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教学范文 > 教学反思

京剧教学反思

时间:2023-03-10 00:06:28 收藏本文
京剧教学反思

京剧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老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京剧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京剧教学反思1

由于自己对京剧了解不多,所以在课前,利用大量的时间搜集有关京剧的资料和图片,并制作了多媒体幻灯片《走近京剧》。还利用自己会拉二胡的条件,去借了一把京胡,练习了一段京调,为欣赏活动做准备。有了这些图片、资料、演奏的准备,欣赏课变得不再单调、乏味,而是生动了许多。

京剧对于五年级的小学生来说,的确深刻了一点。虽然京剧欣赏教学的要求与一般民歌欣赏、器乐欣赏的目标差异不大,他们只是曲调不同而已。但因学生几乎从不听京剧,对京剧一点都不了解,很多学生说,在电视里看到京剧的屏道,都会转台的,所以根本没有欣赏京剧的基础。他们不了解京剧的形成与发展,没有基本的京剧知识,所以他们看不懂也听不懂京剧,无形中也就远离了京剧,无法和老师形成共鸣;儿童的精力旺盛,喜欢活动而且形象思维占优势,所以让学生静下心来欣赏冗长的唱腔和难懂的唱词并理解其人物形象有一定难度。

由于京剧对于学生来讲是非常生疏的,第一课时中,我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引导学生走近京剧,了解京剧的四大行当“生、旦、净、丑”,而教材提供的只有CD音响材料,所以我利用了MTV的形式,如:现代京剧《红灯记》选段的录像、京剧《智斗》、《苏三起解》等网上找到的影象资料,让学生在欣赏的过程中既能听到音乐又能观看到京剧的表演形式。在讲解“做”和“念”的时候,我让学生模仿和表演了京剧《智斗》的片段,同学们边听边随录音哼唱,并总结出一字多音的拖腔是京剧唱腔上的一大特点,进一步感受京剧唱腔中唱词的韵脚、咬字吐字与四声运用等特征,以帮助学生体会和感受。他们对此非常感兴趣,很快对京剧四大行当熟知于心。在接下去的《急急风》讲解时,我以实物展示和课件显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板鼓和大锣、板鼓和小锣、板鼓和钹、板鼓和锣鼓等经依次类推,然后逐步累加到三声部、四声部。在弄清了《急急风》节奏谱时,学生很快能用乐器鼓、钹、锣等三件乐器演奏出一段简单的《急急风》,而学生对于自己能成功的演奏《急急风》也很有成就感。通过了解、模仿、演奏、表演学生对于京剧有了一种亲切感和兴奋感,这个活动带给了我一点收益,因为我看见学生在逐步了解京剧、感受京剧、接受京剧。

第三课时《说唱脸谱》是同学们最喜欢的一个内容,特别是观看外国人唱的《说唱脸谱》的VCD时,学生特别激动,这是春节联欢晚会上曾经唱过的歌曲,也是前年星光大道栏目中,外国人喜欢演唱的曲目,很多学生一听就知道,而且歌曲欢快,易于上口,学唱非常认真,对脸谱的认识也更清楚了。我还给学生播放了和欣赏现代京剧《红灯记》中的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让他们知道,并非远离我们青少年。在愉快的氛围中,我们共同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这节课虽然过去了,却一直令我难以忘怀,我深深地感受到,音乐教学也正象醇香的清茶,慢慢品味才知其中滋味。

第四课时成了京剧小沙龙,学生们不仅交流了很多京剧常识,大方的'学生还上齤台演唱了在家学习的京剧唱段,虽然唱得跑了调,但是我知道,京剧已开始走进学生们的心里。

本单元的不足之处就是大部分时间学生都在观看多媒体幻灯片,学生回答问题和参与的时间较少。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主体的宗旨。如果能让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那样课堂气氛会好很多。

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和学生一起增长了很多有关京剧的知识,并拓宽了我们的思维和视野,最重要的是让我真实和深刻的体会到做一位艺术老师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它所需要的是广博的知识,灵活的思维和高度的艺术

京剧教学反思2

我设计的思路是:先让同学们通过自学,了解有关于京剧行当的基础知识。然后进行知识检测。主要由以下环节:第一环节:基础知识问答,包括知识填空题,连线题。第二环节:图片辨认。第三环节:动作模仿。第四环节:演唱京剧唱段。

优点:

1、教态自然亲切,有亲和力。

2、用激情感染学生,调动学生。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3、导语,结束语及各环节的过渡语导入自然,课堂教学既体现了整体性,同时每一环节的步骤任务清晰明确。

4、对学生评价的语言,鼓励的语言分寸把握较好。

5、学生通过学习,能够区分京剧中的每一行当的'特点,教学目标明确,教学效果较好。

6、教师在课堂中展示有动作模仿,演唱京剧唱段,对学生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不足及改正措施:

