豹》教学反思2《西门豹》是一篇传统的历史故事性课文,故事情节生动,人物形象鲜明。既利训练分段能力,也有感悟“话中有话”的难点,深究之,蕴含极丰富的语文素质培养的契机。
陶行知先生指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在教学中将努力地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在引导学生“爱学”、“学会”、“会学”上。在教学过程中,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1、彻底扬弃了情节分析。多余的情节分析已被公认为现代教法所不取,但是如何从语言文字角度去教课文,却颇为棘手。我以学生的认知特点为纲,自主感悟人物语言为目,正确估计学生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感受知顺序,用一个发散式的探索提问,涵盖全文,组织起科学的教学程序,潇洒地走了一回,轻松地突破了感悟“语中有话”的难点,然后顺势拓展。这样便从课文中跳出来,站在语文的.广度、高度上来把握教学策略,真正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
2、综合训练了听、说、读、写。在教学中读、写能力得到了主动的发展,例如分段这项目,我把它巧妙地镶嵌在编剧本时场次确定的问题上;把“读——说——读”紧密地反复结合在一起训练。感悟西门豹的话中之话,必得读,而读出其语气,演得逼真又得通过说来暴露思维过程。最后的情趣作文又把听、说、读所得综合起来。这样语文素质得到了整体的发展。
3、充分强化了主体意识。整个教学过程,不管是初读感知,还是深读探究,以及课外延伸时的编(剧本)、争(演员)、演(排练演出)、写(作文)。我都从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民主性上去考虑调动的手段、策略,为学生的各种活动提供施展才智的空间,又为个性差异设计了灵活的可选择性的表现机会。让不同层次学生有较为宽松自由发展的舞台。因此学生主体是主动投入学习活动之中,学习兴趣越来越浓,使每一个学生在学课文的过程中真正学语文,在学语文的愉悦中体验心理之满足与自信之快感。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这篇课文讲述的是西门豹这个人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惩治官绅巫婆、造福百姓的故事。故事内容十分精彩有趣,结局也是大快人心,是一篇引人入胜的课文。本课教学的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方法及他的办法好在哪里,学习运用描写人物言行的词句体会人物品质,受到教育。而作者在叙述这一重点、难点时,是通过西门豹惩治巫婆、惩治官绅头子、惩治官绅们的言行来突出的。因此,教学《西门豹》时,我紧紧抓住“三惩”,并有机引导学生朗读体会,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西门豹》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只有抓住重难点,敢于取舍、长文短教才有可能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我对教材和学生进行深入研究,确定把西门豹是怎样利用送新娘的办法破除迷信的这部分做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研究重点,引导学生读一读来深入理解,体会西门豹办法的巧妙。从而感悟到西门豹在破除迷信的过程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机智。其次本文又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其中,惩办巫婆和教训官绅是主要部分。
《西门豹》教学反思3本文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和群众一道破除迷信、兴修水利的事。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叙述的。重点叙述了西门豹破除迷信,将计就计惩罚坏人的事。文章主要运用人物的语言刻画出人物形象,表现了西门豹惩凶除害的决心和大智大勇,让学生受到尊重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西门豹》是一篇历史人物故事。这篇课文很长,而课堂上的时间又是有限的,仅有抓住重点,敢于取舍、长文短教才有可能收到更好地教学效果。所以,本课时我把西门豹以“新娘不漂亮”为借口来惩治恶霸破除迷信的这部分作为重点,并以西门豹的言行为研究对象。
课文学习之前,首先对课题作了解释,关于复姓,在一般的群体里已经不多见了。让学生明白西门是百家姓中的复姓之一,又让学生说说自我还明白哪些复姓。在导入课文时,教师检查了学生的预习情景,发现学生对故事资料很有兴趣。整堂课,都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进取性。
惩治巫婆是西门豹治理邺要走的第一步妙棋。教学时,抓住西门豹对巫婆说的话:①他回过头来对巫婆说:“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你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②等了一会儿,西门豹对官绅的头子说:“巫婆怎样还不回来,麻烦你去催一催。”③那些官绅都提心吊胆,连气也不敢出,西门豹回过头来,看着他们说:“怎样还不回来,请你们去催一催吧!”让学生边读边体会,经过这三句话学生不难理解西门豹并不是真的要为河伯重新选媳妇,只是以让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为借口,把巫婆投入漳 ……此处隐藏9892个字……示句子,读一读,演一演,议一议。在表演巫婆落水时,要求加上语言、动作。学生很有想象力,嘴里大喊着:“救命,救命!河里没有河伯,那是我骗你们的。快把我拉上来!”然后让其他同学饰演群众,会怎样说,怎样做?学生很有入情入境的感觉。)你作为记者采访了谁?(自由交流,采访了西门豹大人,采访了新娘,新娘父母,采访老大爷,青年、官绅等等,从不同角度表达了对事件的看法。)最后,你看了整个事件,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请你评价一下西门豹大人的.做法。整个过程生动而又重点突出。使学生通过讨论,明白西门豹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是以牙还牙,将计就计,使巫婆和官绅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而且表面上还跟巫婆和官绅很客气。从而使学生明白西门豹是个足智多谋的人,为百姓着想的好官。