1、时间把握的不够科学合理。前基础知识部分时间过多,以至于后面动作模仿和教唱京剧唱段环节时间过少。

2、教师展示和学生展示的时间过少。

3、评价方式和结果还有待改进。如评出分数,评出优胜小组;评价标准应当更细致,更完善。

4、基础知识问答环节是由教师问,学生答。这里可以设计出一些学生活动,如用竞赛的方式,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学习的竞争力。

5、动作模仿环节。应先让学生进行动作模仿,在总结特点。我的顺序是先说特点,再模仿。这样学生总结起来会用些困难。

京剧教学反思3

京剧《赤桑镇》讲的是北宋包拯奉命往陈州放粮,临行时在长亭大义灭亲 ,铡了贪赃枉法的侄儿包勉,嫂嫂吴妙贞闻讯后赶到赤桑镇,责怪包拯忘恩负义,包拯婉言相劝并晓以大义,吴妙贞醒悟,叔嫂和睦如初。

学生对京剧不够了解,离故事发生的年代比较久远了,因此,在学习课文之前,我第一课时先带领学生学习剧情简介,做到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剧情,并带领学生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了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用简洁的语言说说唱段的意思,为学生理解课文作了铺垫。

虽然学生了解了故事背景,但是对于他们来讲,理解京剧唱词也还是有困难的。我教学时,帮学生梳理了唱词的结构,从“忆幼时”、“说如今”、“取大义”三个方面入手理解课文。学生很容易就分清了课文的结构。但是在感悟的时候,虽然要求学生找出了重点的语句,自己在教学中,留给学生谈感受的时间短,学生谈得不够充分。从思想上,自己认为学生已经理解了唱段的意思,又因为前面的用时有点长,所以此处重点词语的理解抓得不够,学生朗读的也不充分,老师的'语句、引导的比较多。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注意。

关于几处按点的设计,因为是年级组教研的结果,按点内容挖掘得比较深刻,帮助学生深刻的理解了重点内容,但是由于自己接触时间短,对于学生按点时出现的问题,何时、用何种方法反馈,把握得不够好,耽误了一些教学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用在学生谈体会中,效果会更好。

总体来说,对于本课的教学,教学环节比较清晰,课堂节奏稳定,能按照预先的教学设计顺利地完成教学任务,突破重难点,时间安排大体合理,学生学习的积 ……此处隐藏5690个字……成蝙蝠,蝴蝶或燕子的翅膀状,再加上夸张的嘴和鼻子,制造出所需的脸部效果,并且知道脸谱是左右对称的。这样,幼儿制作脸谱时就有章可循,有据可依。之后,我又展示了几张自己制作的`脸谱面具,好多孩子发出“哇、哇”的惊叹声,此时我再不失时机地提问:你们想拥有一张京剧脸谱吗?他们都跃跃欲试。

第二部分绘画脸谱,由于有了前面的铺垫,再加上环境的创设,小朋友对于对称也有一定的认识,所以大家能够积极参与,而且大部分小朋友都能对称画出图案,也能运用鲜艳的颜色均匀涂色。

在做中训练他们的动手能力,在玩中学到知识,让幼儿通过亲身实践,受到美的熏陶。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我们应创造条件让幼儿多接触一些中国的传统艺术,让他们去感受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萌发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感!

京剧教学反思12

本次美术活动主要有以下三个环节:环节一,回忆京剧和京剧脸谱的特点,在科学活动《京剧脸谱》的基础上,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说出了他们看到的京剧,并谈了自己对京剧的认识。这个环节起到了一个过渡和呈上的作用。环节二,知道京剧脸谱的特点,这一过程主要是让孩子们掌握脸谱的对称性和夸张性特点,分为三点来分析:颜色、图案以及对称,请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脸谱来说,体现了孩子学习的自主性。在这一过程中,请小朋友说,老师帮忙总结,代替了原本的教师说,幼儿听的模式,给了更多的孩子发言机会和表达想法的机会。孩子们都在我的提示、引导下说出了京剧脸谱的特点。环节三,画京剧脸谱,我强调把脸谱的'脸要画大,最好画满整张画纸。但是还是有些孩子会画的小,我就用黑笔去做了加工。把孩子画的小的轮廓改成脸谱的脸,或是鼻子,这样他的脸谱就不会小到哪里去了。由于脸谱大块的色块比较多,我提醒孩子在打好轮廓之后,涂色时要细致,均匀地涂,左右边图形的颜色要一样。通过本次活动孩子们大部分都掌握了画京剧脸谱的技巧,都知道了画一样东西要画的大,大色块的地方涂色要均匀,脸谱上的图形可以夸张,特别一点。最重要就是左右的颜色、图形要一模一样。这样才是京剧脸谱。操作下来,脸谱脸形造型大多都是椭圆形,要么圆形,变形之后的脸谱比较少。对称这一强调的特点抓的还是比较好的,都没有忘记。

京剧教学反思13

京剧,对于生活在节奏快速运转的深圳孩子似乎有些遥远,同学们对京剧似乎也不感兴趣。怎样才能让同学们近距离的接触到京剧,能对京剧艺术感兴趣,喜欢聆听和观看京剧,从而愿意进一步学习呢?这是我上这节公开课之前考虑最多的问题。