《西门豹》教学反思14今天,很高兴听了刘老师教授的阅读课文《西门豹》,受益匪浅。这是一篇颇具戏剧性,引人入胜的历史题材课文。主人公西门豹的语言诙谐戏谑,含而不露,耐人寻味。他或反话正说,或重话轻说,或话外有音,令人咀嚼之余,回味无穷。刘老师恰如其分地抓住西门豹的语言特点来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思考问题,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刘老师让学生找出了西门豹说的话,并引导学生自己读,读完以后说说自己的感觉,接着刘老师顺着孩子的感觉逐一引导,他设计了这几个问题让学生在品读体会,在体会中感受西门豹沉着老练、足智多谋的语言艺术。“西门豹说河伯还真灵啊,是真话还是反话?为什么?”“西门豹说要去送送新娘,从表面看是什么意思?而实际上他有什么打算?”“西门豹为什么不直截了当发表自己的意思,而偏偏要故意说反话呢?”“麻烦是何意?在句中表达了什么语气?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西门豹要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用意是什么?为什么用这样的说法?”等等。引导学生通过思考理解语意又上升理解篇意,启发学生深刻体会人物聪明过人,巧妙除恶的特点。老师还巧妙的设计了角色扮演,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分别扮演西门豹、巫婆、卫士等人,学生表演得挺有意思,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更真切地感受到西门豹当时展现出来的`机智以及巫婆大惊失色的表情和进退不得的痛苦境地。在这个基础上,刘老师还引导学生联系前段,认识“深入群众,调查情况”是课文事件的“发生”部分;联系后段,认识发动群众,兴修水利,是这件事情的“结果”部分。就这样,老师抓住重点,中心开花,串连前后的教法,使课堂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
《西门豹》教学反思
《西门豹》一课选自义务教材第六册第八单元,主要讲的是战国时候,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这是一篇历史故事,学生感知度低,为教学的顺利实施带来了许多障碍;这篇课文原是入编高段年级的,现改编到中段年级的,这又为教学的各项任务完成设置了众多的难点。基于这两点,所以我在设计上力求做到:
1、直面感知
凭借教师的简介、课件、学生的描述等手段,让学生充分感知课文内容,以弥补历史故事与学生生活实际的时差。如教学“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一处时,我采用的是想像当时的情境,以唤起学生的追忆,并通过学生的描述,进而强化“田地荒芜、人烟稀少”的荒凉情景。
2、缓陡难度
文中所呈现的许多名词,都是学生一知半解之处,如:巫婆、官绅、治理河水等,我在教学中,努力凭借文本信息,尽可能引领学生借助以知的或文中的语词进行点拨、指导,让学生在心理上去接纳这篇课文,从行为上去乐意学习这篇文章。
3、注重自主
《新课标》大力提倡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因此,我在设计时,十分注重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学习。如:识字教学这以环节,对三年级学生来说,识字已有了较丰富的经验,特别是音、形这两点,可以说是比较会融会贯通了,但字形的书写则还有一定的难度,尤其是本文生字多,字形杂。因此,我把重心放在写上,并采取让学生挑选自己难写的两个字写两遍,当堂练习,当堂巩固。然后,在集体强化“灌溉”这两个字。
4、加强读悟
有人说,语文是读出来的;也有人说,语文靠悟出来的。我认为语文既是读出来的,又是悟出来的。所以,在整个教学流程中,我十分注重读,也十分注重悟,读中悟,悟中读,相得益彰。
《西门豹》教学反思15《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讲的是战国时代魏王派西门豹管理邺这个地方,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兴修水利,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历史故事,刻画了一个为老百姓做好事、办实事的古代地方官的形象,赞扬了他反对迷信、尊重科学的品质。
一、教学效果
依据本篇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储备,以及编者的意图我预设的'教学环节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复姓导入,激发阅读兴趣。
课前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西门”姓的来历?西门豹的生平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由于学生准备比较充分,所以一开课就创设交流的氛围。学生畅所欲言,既了解了复姓,还列举出其他的复姓;既了解了时代背景,还拉近了学生同作者和文本的距离,为理解语言文字感悟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
2、初读课文,感知文章脉络。
课件出示读书要求,借助拼音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自由大声朗读,在巡视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引导。接着,同桌当小老师检查,主要是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全班内共同重点朗读比较长的句子,为感知文本内容扫清障碍。接着,出示阅读要求:根据提示,简单复述课文内容。摸清底细——惩治巫婆和官绅——兴修水利。学生标画相关的词句段自由练习复述。推选四名优秀的学生上台展示,并评选出小小复述员,发奖品以资鼓励。
3、研读文本,感受人物品质。
首先聚焦第一个问题:找出第十至十四自然段中描写西门豹言行的句子,说说西门豹惩治巫婆和官绅的办法好在哪里。学生带着问题潜心读书,深入思考,并将感受作好批注。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通过抓住人物的言行来体会西门豹的品质,如:“不行,这个姑娘不漂亮,河伯不会满意的。麻烦巫婆去跟河伯说一声,说我要另外选个漂亮的,过几天就送去。”这样说会有怎样的结果?你想到用这样的理由和人选了吗?从中你领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感受西门豹的委婉措辞和机智。当时人们有没有怀疑河伯娶媳妇这件事情呢?为什么西门豹不把所有的官绅都投进河里去呢?创设商讨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的争辩中进行思维的训练,最后明白:西门豹巧施妙计,和群众一起破除迷信。
4、迁移运用,升华感情。
真相终于大白了,如果你就在漳河边,你会对西门豹和当地的老百姓说些什么呢?让学生根据提示,写一写当时的感受。从而让西门豹的形象更加高大起来。
二、成功之处
整堂课上学生都兴致很浓,愿意说,愿意讲,也愿意写,语文能力得到了提升。
三、不足之处
学生积累少,有滋有味的读书环节没有涉及。
四、教改措施
如果重新上这篇课文,我会增加学生的背诵量,指导朗读的环节处理再充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