一日,我无意中翻到教师节我校老师们演出的《戏曲大荟萃》,灵机一动,一个好的导入口找到了。果然,当同学们看到自己熟悉的老师在台上精彩的演出时,都显得格外兴奋。兴趣,在这个时候被激发出来。恰好,姜主任演唱的《甘撒热血写春秋》正是京剧收尾,借着东风,我展开了对京剧的讲解。

讲解京剧,我想为了保持同学们的兴趣,一定不能讲的过于深奥,尽量通俗易懂,举例和欣赏同时进行,还要和同学们现有的知识有交汇点,继续保持兴趣。

京剧的历史,我从让同学们猜京剧距离现在有多少年的历史、是否听说过“徽班进京”给乾隆祝寿谈起,象讲故事一样,抓住同学们的耳朵。京剧的唱腔是个比较难讲的地方,也是本节课我不很满意的地方,我只是简单讲解了“西皮”“二黄”。如果能现场给同学们唱一段,或找出与之相对应的`唱腔则更利于同学们的理解。行头、场面、武场、文场同学们很容易理解。京剧的行当的划分,四大名旦的介绍,我都觉得进行的很顺利。关于继承和发扬,我找了北京戏校小演员刻苦练功的视频给大家看,所以同学们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被小演员深厚的功力所折服,我想:他们的心灵里会受到一次小小震动。我适时的总结:京剧,为我们的生活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品味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今天。我们只是粗略的领略了京剧艺术的魅力,希望同学们在喜爱通俗音乐的同时,不要忘记学习我们中华艺术的瑰宝。

从课堂反馈的情况来看,还算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同学们在课堂上发言踊跃,对于疑问也有兴趣质疑。说明课堂已经激起同学们学习京剧的兴趣,达到了教学目标。

京剧教学反思14

本课意在通过对梅兰芳先生的了解,即主要对他表演唱段的赏析,初步感受梅兰芳先生的梅派表演艺术特点,感受他伟大光辉的人格品质,从而使学生联系梅兰芳的事迹对自己的人生有所感悟。首先,我让学生课前查找相关梅兰芳的资料,锻炼,培养学生从多种渠道获取自己需要的知识和材料的能力,使之形成自我寻找答案,自我构建知识知识的意识,在课堂上,不断地为学生创设参与体验、主动探索、积极实践的条件,使学生在交流、欣赏、模仿、尝试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中获得经验与能力。通过本课教学,力图激发学生对人生和爱国情怀的感悟,以及进一步探索了解京剧艺术文化的愿望,通过本科教学,我有如下体会。

一、围绕教材主题确定教学目标,并合理整合教材。课前,我在围绕并理解教材主题“京剧大师梅兰芳”内涵的基础上,分别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技能三个维度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实现本课教学目标,我将教材内容进行合理整合,力求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能够对梅兰芳先生的艺术表演特点、伟大人格艺术成就、生平等方面有个较全面的'了解。

二、多样的教法学法使教学变得生趣盎然。纵然一个音乐老师有着过硬的音乐基本功,再完美流畅的教学设计,如果不注重教学不同环节不同教法、学法的设计,也无法造就一堂真正的好课。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课堂只会成为教师个人的舞台。本节课我在教学的不同环节联系学生的认知实际,设计了不同的教法。如多媒体直观教学法、启发引导法、讲述法等等;学法如课堂交流法,讨论法等等。多样的教法学法,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使教学变得生趣盎然。

三、利用名人事迹在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梅兰芳对艺术的追求以及各种爱国情怀无不在课堂上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利用音乐教学熏陶学生的道德思想,也是践行校园文化建设的一种有效方式。

京剧教学反思15

在现代京剧这一课的教学中,主要是欣赏《智取威虎山》中的选段《迎来春色换人间》和《打虎上山》这两首乐曲。

课堂上,我先以一段潮剧来导入,引出“戏曲”这个概念,之后再点出今天的课题,并开始对京剧这一戏曲类型进行介绍,接着引入《迎来春色换人间》和《打虎上山》着两首乐曲的欣赏。我让同学们观看了视频播放的京剧唱腔选段,并让学生讲讲观看后的第一印象,及时肯定学生在欣赏中的第一感受,让学生树立自信。不过有不少学生反应说“还是流行音乐好,京剧的内容有听没有懂。”这时我便将剧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简单的介绍。整个课在一问一答的形式下进行着,学生的反应也还可以。

课后我在对这一节课进行总结和反思时发现,新课改下的音乐课应以学生为本,遵循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利用音乐学科的独特魅力来作用于他们的情感世界。而事实上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还是不难的,只要将他们喜欢的与课堂上的知识联系起来讲,还给学生自由想象的权力,他们会更有学习的热情的,所以我将京剧与流行歌曲进行对比,以此来加深学生对京剧这一国粹的认识和欣赏。这样改动方案之后效果比前面一节课明显有所改善了。

《京剧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